本书以饮食作为主题来描写日本历史,书中以日本岛在地理上的形成历史讲起,来阐述自古以来的日本本土食材,进而在大陆文化——中国大陆(唐朝)影响下的日本饮食发生的变化:筷子的引进、游牧民族的吃食开始登上餐桌、砂糖和蚕豆的传入以及从鱼酱到味增汤的转变等。之后,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中东人、荷兰人等带来的新的饮食都丰富了日本的饮食结构。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本土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又促进了日本饮食的多样性。在近代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饮食也开始出现如:咖喱饭、汉堡、香肠、饺子、色拉和生菜这些新的饮食变化。这些饮食更新背后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值得我们去认识和思考。
作者简介:
宫崎正胜,1942年出生,曾担任北海道教育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史学系,专业为近代以前的国际交流,世界史教育。著作有《从海而来的世界史》《不得不知的世界史》《不得不知的酒的历史》《不得不知的食的历史》等。
译者简介:|
许建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震东日语专修学院,曾任《SHANGHAI WALKER漫步》日语杂志副主编、周末画报资深编辑等职,现为独立译者/自由撰稿人身份,并为《生活月刊》长期特约日语译者。独立翻译图书《关于山本耀司的一切》、《管饱十年的漫画家入门》等,并多次担任中日民间工艺艺术家讲座专场翻译,作为资深媒体人,从事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
1. 自古而来的丰富“饮食”
003 受自然惠泽的时令食材
011 大米文化的开始
017 粥、赤饭和寿司
028 曾经贵重的盐
032 凉粉、日本酒和鲇鱼
2. 从大陆而来的“饮食”文化
038 遣唐使和“食”文化
043 时髦的筷子的由来
049 醍醐味是游牧民族的滋味
052 纳豆、团子与乌东面
3. “饮食”的文艺复兴——室町时代
092 室町时代改变了的“饮食”文化
101 新的“吃法”和“茶之汤(茶道)”
110 怀石料理与点心
115 非常活跃的豆腐
124 味噌汤和芝麻
130 酱油、昆布与鲣节
138 大阪烧和馒头的根源在点心
144 羊羹和米粉糕的有趣来源
149 “日本酒”的大跃进
065 砂糖、蚕豆、莲藕的意外传入
076 从鱼酱到味噌
083 荞麦、蒟蒻、鰯鱼和牛蒡
5. 诞生于江户时代的饮食文化
200 日本料理的完成与江户、大阪
208 富裕化的商人和会席料理、幕之内便当
213 江户庶民的快餐
223 全国化了的浅草海苔和佃煮(甜烹海味)
228 从新香 (泡菜)到泽庵(日本萝卜泡菜)
235 西瓜、豆角、红薯
4. 从葡萄牙和荷兰运来的“食物”
156 葡萄牙人带来的饮食文化
164 漂洋过海的胡椒和辣椒
172 砂糖曾是奢侈品
177 面包与饼干的到来
180 天妇罗和油炸豆腐
188 黄瓜和南瓜的吃法
195 取名叫“荷兰”的食物
6. “洋食”的诞生和全球化了的餐桌
264 日本式的“西洋料理”
269 文明开化与寿喜锅、牛肉锅
274 被日本人喜爱的咖喱饭
279 “初恋之味”来自蒙古
28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战俘所传授的香肠
287 中日战争带来的饺子
293 由美军普及开来的色拉和生菜
298 汉堡肉饼和全球化的“汉堡包”
307 餐桌和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
315 参考文献
因为天妇罗而辞世的德川家康
在与葡萄牙文明接触的过程中,欧洲的油炸食物文化也被移植到了日本。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天妇罗。天妇罗的词源据说是tempero(调理)、temporas(基督教在此期间禁止肉食的四旬节)以及templo(教会)。
在这些说法中,起源于四旬节的说法让人觉得最具有说服力。这是基于在基督教中,耶稣在荒野断食进行修行的传承——复活节前的40天,有习俗要断绝肉食,而且还有在断绝肉食前要将肉食吃得饱饱的嘉年华(谢肉祭)存在。葡萄牙的船员和乘客,会油炸鲱鱼之类的鱼类来吃。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很难确保肉类供应,所以就把鱼炸了吃。
因此,天妇罗并不使用肉类作为食材。在关西,人们把捣碎的鱼肉用来油炸做成的“萨摩炸”也叫作天妇罗。大概因为最早的萨摩炸也是天妇罗的一种。萨摩和博多地域一样,都是和明朝进行地下贸易的中心。耶稣会的宣教牧师沙勿略最早到达的也是鹿儿岛港。当然,其他众多的葡萄牙船只也都到访过萨摩。
可能在日本的葡萄牙人也很难确保获得兽类的肉食,所以将鱼类作为了天妇罗的材料。当时,并没有把面粉作为天妇罗的外衣,而只是用油来干炸鱼肉。和四条流并列成为料理界代表流派的大草流的料理书上,将鲷鱼、大雁、天鹅的肉用芝麻油或是猪油来油炸的方法,叫作“南蛮烧”。
虽然受到中国料理的影响颇深,素斋料理将芝麻油作为重要的食材来使用,但油炸食品却是禁止的。特别是气味浓郁的大蒜、小蒜、荞头、葱、韭菜这“五辛”,是被当作荤食而禁止食用的。但对于葡萄牙人来说,他们才不受这样的拘泥,因此使用葱制作的料理都被冠上了“南蛮”的字号。比如荞麦料理的鸭南蛮,因为很明显地使用了葱作为食材之一,所以被加上了南蛮的字眼。在关西,有的地方也把加了葱的料理叫作“天妇罗”。
隐退到骏府的德川家康有这样一个有名的故事。他从京都过来的贸易商人茶屋四郎次郎那里听说了在京都大阪地区流行吃天妇罗这一南蛮料理,于是就用芝麻油炸了大鲷鱼的鱼肉,拌上捣碎的韭菜吃,结果吃坏了肚子,最后送了性命。其实,家康之死是在吃完天妇罗之后约三个月的事情了。他一直持续着只少量吃粥和葛粉面疙瘩汤的养生习惯,所以把吃天妇罗和德川家康的死直接挂上等号并不妥当,患上胃癌的他,在吃了不适合他食用的天妇罗之后导致病情恶化才是比较有力的说法。
由于芝麻油当时也是高价产品,所以天妇罗一直没能成为平民家中的菜肴。不过到了江户时代,便宜的菜籽油出现之后,天妇罗作为代表日本的“油炸”料理终于普及了。
