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低視力學(第3版 供眼視光專業用)/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是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低視力學(第3版 供眼視光專業用)/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共分七章,內容包括:低視力概述、視功能評估、助視器、低視力康復訓練、兒童低視力、老年低視力、低視力與其他身心障礙。可供眼視光學專業師生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低視力概述
第一節 低視力的定義
第二節 低視力的相關分級標準
一、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低視力、盲及視力損傷的分級標準
二、我國製定的低視力及盲的分級標準
第三節 關於紊亂、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受限的概念
第四節 低視力康復的特點
第五節 低視力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學現狀
一、全球範圍內低視力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學現狀
二、我國低視力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學現狀
第二章 視功能評估
第一節 病史采集
第二節 視力檢查
一、遠視力檢查
二、近視力檢查
三、其他視力檢查法
第三節 視覺對比敏感度檢查
第四節 屈光檢查
一、客觀驗光法
二、主覺驗光法
三、睫狀肌麻痹驗光
第五節 視野檢查
一、視野計的設計和種類
二、視野檢查方法
三、正常視野
四、病理性視野
第六節 眩光檢查
一、不適眩光
二、失能眩光
第七節 色覺檢查
第八節 立體視覺檢查
第九節 功能性視力評估
第十節 低視力病人生存質量評估
第三章 助視器
第一節 助視器概述
第二節 遠用光學助視器
一、遠用光學助視器——望遠鏡係統
二、遠用助視器的驗配
第三節 近用光學助視器
一、近用助視器放大原理
二、常見的近用光學助視器
三、近用助視器的驗配
第四節 電子助視器
第五節 其他視覺助視方法
第六節 非視覺性助視方法
第七節 視野缺損的助視器驗配
一、視野損害的處理
二、視野增寬和擴大裝置
三、偏盲的處理
第四章 低視力康復訓練
第一節 低視力康復的特點
第二節 助視器的訓練
一、遠用助視器的訓練
二、近用助視器的訓練
第三節 功能性視力訓練
一、功能性視力的模式
二、功能性視力訓練的目的和意義
三、功能性視力訓練的基本內容
四、訓練的組織與指導
第四節 低視力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一、日常生活活動
二、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三、定嚮及行走康復訓練
第五節 低視力康復技術新進展
一、人工視網膜
二、光遺傳學技術
第六節 低視力康復水平的評估
一、助視器效果評估
二、生存質量評估
第五章 兒童低視力
第一節 概述
一、全球及我國低視力兒童現狀
二、低視力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第二節 兒童低視力的流行病學
一、我國兒童低視力的流行病學特點
二、國外兒童低視力的流行病學特點
第三節 兒童視功能發育特徵及低視力的特點
一、兒童視功能發育特徵
二、兒童低視力的特點
第四節 兒童低視力病人的相關視功能檢查及生存質量評估
一、兒童低視力的相關檢查方法
二、低視力兒童功能性視力的評估
第五節 兒童低視力的康復
一、低視力兒童使用助視器的特點
二、低視力兒童康復的醫教結閤
三、低視力兒童康復的特點
四、兒童低視力常見幾種眼病的屈光矯正及助視器的選配
第六章 老年低視力
第一節 概述
一、全球及我國的老齡化
二、年齡和視力損害的關係
第二節 老年低視力的流行病學
一、我國老年低視力的流行病學特點
二、國外老年低視力的流行病學特點
第三節 老年低視力的特點
一、生理性特點
二、病理性特點
第四節 老年低視力病人的相關視功能檢查及生存質量評估
一、老年低視力的相關檢查方法
二、生存質量的概念和測量
三、低視力病人的生存質量調查問捲
四、效用值評估低視力病人生存質量
五、老年低視力病人康復前後的生存質量
六、老年低視力病人伴隨其他疾病對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
第五節 老年低視力的康復
一、矯正屈光不正
二、調整照明
三、增強對比敏感度
四、控製眩光
五、使用光學及電子助視器
六、確定暗點和旁中心注視的訓練
七、選擇非光學的適應性裝置
八、日常活動的適應性訓練
九、定嚮及行走康復訓練
十、環境改造與預防跌倒
十一、心理康復
十二、工作訓練和社區康復
第七章 低視力與其他身心障礙
第一節 低視力與聽力障礙
一、概述
二、聽力障礙的分類與分級標準
三、伴有眼疾的聽力障礙性疾病
四、視力和聽力復閤障礙的處理
五、聽力障礙的預防
第二節 低視力與智力障礙
一、概述
二、智力障礙的分類與分級標準
三、伴有眼疾的智力障礙性疾病
四、智力障礙閤並低視力的視覺康復
五、智力障礙的預防
第三節 低視力對個體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發展的影響
一、低視力對個體心理過程發展的影響
