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低视力学(第3版 供眼视光专业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低视力学(第3版 供眼视光专业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低视力概述、视功能评估、助视器、低视力康复训练、儿童低视力、老年低视力、低视力与其他身心障碍。可供眼视光学专业师生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低视力概述
第一节 低视力的定义
第二节 低视力的相关分级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低视力、盲及视力损伤的分级标准
二、我国制定的低视力及盲的分级标准
第三节 关于紊乱、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受限的概念
第四节 低视力康复的特点
第五节 低视力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现状
一、全球范围内低视力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现状
二、我国低视力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现状
第二章 视功能评估
第一节 病史采集
第二节 视力检查
一、远视力检查
二、近视力检查
三、其他视力检查法
第三节 视觉对比敏感度检查
第四节 屈光检查
一、客观验光法
二、主觉验光法
三、睫状肌麻痹验光
第五节 视野检查
一、视野计的设计和种类
二、视野检查方法
三、正常视野
四、病理性视野
第六节 眩光检查
一、不适眩光
二、失能眩光
第七节 色觉检查
第八节 立体视觉检查
第九节 功能性视力评估
第十节 低视力病人生存质量评估
第三章 助视器
第一节 助视器概述
第二节 远用光学助视器
一、远用光学助视器——望远镜系统
二、远用助视器的验配
第三节 近用光学助视器
一、近用助视器放大原理
二、常见的近用光学助视器
三、近用助视器的验配
第四节 电子助视器
第五节 其他视觉助视方法
第六节 非视觉性助视方法
第七节 视野缺损的助视器验配
一、视野损害的处理
二、视野增宽和扩大装置
三、偏盲的处理
第四章 低视力康复训练
第一节 低视力康复的特点
第二节 助视器的训练
一、远用助视器的训练
二、近用助视器的训练
第三节 功能性视力训练
一、功能性视力的模式
二、功能性视力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三、功能性视力训练的基本内容
四、训练的组织与指导
第四节 低视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一、日常生活活动
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三、定向及行走康复训练
第五节 低视力康复技术新进展
一、人工视网膜
二、光遗传学技术
第六节 低视力康复水平的评估
一、助视器效果评估
二、生存质量评估
第五章 儿童低视力
第一节 概述
一、全球及我国低视力儿童现状
二、低视力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第二节 儿童低视力的流行病学
一、我国儿童低视力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国外儿童低视力的流行病学特点
第三节 儿童视功能发育特征及低视力的特点
一、儿童视功能发育特征
二、儿童低视力的特点
第四节 儿童低视力病人的相关视功能检查及生存质量评估
一、儿童低视力的相关检查方法
二、低视力儿童功能性视力的评估
第五节 儿童低视力的康复
一、低视力儿童使用助视器的特点
二、低视力儿童康复的医教结合
三、低视力儿童康复的特点
四、儿童低视力常见几种眼病的屈光矫正及助视器的选配
第六章 老年低视力
第一节 概述
一、全球及我国的老龄化
二、年龄和视力损害的关系
第二节 老年低视力的流行病学
一、我国老年低视力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国外老年低视力的流行病学特点
第三节 老年低视力的特点
一、生理性特点
二、病理性特点
第四节 老年低视力病人的相关视功能检查及生存质量评估
一、老年低视力的相关检查方法
二、生存质量的概念和测量
三、低视力病人的生存质量调查问卷
四、效用值评估低视力病人生存质量
五、老年低视力病人康复前后的生存质量
六、老年低视力病人伴随其他疾病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第五节 老年低视力的康复
一、矫正屈光不正
二、调整照明
三、增强对比敏感度
四、控制眩光
五、使用光学及电子助视器
六、确定暗点和旁中心注视的训练
七、选择非光学的适应性装置
八、日常活动的适应性训练
九、定向及行走康复训练
十、环境改造与预防跌倒
十一、心理康复
十二、工作训练和社区康复
第七章 低视力与其他身心障碍
第一节 低视力与听力障碍
一、概述
二、听力障碍的分类与分级标准
三、伴有眼疾的听力障碍性疾病
四、视力和听力复合障碍的处理
五、听力障碍的预防
第二节 低视力与智力障碍
一、概述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与分级标准
三、伴有眼疾的智力障碍性疾病
四、智力障碍合并低视力的视觉康复
五、智力障碍的预防
第三节 低视力对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发展的影响
一、低视力对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影响
二、低视力对个体个性心理特性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低视力病人的心理康复
一、对低视力及盲的认识误区
二、低视力儿童的心理康复
三、成年低视力病人的心理康复
四、他人对待低视力病人的态度
汉英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低视力病人对视觉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同时,视光师及眼科医师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低视力病人,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与工作。推动低视力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行业的共识。
本书是对2011年出版的《低视力学》(第2版)进行修订后的第3版。在修订过程中,编者们充分听取了高校师生及低视力临床医师的反馈意见及建议,同时根据近几年低视力学的最新进展,对本书的布局、内容及配套材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通过减少部分与眼视光学系列教材重叠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应用范例,并通过增加章末习题,拍摄视频教程,编写与本书配套的《低视力学实训指导>,使本课程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和掌握低视力学相关检查方法和康复训练技术。这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模拟训练,以及低年资低视力专科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均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的撰写、修订和出版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各编者所在单位的鼎力协助。本书的完成首先建立在第2版教材编者辛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并凝聚了参与本次教材编写的各位编者及众多专家的智慧与心血,谨在本书再版付梓之际,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为本书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由于编写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及临床工作者予以斧正。
