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书耀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信息经济学
  • 激励机制
  • 日常生活
  • 决策分析
  • 微观经济学
  • 博弈论
  • 应用经济学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51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45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从一个宽泛的视野,考察了如何协调好信息与激励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尽量把学术的严谨性和应用的灵活性兼顾起来。书中既有理论的介绍、简洁的模型和简明的图表,也偶尔有简单的数学推导,模型背后有现实中的趣味性故事及深刻的经济学解释。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信息不对称、信息与激励、信息与激励在现实中的应用、信息激励与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等。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新颖,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原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
1.1 经济学与生活
1.2 信息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第2章 信息不对称
2.1 信息不对称概述
2.2 事前签约问题:隐藏知识
2.3 事后履约问题:隐藏行动
2.4 信息搜寻
2.5 信号发送
2.6 信息筛选
2.7 信息甄别
2.8 声誉机制
2.9 混同均衡与分离均衡
2.10 高等学校中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分析
——基于分离均衡的视角
2.11 信息不对称与股票市场

第3章 信息与激励
3.1 委托一代理问题
3.2 激励与风险分担
3.3 信誉机制
3.4 锦标赛
3.5 效率工资
3.6 团队激励
3.7 目标任务激励
3.8 分成制激励

第4章 信息与激励在现实中的应用
4.1 信息与激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
4.3 锦标赛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4.4 非营利部门的激励
4.5 信用、交易成本与激励相容

第5章 信息、激励与政策制定制度设计
5.1 信息、激励与政策制定
5.2 信息、激励与制度设计
5.3 进行激励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
  第二,激励相容问题。个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激励问题在每一个社会经济单位都会出现。由于一个人会从要做的事中获得利益与付出代价,在自利的动机下,他将做出合理的选择:收益大于代价,就做这件事并把它做好;否则就不做,或不想把它做好。一个经济制度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即如何通过某种制度或规则的安排,促使人们努力工作。激励机制能够把人们的自利和互利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经济制度如果不能激发其成员的积极性,甚至压制成员的创造力,养懒人、闲人,这个制度不可能有效率,也不可能长期存续下去。机制设计问题,可以大到整个经济社会作为经济整体目标的制度设计,也可以小到只有两个参与者:委托人一代理人情况。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深入理解和区分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对于从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及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和制度转型中所遇到的诸如国企改革、税制改革、产权改革等许多现实问题,均有参考和借鉴之处。
  我国历史上也不乏激励相容的思想,早在3200多年前,姜太公姜尚就提出了“王者之国,使民富;霸者之国,使士富;仅存之国,使大夫富;无道之国,使国家富”的以民为本的民富,从而国安、国定、国富、国强的辩证统一思想和治国根本之道,达到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的激励相容效果。老子、管子、孙子、司马迁等人的经济思想,也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
  现代经济也被称为信息经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一些工作就是围绕信息的搜索、处理、发现、传播来展开的,人们利用信息指导生产与生活。人事部门着力寻找潜在高素质员工,贷款部门调查贷款客户还款信息和信誉程度,市场开发者调研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考试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程度的信息。信息通过大量偶然性因素,潜藏在一系列事件中。人们利用统计和计量分析反映和挖掘出数据中带有规律性的信息,来辅助和验证逻辑推演的结论。在战争中情报至关重要,情报员的工作就是要搜索对战争发展变化有影响的信息,利用信息,使战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中国有句古话: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此为明智。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搜集和处理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信息经济学主要包括搜寻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信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拍卖理论等内容,其中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信息不对称可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时间上划分,信息不对称所发生的时间有事前、事后两种,即发生在当事人缔约前的和发生在当事人缔约后的情况,分别叫事前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研究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叫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信息不对称的叫道德风险模型。从内容上划分,非对称信息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动只有自己知道,叫隐藏行动。非对称信息也可能发生在信息分布的不平衡上,签约一方对他本人的知识及特征类型知道得很清楚,而其他人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叫隐藏信息或隐藏知识。逆向选择的内生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设计,都可以规避或限制个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信号示意与甄别针对事前的逆向选择,目的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通过它来进行有效分离;激励机制设计主要针对事后的道德风险,有效的激励(激励兼容),能够降低监督成本。因此,内生信号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和拍卖理论可以看做是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衍生物,很多文献直接将它们归入信息不对称理论。
  ……