白菜和甲午战争牛肉锅、寿喜锅,是在日本传统的饮食样式火锅料理中,加入了牛肉进行“改良”的料理。而这些火锅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蔬菜就是白菜了。虽然可能有点跑题,但是让我们来一窥白菜吧。虽然白菜和萝卜一样都是日本餐桌上最常见不过的食材,但是其进入日本的历史却非常短。也可以说是甲午战争把白菜带到了日本。
白菜是在中国进行了众多品种改良后的卷心菜的同类,把它叫作东亚卷心菜也可以。有一种说法是从中亚传入的青菜与西伯利亚的芜菁的品种结合,它在黄河流域反复栽种之后诞生了白菜这个品种。如果这么说来的话,白菜也可以称为由黄河水孕育而成的蔬菜。
白菜最开始和卷心菜一样是非结球状态,是散开叶瓣的,但在经济高度活跃的宋朝却出现了现在这种结球种的白菜。白菜作为中国的代表性蔬菜传播到了东亚,进入日本的时间却非常晚,那是到明治时代以后才出现的。
1875年,在东京博览会上,清政府带来了3棵山东白菜,这是日本人第一次见到白菜。之后,在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出兵中国的日本农民兵了解和感激中国白菜的优秀之处,将其种子带回了日本并开始培育。日本本地品种的叶类蔬菜,在白菜之前是一张白纸。
从圣德太子时代开始使用筷子在古代中国,筷子和勺子是成套使用的,但是在朝鲜半岛则是从新罗时期才开始成套使用青铜筷子和勺子,就好像“匙箸”这个词所表达的一样,现在两者也是配套使用的。而且在韩国的用法,饭是用勺子吃,而菜才是用筷子吃的。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在韩国不能用手去捧金属碗,而必须用勺子盛出来吃。古代中国的主食是小米粥,勺子是其成为主要餐具时期的留存。受到中国长期影响的越南,也是用筷子吃菜,用筷子和勺子一起吃饭的。
著于三世纪的《魏志倭人传》中,倭人是用手来抓取食物吃的,所以邪马台国的卑弥呼还没有使用筷子。日本开始使用筷子是到了7世纪初期,大致在圣德太子时期了。
平安时代的朝廷的筷架上就已经区分了,银质的筷子勺子和柳木制的筷子勺子两种。吃饭使用柳木筷,其他则是用银筷分开使用。原本筷子和勺子是作为时髦先进的餐具成套引进的,但由于吃饭时使用勺子不方便,所以反而按用途分出两种不同的筷子。之后在日本的餐桌上,勺子逐渐消失,筷子作为万能的餐具被广泛使用。
不过在《枕草子》一书中,有写到隔着纸糊的木门听闻内室用餐的情节。从“筷勺交错发声”一句中,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贵族用餐时依然分别使用筷子和勺子,而“发声”一词也可以说明筷勺都是金属质地。
在室町时期,用于烹饪的筷子和处理鱼虾的筷子,以及处理植物性食材的筷子也都被区分开来了。夹取食物分给客人的公筷、用餐时用到的“御膳筷”等,筷子被更加具体地细分了。将筷子作为餐具一事,也确立了日本餐桌的组合样式。生鲜食物较多的日本料理,喜好精细做法的日本文化,都给筷子的多样化带来了影响。
中国的筷子,因为要从大盘子分取食物,所以被做得长,从筷头到筷尖全身的粗细也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以鱼类为主要食材的日本,筷尖就被削细削尖,和筷身粗细不同。这种独特造型的筷子,也是为了适应需要“切断”的料理,成了日本独有的餐具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道精心制作的怀石料理,每一口都充满惊喜和回味。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日本料理的演变。特别是关于佛教对日本饮食的影响,我之前真的完全没有概念。了解到很多肉类禁食的规定,以及素食料理(精进料理)的兴起,如何影响了日本料理的精致度和对食材原味的追求,真的让我大为震撼。书里还详细介绍了江户时代的寿司是如何从一种街头小吃,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品,以及不同地区寿司的特色差异。这种细致的描写,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江户的繁华街市,闻到了新鲜鱼生和醋饭的香气。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描述,还深入分析了这些饮食习惯背后的社会变迁,比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如何推动了外食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在饮食上展现出各自的特点。我一直很喜欢研究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深刻、最系统的一本。它让我明白了,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纽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食物,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我一直以为日本的“和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和风”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日本料理中的。从色彩的搭配、器皿的选择,到摆盘的艺术,都充满了日本传统的美学追求,追求自然、简洁、和谐。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季节性”的论述印象深刻,日本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如何将这种敏感融入到饮食中,创造出既符合时令又充满美感的料理,让我深受启发。作者还探讨了日本料理的“侘寂”美学,以及这种对不完美、不对称、短暂之美的欣赏,是如何影响了日本料理的独特风格。我读完之后,对日本料理的欣赏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是去感受它所传递的哲学和美学。