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生碧海涛 大宋开国往事

红日初生碧海涛 大宋开国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宋朝历史
  • 大宋开国
  • 历史故事
  • 战争
  • 权谋
  • 英雄人物
  • 传奇
  • 历史传记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4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1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本书起于他的生——“乱世顽童”,终于他的死——“斧声烛影”,选取了十三个宋朝开国历史上精彩的故事,通过扎实的专业史学考证和诙谐的历史散文笔法,再现大宋王朝开国的壮阔图景,再现赵匡胤一生值得回味的历史细节。书中揭示的多是被忽略的历史实相,它细腻地告诉读者一个辉煌帝国的童年秘密。

作者简介

  李强,上海商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出版《大宋谜案》、《红尘匹马长安道:中国商人往事》、《红袖添香夜读书:北宋文人往事》、《红裙争看绿衣郎:大宋东京往事》、《红日初生碧海涛:大宋开国往事》等专著八部,主编国学基础读本《为什么要读经典》。

内页插图

目录

乱世顽童 1
说个五代大势 1
不平凡的身世 4
顽童时代 6
高平之战 11
落魄江湖行 11
何来北汉 14
一战成名 16
羽翼渐丰 20
傍上了张永德 20
编练新军 22
义社十兄弟 23
赵普加盟 25
神秘木牌 28
商人皇帝周世宗 28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30
“点检作天子” 32
黄袍加身 37
周世宗的安排 37
“情报门” 39
落到头上的馅儿饼 41
瓜熟蒂落 42
韩通殉周 45
达人韩通 45
为何“瞪眼”? 47
韩通之死 48
弥天大谎 51
二李反宋 53
新手上路 53
李筠起兵 54
李重进反宋 58
雪夜访赵普 63
“半部论语治天下” 63
赵普与赵家 65
“亲若家相” 67
围炉夜话 69
吞并荆湖 74
湖南内乱 74
“假途灭虢” 76
周张之争 80
引狼入室 82
平定西蜀 85
一封密信 85
一场心理战 87
一个“英雄” 89
一处败笔 92
兄弟之争 95
不安分的开封府尹 95
赵光义的小动作 97
都虞候之死 99
人贩子案 101
花蕊夫人 104
《烬余录》的记载 104
花蕊夫人是谁 105
花蕊夫人与赵匡胤 106
花蕊夫人之死 107
历史真相 110
迁都风波 112
皇子“三面” 112
为何迁都 115
李符“八难” 116
李怀忠是谁 117
巅峰对决 119

精彩书摘

  不平凡的身世

  对别人来说,生在五代乱世太不幸了,但对赵匡胤来说,恰恰是他的幸运,因为他一步步走向陈桥驿那身黄袍子的日子,正是一步步结束五代乱世的日子,平定天下,是他被称作英雄人物的主要资本,没有乱世,哪来的这不世出的丰功伟业?当然,这都是后话,赵匡胤小时候肯定不会这么想。

  关于赵匡胤的出身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我们刚才不是说到那个盗版皇帝唐明宗吗?至少在宋朝人看来,这个人和赵匡胤的出生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关联。这位唐明宗虽然叫了很正宗的汉族名字——李嗣源,但他却是个地道的沙陀人。胡人做中原政权的皇帝并不罕见,大唐王朝的皇族也有着胡人血统,五代中有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这些都不是问题,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要比后来开放得多。这个唐明宗虽然靠篡位当上了皇帝,但是比较起来,在五代十几个皇帝中,口碑还算是不错的。在他统治时期,天下好歹稳定了几年,被乱世折磨得水深火热的人们,也好歹歇歇肩,喘口气。因此唐明宗是五代皇帝排行榜上的“南坡兔”,仅次于被称为“五代第一名君”的周世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有这样一段话:

  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蕃人,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尝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

  这个故事是欧阳修从“长老”——一些亲历历史的老年人,那里听来的。大家评价这位胡人皇帝为人不错,“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人善良、心眼儿好使,对老百姓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他曾经在夜里点上香烛向老天爷祈祷,说,我本是个外族人,汉字也不会写,汉语也说不利索,汉文化也一窍不通,我何德何能,怎么能做得了中原地区的皇帝呢?因为天下大乱,稀里糊涂被部下们逼迫才干了皇帝这差事。你看看天下乱成这个样子,都多少年了,希望老天爷你老人家早点下派一个好干部——降下纯种的真龙天子,来替这天下苍生做领导吧。唐明宗是在公元926年当上皇帝,而赵匡胤恰好出生在公元927年。本来这乱世中普通人的生生死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位赵匡胤恰巧是成功结束乱世,开创了一个可以上追汉唐的大宋王朝的英雄人物。因此宋朝人回溯历史,这才发现似乎冥冥之中上天早有安排,说不定这位外族出身的唐明宗,他在926、927年某个夜晚,和老天爷之间的秘密沟通还真是管了用——这不,老天很快就把赵匡胤给派到人间了。

