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軼君 著
圖書標籤:
  • 中東
  • 民主化
  • 阿拉伯之春
  • 政治變革
  • 國際關係
  • 社會運動
  • 見證
  • 省思
  • 全球政治
  • 地區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770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721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2016年在颱灣上市,榮獲《亞洲周刊》2016年度好書。梁文道、劉瑜、《東方曆史評論》等閤力推薦。內地版本增加50幅圖片,全彩印刷,真實還原這個時代所經曆的逆轉、混亂與動蕩。

周軼君為國內讀者打開一扇瞭解伊斯蘭世界的窗戶,她作為華人新聞界中一綫國際經驗豐富的記者,帶來真實的中東與世界。作者既有專業的記者視角,也有細膩的女性視角,細讀中東的過去與現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滿變革的地區,

作者遍訪16個國傢,與135位人物交談,寫齣一百多篇采訪,講述的並非變革原理,而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獨裁者與小市民、軍人與信徒、男人與女人述說的真實故事,展現瞭變革之中個人的喜怒哀樂。

雖寫的是中東與西歐國傢,但對於作者而言,也在尋找自身問題的解答。體察不同生活、製度,均是為瞭重新認識自己心係的那片故園。後記中提到“我總是在彆人的街頭,聯想自己的廟堂。韆萬裏找尋大韆世界的,心裏其實都裝著一個故園。”


  

內容簡介

  

與中東的情緣召喚周軼君迴到齣發的原點: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亞、伊朗、尼泊爾……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爾改製、伊拉剋重建、阿拉伯之春、烏剋蘭戰爭、委內瑞拉的陰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國女王存廢等全球重大變革事件在書中一一展現。身曆16個國傢,訪問135位人物後,周軼君由中東落筆,蕩至全球各大新聞熱點地區,她冒著性騷擾、歧視、甚至汽車炸彈的危險,為這個時代正在經曆的逆轉、混亂與動蕩,做瞭普遍描繪。她以客觀、真實、思辨的筆觸,記錄下每個人在曆史轉摺中的處境、變遷中的笑聲與淚影。拉開時間的距離,每一瓢變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作者簡介

周軼君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CCTV“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曾任新華社常駐中東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時事觀察員。

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華社派駐巴以地區,為*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關於巴以衝突的文字、攝影作品獲多個國際國內奬項。2006年至2014年任職香港鳳凰衛視,繼續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經曆尼泊爾改製,朝韓危機,戰後阿富汗、伊拉剋重建,烏剋蘭戰爭,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亞及巴林等一係列變革,也曾實地觀察美國與歐洲政治。

她的國際新聞分析、隨筆常見於FT中文網、騰訊大傢、《周末畫報》等。

隨筆《在埃及數駱駝》被收入上海市中學語文課本。

2005年齣版《離上帝*近——女記者的中東故事》。


目錄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經濟的政府

02 伊朗:不隻是伊斯蘭

03 伊拉剋:不安的現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後

05 阿拉伯聯閤酋長國:“我現在就要”

06 敘利亞:解嚴之門

07 巴林:貧窮的富國

08 利比亞:真主,卡紮菲和利比亞

09 烏剋蘭:在巨人的陰影下

10 尼泊爾:紅色季雨中

11 委內瑞拉:離奇之邦

12 德國: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愛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範

15 英國:革命的起點

後 記


精彩書摘

02伊朗:不隻是伊斯蘭

約公元前549—前529 年

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330 年

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徵服波斯。

636 年

阿拉伯人徵服波斯,伊斯蘭教傳入。

1220 年

濛古人入侵。

19 世紀初

伊朗、阿富汗成為俄英博弈的戰場。

1890 年

納賽爾丁國王嚮英國商人齣讓全國煙草專賣權,引發宗教力量與巴紮商人聯手抗議。

1908 年

英國人在伊朗發現石油。這是中東石油資源首次被開采利用。

1926 年

軍官禮薩·汗黃袍加身,開創巴列維王朝。

1963 年

禮薩·汗長子巴列維國王實行親西方政策,石油美元收入滾滾,國內依靠秘密警察加強監管。

1979 年

巴列維國王一傢齣逃,伊斯蘭教士霍梅尼迴到伊朗,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80 年9 月

兩伊戰爭爆發,伊朗陷入8 年苦戰。

1989 年6 月3 日

霍梅尼去世,哈梅內伊繼任*高精神領袖。拉夫桑賈尼齣任總統。

1995 年

美國指責伊朗從事“恐怖活動”並秘密發展核武器,由此實施經濟製裁。

1997 年

改革派哈塔米贏得總統選舉勝利。

2005 年

保守色彩濃重的艾哈邁迪·內賈德贏得總統選舉。對西方態度強硬,堅持發展核技術。

2007 年

美國對伊朗進行更為嚴重的製裁。“綠色革命”遭到鎮壓,內賈德正式就職。

2013 年6 月

西方製裁步步加緊,伊朗經濟每況愈下。支持改革的魯哈尼在新的總統選舉中勝齣。

2015 年7 月

多年談判之後,伊朗與伊核六方(中美俄英法德)達成曆史性全麵協議。

3 個中年人在街邊演奏。唱的是波斯語,舒緩麯摺。主唱有時放下吉他,盯著過往的人放聲,肩膀微微震動。

“打倒美國”的宣傳畫並不容易找。走瞭很久,再打瞭一趟車,纔找到朋友推薦的這一幅,它已經成為德黑蘭人民反美意誌的標準像。

12德國:重返正常

東西相遇

形狀如玩具的特拉貝特(Trabant)車,列成一排,等待“民主德國之旅”。

這種貓腰縮頭纔能坐進去的小車,全身塑料,隻有兩缸,曾經是民主德國人*普遍的交通工具,但從訂購到取貨*長要等上16 年。柏林牆倒塌之後,特拉貝特車很長一段時間仍是民主德國人的日用品,20 年間,漸漸變成收藏品。眼前這些殘存的特拉貝特,多數保持軍綠色,也有些換上瞭戲謔的豹紋。

“你去後麵那輛大車辦簽證!” 柏林新聞官剋裏斯蒂· 坦茲勒(Christian Tensher)指著我說。

“簽證?”

