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

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平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民国史
  • 银行史
  • 金融史
  • 社会责任
  • 商业史
  • 经济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研究
  • 企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3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8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银行家管理思想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对于当今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适合金融企业图书馆、综合性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反映了民国银行家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中国经济发展、工商业实业统筹发展、农村金融、战时金融、金融消费观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银行家从事银行经营管理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

作者简介

  刘平,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等。现任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纪委书记,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档案馆上海金融档案史料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金融史,在《史林》《史学月刊》《银行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大象无形:青年思想教育札记》《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9)》《从金融史再出发:银行社会责任溯源》《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等,编纂有:《稀见民国银行史料丛编》(目前已出版四编)。

目录

贝祖诒
报告参与世界经济会议情形
陈光甫
吾国经济改造的根本问题
陈湘涛
旅行事业对于国民经济之贡献
陈行
非常时期之经济问题
戴蔼庐
金融机关之当面问题
戴铭礼
取缔私票问题
谷謇帆
中国产业金融之动态与危机
颇翊群
提倡收买民间金银运动
胡笔江
我国蚕丝业之回顾与前瞻
胡祖同
论银行业之发展
霍宝树
工业放款拟注意的几个问题
贾±毅
长期抗战与外汇统制
金国宝
银行现行保证制度之废除与改进
康心如
战时银行界的责任与技能
李铭
回到繁荣之路
林凤苞
提高银价与中国
林康侯
上海银行界与内国公债
刘攻芸
推行储蓄与紧缩通货
刘航琛
防止走私与国民经济建设
钱新之
识字是生活上必要的条件
盛竹书
继任银行公会会长之宣言书
寿毅成
浙江最近之社会经济观
宋汉章
国货外销
孙瑞璜
银行业当前的厄运与对策
唐庆永
中国银行制度之病态
唐寿民
发展生产须研究工商业之经济方法
王延松
提倡国货之出路
王志莘
农村繁荣与银行出路
昊鼎昌
统制经济问题
徐寄□
二十年来兑换券之信用
徐新六
四川在我国之经济地位
叶景葵
中国之银行管制
俞佐廷
金融业如何有健全之发展
张嘉璈
内地与上海
章乃器
金融业之惩前毖后
赵棣华
经济恐慌中金融界应有之责任
周作民
华北产业之发展与金融之关系
朱博泉
战时上海金融之病态及其治疗
资耀华
中国金融界有急须创办信用
调查机关