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日本文化密码的钥匙,它让我看到了食物与日本人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日本人非常重视“礼仪”,而在饮食方面,这种礼仪感又如何体现。书中关于“餐桌礼仪”的章节,详细介绍了日本人用餐时需要注意的各种细节,比如如何使用筷子,如何表达对食物的感谢,以及在不同场合应该遵循的用餐规则。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和谐”、“尊重”的追求。我读完之后,才明白为什么日本的餐桌总是那么井然有序,原来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作者还提到了日本的“饮食禁忌”和“迷信”,比如在某些日子不能吃某些食物,或者吃某种食物可以带来好运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食物在日本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为日本料理就是寿司、拉面、天妇罗,简单而精致。但《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菜肴,而是将食物与日本的历史、社会、宗教、甚至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汁三菜”的章节,详细地讲述了这套看似简单的搭配如何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种用餐模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平衡、节制和感恩的体现。书里还提到了不同时期,哪些食材的引入如何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比如稻米作为主食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以及哪些外国料理是如何被本土化,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式菜肴。作者的考证非常扎实,引用了很多古籍和史料,但又写得深入浅出,即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日本的季节感是如何体现在料理中的,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食材,搭配不同的烹饪方式,甚至连餐具的选择都充满了季节的韵味。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觉得我们似乎对食物的“故事”了解太少了。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餐桌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小小舞台。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探索食物背后的深层含义。我一直对日本的武士文化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也巧妙地将武士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联系起来。了解到在战国时代,武士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食物的讲究,以及他们对“忠诚”、“荣誉”等价值观如何在饮食中有所体现,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各种节日和庆典,以及在这些特殊时刻,人们会准备哪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比如,正月里会吃的年糕(mochi),以及一些与丰收、祈福相关的食物,都让我看到了食物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神圣角色。我读完之后,更加期待有机会能亲身参与到这些节日中,去体验那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原本以为日本料理的精致和美学是与生俱来的,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这些都离不开日本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明治维新”时期,西方饮食文化对日本料理产生的巨大影响感到好奇。了解到当时一些西式料理是如何被引入,并逐渐被日本化的过程,比如咖喱饭、炸猪排的诞生,都让我对这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日本的“匠人精神”是如何体现在料理制作过程中的,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极致的追求。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让我深深地折服。我读完之后,对日本料理的尊重和喜爱又增加了很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串联起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这些珍珠共同构成了日本饮食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祭祀”与“饮食”关系的探讨感到非常着迷。在日本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仪式中,食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供奉神明的祭品,更是连接人与神、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者通过对各种祭祀活动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食物在日本社会中承载的宗教意义和精神寄托。