“哈哈,彆太認真瞭!”說著,他塞過來一個蘇式軍用袋,裏麵是兩瓶Wostok ,以蘇聯火箭命名的飲料。

一輛運兵車被改裝成瞭媒體登記處。車廂裏掛滿蘇製軍服。幾個越南記者興奮地試戴皮帽。坦茲勒遞過來一張做舊的卡片:“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通行證”,聲稱持有人可以去往西柏林。“拍照!”記者們手持一紙簽證閤影,坦茲勒給予鬼臉配閤。

“紀念柏林牆倒塌20 周年”的日子,政客齊聚,媒體雲集。新聞中心為外國記者準備的特拉貝特車隊,令記者本身成為路上風景,不斷有行人舉起相機,還招來瞭警車。“誰超速瞭?”坦茲勒通過無綫電,嚮每一輛*高時速60 公裏的特拉貝特喊話,“啊,原來是有比我們更重要的車隊要通過!”

20 年後,同樣是寒冷潮濕的11 月,柏林一片嬉鬧。俄羅斯套娃、翻毛帽子、民主德國警察製服,都是*熱門的紀念品,鐮刀斧頭旗在地攤上飛舞。

空氣中是香腸和熱紅酒(Gluhwein)的味道。施普雷河兩岸,大喇叭裏嘹亮抒情的音樂是英國紅星凱蒂·瑪露(Katie Melua)、美國樂隊紅辣椒(Red Hot Chili Pepper)的作品。露天大屏幕翻滾著時裝、潤膚露,還有紙巾廣告。“這些歌麯不過是娛樂,跟紀念活動沒什麼關係。”前一天,跟柏林市政規劃局的一個朋友走過這裏,她告訴我,柏林政府快破産瞭,無力單獨承辦國際盛事,必須抓到一切廣告和贊助。

“嘿嘿!簽證呢?”特拉貝特塑料車蓋忽然被人猛敲。一身軍綠大衣的瘦高小夥,大帽寬皮帶,掂著警棍,氣氛陡然驚恐:“這裏是查理檢查站 !”

瞬間,全車都明白瞭,這是錶演。小夥綳著滿臉嚴肅,要來每張假簽證,誇張地重重蓋戳:“德意誌民主共和國,2009 年11 月9 日。”

“要不要來點特彆照顧。”他拍打警棍。一圈相機攝像機包圍中,他不介意加演。“我們得走瞭,趕時間。”領隊催促著,假警察不再開玩笑,逐一蓋戳瞭事。

圍牆存在的28 年間,10 萬人嘗試各種辦法越界。其中1 萬人逃脫,201 人遭射殺。查理檢查站作為景點保留瞭下來。兩邊大街上,美國士兵和蘇聯士兵的畫像仍高高地對峙著。

一條窄窄的銅綫鑲嵌在水泥地上, 上麵刻字:“ 柏林邊界,1961—1989。”抬腳,就跨過。一切既輕又薄,好像20 年前發生的東與西的分割與閤並,不過是曆史的一個玩笑。

但是,走在勃蘭登堡廣場,隨便去問一個德國人,你就知道這個“玩笑”的分量。

柏林牆紀念處。

小夥綳著滿臉嚴肅,要來每張假簽證,誇張地重重蓋戳:“德意誌民主共和國,2009 年11 月9 日。”

蘇珊娜·哈更獨自來到這裏,就是為瞭“看看節日的勃蘭登堡門”。“當時我和丈夫被派到日本東京,在國有企業工作,國傢信任我們,是少數可以齣國的人……”她勸說丈夫從東京逃去聯邦德國。但丈夫不願意,命運的爭執以離婚收場。蘇珊娜帶女兒潛迴聯邦德國。剛開始躲在遠郊,不敢住柏林市。

離婚後3 年,柏林牆倒塌,前夫已經在日本另組傢庭。23 年來,蘇珊娜沒有再婚,仍冠著夫姓。她說:“如果預知會發生什麼,也許很多事情都改變瞭。”

日漸偏西,紅色天光,像一塊巨大的紗巾溫柔包裹著柏林。勃蘭登堡門的燈忽然亮瞭,頂上女神駕馭馬車的雕塑,好像突然被吹瞭一口氣,金光四射。馬首永遠朝東,指嚮俄羅斯或者蘇聯,因為柏林被認為是西方的*後一道防綫。

地上的婦人,在節日的廣場,慨嘆東西分割的荒謬。蘇珊娜的麵孔圓潤紅亮,現著飽滿的倔強。忽然,3 個年輕人手拉手蹦跳著,走過我們身邊。頭上套著紙盒,醉漢一般繞齣弧綫。他們的嬉笑、尖叫,挽救瞭哀傷的徒勞。

兩德統一後,蘇珊娜立即搬迴市區,“柏林人一定要迴柏林的”。她現在在(沒有瞭邊界的)東柏林教授德語,女兒在西柏林學校教書。蘇珊娜常嚮女兒提起,還是東邊的教育質量高。“芬蘭的學生水平全歐洲第一,因為他們拷貝瞭過去民主德國的方法。”蘇珊娜這樣認為。當年執意逃脫的身份,今天成瞭牢牢抓緊的認同。我問她心裏是不是仍然刻著“東聯邦德國”的分界。“兩邊的差距在縮小。”她笑笑,“統一當然是好事,你看,民主德國人默剋爾當瞭總理!”

“誰能料到那天晚上的事情呢!”20 年前那一天,23 歲的戴維·吉爾從東柏林去外地開會。身為基督教傢庭孩子,他嚮來被排斥在“體製”外,不能接受同等教育,永遠不可能有晉升的機會。

他父親是當地教會負責人。當時的民主德國,基督教勢力是*大的反對派,從事地下抗爭。統一之後,德國政府中第一批民主德國政治傢,正是來自教會,也就是現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前身,總理默剋爾所屬黨派。

“晚上聽說牆被拆瞭,第二天一早立即返迴柏林,我在鑿開的洞裏來來迴迴走瞭好幾遍,仍然不敢相信。”裹在黑大衣裏的戴維,藍色眼睛放齣光亮。身邊一個金色頭發的小女孩拉扯他的衣角。“不好意思,我女兒要迴傢瞭。她們剛從美國迴來,我妻子是美國人……”23 歲的時候,戴維還沒見過美國人。圍牆倒下後,他去瞭美國念書,現在是一名律師。戴維仍帶著東邊人的一絲拘謹,溫和親切。女兒踩著單腳踏車離去,響亮地講著英語。

20 年後,走在柏林的每一個德國人,都是一張曆史的碎片,隨風飄蕩。伸一伸手,你就可能觸動一段錯綜麯摺的人生。

廣場角落裏,一個戎裝青年的照片吸引瞭我:大蓋帽,雙目炯炯,頸上掛著勛章。一個頭發稀疏、上瞭年紀的人在旁邊抽煙。他在推銷這個青年軍官的自傳,英文注明寫著“Gerhart Schirmer”,“二戰”時期戰功顯赫的德軍中校,遭英國人活捉,送到蘇聯軍中關押瞭10 年。他稱,蘇聯人強迫他和其他幾個人在薩剋森豪森(Sachsenhausen)改裝毒氣室,僞造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現場。戰後,德國人對猶太民族的負罪感比海深,這本自傳成瞭禁書。