二、低視力對個體個性心理特性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低視力病人的心理康復
一、對低視力及盲的認識誤區
二、低視力兒童的心理康復
三、成年低視力病人的心理康復
四、他人對待低視力病人的態度
漢英對照索引
前言/序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特彆是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低視力病人對視覺健康有瞭更高的要求與期望。同時,視光師及眼科醫師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低視力病人,希望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幫助其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與工作。推動低視力學的發展已經成為政府、社會和行業的共識。
本書是對2011年齣版的《低視力學》(第2版)進行修訂後的第3版。在修訂過程中,編者們充分聽取瞭高校師生及低視力臨床醫師的反饋意見及建議,同時根據近幾年低視力學的最新進展,對本書的布局、內容及配套材料進行瞭適當的調整。通過減少部分與眼視光學係列教材重疊的理論知識,增加實踐應用範例,並通過增加章末習題,拍攝視頻教程,編寫與本書配套的《低視力學實訓指導>,使本課程有瞭更強的可操作性,讓讀者能夠更加形象具體地瞭解和掌握低視力學相關檢查方法和康復訓練技術。這對於醫學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模擬訓練,以及低年資低視力專科醫生進行臨床診療均具有更強的實踐指導價值。
本書的撰寫、修訂和齣版得到瞭人民衛生齣版社及各編者所在單位的鼎力協助。本書的完成首先建立在第2版教材編者辛勤工作成果的基礎上,並凝聚瞭參與本次教材編寫的各位編者及眾多專傢的智慧與心血,謹在本書再版付梓之際,錶示誠摯的謝意,感謝大傢為本書作齣的努力和貢獻。
由於編寫水平有限,難免存在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懇請廣大師生及臨床工作者予以斧正。
《低視力學(第3版 供眼視光專業用)/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圖書簡介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低視力人群的健康問題日益凸顯。低視力,作為一種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學習、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視覺障礙,其診斷、評估和乾預已成為眼視光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為瞭更好地服務於廣大眼視光專業人士,提升其在低視力領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我們組織編寫瞭《低視力學(第3版)》。本書作為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旨在係統、全麵地闡述低視力學的基本理論、臨床實踐以及前沿技術,為培養閤格的眼視光人纔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本書特色與亮點 一、體係嚴謹,內容全麵 本書在繼承前兩版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瞭大量的更新和修訂。我們遵循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再到康復和支持,構建瞭一個嚴謹而全麵的知識體係。 基礎理論的深入挖掘: 書籍開篇即對低視力的定義、分類、流行病學以及其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瞭詳細闡述。重點解析瞭導緻低視力的常見眼部疾病,如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等,並深入探討瞭這些疾病的發病機製、病理生理學改變以及其對視功能造成的損害。此外,還詳細介紹瞭視功能評估的各項指標,包括視敏度、視野、對比敏感度、空間分辨率、色覺等,並對其測量方法和臨床意義進行瞭深入剖析。 臨床評估的精細化: 低視力的準確評估是製定個性化乾預方案的基礎。本書詳細介紹瞭各項視功能評估的常用儀器和技術,如視力錶、視野計、對比敏感度儀、光幻視功能測試等,並提供瞭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結果解讀要點。特彆強調瞭在評估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個體差異性,如年齡、教育背景、職業需求等,力求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實用性。 乾預策略的多樣性與個體化: 本書係統闡述瞭低視力康復的各種策略,包括光學矯正、非光學助視器、電子助視器、功能性訓練、環境改造以及社會支持等。 光學矯正: 詳細介紹瞭各類放大鏡、望遠鏡、濾光鏡等光學助視器的選擇原則、驗配方法和使用技巧,並結閤大量臨床案例進行說明。 電子助視器: 重點介紹瞭電子放大鏡、屏幕閱讀器、盲文顯示器等現代化電子助視器的種類、功能、選配要點和使用指導,並探討瞭其在信息化時代下的應用前景。 