我还对书中关于“调味品”的章节印象深刻,详细介绍了酱油、味噌、醋等日本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如何为日本料理增添了独特的风味。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但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它们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紧密相关。这本书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食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食谱那样教你如何烹饪,也不像纯粹的历史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日本茶道和料理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茶道中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如何体现在料理的每一个细节中,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手法,到餐具的摆设、用餐的环境,都充满了对当下这一刻的珍惜和尊重。我以前对茶道只停留在“喝茶”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道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意涵,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料理的美学观。作者还提到了海产品在日本饮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日本人民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出种类繁多、烹饪方式各异的海鲜料理。从生鱼片到烤鱼,再到各种海藻的运用,都展现了日本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对食材的极致运用。我读完之后,对海鲜料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是追求口感,而是更加注重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细节,串联起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日本酒”的章节,详细介绍了日本酒的酿造历史、种类以及它在日本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清酒到烧酒,再到各种地方特色酒,都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酿酒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及酒在日本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我读完之后,对日本酒的理解更加深入,不再仅仅是“喝”,而是去品味它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作者还提到了日本的“外食文化”是如何在近现代快速发展起来的,以及各种餐饮形式的演变,比如居酒屋、拉面馆、家庭餐厅等的兴起,都反映了日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食物真的是一个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治愈”的书,读起来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乐趣。我本身就很喜欢日本的动漫和电影,总觉得里面描绘的日本家庭餐桌总是那么温馨有爱。《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这本书,恰恰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温馨感背后的文化根源。书中关于“家庭料理”的章节,讲述了日本人是如何通过一日三餐,维系家庭的感情,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家常菜肴,是如何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情感。我特别喜欢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便当(bento)的描写,那种母亲为孩子精心准备的爱心便当,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浓浓的亲情。作者还探讨了日本农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土地和农民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了解到不同时期,农民的辛勤耕耘如何为日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以及这些食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日本人的餐桌,让我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很好
评分打完折也好贵呀?
评分是很好、还没看,简单翻了翻还可以
评分老公买来学习用的,他说不是很实用。。。。。。。。
评分送货的事,包装完好。
评分日本料理的历史故事,还不错
评分送货的事,包装完好。
评分字数少了点
评分书很精致 很喜欢 马上开始读起来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