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随书赠送《名著考点与创新试题精华》)

朝花夕拾(随书赠送《名著考点与创新试题精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回忆录
  • 散文集
  • 文学经典
  • 名著
  • 考点
  • 试题
  • 赠品
  • 课外阅读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75208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97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文学之旗帜,中华民族之精魂。

★一代文豪颇负盛名的传世佳作,一部发人自省、催人奋进的民族教科书,一部认识和剖析中国人的经典范本。

本书优势:

★版本优选

此次出版保留了鲁迅原作风貌,但又进行了准确的审校,是《朝花夕拾》的全新校订足本,为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版本。

★名师主编

本书由全国特级语文老师,百佳语文老师张帆主编,又放心。

★精准导读

孩子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要孩子拿出大量的时间研读所有名著是不现实的,把名著阅读落实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名著阅读与考点对接,让孩子实现阅读和考试的双赢。

★内容全面

本书的导读详尽清晰,包括生字拼音、词语解释、内文分析、重要段落评析、名师点拨等板块,既方便阅读,又加深理解。

★精选试题

揭示思路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精选十年考题,破解考分密码。读完名著,再通过精选考试真题及模拟题,让孩子既会读又能考。

★印装环保

本书采用高档轻型纸,既环保又不伤眼,优质大豆油墨印刷,环保清香无异味,封面特种纸外加烫黑金工艺,漂亮雅致。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时采摘。该集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同时,将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中,读来温馨而受益匪浅。
  《野草》是一部包含鲁迅先生全部人生哲学的散文诗集,作品以曲折幽晦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懑,其文笔深沉隽永,意象玄妙奇美,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也是研究鲁迅先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杂文名篇,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等。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与其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人性等问题的中国人所喜爱。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zui大领土的作家”。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精彩书评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名著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提升素养,还能陶冶性情,指引孩子们不断成长,本书精选了国内平时入考次数zui多的几本名著,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导读注释,对考点也一一评析,将阅读和练习融为一体,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又能快速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
  ——特级语文老师张帆

  本书融阅读、导读、注释、评析、考点于一体,既可以作为教师的参考资料,又是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和应试能力的佳品,相信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成为你阅读的好伙伴,学习的好帮手。
  ——师大附中赵老师

  这书真是太好啦,既有优秀的原著足本,又对生词进行了注释,还结合原文做了详尽的导读,对可能出现的考点一一做了评析,特别是赠送的《名著考点与创新试题精华》让我事半功倍,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大附中余慕茜

目录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小引 / 002

狗·猫·鼠 / 004

阿长与《山海经》 / 013

《二十四孝图》 / 020

五猖会 / 027

无 常 / 03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040

父亲的病 / 046

琐 记 / 052

藤野先生 / 060

范爱农 / 067

后 记 / 075

野 草

《野草》题辞 / 090

秋 夜 / 092

影的告别 / 095

求乞者 / 098

我的失恋 / 101

复 仇 / 104

复仇(其二) / 107

希 望 / 110

雪 / 113

风 筝 / 116

好的故事 / 120

过 客 / 123

死 火 / 130

狗的驳诘 / 133

失掉的好地狱 / 135

墓碣文 / 138

颓败线的颤动 / 140

立 论 / 144

死 后 / 146

这样的战士 / 151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154

腊 叶 / 157

淡淡的血痕中 / 159

一 觉 / 161

投枪和匕首

忆刘半农君 / 166

记念刘和珍君 / 170

为了忘却的记念 / 176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 187

说“面子” / 192

骂杀与捧杀 / 196

娜拉走后怎样 / 199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 206

坚壁清野主义 / 210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215

论“他妈的!” / 227

说胡须 / 232

论雷峰塔的倒掉 / 237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240

忽然想到(一至十一) / 245

论照相之类 / 266

灯下漫笔 / 273

拿来主义 / 281

春末闲谈 / 285

“友邦惊诧”论 / 290

死 / 293

女 吊 / 299

论睁了眼看 / 306

一点比喻 / 311

咬嚼之余 / 315

从胡须说到牙齿 / 318

记“发薪” / 327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333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 340

我之节烈观 / 346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 356

我观北大 / 364

谈皇帝 / 367

略论中国人的脸 / 370

文学和出汗 / 374

无声的中国 / 377

流氓的变迁 / 383

习惯与改革 / 386

宣传与做戏 / 389


精彩书摘

  名家导读
  《二十四孝图》是什么呢?里面都有怎样的故事?鲁迅先生对这些故事抱有怎样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反感?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在书塾之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尔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唯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了罢。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五月十日。
  名师点拨
  本文主要就《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孝道展开议论,批判的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作者反对的不是孝道,而是“假孝”以及“假孝”背后的险恶用心——让老百姓从小听话、从命,老老实实地做封建帝王的奴才。在文中,作者最反感两个故事:其一是“老莱娱亲”,被演绎得太离谱;其二是“郭巨埋儿”,比“卧冰求鲤”更加残忍,从根本上违反母慈子孝的基本常识。这类封建糟粕,毒害世人,必须予以揭露。
  ……