自行車邊的人猛抽著煙,雖然海報是英文寫的,他卻無法與我交談。我不知道他跟作者是什麼關係。也許這個故事太過敏感無從核實,自行車前少有人問津。但是無論如何,它忽然讓我想到,在柏林,糾結的不隻是東西對峙的冷戰。希特勒剛剛退齣舞颱,鐵幕就已降下,那些年裏,德國人連幕間休息的機會都沒有。

“我在東,還是西?”走在柏林,我總是問,這裏曾經是東柏林還是西柏林呢。除瞭刻意保留的幾條街道——馬剋思大街(當時叫“斯大林大街”)筆直寬闊,列寜廣場(現在改名為“聯閤國廣場”),兩邊是一望無際、一模一樣的公寓樓和毫無差彆的窗戶,方正、扁平、均衡、淩然。除此之外,對一個初來此地的匆匆過客,東西差異並不明顯。看到一傢法國餐館“慶祝開業25 周年”的橫幅,我想這該是西柏林。博物館雲集之處,必定是東柏林。“因為占領區是美國人劃的,他們對曆史古跡不感興趣!”有人揶揄。在民主德國主乾道“林登(菩提)樹下”,蘇聯的印記隻剩瞭俄羅斯航空標誌上的鐮刀。

然而,東聯邦德國的融閤絕非無縫。上海作傢陳丹燕曾經描寫特拉貝特汽車行駛在聯邦德國高速公路上的情形:

後麵跟著的汽車鳴喇叭,要它讓路,所以,它們常常是知趣地開在*慢的那條車道上。掛著聯邦德國牌照的車唰唰地擦過它們的身邊,用140 邁的速度遠遠地把它甩在後麵……雖然它們如願自由行駛在聯邦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隨便可以在任何一個齣口下高速公路,進入紐倫堡、斯圖加特或者漢堡,但它們反而變得局促而不快……

邊界初開,東西柏林經曆瞭巨大的經濟落差。20 年後,西柏林漸漸變為高檔住宅區,東柏林則因為房租低廉,成為整個歐洲年輕藝術傢的天堂。東柏林咖啡館的早餐以豐盛和漫長著稱,這裏無人早起,半數人口都是藝術傢。藝術傢提供不瞭太多稅收,柏林欠下很多外債,靠藉貸發展。柏林牆倒下之初,世界為之興奮,跨國企業摩拳擦掌,但是這裏不具備商業城市的氛圍,15 年後,索尼影視中心(Sony Center)黯然齣售。西門子盤算瞭很久,終於也沒有來。

失業率成瞭東西德國人互相指責的理由。聯邦德國人抱怨民主德國人搶走工作,民主德國人抱怨資本主義打碎鐵飯碗,讓他們失去瞭安全感。連德國的中東移民都抱怨自由瞭的東歐移民過來搶生意。

“相比10 年前,柏林牆倒塌後20 年,東西德國人的差異還是在縮小。”住在西柏林的貢特拉·揚森到東柏林探望女兒,我們在一傢餐廳鄰桌,攀談起來。1990 年,他嘗試在東柏林投資,損失慘重。盡管如此,他還是認同國傢統一是積極的一步。女兒雷娜特·賽博爾德·揚森生在聯邦德國,留學美國主修音樂,現在和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居住東柏林。

“那麼,你現在是東柏林人瞭?”我問。

“不!”雷娜特幾乎要把嘴裏的意大利菜吐齣來,“Once Wessi,always Wessi(一朝聯邦德國人,永遠聯邦德國人)!我不過是住在東邊。”

她又重重搖頭,說“Ossi”(民主德國人)和“Wessi”舉止思維差異很大,不是同一種人。

“怎麼不同?”

“怎麼說呢,就是東邊和西邊,資本主義的人和社會主義的人,一看就知道瞭!東邊的人不會獨立思考,懶惰,還有些粗魯……不過,我不是沒有民主德國朋友啦,年輕人也在變,變得像我們……”

陳丹燕繼續寫道:

民主德國的知識分子說過:“我們並不是閤並,是西邊把我們吃瞭,可我們就卡在他們的喉嚨口,讓他們吐不齣,咽不下……”說這話的人,在冰涼的藍眼睛裏閃爍著蠻橫、恥辱、不屈和惱羞成怒。


前言/序言

前 言

近些年,地球上一些看起來穩定安全、一成不變的地方,接二連三動蕩起來。驚濤怒浪、山河變色的一章,發生在 2010 年年末開始的“阿拉伯之春”,並由突尼斯迅速波及埃及、巴林、也門、利比亞、敘利亞等。然而,稍微把視綫放寬些就會看到,突如其來的變革不僅限於阿拉伯國傢,2009 年伊朗“綠色革命”,2011 年俄羅斯人抗議普京,2013 年土耳其100 多座城市鬧翻天、巴西數十萬人上街、烏剋蘭總統齣逃,2014 年委內瑞拉、匈牙利……世上年年有示威,但如此密集、此起彼伏的抗爭之間,是否有共通之處?

“阿拉伯之春”聲勢*大,變化*劇烈,很容易被單獨歸類,被認為要麼是中東在地緣和宗教上百年恩仇的延續,要麼就是石油鬧的。

誠然,中東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撕開舊衝突的瘡疤,但這一次,一種新的因素不但貫穿“阿拉伯之春”前後,更把這世界的不安分連成一片。

2011 年,埃及企業主艾哈邁德舉著受傷的手臂告訴我:“這不是為瞭麵包的鬥爭,而是關於自由。”他把那場革命定義為“中産階級抗爭”。在巴林,我看見人們開著奔馳、舉著iPhone齣來遊行;土耳其抗議爆發前10年,人均國民收入(GNI per capita,世界銀行資料,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翻瞭接近3 倍,國內生産總值(GDP)在全世界第15 至17 位之間,超過西方一些發達國傢。

這些年我走過的抗議現場,幾乎都能見到,不是吃不飽肚子的人揭竿而起,反而是經濟條件尚可的人,站齣來要求更多權利。國內生産總值反映宏觀經濟,而人均收入、貨幣購買力、失業率等綜閤考量,大緻可以衡量一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阿拉伯之春”發生前10 年計,埃及人均收入翻瞭一倍。突尼斯經濟增長有起伏,但以購買力計,10 年間人均收入增長40%,漲速*快的時期,恰恰發生在推翻本·阿裏統治前3 年。僅僅從資料來理解,兩國人民本該是“奔嚮好日子”纔對。

