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和故事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的很好典型。
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邀请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博士赴兵团采风。经过十余天的走访,白鑫博士和他的团队先后来到兵团第六、八、十二、十三师,对兵团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发展进行了深入了解。
同年,白鑫开始撰写《不与民争利: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新疆兵团》,将兵团的历史与发展解读给更多读者,还原兵团的真实面貌。
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公司总经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六盘山友谊奖获得者,中华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专家顾问,宁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参与策划了大量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大型文化活动,著作有《中国道路——奇迹与秘诀》《简明汉语教程》等,参与三十多本中文书籍的阿拉伯语翻译,翻译作品有:《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中国震撼》《狂人日记——鲁迅精品小说集》《我不是潘金莲》,以及“中国商界领袖”丛书、“魅力新疆”丛书等。
一、初遇新疆
二、不一样的“军队”
三、戈壁滩上的奇迹
四、以人为本,以文化人
五、我们都有一个家
六、信仰就是生命
七、与厉声的一次谈话
八、兵团故事
九、兵团人物
2010 年,揣着最多待三个月就回家的想法,我来到了中国宁夏,协助筹办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五年。在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游历了中国很多地方,但让我魂牵梦绕的却只有西藏和新疆——这两个中国西部最偏远的地区。
在爱资哈尔大学读中文的那段日子,我看过很多关于西藏的书和照片,那里有清澈的天空和雄伟的布达拉宫,是中国最纯净的地方。而说起对新疆的“偏爱”,还得从我刚到中国说起。
那时的我中文还并不流利,出门在外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新疆人吧?”可我当时并不知道“新疆”是什么,后来被问得多了,“新疆”这个词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对新疆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与埃及的自然条件有许多共同点,都属于干旱地区,有相似的地理环境,很多人也和我们有着共同的信仰。
……
所有阅读这本书或者只是读到书名的人,他的脑海里都会很快地闪现出标题中的问题——为什么是新疆兵团?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为什么我打算写一本关于兵团的书?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很久的外国人,难道不是更应该写关于整个中国的书吗?或者写关于整个新疆的书不是更容易些吗?
新疆是一个所有阿拉伯人,甚至是整个世界都迫切想要去了解的地方,特别是因为这里生活着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以世界上许多人都希望了解新疆这个特殊地区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有许多故事可以写成若干本书而不是一本书,那到底为什么我写的是兵团呢?
我反复斟酌着去详细阐述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够以点带面,通过详细介绍一个大多数人都很难熟知的地方来将整个中国的形象展现给读者,我想置身其中来审视整个格局,深入体会其中的每个细节并将它呈现给读者。
兵团的历史和故事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是阿拉伯人或者外国人了解中国各方面的很好典型。在进行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访谈、研究及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兵团能够代表中国屯垦戍边的发展过程,兵团不仅是中国变荒漠为绿洲、变碱滩为良田的成功典范,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兵团一方面致力于保留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促进着当地的发展。面对西方不断丑化中国的各种报道,兵团为我勾画出一番和谐的中国景象。兵团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但它又有甚至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了解的特殊性,外国人又怎么能了解它?因此我由衷地希望能去了解这个特殊的存在,研究它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组织。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将他对新疆兵团的观察和感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诚的探究精神。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所打动,比如兵团战士们简朴的生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兵团不仅仅是一个集体,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梦想,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不与民争利”这一核心理念的深入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兵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并非是为了攫取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书中对兵团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看到兵团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更是在社会层面,对新疆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它的,本来我对新疆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和一些零散的旅行攻略,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独特的视角,深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腹地,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与自然抗争,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书中没有宏大叙事的口号,更多的是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兵团战士们的淳朴、坚韧和奉献精神,仿佛就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兵团农业发展的描写所吸引,从土地的开垦到灌溉技术的创新,再到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人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而且,书中对于兵团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探讨,让我对兵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读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书,它让我有机会以一个外国人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新疆兵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细致的访谈,将兵团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兵团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兵团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可持续性,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模式中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作者对兵团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兵团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那些对新疆兵团感兴趣的读者,更适合所有关注中国发展、关注边疆地区建设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观察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我一直对“边疆建设”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不与民争利: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新疆兵团》之后,这种兴趣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审慎和尊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外界鲜为人知的群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中那些关于兵团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将荒漠变成绿洲,将戈壁变成良田的记述,简直像史诗一般。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兵团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问题,而是以一种更为成熟和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这种坦诚反而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信任度更高。他没有刻意去歌颂,也没有刻意去批判,只是用冷静的笔触,去记录和分析。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疆兵团的介绍,更是一份关于时代发展、国家建设的深刻观察。特别是书中关于兵团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何与当地经济融合,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兵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兵团”这个概念是有些模糊的,甚至带有一丝刻板印象。但《不与民争利》这本书,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兵团。作者的观察非常敏锐,他不仅仅关注了兵团的经济发展,更深入到兵团成员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都通过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兵团与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关系时,摒弃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一种更加复杂但真实的情感交织。他通过讲述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兵团如何帮助当地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如何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如何促进文化交流等等,来呈现兵团在促进当地发展和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这种“不与民争利”的态度,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兵团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他们默默奉献、服务社会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新疆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兵团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