前言/序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是鲁迅先生的忆旧之作,共十篇。前两篇写于北京,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先生将这些篇目重新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这些作品采用白描笔法,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深长的韵味,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收入了鲁迅先生在1924—1926年期间所作的23篇散文诗,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作品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等。在创作后期,鲁迅先生在杂文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与他的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人性等问题的中国人所喜爱。
  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朝花夕拾》:回溯时光,寻觅初心 在纷繁的尘世中,我们常常被眼前的喧嚣所裹挟,步履匆匆,来不及驻足回味,更无暇审视来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恰似暮色四合时,从记忆的深处拾起的点点滴滴,温暖而又深邃,它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剪影,更是每一个在岁月长河中漂泊的灵魂,一次对过往的回溯与叩问。 《朝花夕拾》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的笔触间流淌着作者对人生、社会,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初读之下,或许会被那些看似寻常的童年片段所吸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片充满奇思妙想的百草园,是童年最纯粹的乐园,那里有紫丁香的馥郁,有覆盆子的甘甜,有蟋蟀的低鸣,也有雷峰塔的传说。孩童的世界,总是那么简单而又复杂,简单到只关注眼前的色彩与声音,复杂到已经开始萌生对未知的好奇与对规矩的抵触。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这片乐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孩童生活,也勾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 然而,这片乐园并非全然无忧。一转身,我们便被拉进了“三味书屋”的严谨与拘谨。那是一个充满墨香与板书声的课堂,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承载着旧式教育模式的空间。在这里,藤野先生的“严谨”,闰土的“勤俭”,以及那些或严厉或温和的师长,都成为了鲁迅先生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印记,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更是对那个时代教育方式和社会氛围的折射。字纸不落到地上,老师的藤条,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细节,都在提醒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少年,是如何在有限的框架内,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朝花夕拾》的魅力远不止于此。随着篇章的深入,那些曾经温暖的记忆,开始蒙上一层岁月的薄霜,显露出其背后更深层的意涵。从“狗·猫·鼠”对动物的怜悯与思考,到“阿长与《山海经》”中对质朴情感的赞美,再到“二十四孝图”对传统孝道虚伪的揭露,鲁迅先生在看似散漫的叙述中,缓缓展开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狗·猫·鼠”一篇,作者以一种近乎游戏的心态,描述了童年时期对各种动物的观察与对待。他笔下的“猛虎”般的猫,常常是那些欺弱凌强的象征;而那些被视为“害虫”的老鼠,在他眼中却也有着生存的权利。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对生命的尊重,是鲁迅先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孩子的玩乐,更是在借此表达他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对生命个体价值的关怀。 而“阿长与《山海经》”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篇章。阿长,一位普通的保姆,用她朴素而充满爱意的方式,满足了小鲁迅对知识的渴望。那本破旧的《山海经》,在阿长手中,成为了开启儿童想象力大门的钥匙。鲁迅先生没有刻意去赞美阿长的聪明才智,而是着重于她那份淳朴的善良与无私的关怀。这份情感,超越了主仆的界限,成为小鲁迅心中一份宝贵的温暖。通过阿长,我们看到了一种最真挚的人性光辉,一种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山村般的纯粹。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个体的情感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时,鲁迅先生的笔锋便开始转向尖锐。对“二十四孝图”的批判,是《朝花夕拾》中最为辛辣的篇章之一。那些被歌颂的“孝子”,在鲁迅先生的解剖下,显得荒诞而残忍。他揭示了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的对人性的压抑,对封建礼教的盲从,以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生命的悲剧。他质疑那些所谓的“孝道”是否真正符合人性,是否是在践踏人的尊严。这不仅是对一个道德范本的解构,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价值体系的猛烈冲击。 《朝花夕拾》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至今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它所承载的普适性情感与深刻的哲学思考。在“父亲的病”一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医疗条件的落后,看到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更看到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病逝的深深的遗憾与自责。即使是鲁迅先生这样坚毅的灵魂,在亲情的伤痛面前,也流露出最为真实脆弱的一面。这种对亲情的追忆,对逝者的怀念,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让我们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体味那份失落与追悔。 而“琐记”则像是一幅幅素描,勾勒出作者在求学期间,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件。从那些热血的青年,到那些充满旧时代气息的老者,他们共同构成了鲁迅先生青年时代的生活画卷。在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了时代变革的洪流,看到了新思想的萌芽,也看到了作者思想的逐渐成熟与转变。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摆脱旧的束缚,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朝花夕拾》更像是鲁迅先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回首过往,进行的一次自我审视与精神梳理。他拾起的,不仅仅是零散的记忆碎片,更是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追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及对人性善恶的拷问。每一片“朝花”,都曾在阳光下绽放,如今被拾起,在“夕拾”的暮色中,重新散发出别样的光彩。这些光彩,或温暖,或锐利,都指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它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方式,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讲述着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片段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是童年的回忆,也可能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阅读《朝花夕拾》,就如同走进一条悠长而又意味深长的时光隧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如何从懵懂走向成熟,一个思想家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些散落在时光角落里的旧事,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成为了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深刻,也折射出作者那颗敏感而又坚韧的心。 《朝花夕拾》,它唤醒的,是我们的集体记忆,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的渴求,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无论经历何种风雨,回望来路,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曾经的温暖与伤痛,都将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成为我们不忘初心的指引。它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溯,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捧到了心心念念的《朝花夕拾》,拿到手沉甸甸的,仿佛里面装满了沉睡的故事,等待着被唤醒。初翻开,鲁迅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风,拂过我久未扰动的心湖。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片段,那些稚嫩的童年,那些长辈的影像,都在他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下,鲜活地跳了出来。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跟着他在藤花架下打滚,在书房里偷偷窥探大人们的谈笑,感受着小孩子特有的敏锐和纯真。书页的质感很好,触手温润,翻阅时沙沙的声响也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动,都是在与历史对话。封面设计也很雅致,不张扬,却有种历久弥新的力量,让人一看就心生亲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邀请函,邀请我一同回首,一同品味,一同感受生命中最原始、最动人的瞬间。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放大、被雕刻,变得如此真挚动人,让人忍不住在字里行间沉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翻开《朝花夕拾》的每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不哗众取宠,却字字珠玑,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情感。那些关于童年回忆的片段,被他描绘得如此生动,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一同嬉戏,一同感受。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在描绘这些温馨场景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种种压抑和无奈。这种对比,使得文字的力量更加强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背景。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促膝长谈,他用自己的经历,为我揭示了人生的种种真相,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