變革發生前,突尼斯與埃及的失業率雖然常年較高(10%以上),但沒有突然升高,埃及的失業率自2001 年以來甚至一路下降,隻在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略微增高。也許有理由懷疑官方資料是否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個*早發生政權更迭的阿拉伯國傢,革命前沒有齣現特彆嚴重的蕭條。經濟原因或有助推,但不能單獨構成抗爭的導火綫。

貧睏人口亦非抗議主體。2011 年,當開羅城裏的抗議如火如荼,我在郊外的“死人城”——貧睏人群聚居的墓園——看到人們猶豫旁觀,置身事外,大規模遊行爆發當天,“死人城”裏的一傢人正籌辦女兒婚嫁,對未來所求,不過是能不能搬進城裏住。

日子好過一點的人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在人類曆史上並不新鮮,18 世紀法國大革命、1848 年席捲歐洲的革命,乃至中國現代革命一開始也是由知識分子領頭,農民、工人後來纔成為主體。然而,這一次全球中産興起,潮流浩蕩今非昔比,一個深刻的變化正在醞釀:接下來的十多年裏,人類曆史上中産人數將第一次超過貧睏人口總和。

總部設在巴黎的歐盟安全研究所發錶“2030 年全球趨勢”,預言全球中産階層人數將從2012 年的20 億,增加到2020 年的32 億,到2030 年,更會增加到49 億。整個地球村正在脫貧奔小康。

討論這股趨勢帶來的變化之前,我們先要解決一個問題:誰是“中産階級”?字麵意思是社會中間段收入的人。但各國衡量標準不同,目前為止,並不存在“中産”定義的普世標準。經濟學傢們用來衡量“中産”的指標超過20 個,但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

其中,*寬泛的定義是“非窮人”。世界銀行劃定的貧睏綫,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兩美元。如果在這個標準綫之上就算“中産”,那麼發展中國傢已經齣現30 億中産,但他們有的還沒有用上電和潔淨水。這個指標設定顯然太低瞭。如果以接近或超過發達國傢中等收入、每天可支配收入85 美元計,那麼全世界隻有12%的人算“中産”,這個標準又定得太高。

兩位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學者布蘭科·米拉諾維奇和什洛莫·伊劄奇,設定的中産收入標準獲得過廣泛引用:把巴西(發展中國傢代錶)和意大利(發達國傢代錶)2000 年的平均收入,定為全球中産收入的下限和上限:年收入4000—17000 美元。除去貨幣購買力因素,他們定義“中産”的每日可支配收入大概在10—50 美元之間。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兩名研究員烏裏·達迪什和希莫什·阿裏認為,無論怎麼算,以收入來定義中産階級都會碰到現實障礙,如匯率波動、申報不準確等。他們提齣瞭一個更加便捷直觀的算法:擁有一輛汽車的傢庭,就算中産。車雖有普通豪華之分,比如在印度,一部二手汽車價格也許隻要500美元,但即便如此,負擔得起一輛汽車的人,多數情況下,算得上當地中産。

歐盟安全研究所報告采用的中産定義,是除去購買力因素外,每天可支配收入10—100 美元的人,比米拉諾維奇、伊劄奇的算法上限更寬。而聯閤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在研究“阿拉伯中産階級”的報告中,使用“三分之一原則”:滿足基本食物、住所開支之後,剩餘三分之一收入可自由支配。

計算方法五花八門,但各種統計都認同這樣的趨勢:全球中産階級增長之快,大大超齣預料。而近年來新增中産人數,幾乎全部來自發展中國傢。

以汽車數量估算中産規模的方法,存在諸多缺陷。比如,不適用於中國香港、新加坡這樣公共交通發達、私人汽車稅率極高的地方——當地中産未必買車。如果一個傢庭擁有不止一輛車,以汽車數目代替中産人數,也會不準確。但是,過去10 年間,全世界汽車擁有量增長*快的10 個國傢,其中9 個是發展中國傢,這與其他計算方法推導的中産興起趨勢驚人吻閤。

依我所見,各地廣場上的抗爭者,未必各個都擁有汽車,也不清楚他們口袋裏有沒有三分之一的閑錢。但相同的一點是,他們對信息的掌握、爭取自身權利的意識,超過瞭當地統治者的預期。

掌握信息終究有賴一定程度的經濟收入。你需要錢來買報紙、買收音機電視機或者手機計算機,需要積攢旅費齣去見世麵……全球範圍內,獲取信息的經濟門檻正不斷降低,這形成瞭我對“變革型中産”的理解:解決瞭溫飽而對生活産生更多要求的人。他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使用智能手機、互聯網,收看衛星電視,甚至四處旅行。說到底,全球中産階級興

起,改變的並非隻是錢包,還有頭腦。

這一輪變革,是中産浪潮與信息革命的交匯。曆史上,新技術的産生,往往首先為統治者所用,比如鐵的發現,被用來打造盔甲、製造兵器,壯大王的軍隊。20 世紀前20 年裏,收音機、電視機、擴音器,幾乎都為掌權者服務,當時任何一場變革,都以奪取當地電颱電視颱開場。但20 世紀末期開始嚮公眾開放的互聯網,本質恰恰是反權威、反壟斷,人人相聯,卻無人掌控。盡管統治者仍然能夠實施控製並加以利用,但互聯網生來是博弈的工具,而非獨占的資源。

另一股變革衝擊力,來自人群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的移動。以穩定著稱的新加坡,引進外來勞工比例持續上升;2013 年年末,印度勞工挑起建國40 年來的首宗騷亂。以這些勞工的收入,在新加坡算不上“中産”,在故鄉卻是受人艷羨。他們每天與新加坡本地人謀麵,自然産生對照: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享受平等?無論網上會麵,還是不同背景的人群相遇,人類曆史上從未像今天這樣,能夠隨時隨地把各自的生活境遇、經曆的管治手段,攤在同一個平麵上對比。

全球中産階級興起,按理說是好事。各國國內消費需求增加,促進經濟發展。全球富豪榜上,目前財富增長*快的不是壟斷性資源的掌握者,也不是奢侈商品供應商,而是“為中産階級服務”的商傢,如西班牙平價時尚品牌 Zara的老闆阿曼西奧·奧特加、宜傢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等。中産消費者的壯大是他們緻富的源泉。美國學者法裏德·紮卡瑞亞在《自

由的未來》一書中說 :“經濟權力,幾百年來集中在少數商人、銀行傢、大亨手中,如今卻嚮下分配。大部分公司,乃至整個國傢,都在竭力討好中産階層,而非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富人。”

通常我們認為,中産階級傾嚮安逸的生活,政治主張溫和。“全世界中産階級聯閤起來”時,世界應該更加和諧、富饒纔對。可是,當2030 年的曆史轉摺點越來越接近時,為什麼我們首先看到的竟是一場接一場的動蕩和危險?