前言/序言

  经济学号称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是舶来品,但中国不乏经济思想的传统智慧。经济学的基本功用在于解释经济现象,还可以影响和训练人们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思维方式是全民都需要的素养。与其他理论一样,经济学也是来源于生活,它又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随着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技术化成为潮流,经济研究的技术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研究中技术路线与解释路线缺一不可。缺乏技术工具,将无法进入学术主流;缺乏经济解释,经济学将成为没有灵魂的应用数学。如果只关注复杂的技术研究,缺乏解释能力脱离现实,会使经济学这个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学问的价值大打折扣。与普及医学知识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普及医学和养生知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将大为提高,医疗支出也将大大下降。经济学的普及不能替代专业化的研究,通过普及经济学知识并培养大众的经济学思维,让大众自觉运用经济学优化决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经济学崇尚理性,有经济学的思维,会使人们观察经济现象和理解经济问题更透彻、更理性。经济学者既不能只为投公众所好,更不能人云亦云,分析问题不能云里雾里。经济学分析需要明白约束条件是什么,假设什么是不变的。以理性人行事会有什么结果,这个结果不以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就是通常说的实证分析。人们争论问题时,要么是没有限定约束条件,没有界定问题的边界和搞清楚定义;要么争论的是规范性的问题,即进行无谓的价值判断争论。大众需要经济学的基本素养,而普及经济学是经济学者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使命。讨论和观察经济问题,都需要经济学常识和经济学思维。当然,任何经济学者都有自己的立场,不论当事人是否承认这一点。大众往往因为缺乏经济学知识和思维,容易误读经济学家的观点,说真话的经济学家就可能被贴上没有良心的标签。
  经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资源最优配置要达到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均衡。通俗地说,即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率标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通过市场充分竞争运用供求法则实现市场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状态。遗憾的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利的交易将很难甚至不能实现。信息经济学抛弃并超越了新古典框架中完全信息的假设,从全新的视角对经济学进行了重新认识,主要研究不完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和制度的安排。信息与激励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曾先后在1996年、2001年、2007年、2016年,四次摘得该领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由此,也足见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过,与其他经济学的分支相比,信息经济学的“思想”相对“工具”而言更为深刻,使用的数学难度相对较低。正如王则柯教授所言:“信息经济学就是这样,思想非常深刻,但是有些推理并不那么艰深。”
书名:现代社会行为学导论:理性、非理性的交织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常见的学术领域作者名,例如:王明,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行为模式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它超越了传统心理学或社会学的单一视角,试图融合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决策科学以及部分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理解人类行为的综合性框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极度丰富的时代,但人类心智的演化速度远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理解个体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决策,以及群体如何在复杂互动中形成规范和趋势,是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关键。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人类行为的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认知的局限性、情绪的驱动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性。 第一部分:认知的边界与决策的捷径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心智处理信息的方式,揭示我们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计算机器。 第一章:心智的“双系统”模型与直觉的威力。我们将详细剖析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快思考)和系统二(慢思考)理论,并结合现代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探讨直觉判断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重点分析启发式(Heuristics)和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如何系统性地影响我们的判断,从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到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这些偏差,而是深入探究它们在商业谈判、医疗诊断乃至司法判决中的实际运作机制和潜在危害。 第二章: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缺。在信息成本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本章考察个体如何筛选海量信息,以及“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如何导致决策瘫痪或满意度降低。我们将研究“默认选项”的设计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行为干预工具,以及信息过载如何促使人们转向依赖社会认同或权威来简化决策过程。 第三章:前景理论与风险感知。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在解释赌博、保险购买等行为时存在显著缺陷。本章将系统阐述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重点讨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强度,以及这种非对称的损失感知如何塑造金融决策、健康选择乃至政治立场。我们还将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健康风险与财务风险)人们对风险的评估标准是如何动态变化的。 第二部分:情绪、动机与自我控制的斗争 人类的行为很少是纯粹逻辑驱动的,情绪和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想做什么”与“实际做什么”之间的鸿沟。 第四章:情绪在决策中的功能与失调。情绪并非决策的敌人,而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探讨不同基本情绪(如恐惧、愤怒、喜悦)如何引导我们的探索或规避行为。我们将深入分析“情绪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在社交网络和工作场所中的扩散机制,并讨论如何区分基于信息的情绪反应和基于情绪的非理性冲动。 第五章:延迟满足的神经基础与自我调节的衰竭。延迟满足能力(Marshmallow Test的现代回响)是长期规划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本章从认知负荷和生理状态(如血糖水平、睡眠质量)的角度,探讨自我控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消耗性。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如“助推”技术)和习惯的建立,来有效减少对意志力的过度依赖。 第六章:内在动机与外在报酬的复杂互动。过度的外部奖励(金钱、赞扬)有时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兴趣(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本章详细分析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核心要素——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阐释如何在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设计既能激励行为又能维持长期投入的报酬结构。 第三部分:社会环境的塑造力与群体动态 个体行为嵌入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群体规范、文化背景和社会身份对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第七章:社会规范、从众与社会认同。本章探讨了描述性规范(人们实际在做什么)和规范性规范(人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尤其是在信息模糊不清的场景下。我们将分析阿希(Asch)实验的当代意义,以及“社会身份理论”如何解释群体间合作与冲突的现象。重点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中“回音室效应”和“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 第八章:信任、互惠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信任是现代社会高效运作的润滑剂。本章考察信任是如何在初次互动中建立和被背叛的,以及“互惠原则”(Reciprocity)在社会交换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分析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s Game)的重复博弈变体,以理解长期合作关系和集体行动的形成路径。 第九章:结构性偏见与行为的制度化。本部分最后将视角转向宏观结构。本章讨论系统性的社会结构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固化行为模式,例如性别刻板印象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或地理位置对健康行为的可及性。我们将考察“助推”理论(Nudge Theory)的应用范围和伦理边界,探讨如何利用对环境的微小调整,来引导社会朝着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警惕“家长式”干预的风险。 结论:复杂适应系统中的行为预测 本书总结部分将整合前述所有理论工具,探讨在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中,预测大规模人群行为的挑战与可能性。最终,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以便更清醒地认识自身决策中的盲点,并更有效地理解和设计引导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它强调,理解现代行为,需要同时拥抱理性模型和非理性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和理论,离我的日常生活十万八千里,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那些高深的经济学概念一个个剥开,展示在我的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例子,比如二手车市场,卖家总是比买家更了解车况,这种信息差是如何影响交易的,读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还有关于“激励机制”的讨论,从家长如何激励孩子学习,到公司如何激励员工提高效率,甚至政府如何通过税收和补贴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都写得细致入微,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经济学的智慧。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不再是懵懵懂懂,而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甚至预测一些现象的发生。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决策,是不是也受到了信息不对称或者激励机制的影响,而我却浑然不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把解锁生活奥秘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清晰、更理性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评分