功能性訓練: 強調瞭視覺訓練在改善低視力人群殘餘視功能方麵的重要性,包括注視訓練、掃視訓練、對比度訓練、運動感知訓練等,並提供瞭具體的訓練方法和指導原則。 環境改造與社會支持: 關注低視力人群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需求,提齣瞭環境光照、色彩對比、信息無障礙設計等方麵的建議,並探討瞭社會支持係統在提升其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前沿技術與發展趨勢的展望: 本書緊跟國際眼視光領域的發展前沿,對人工智能在低視力診斷和評估中的應用、新型低視力助視器技術、視覺假肢、視網膜電生理技術等進行瞭介紹和展望,為讀者勾勒齣低視力學未來的發展藍圖。 二、注重實踐,學用結閤 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 豐富的臨床案例: 全書穿插瞭大量的經典和現實臨床案例,涵蓋瞭不同年齡、不同病因的低視力患者,通過案例分析,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診療中的應用,學習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個性化的乾預方案。 詳細的操作指南: 對於各項視功能評估和助視器驗配技術,本書都提供瞭清晰、詳細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方便讀者學習和實踐。 問題導嚮式敘述: 在章節的編寫中,我們力求以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問題為導嚮,引導讀者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權威性與規範性 本書由國內多位在低視力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傢學者共同編寫,匯聚瞭國內眼視光教育的最新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確保瞭內容的權威性和科學性。作為國傢“十三五”規劃教材,本書充分體現瞭國傢對眼視光教育的重視,其內容和標準也符閤國傢對眼視光專業人纔培養的要求。 四、麵嚮對象 本書主要麵嚮高等院校眼視光醫學、視光學、眼科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眼視光臨床、研究、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資深專傢,都能從本書中獲益。 使用建議 本書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建議讀者在學習過程中: 1.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 務必掌握低視力的定義、分類、病因以及視功能評估的基本原理。 2. 熟練掌握評估技術: 結閤臨床實踐,熟練掌握各項視功能評估的方法和儀器操作。 3. 靈活運用乾預策略: 學會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需求,選擇和組閤適宜的乾預策略。 4. 關注前沿發展: 保持對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熱情,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5. 案例分析與討論: 積極參與案例分析和臨床討論,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語 我們深信,《低視力學(第3版)》將成為眼視光專業人士在低視力領域學習、工作和研究的寶貴參考。我們期待本書能夠幫助廣大眼視光從業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低視力挑戰,為提高低視力人群的生活質量貢獻力量,為推動我國眼視光事業的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目 錄 (示例,非實際目錄) 第一部分:低視力學基礎 第一章 低視力的定義、分類與流行病學 第二章 導緻低視力的常見眼部疾病 第三章 視功能評估基礎 第四章 視覺生理與病理 第二部分:低視力評估與診斷 第五章 視敏度評估 第六章 視野評估 第七章 對比敏感度評估 第八章 其他視功能評估技術 第九章 低視力患者的綜閤評估 第三部分:低視力乾預與康復 第十章 光學助視器的選擇與驗配 第十一章 非光學助視器的應用 第十二章 電子助視器與現代化輔助技術 第十三章 功能性視覺訓練 第十四章 低視力患者的心理支持與社會融入 第十五章 環境改造與無障礙設計 第四部分:低視力學的進展與展望 第十六章 新型助視器與技術進展 第十七章 人工智能在低視力領域的應用 第十八章 低視力研究的未來方嚮 附錄 常見低視力助視器生産商信息 低視力相關文獻索引 (以上目錄為示例,實際目錄可能有所調整) 本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實用的知識框架。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培養更多具備高水平專業能力的眼視光人纔,為解決日益嚴峻的低視力問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