究其原因,是一些政治製度的設計原本建立在“少數精英+少數中産+大多數窮人”的國情之上。中産階級的數量急劇增長,注定要求在政治上具備更多代錶性,要求政府的管治更閤理和有效,由此形成瞭對舊製度的衝擊。比如在巴西和土耳其,民主選舉已經實行多年, 但執政黨始終是以貧睏人口為票倉的“窮人黨”——政策往往討好低收入者,民粹主義宣傳

在選舉中也比較管用,真正的獲益者卻是上層權貴資本和裙帶關係。但當這些國傢的中産階級膨脹起來後,他們的訴求卻沒能及時得到滿足,甚至遭到刻意忽視,於是不得不嚮“窮人黨”討個說法。埃及第二波反穆斯林兄弟會執政的抗爭,就是類似情況。利比亞、委內瑞拉的石油財富分配不公,少數上層發動多數貧睏人口擠壓中間人群的模式,也在此列。

可以預見,未來全球不穩定因素之一,正是飛速增長的中産階級與落後的管治之間的衝突。

但是這種衝突本身,很難單獨帶來徹底、積極的改變。中産階級革命改變不瞭什麼。他們通常手無寸鐵,跟傳統勢力缺乏聯係。在土耳其,幾個月的抗爭隻保住幾棵樹,而抗議對象埃爾多安仍然在選舉中獲勝;在伊朗,江山未改顔色,抗爭一朝受到壓製,餘溫幾乎盡散;在埃及,“不為麵包為自由”的抗爭者,眼見變革的結果南轅北轍鏡花水月,代價卻是昂貴

的鮮血;在列支敦士登,號召限製君主權力的人,爭取不來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委內瑞拉和巴西的“窮人黨”根基穩固,繼續執政……

更不幸的是,中産抗爭一旦牽扯地緣政治,觸動暗傷隱患,注定攪起翻天覆地的變革。烏剋蘭的一場反貪腐示威,造成俄羅斯乘虛而入,幾乎二分烏剋蘭疆土;埃及三年兩次政變,重新定義東西方力量對比;而在利比亞,內亂招來北約兵臨城下,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中産革命本身力道不足,但它可能是雷霆巨變的燎原之火。街頭怒火一旦點燃,沿著曆史、信仰、地緣、利益的裂縫,燒齣誰也無法預料的圖景。

廣場上的埃及人,並不知道18 天後,做瞭30 年總統的穆巴拉剋會倒颱,更料不到後來的權力反復、生靈塗炭。烏剋蘭人也不知道亞努科維奇真的會齣逃,更無法預見民主抗議會招來強鄰覬覦。

另一重驚訝是,推動變革的是受惠於經濟增長的中産階級,但他們卻對主政者沒有感恩戴德之心。埃爾多安執政時期,土耳其經濟騰飛,國際影響力上升,分享這些好處的人卻站齣來叫埃爾多安“彆插手我們的生活”!政府與民眾之間“多一點經濟好處、少一點個人自由”的協議,恐怕保質期有限。

諸多不確定中,如果說誰有多一點的主動權,應該說是統治者本身。變革突發由下自上,但由上自下的傳統管治塑造瞭它的走嚮。在突尼斯和埃及,統治者在執政後期給予瞭公民社會一定的空間,因此人們對和平示威並不陌生,初期變革和轉型也纔相對平穩,不像利比亞,沒有一絲公共空間允許錶達,一上來就是內戰。

經濟不是催生變革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統治者手中如果有經濟這張牌,就可以拖延變革的發生。土耳其、巴林鬧得再凶也無法翻天,列支敦士登的富裕令大多數人安於現狀。經不起“阿拉伯之春”吹拂的,往往是推行經濟改革的共和體製,而躺在石油上的君主製國傢,*多是吹皺春水,卻興不起浪潮。中國嚮委內瑞拉提供的數百億美元貸款,客觀上令查維斯

和他的繼承者兩手不空。

除瞭施以恩惠,統治者壓製變革的辦法還有“恐懼”。伊朗2009 年發生“綠色革命”之後,再沒受到周邊抗爭鼓動。鐵腕鎮壓的記憶、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監控,固然加深瞭人們的反感,卻也真的消磨瞭他們的勇氣。一個伊朗抗議者告訴我,他停止示威的原因,竟是*高精神領袖發齣瞭“迴傢”的號召:“在這裏長大,你就明白,他們真的有能力叫你停……”統治者的技術管製,也能夠阻擋信息傳播的威力。過去我們認為反映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指數”,能夠衡量社會突變的可能,但是2010年以前,突尼斯和埃及的“基尼指數”反而比伊朗還要低。綜閤世界銀行及其他機構的資料(不是每年都有統計),突尼斯“基尼指數”為0.366(2010 年),埃及0.308(2008 年),伊朗0.445(2006 年)。0.4 是所謂爆發

社會衝突的“警戒綫”,但綫下的突尼斯和埃及率先亂起來,在綫上的伊朗反而相對穩定。

假定不用“基尼指數”衡量,而是對比這3 個國傢網絡的使用與管製,結果就有趣起來。2001 年以後10 年間,突尼斯和埃及網民增長速度遠超伊朗,伊朗對互聯網內容的限製指數為“32”,世界第一。盡管伊朗幾乎人人翻牆,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信息都在網上。突尼斯抗議爆發的導火綫,除瞭小販自焚視頻迅速傳播外,還有維基解密揭發的本·阿裏傢族的荒淫曆史。信息時代的“不平等”,未必是絕對財富值的比較,而是群體感受的不公。

外來勢力在中産變革初期幾乎難覓蹤影。埃爾多安、穆巴拉剋、本·阿裏都是鐵錚錚的西方盟友。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曾經製定“自由中東計劃”,要求埃及等國政府給予民眾更多自由,但在這個高高掛起的旗幟下麵,口氣輕重、措施緩急卻是分時段、看對象,突如其來的政權更迭,絕不是*有利於西方的選項。卡紮菲怪誕到沒朋友,但要不是國內起瞭風波,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也不敢輕易重劃“地中海版圖”。“阿拉伯之春”初期,西方反應遲緩,甚至錯判,美國在巴林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更是令自身濛羞。但正如前文所述,中東亂局很快便陷於陳疾窠臼,令人忘記瞭中産變革的元氣。事實上,衝冠一怒的中産,*後發現身處國內傳統勢力與國際博弈的夾縫中,初時短暫的狂喜過後,迎接他們的是更長久的失敗與痛

楚。 中産階級無法單獨創造更好的未來,要不要與傳統勢力聯手,更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道義問題。爭取傳統勢力中的改良派,難保換湯不換藥,一旦取得勝利,中産階級的利益可能會立即被犧牲掉,比如埃及人就在反復錯選中備受打擊。而另一個難題是,要改善自身際遇,是否一定要首先改造世界?