  既然是老天爷派来的,那赵匡胤的亮相肯定不同寻常了。历史上但凡有大英雄、大圣人降生,总会有一大堆传奇故事伴随着,不过说实话,这些故事本身可信度往往不高,他们只不过反映了老百姓向往过好日子的迫切心情。好日子不会自己来,因此总要有个“大神”级别的人物出来帮帮忙做做历史推手才行,所以世道越乱,这种神奇古怪的故事就越多。北宋有个大文豪叫杨亿,他曾经讲述赵匡胤出生时发生的灵异事件(见于《杨文公谈苑》)。说赵匡胤老家在洛阳一个叫夹马营的地方,他生下来的那天夜里,红光满屋,整个房子远远望去就好像着火了一样。皇帝近卫部队军官赵弘殷的夫人杜氏,就在这神奇的红光中生下了赵匡胤。更不同寻常的是,据说这个新生儿“胞衣如菡萏”,什么是“菡萏”?实际上就是荷花文雅的称呼。“胞衣如菡萏”,是说那小孩的胞衣就好像荷花的花瓣一样。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叫《那咤闹海》,那个古灵精怪的小那咤生下来的时候,也是包在荷花瓣中。这个创意大概还是来自赵匡胤出生的故事吧,古人还真是有想象力啊。光有点荷花瓣还算不了什么,更不可思议的是,小赵匡胤生下来香气扑鼻,而且这香味比进口法国香水还耐久,据杨亿说是“营前三日香”,意思是,三天之内,夹马营的人都能闻到这浓郁的香气。就为了这个原因,赵匡胤的小名就叫“香孩儿”,而他们家住的那个小区本来不是叫夹马营吗?后来就改名字叫“香孩儿营”。

  这个故事,南宋人王称在《东都事略》也讲过,只不过在这本书中,他说“昭宪皇后尝梦日入怀而娠。生之夕,光照室中,胞衣如菡萏,体被金色,三日不变。”书中加了个赵匡胤母亲杜太后梦见太阳而怀孕的情节,把“营前三日香”,改成了“体被金色,三日不变”,身体皮肤像被镏金一样,过了三天那层金颜色还不退——“香孩儿”这下子变成了“金娃娃”了。不仅如此,赵匡胤小时候还经过“易学大师”陈抟的鉴定。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五代乱世之际,兵荒马乱的,赵匡胤的母亲杜氏用担子挑着赵匡胤、赵光义哥俩逃难,当时这位终南山的活神仙、“易学大师”陈抟,正云游四方,给人家免费算命,正好遇到累得呼哧呼哧喘的杜夫人,要说人家陈抟怎么是活神仙呢,他打眼一望,不得了不得了,面前这个小女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当然不一般,挑着俩孩子呢),再看看两个筐子里的孩子,那就更不是普通人了,分明是两个活生生的真龙天子啊。要不说这神仙就是有文化,他当场大声朗诵了两句诗:“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五代乱世纷争,老百姓生灵涂炭,皇帝都是山寨版的,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真龙天子”在那时候可是稀缺资源,更何况一下子出现两条龙子,真不得了,看来五代乱世要结束了,天下太平的日子不远了。陈神仙是道教名人,人们坚信他不会是大话王,但这个故事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宋太祖生于公元927年,宋太宗生于公元939年,哥俩正好差十二岁,一个二零后,一个三零后,一个步入青春期了,一个还在咬着奶嘴,根本玩不到一块儿去。再说了,杜太后毕竟是个女人,就算可能比较壮吧,挑到一副担子上,一头重一头轻的,也实在不大好协调。不过故事也就这么一说,你不能都信,也不能都不信。这个看似很荒诞的小故事里,有一个内核是真实的,那就是杜太后确实担负着天下太平的重要使命,而赵匡胤(甚至包括他的弟弟赵光义)就是那即将救百姓于水火的大英雄。

  类似的传说,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中国人喜欢神化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总会找到或制造一些传奇故事来抬高他们的出身。这些传奇故事无非有这么三个来源,一是出自文人闲谈,二是出于史官编造,三是来自民间传说,故事本身真真假假实际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这些故事的时代心理,它们只不过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世道乱得太久了,是需要一个大智大勇的超人来改变一下了,这大概是一种民心所向吧。

  虽然讲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宋朝人自己,那北宋的杨亿、欧阳修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大学者,南宋的王称也是个著名的史家,但这些神奇的故事也就是那么一说,对它们证伪没有什么价值,证真也不大靠谱。下面我们说点更靠谱的事情吧,那就是赵匡胤的顽童时代。