精彩书摘

  《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
  繁荣农村有三个要素:(一)经济;(二)教育;(三)治安。我们现在别的可不讲,“三旬不离本行”,就谈谈农村经济。有人说:救济农村经济,是银行业的责任。不错,我们至少要担负扶助的责任,不过,请问从何处做起?我们是不能无条件放款给人的。银行放款出去,当然不比捐款去赈济,是要想本利可以收回的。换一句说:向银行通融资金,是要有相当的资产或信用去换取的。可怜他们所处的境地是怎样?他们都是“家徒四壁”,除他们的一身力气外,简直一无所有,就是农户自己有几亩田地,到银行里做押款,也是不成的。那末,要用经济力量去繁荣农村,少不得先要制造农民信用的基础。
  制造农民的“对‘人’信用”办法,莫如组织农村合作社,银行贷放给农民,完全借赖农村合作社的信用力量。可是好的办法,必须要有好的人才去做。最近上海银行总行特设立了农民合作贷款部,聘请了几位专家,什么农民组织,农村经济,他们都是尽量去调查,去组织。虽然他们是在试验时期,还未见大的成效,可是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可以想见而值得钦佩的。我可以说:他们是开办了商业银行的新途径了。至以制造农民的“对‘物’信用”办法,莫如组织农业仓库。我们回头来仔细一想,我们银行日常所做的押款押汇,还不是农产物居多数,还不是从农人手中取得来的资产,经商人整理打包,变成了商品,运送到市上来的。所以我们不妨直接帮助农民本身做去,我们可凭借他们的产物做信用,农民因此便可以调取生产资金,并且可以利用合作力量,代运代销,直接市场,以裕农民收入,是何等痛快的事呢?
  ……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部主题与“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不同的书籍,完全侧重于其他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书名:《巴蜀烟云:近代四川社会变迁中的士绅与地方权力重塑(1895-1937)》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叶,自清末新政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近代四川社会在剧烈冲击下所经历的复杂转型。我们聚焦于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现代化浪潮、地方自治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等多重压力时,其身份认同、权力结构及其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 第一部分:旧邦未改,新制初张——晚清士绅的“应急性”转型(1895-1911) 晚清时期,在甲午战败与庚子之乱的刺激下,传统士绅阶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本书首先考察了四川各地以“地方精英”身份出现的知识分子如何响应朝廷的自强运动,参与兴办实业、筹办学堂,以及在地方自治局中的角色定位。我们选取了成都、重庆、自流井等地的代表性家族,通过对他们的族谱、契约文书和私人信函的梳理,揭示了士绅群体如何利用科举废除后的“新身份”——实业家、教育家、绅董——来维系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特别地,我们详细考察了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层动因。运动表面上是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实则是传统地方精英对中央集权力量(清政府与后来的袁世凯政府)侵蚀其地方经济利益和政治空间的防御性举动。书中通过细致的区域对比,展示了川东、川西、川北士绅在策略上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反抗转化为一种“地方自治”的诉求,而非纯粹的叛乱。 第二部分:共和的裂隙与地方的重建——军阀统治下的权力适应(1912-1927) 辛亥革命并未带来均质的全国性统一,四川尤其如此。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民国初年,中央政权弱化后,四川地方精英如何与盘踞各地的军事强人(如熊克武、刘湘等)进行权力博弈与合作。 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士绅不再是单纯的抵抗者或服从者,而成为了一种“权力中介”。他们通过提供管理经验、筹集地方资源(如盐税、烟土税等)以及为军阀提供政治合法性,换取自身在教育、慈善、基层治安等领域的自治权。本书通过分析地方商会、地方议会的运作,还原了士绅阶层如何利用这些“半官方”组织,填补中央权力真空,以维护区域内的社会秩序与经济稳定。 例如,在刘湘主政时期推行的“新政”中,地方士绅在水利工程、农业推广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和组织协调角色。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官方法令与地方绅士的私人回忆录,以期呈现这种共生关系中的张力与妥协。 第三部分:乡土重塑与文化坚守——教育、慈善与意识形态的战场(1912-1937) 在政治权力动荡的背景下,士绅阶层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心转移到了文化与教育领域。本书的第三部分详细考察了私立中学、教会学校以及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在这一转型期的作用。 士绅阶层如何在新式教育中融入传统价值(如三纲五常的“现代化”诠释),同时吸收西方知识,以培养“合格的”地方人才,成为本书关注的焦点。我们对比分析了成都的私立学校与乡村蒙学堂的课程设置差异,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中的阶层鸿沟。 此外,慈善事业的“公司化”也是一个重要议题。传统义仓和族田的解体,促使士绅将慈善事业纳入更加现代的组织框架,如成立赈灾委员会、兴办公益医院。这些行为既是应对天灾人祸的需要,也是士绅阶层在失去传统政治庇护后,重塑其社会道德高地、展现其“地方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结语:从“乡绅”到“地方精英”的断裂与延续 本书最后总结了四川士绅阶层在1937年前后的最终命运。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地方精英的关注点彻底转向抗战动员,许多人进入了国民政府的行政体系,完成了从传统“乡绅”向现代“地方精英”的彻底身份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非彻底的断裂,旧有的地缘网络、家族纽带和文化惯性,依然深刻地塑造着抗战时期四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 本书通过对史料的细致钩沉,旨在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方权力如何应对中央的渗透与重构,提供一个立足于社会文化层面的、深入而具体的案例研究。 --- 关键词: 四川近代史;士绅阶层;地方自治;军阀政治;晚清新政;社会变迁;近代教育;权力中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就感觉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但细细品味,却又蕴含着一股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这个书名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民国,一个充满变革、激荡的时代,银行家,那个时代经济的弄潮儿。而“社会责任”,这个词在今天几乎是企业必谈的议题,但在那个年代,是怎样的语境下被提出的?书名中的“论”字,让我猜测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对民国时期银行家们关于社会责任的论述、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我很好奇,在那个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国度,这些站在金融风口浪尖的人物,他们的社会责任观是怎样的?是仅限于家族企业的传承,还是有着更宏大的家国情怀?书中是否会引用当时银行家的原始文献、书信,或是他们的演讲稿,来还原他们真实的思想轨迹?我期待着,从他们的视角,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及他们为了践行这些责任所付出的努力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评分

《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光是书名就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民国,那个时代,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而银行家,更是这个时代金融巨擘的代表。当我看到“社会责任”这几个字,我便被深深吸引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社会变革剧烈的年代,银行家们肩负的责任,一定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书名中的“论”字,更是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好奇。它是否是对当时银行家们关于社会责任的思想体系的梳理?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份责任的?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有具体的实践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去聆听那些民国金融巨子们的心声,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肩负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担当。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为我们今天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供一些深刻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演进与思想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光是这个名字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能穿越时光,听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巨擘们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对一个时代命脉的深邃思考。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潮涌动的时代颇感兴趣,尤其是当时活跃在金融界的大人物们,他们不仅是经济的弄潮儿,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走向。书名中的“社会责任”四个字,更是点出了一个核心议题,这在当时那个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下,绝对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深刻性的命题。我很好奇,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经济命脉被外资渗透,民族资本艰难求生的年代,这些银行家们是如何看待和践行他们的社会责任的?他们所论述的“责任”究竟包含了哪些层面?是对股东负责,是对员工负责,还是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负责?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挣扎?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画卷,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想要一窥民国金融精英们思想的深度和时代的脉搏。

评分

拿到这本《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金粉世家与战火纷飞交织的民国画卷。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听到旧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风声,也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金融巨头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是如何思考企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我特别好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这些银行家们是否会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影响?他们所说的“社会责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单纯的慈善捐助,还是在经营策略上融入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考量?是致力于扶持本土产业,还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书名中“论”字,暗示了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探讨,而非简单的事件罗列。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那些思想的光芒,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足以照亮那个时代的某些角落。我想知道,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是否能为当今的社会责任理念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启示?在商业逻辑与社会担当之间,他们是如何权衡取舍,又留下了怎样的思考遗产?

评分

初见《民国银行家论社会责任》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思想深度所吸引。民国,一个风云激荡、社会变革的时代,银行家,作为那个时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言行无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社会责任”这个主题,更是将焦点对准了这些金融巨头们在追逐商业利益之外的更广阔视野。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银行家们是如何理解和定义“社会责任”的?他们的“责任”是仅仅局限于对股东的承诺,还是包含着更宏大的家国情怀?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体系,引用他们当年的著作、演讲或者书信,来展现他们对社会责任的独特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这些金融界的大佬们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并且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些关于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性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