還是僅僅為自己找個舒適的小環境,所謂“小確幸”即安?

這本書中收錄的是我過去幾年的現場采訪,講述的並非變革原理,而是人的故事,是從個體命運與情感中,看到聽到嗅到變革的姿態和味道。新興中産階級的訴求或許相似,但每個人在曆史轉摺中的處境各有不同。這裏記錄下的是他們的憤怒與驕傲、淚水和血水,更有拉開時間的距離,看他們如何麵對變革的麯摺與失意。

這些年,我見到中國讀者對彆國變革的品評,常以成敗論。眼見他樓塌瞭,扔下一兩句冷嘲熱諷背過臉去。然而在現場的不同角落,在對人物的反復采訪中,我看到變革過程的復雜。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做齣不同選擇,同一事件以不同角度切入,滋味迥異。需要說明的是,為瞭保護受訪者,書中部分人物使用的並非真名。

除瞭中産人群本身,書中也涉及值得思考的管治模式。迪拜的“ 中央計劃 + 自由市場”經濟,需要造齣一個神秘難測的君主;而超然穩定的瑞士,卻沒有人坐在權力頂端;同樣號稱“全民直接管理”的利比亞、委內瑞拉模式,則少瞭法律保障和程序限定;走嚮共和的尼泊爾,尚未形成中産階級,我看到新階層身影朦朧,但步履興奮;而伊拉剋人雖然首先要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可是關於民主的討論從未缺席……戰後十多年,新的中産正在形成,卻成分復雜,又常常被教派標簽模糊訴求。

書中也收入瞭我在英國留學時的見聞。800 多年前,英國《大憲章》簽訂。英國貴族要求限製王權,大概是有錢人爭取政治權利的*早例子。雖然《大憲章》初次簽訂之後幾經反復,但卻被視為近代民主與自由的起始。

受時空所限,我無法到達每一個抗議現場。雖然沒能親曆敘利亞,但書中仍然收入對變革起因的探索,因為它提供瞭一個統治者的經典難題:改革的門,能不能半開半關?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曾經主導“大馬士革之春”,引入全麵改革,卻很快發現失控的危險,隻得急急踩下刹車。不幸的是,“對一個糟糕的政府而言,*危險的時刻,是它開始瞭改革”。

“阿拉伯之春”已成噩夢,始發地突尼斯卻不聲不響走齣暴力怪圈。2015 年諾貝爾和平奬也授予瞭突尼斯內部對話機製。在去往利比亞的途中,我幾次經過突尼斯,卻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研究它的轉型。突尼斯在本·阿裏齣走後,也曾經曆混亂與殺戮,但它的成功似乎還因為國情特殊:軍隊不強大、宗教團體較溫和、世俗派不極端、社會氣氛開放。換句話說,

傳統勢力不強,傳統包袱不多。而恐怖組織也看齣瞭突尼斯可能成為“另類”的端倪,存心製造襲擊。成功的故事要留待時間檢驗,希望將來有機會另篇詳論。

書中少不瞭我在各地遇到的中國同胞。變革發生在他們眼前,在他們的不同反應中,一幅中國世界觀越發清晰。各種趨勢報告都認同,這一波全球中産潮,浪花掀起的*高處在中國。歐盟安全研究所報告指齣,中國的中産階級比例在2030 年之前將躍升至74%,居全球第一。

暢想未來,全球中産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讀的書看的電影聽的音樂,很可能越來越接近,甚至我們的胃都變得越來越fusion(美味混搭)。然而,即便沒有新興中産與舊製度的矛盾,全世界中産階級就真的能夠團結起來嗎?文化、信仰、曆史、地理,這些基因裏的記憶會不會在彼此對比之下,反差更加鮮明?

伊拉剋人終於有瞭上街抗議的權利,但我見到的一次示威,竟然是要求政府立即處死獄中的“基地”成員。事實上,國際人權組織批評伊拉剋政府不審訊而直接槍斃被捕武裝人員的情況已經夠多瞭。2015 年1 月,《經濟學人》雜誌一則極短的報道,措辭彆具深意:“斯洛文尼亞終於齣現公民社會大規模遊行,遺憾的是,這是一次反同性戀權益遊行……”在自由瞭800 年的英國知識分子看來,斯洛文尼亞人有瞭公民意識是好事,但沒想到首先宣講的是保守價值觀。全世界中産階級在爭取權利的戰壕裏並肩,但很難講他們能手把手多久。更不用說,生産與消費全球化後,發展中國傢中産人數暴增,西方發達國傢卻是中産身價貶值、規模縮小。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中,很大一部分正是全球中産此消彼長潮流對衝中的失落者。新型中産首義中東,四處激起迴響。互聯網與急速全球化(人類祖先走齣非洲就開始瞭全球化,但當下互聯網等多種因素助推,速度大大加快)的腳步沒有停,發達國傢未做思考就行動的排外情緒高漲,可看作中産變革的第二篇章:西方中産的失落。

美國作傢托馬斯·弗裏德曼曾經站在開羅解放廣場上,感慨埃及變革“如巨象起飛,如果你沒有預見到它的發生,也就彆瞎猜它將飛嚮何處”。全球中産階級興起,作為一種現象,儼然也是一頭騰飛的巨象,無人能夠預言它的方嚮,甚至可能連它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僅僅從眼下來看,那些覺悟起來的中産階級,那些起而抗爭的中産人士,仍然在舊世界沉重的陰影下,匍匐在地,難以飛升。急速全球化的故事,一切纔剛剛開始。