我原本对经济学抱着一种敬畏而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但《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固有的 G perception。它就像一股清流,用最朴素、最真切的语言,把经济学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筛选机制”的讨论所打动。比如,大学的入学考试,就是一种筛选机制,用以区分有潜力的学生。又比如,公司在招聘时设置的各种面试环节,也是为了筛选出最适合的候选人。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在经济学的视角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书中的“信号传递”理论也让我大开眼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通过购买名牌、高学历等方式来向外界传递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没有教条式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经济学的精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经济学透视镜”,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

评分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生活充满好奇,却又被传统经济学理论吓退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经济学就应该是那些复杂的数据和图表,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将经济学中的“信息”和“激励”这两个关键概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信息搜索成本”的例子,比如我们在购物时,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比较价格和质量,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消耗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学现象。还有关于“声誉机制”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诚实守信在商业社会如此重要,因为良好的声誉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学逻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和理解,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对信息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以及各种激励措施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确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经济学原理,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探讨“信息不对称”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医疗服务、保险市场等领域,解释了为什么医生或保险公司有时会掌握比病人或被保险人更多信息,以及这种信息差可能带来的后果,读来真是让人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关于“激励”的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我了解到,无论是正面的奖励还是负面的惩罚,都在不动声色地塑造着我们的选择。比如,书中关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分析,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什么有些合同会包含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条款,原来都是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规律,并做出更明智决策的优秀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人。

评分

我得承认,起初拿到《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这本书,我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经济学”这三个字,总给我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感觉那是属于专家学者们的领域。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经济学理论,而是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入手,一点点引导读者进入经济学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机会成本”的章节,以前我只是模模糊糊知道做一件事就要放弃另一件事,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比如选择去看一场电影就意味着放弃了打工赚钱或者在家休息的时间,让我真正理解了机会成本的含义,以及它在日常决策中的重要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前沿观点,比如“损失厌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宁愿承担更大的风险来避免损失,而不是去追求同等程度的收益。这些理论不仅有趣,而且极具启发性,让我对人性的弱点和决策的偏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它让经济学不再是冰冷的学术,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学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