《朝花夕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鲁迅先生在书中回忆的往事,虽然是他个人的经历,却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他的笔触,时而辛辣讽刺,时而温情脉脉,将那些曾经的人物和事件,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呈现出来。我读到那些童年的趣事,会心一笑;读到那些长辈的无奈,会为之动容;读到那些世事的变迁,会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微小的个人经历,也能折射出时代的洪流。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洞察力,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中蕴含的深邃思考,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社会,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读《朝花夕拾》,我总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那些关于童年回忆的描写,并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人情世故,以及其中隐藏的种种无奈和辛酸,都巧妙地展现出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听到了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闻到了泥土和炊烟混合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回忆,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鲁迅,他不仅仅是那个振聋发聩的战士,也是一个有着童真、有着温情、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普通人。这种反差,让我对他的敬仰又深了一层,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后来作品的深刻根源。

评分

拿到《朝花夕拾》的那一刻,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心怀敬意,而鲁迅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开篇的几篇,就让我完全沉浸其中。那些对童年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环境,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听着虫鸣鸟叫,闻着花草的芬芳。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形象的画面,最细腻入微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长辈们的描写,那些曾经在记忆中模糊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有喜有悲,有爱有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读完之后,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对生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还得抽空好好看看。

评分

买了太多 还没有开始看 发现买书会上瘾

评分

不错的成人书,很涨知识,值得购买阅读,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

评分

很少看到能把这么经典的书做得这么大气、优雅、有新意的,特别喜欢,赞

评分

边边角角保护得很,没有折皱,十分经典,让小孩子看看很有必要,总体来说不错。

评分

竹本无心,却节外生枝;藕虽有孔,出淤泥而心不染。人生如梦,梦却不随人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要解,一些人,想留,留不住;一些事,想躲,躲不开。生活中,理解你的,许多时候,都能给你支持;误解你的,好多时候,还会对你质疑。有些路,已不想走,因为尽头没有等待;有些人,已不必见,因为谋面只能伤怀。有些旅途,只适合一个人的孤独;有些风景,能治愈一颗心的憔悴。路不在于走多久,只有经历过才能慢慢地静默与成熟。都说人生如戏,戏可以重来,人生却难再续.....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开学季,遇上特价,还有钱减,快点给孩子们买了,好在及时做特价,不然,就直接用打折卡去实体店买了。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