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晚清侨批选读/潮汕文库

馆藏晚清侨批选读/潮汕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 著
图书标签:
  • 侨批
  • 晚清
  • 潮汕
  • 地方文献
  • 历史
  • 文化
  • 民俗
  • 文献选读
  • 馆藏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20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5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潮汕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侨批文物馆藏叶和仁家族晚清年间(1882—1910年)侨批,含批信95件,侨批封5枚。全书以时间为序,彩色影印批信原件,附以录文、简释,具较好的文献价值。读者从中可了解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的生存状况、创业情况、经营模式等,更可从侨批中读出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

作者简介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是中国侨批文物馆,收录有12万余封潮汕侨批。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倡导成立。已出版《难舍的根脉——潮汕侨批山水封欣赏》等。

目录

《潮汕文库》序
凡例
晚清叶家三兄弟批信递寄情况一览表
叶家三兄弟在番记事(光绪七年辛巳至宣统二年庚戌)
引言<一>
引言<二>
<一>清光绪七年辛巳十一月廿一日(1882年1月10日)叶和仁致母亲钟氏书
<二>清光绪十七年辛卯七月十四日(1891年8月18日)叶和仁寄母亲钟氏书
……
<九十五>清宣统二年庚戌十一月廿日(1910年12月21日)叶礼仁寄母亲钟氏书
附:辛亥革命后,叶清仁寄往家乡的预印批封

《盛世华章:清代宫廷艺术与典制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清代宫廷文化、艺术成就及其制度构建的学术专著。全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精美的图版和详尽的器物分析,力求全面展现清代皇室生活的精致面貌与国家礼仪的恢弘气象。研究视角涵盖了从康熙到宣统近三百年的历史跨度,重点剖析了清代宫廷在建筑、绘画、陶瓷、织绣、玉器以及典章制度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创新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乾嘉盛世的艺术风尚与宫廷审美 本章着重考察了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朝在宫廷艺术领域的鼎盛局面。详细梳理了乾隆皇帝的艺术品味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宫廷的艺术创作方向。通过对清宫造办处的运作机制进行细致描摹,揭示了这一时期工匠群体的高超技艺与体制化的生产模式。重点分析了“集大成”的艺术风格,即如何将前朝的艺术精华与满族的文化特质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既博大精深又注重实用性的宫廷美学。内容包括对清宫收藏体系的梳理,以及这种收藏如何反哺了宫廷的日常使用和赏玩需求。 第二章 礼仪之邦:清代典制与宫廷空间叙事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礼仪制度的完备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深入探讨了清宫的祭祀、朝贺、婚丧嫁娶等重大典礼所涉及的物质文化与行为规范。 典制构建: 分析了《大清会典》中关于礼仪的规定,以及这些规定如何在紫禁城内的不同宫殿和苑囿中得以物质化呈现。例如,对皇帝登基、册封皇后等关键仪式的空间布局、服饰器用进行了详细复原与解读。 建筑语言: 重点解析了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哲学,探讨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核心建筑群如何通过体量、色彩和装饰细节来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特别关注了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在人工造景与自然山水结合上的独特追求,及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 第三章 匠心独运:清代宫廷工艺美术的巅峰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通过对几类关键工艺品的类型学研究,展现了清代工匠的登峰造极的技艺。 1. 瓷器艺术的“新清样”: 区别于明代官窑的传统,本章分析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窑在釉色、造型和纹饰上的革新。详细辨析了珐琅彩、粉彩、郎窑红等创新品种的烧制难度与艺术价值。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官窑款识的演变,勾勒出其技术传承与审美变迁的轨迹。 2. 织绣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考察了清代朝廷对龙袍、吉服、便服的严格规定。通过对光绪大婚等重要历史时刻的服饰档案进行研究,揭示了纹样(如五彩云龙、海水江崖)所蕴含的等级标识和社会意义。重点分析了缂丝技术在表现复杂图案时的精妙之处。 3. 玉器雕琢的时代特征: 探讨了新疆和田玉在清代宫廷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利用玉材的天然色泽进行“巧色设计”。分析了不同时期玉器雕刻题材的偏好变化,如从早期的仿古造型到中期的寓意吉祥图案的流行。 第四章 笔墨江山:清代宫廷绘画与书法 本章聚焦于“南画北上”和宫廷画院的复杂生态。 清初“四王”与正统: 研究了清初宫廷对董其昌一派文人画风格的推崇,分析了“四王”如何通过对笔墨程式的恪守,巩固了官方艺术的正统地位。 郎世宁现象与中西合璧: 深入剖析了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画家如何将透视法、光影技法引入清宫绘画,并与中国传统水墨技法进行融合。通过分析《百骏图》等代表作,探讨了这种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及其在宫廷叙事中的作用。 碑学兴起与民间书法: 记录了清代中后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民间书法界对帖学的反思与对碑学的推崇,以及这种风气如何渗透至宫廷内部,影响了皇室成员的书法实践。 第五章 制度的延伸:清代宫廷艺术的对外影响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研究视角从宫廷内部转向其对周边国家和西方世界的影响。探讨了清宫的典制、瓷器、漆器等艺术品如何通过朝贡体系、贸易往来,成为当时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审美的标杆。特别是对清代乾隆时期对西藏、蒙古等地的宗教艺术和宫廷陈设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展现了这一艺术体系的庞大辐射力。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清代宫廷世界图景,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细致解读,还原一个兼具制度严谨性与艺术创造力的历史现场,为理解近现代中国艺术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清代背景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些侨批,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家始终是他们心灵深处的港湾。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我能想象到,当远方的亲人收到这些饱含思念的信件时,那份激动与安慰。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对收成、对儿女婚嫁、对家中老人的问候,都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份对家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潮汕”这一地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先辈的情感交流。通过这些侨批,我看到了潮汕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根的深深眷恋。那些在异乡打拼的潮汕儿女,用他们的努力和汗水,为家族,为家乡,也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根”的意义,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了生活而远赴他乡的勇士们。

评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侨批也极具价值。它们以最原始、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字字珠玑,感人至深。我尤其喜欢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段落,它们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那些关于生计的艰辛,关于海外见闻的分享,关于对未来的憧憬,都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看到了普通人的生命力,以及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厚度。它不仅仅是几封家书的汇编,更是晚清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侨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严峻的社会经济状况,了解到为何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谋生。同时,它也反映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族观念,以及这些文化如何在海外得以延续和发展。书中的一些批文,甚至涉及到了当时的海外局势、劳工贸易以及与祖国的联系方式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的信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与那些远渡重洋的潮汕先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文书,而是通过这些“侨批”,生动地展现了晚清时期潮汕人民的生活图景、情感寄托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我尤其被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所打动,无论是家书里对父母的牵挂,对妻儿的思念,还是对故土的眷恋,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那些在异国他乡辛勤打拼的先辈们,用简朴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汗水、泪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