《文明的交匯與衝突:從絲綢之路到數字時代的地緣政治變遷》 序言 人類曆史的長河,往往是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在地理空間上交匯、碰撞、融閤與對抗的宏大敘事。從古代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到現代信息技術重塑的數字疆域,地理空間始終是塑造人類命運、決定力量格局的關鍵變量。本書《文明的交匯與衝突:從絲綢之路到數字時代的地緣政治變遷》,旨在深刻剖析人類文明進程中,地理因素與地緣政治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塑造齣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並為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的復雜格局提供全新的視角。 本書並非僅僅關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曆史時期,而是以一種宏觀的曆史視角,追溯人類文明從分散走嚮聯係,再到日益緊密的互動過程。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曾經在人類文明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地理節點,分析它們如何成為貿易、文化、思想乃至軍事衝突的交匯點,以及這些交匯點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區域乃至全球的曆史走嚮。 第一章:古老的大陸橋——絲綢之路與早期文明的互動 本章我們將深入探討古代絲綢之路的地理與曆史意義。絲綢之路並非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一個由陸路和海路組成的復雜交通網絡,橫跨歐亞大陸,連接瞭東方與西方。我們將分析其地理特徵,如高原、沙漠、綠洲、山脈等,以及這些地理因素如何決定瞭貿易路綫的選擇和人類活動的範圍。 地理的約束與機遇: 探討崎嶇的地形如何催生瞭遊牧民族的興起,以及綠洲與河流如何成為文明發展的沃土。分析地理隔離如何促進瞭區域文明的獨特性,而地理上的便利性又如何加速瞭文化的傳播與融閤。 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 重點梳理絲綢之路沿綫的重要文明節點,如中國的長安、撒馬爾罕、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分析它們作為貿易樞紐、文化中心和思想傳播地的作用。深入研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以及科技、藝術、哲學等思想在東西方之間的傳播路徑和相互影響。 絲綢之路的地緣政治影響: 分析控製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力量,如漢朝、唐朝、濛古帝國、拜占庭帝國等,如何通過對貿易路綫的掌控獲得經濟與政治上的優勢。探討不同帝國之間圍繞貿易通道的爭奪,以及由此引發的軍事衝突與戰略布局。 絲綢之路的遺産: 審視絲綢之路對現代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記,包括文化基因的傳承、全球化意識的萌芽,以及對“一帶一路”等現代倡議的啓示。 第二章:海洋的召喚與帝國的崛起——大航海時代的地緣戰略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目光從陸地轉嚮瞭海洋。本章將聚焦大航海時代,分析海洋地理的特徵如何成為帝國崛起的舞颱,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因此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海洋地理的探索與利用: 探討洋流、季風、海峽、島嶼等海洋地理要素如何影響瞭遠洋航行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分析歐洲國傢在地理發現和航海技術上的突破,以及這些突破如何賦予瞭他們徵服海洋的能力。 殖民帝國的擴張與競爭: 詳細闡述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列強如何通過海洋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殖民地,掠奪資源,擴張領土。分析其殖民政策、貿易模式以及由此引發的與其他文明的衝突。 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 探討大航海時代如何構建起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以及香料、白銀、奴隸等商品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流動。分析這種全球貿易對各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包括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 海洋力量的地緣政治邏輯: 深入分析“海權論”等理論的形成,闡述控製海洋對國傢安全、經濟繁榮和政治霸權的重要性。探討海軍力量的建設、海軍基地布局以及海軍戰略在爭奪全球主導權中的作用。 第三章:陸權與海權博弈——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時期的地緣衝突 進入近現代,陸權與海權之間的博弈愈發激烈,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更是將地緣政治的衝突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將分析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戰爭的進程,以及地緣戰略的演變如何影響瞭國際秩序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地緣誘因: 審視歐洲大陸的地緣分割、資源爭奪、民族主義以及傳統勢力範圍的劃分如何構成瞭戰爭的潛在爆發點。分析地理位置、地勢地形對戰術部署、後勤保障和戰略選擇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略空間: 探討“大陸國傢”與“海洋國傢”的戰略思維差異,以及地緣戰略理論(如麥金德的心髒地帶理論)在解釋戰爭動因和進程中的作用。分析戰爭期間各大國對關鍵地理區域的爭奪,如東歐平原、地中海、太平洋等。 冷戰時期的地緣對抗: 重點分析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在地理維度上的對抗。探討“鐵幕”的形成、戰略縱深、軍事基地布局、核武器的部署以及代理人戰爭等,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構建起緊張的地緣政治格局。 地理因素與戰略威懾: 分析地理距離、氣候條件、自然屏障等因素如何影響核武器的戰略投射和防禦體係的構建。探討冷戰時期地緣政治的“均勢”與“失衡”,以及最終蘇聯的解體與冷戰的結束。 第四章:數字世界的疆域——信息技術革命與全球地緣政治的新範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時代。本章將探討信息技術如何重塑瞭地理空間的意義,以及數字疆域的地緣政治如何深刻影響著當今世界的權力結構和國際關係。 地理空間的“消弭”與“重塑”: 分析互聯網、衛星通訊、全球定位係統(GPS)等技術如何打破瞭物理空間的限製,實現瞭信息的瞬時傳播和全球互聯。同時,探討數字鴻溝、網絡攻擊、信息主權等問題如何帶來瞭新的地理邊界和衝突。 “賽博空間”的地緣政治: 審視“賽博空間”作為一種新的戰略領域,其規則、力量分配以及國傢間的競爭與閤作。分析網絡戰、網絡間諜、信息戰如何成為國傢間博弈的重要手段,以及對傳統地緣政治的影響。 數字基礎設施的戰略意義: 探討海底光纜、數據中心、5G網絡等數字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以及圍繞這些基礎設施的爭奪如何成為新的地緣政治焦點。分析“數字絲綢之路”等倡議背後的地緣政治考量。 人工智能與未來地緣政治: 展望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對地緣政治的潛在影響。分析人工智能在軍事、經濟、情報等領域的應用,以及可能引發的新的權力結構和國際秩序的重塑。 第五章:後地緣政治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在日益緊密的全球聯係和快速變化的科技格局下,傳統的地緣政治範式正在麵臨挑戰。本章將對未來地緣政治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並探討人類如何應對新的挑戰,抓住新的機遇。 全球性挑戰的地緣維度: 分析氣候變化、流行病、資源枯竭、網絡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如何超越國界,對全球地緣政治産生深刻影響。探討這些挑戰如何促使國傢間的閤作,但也可能加劇地緣競爭。 非國傢行為體的興起: 審視跨國公司、恐怖組織、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傢行為體在地緣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與國傢力量相互作用,影響著國際格局。 地緣政治的“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 探討全球權力是否會走嚮更加分散,還是會齣現新的權力中心。分析區域性大國崛起、多極化趨勢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影響。 麵嚮未來的地緣戰略: 呼籲超越狹隘的國傢利益,構建更加理性、包容和可持續的地緣戰略。探討如何利用科技進步,加強國際閤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結語 《文明的交匯與衝突:從絲綢之路到數字時代的地緣政治變遷》,希望通過對人類文明進程中地理因素與地緣政治力量的深入剖析,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演進,洞察當今世界的復雜性,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齣更加明智的判斷。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地理是無聲的語言,地緣是永恒的邏輯。隻有深刻理解瞭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人類文明的航嚮,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走齣中東”這個詞時,我立刻産生瞭一種突破地域限製的聯想。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東的書,更是一本試圖從中東的經驗齣發,去理解更廣泛的全球性議題的書。我想象中,作者可能會選取幾個人物,他們的命運與中東地區的曆史變遷緊密相連,通過他們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變革的巨大力量和深遠影響。也許書中會描繪一位曾經懷抱理想的青年,在經曆瞭政治理想的破滅後,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對民主的理解;也許會是一位在國傢分裂中掙紮求生的普通傢庭,他們的日常如何在政治風暴中被撕裂,又如何在廢墟中尋找希望。書名中的“全球民主浪潮”暗示瞭作者會將中東的經驗置於一個更大的框架內進行比較和分析,例如,它是否與東歐劇變後的轉型國傢有相似之處,或者與一些正在經曆社會經濟變革的亞洲國傢産生瞭共鳴?“省思”則讓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極具啓發性的觀點,關於民主的本質、民主化的代價、以及民主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這本書或許會挑戰我們一些固有的關於民主的刻闆印象,促使我們思考,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是否存在著一些共通的陷阱,以及如何纔能避免重蹈覆轍。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進行一次深度思考,去理解人類社會在追求更高社會形態過程中的復雜性與普遍性。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立刻吸引瞭我,讓我聯想到一係列關於中東地區劇烈政治動蕩的場景,例如“阿拉伯之春”的爆發、國傢政權的更迭、以及由此引發的地區性衝突與社會變革。我設想作者可能通過親身經曆或者深入研究,為我們描繪瞭在那片古老土地上,人民如何渴望自由、追求民主的波瀾壯闊的畫捲。或許書中會深入剖析導緻這些民主運動興起的深層原因,是長期壓抑的民怨,還是外部勢力的介入,抑或是經濟因素的催化?更重要的是,作者可能會詳細記錄下這些運動的進程,那些振奮人心的瞬間,那些令人扼腕嘆息的挫摺,以及在這過程中,普通民眾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希望與絕望。同時,“見證與省思”這兩個詞也暗示著作者不僅會呈現事實,更會進行深入的思考。我會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民主浪潮的成敗進行客觀的評價,分析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以及從中能夠為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那些同樣麵臨轉型壓力的社會,提供何種藉鑒和警示。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深刻哲學探討,它試圖解答那些關於社會進步、政治改革的永恒命題,並引發讀者對於自身所處世界的反思。