《低视力学(第3版 供眼视光专业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图书简介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低视力人群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低视力,作为一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学习、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视觉障碍,其诊断、评估和干预已成为眼视光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眼视光专业人士,提升其在低视力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组织编写了《低视力学(第3版)》。本书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旨在系统、全面地阐述低视力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实践以及前沿技术,为培养合格的眼视光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书特色与亮点 一、体系严谨,内容全面 本书在继承前两版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修订。我们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康复和支持,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 书籍开篇即对低视力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解析了导致低视力的常见眼部疾病,如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并深入探讨了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其对视功能造成的损害。此外,还详细介绍了视功能评估的各项指标,包括视敏度、视野、对比敏感度、空间分辨率、色觉等,并对其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 临床评估的精细化: 低视力的准确评估是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基础。本书详细介绍了各项视功能评估的常用仪器和技术,如视力表、视野计、对比敏感度仪、光幻视功能测试等,并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结果解读要点。特别强调了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个体差异性,如年龄、教育背景、职业需求等,力求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干预策略的多样性与个体化: 本书系统阐述了低视力康复的各种策略,包括光学矫正、非光学助视器、电子助视器、功能性训练、环境改造以及社会支持等。 光学矫正: 详细介绍了各类放大镜、望远镜、滤光镜等光学助视器的选择原则、验配方法和使用技巧,并结合大量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电子助视器: 重点介绍了电子放大镜、屏幕阅读器、盲文显示器等现代化电子助视器的种类、功能、选配要点和使用指导,并探讨了其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应用前景。 功能性训练: 强调了视觉训练在改善低视力人群残余视功能方面的重要性,包括注视训练、扫视训练、对比度训练、运动感知训练等,并提供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指导原则。 环境改造与社会支持: 关注低视力人群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环境光照、色彩对比、信息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并探讨了社会支持系统在提升其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书紧跟国际眼视光领域的发展前沿,对人工智能在低视力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新型低视力助视器技术、视觉假肢、视网膜电生理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和展望,为读者勾勒出低视力学未来的发展蓝图。 二、注重实践,学用结合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丰富的临床案例: 全书穿插了大量的经典和现实临床案例,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低视力患者,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详细的操作指南: 对于各项视功能评估和助视器验配技术,本书都提供了清晰、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方便读者学习和实践。 问题导向式叙述: 在章节的编写中,我们力求以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导向,引导读者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权威性与规范性 本书由国内多位在低视力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汇聚了国内眼视光教育的最新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本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眼视光教育的重视,其内容和标准也符合国家对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面向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眼视光医学、视光学、眼科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眼视光临床、研究、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使用建议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 1.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 务必掌握低视力的定义、分类、病因以及视功能评估的基本原理。 2. 熟练掌握评估技术: 结合临床实践,熟练掌握各项视功能评估的方法和仪器操作。 3. 灵活运用干预策略: 学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需求,选择和组合适宜的干预策略。 4. 关注前沿发展: 保持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5. 案例分析与讨论: 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临床讨论,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我们深信,《低视力学(第3版)》将成为眼视光专业人士在低视力领域学习、工作和研究的宝贵参考。我们期待本书能够帮助广大眼视光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低视力挑战,为提高低视力人群的生活质量贡献力量,为推动我国眼视光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目 录 (示例,非实际目录) 第一部分:低视力学基础 第一章 低视力的定义、分类与流行病学 第二章 导致低视力的常见眼部疾病 第三章 视功能评估基础 第四章 视觉生理与病理 第二部分:低视力评估与诊断 第五章 视敏度评估 第六章 视野评估 第七章 对比敏感度评估 第八章 其他视功能评估技术 第九章 低视力患者的综合评估 第三部分:低视力干预与康复 第十章 光学助视器的选择与验配 第十一章 非光学助视器的应用 第十二章 电子助视器与现代化辅助技术 第十三章 功能性视觉训练 第十四章 低视力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社会融入 第十五章 环境改造与无障碍设计 第四部分:低视力学的进展与展望 第十六章 新型助视器与技术进展 第十七章 人工智能在低视力领域的应用 第十八章 低视力研究的未来方向 附录 常见低视力助视器生产商信息 低视力相关文献索引 (以上目录为示例,实际目录可能有所调整) 本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知识框架。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更多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的眼视光人才,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低视力问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