評分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我們帶入中東地區那些深刻的變革之中。它可能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政治評論,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我想象中,作者的筆觸會細膩地捕捉到每一個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在街頭抗議的年輕人,那些在幕後策劃的知識分子,那些在政權更迭中失去一切的傢庭,以及那些在混亂中努力生存的普通市民。這些個體命運的交織,構成瞭宏大的曆史圖景。書名中的“走齣中東”或許暗示著作者有意將視角從局限於某一地區,拓展到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去審視中東的民主浪潮與其他地區,比如東歐、拉美甚至是亞洲一些國傢所經曆的民主化進程之間存在的共性與差異。作者可能會探討,在不同的文化、曆史和社會土壤中,民主的種子是如何生根發芽,又為何有時會遭遇嚴酷的阻礙。書中對“省思”的強調,也預示著作者不會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會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邏輯,例如,民主轉型過程中,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的矛盾,外部援助與國傢主權的平衡,以及宗教、民族、派係等復雜因素如何影響民主化的進程及其結果。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民主並非一個單一的模式,而是一個充滿麯摺與挑戰的復雜旅程。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宏大的視角和深沉的反思。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對一係列標誌性事件的細緻梳理,比如敘利亞的內戰、埃及的政治動蕩、以及伊拉剋的重建曆程,來揭示中東地區長久以來積聚的社會矛盾和政治訴求。這些事件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全球範圍內此起彼伏的民主化運動相互呼應,構成瞭一個復雜的全球圖景。作者或許會深入探討,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民主浪潮的興起有著怎樣的共性,又存在哪些獨特的文化和社會根源?“見證”一詞,讓我期待書中能夠充滿鮮活的細節和一手資料,可能是對關鍵人物的采訪,可能是對曆史時刻的生動再現,也可能是對普通民眾生活狀態的深刻描摹,從而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那些變革的衝擊力。而“省思”,則意味著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記錄,而是會引發我們對民主本質、實現路徑以及麵臨挑戰的深刻思考。這本書或許會追問,民主是否真的是普世價值?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下,民主的形態會有何不同?轉型過程中,穩定與自由的權衡,秩序與權利的邊界,這些看似矛盾的問題,作者會給齣怎樣的解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的、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社會對自由和尊嚴的永恒追求。

評分

“走齣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哲學深度。我設想,作者可能是一位曾經親身參與或深度觀察瞭中東地區一係列重大政治事件的智者。他/她可能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深刻的思考者。我會期待書中能夠捕捉到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時刻,比如某個街頭集會的呐喊,某個政權垮颱的瞬間,或是某個新製度建立的嘗試。這些“見證”的細節,將幫助我理解那些遙遠而復雜的政治變遷是如何真實地發生,又如何觸及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走齣中東”這個錶述,讓我相信作者的視野不會局限於某一國或某一地區,而是會嘗試從中東的經驗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洞見,去反思全球範圍內的民主化進程。這可能意味著書中會對比不同地區民主運動的異同,探討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以及在多元文化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傢中,民主的實現路徑是否會殊途同歸。而“省思”則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民主的深層含義,它是否僅僅是選舉和製度,還是關乎公民的權利、社會的公正以及個人的尊嚴?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會麵臨哪些挑戰?例如,如何在穩定與自由之間找到平衡,如何應對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的侵蝕,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真正能夠代錶人民意願的政治體係。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社會對自由、平等和尊嚴的追求,以及在這個追求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代價。

評分

不錯不錯,好書,活動購入,開心!!

評分

不錯,挺好的,希望繼續保持

評分

標價打對摺,經典收藏待看,哈哈。

評分

給老爸買的!!!老爸很喜歡!!!信賴京東正品!!!

評分

一次性買瞭一堆,很不錯,正版!!!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剛好好好好好

評分

沒拆封

評分

挺好,速度挺快!

評分

這本書信息量很大,對於喜歡中東的人來說特彆值得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