  ……

前言/序言

  公元960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

  往近处说,自晚唐到五代一百多年,中原大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乱世。但是这一切就在公元960年初春,在开封附近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随着一位英雄人物的一场大梦方觉醒,就要结束了。乱了套的历史在陈桥驿打了个弯,又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了。

  往远处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细细看去,自公元960年陈桥一梦之后,竟然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中国古代社会就像一出大戏,可以分成上下两场,学界通常认为上半场是宋以前的社会,而下半场呢就是宋以后的社会,宋朝恰巧就站在历史的拐点上。如果再往深里挖下去,历史拐点的这个点究竟在什么地方?蝴蝶扇一扇翅膀,都有可能引起大风暴,那这只蝴蝶到底在哪里开始扇动它那美丽的大翅膀呢?毫无疑问,应该就在960年2月3日凌晨的陈桥驿,彼时一位彪形大汉正在这里呼呼大睡,他的马正系在驿门口的一棵大槐树上。大汉此时或许正在做着一场清秋大梦,梦里他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梦里,槐安国的好戏正在上演。

  公元960年,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幸运年,如果要评选当年流行语的话,首屈一指的热词毫无疑问应该是“陈桥兵变”。我们这部故事版的赵匡胤传记,就从这个历史拐点讲起,从这个睡在陈桥驿梦想着美好未来的青年军官赵匡胤讲起吧。


《江山破碎谁人叹:乱世雄风与末世挽歌》 一卷风云,尽揽王朝兴衰的悲壮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宋朝的开国雄风,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另一个波诡云谲、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晋末年,以及紧随而至的南北朝初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却又无可挽回地走向分裂与黑暗的时代。本书旨在描绘在那个“玄武门之变”后,中原大地渐次沦陷,汉家衣冠南渡,并在偏安一隅中挣扎求存的历史图景。 【引子:衣冠南渡后的挣扎与坚守】 故事的开篇,并非繁华汴京,而是萧瑟凄凉的建康城。永嘉之乱的阴影尚未散尽,北方胡风的威胁如跗骨之蛆,紧紧地缠绕着南迁的士族。本书将重点刻画渡江士族与本土豪强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 我们不写赵匡胤的雄才大略,而是细致描摹那些在建康城中,试图重建昔日荣光的门阀领袖。他们口中谈论着恢复中原,笔下却精于营私结党,对南方土著则抱持着傲慢与轻视。他们的“风流”与“清谈”,常常掩盖着对时局的无力感和对权力的贪恋。 第一部分:偏安隅土的暗流涌动(约400字) 东晋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达到白热化。本书的主线人物之一,谢玄的后裔谢琅,一位空有文学才华却缺乏军事果决的士族子弟,在朝中与掌握实权的权臣桓温的家族势力进行着微妙的周旋。桓温的北伐壮志,是那个时代唯一能让士人燃起希望的火种,但他的个人野心也如同潘多拉的魔盒,随时可能倾覆现有的脆弱平衡。 我们将深入描绘建康城内的生活百态:上层士族的奢靡与对田产的垄断,底层百姓在连年战乱和高压赋税下的呻吟,以及佛教在南方的兴盛,成为精神避难所的同时,也逐渐积累起不容忽视的世俗财富与政治影响力。 重点描绘: 淝水之战后的“虚假和平”。表面上是中原的胜利,实际上却是内部矛盾的积累。我们不写宋朝的澶渊之盟,而是聚焦于晋朝对“以夷制夷”策略的无限制使用,为后来的五胡十六国乃至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荆襄边陲的血与火(约500字) 故事的视角将转向长江中游,荆州和襄阳一带。这里是南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和割据势力最前线的血肉磨房。本书塑造了两位极具反差的军事人物: 1. 萧道成(非后来的南朝宋建立者): 一位出身寒门的戍边将领,他不懂士族间的繁文缛节,只信奉军功和铁血。他与北方后秦、北魏的边境摩擦中,展现出超凡的战术智慧和对士卒的凝聚力。他的困境在于,每一次胜利,都会让他离建康的权力中心更远,因为他的强大威胁到了南迁士族的根基。 2. 北方崛起的新兴力量——拓跋氏的扩张: 我们将以一种冷峻的笔调,描述北魏拓跋焘这位雄主的崛起。他的军队如何以彪悍的骑兵战术,将中原的汉化汉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书中将有一场关于洛阳被毁和汉文化瑰宝流失的侧写,着重表现文化传承面临的巨大危机。 聚焦冲突: 萧道成在一次孤军深入的防御战中,发现南朝朝廷的粮草供应和军械补给被建康的士族贪墨。他必须在“忠君”与“保境安民”之间做出抉择,这深刻体现了乱世中道德的困境。 第三部分:信仰与权力的交织(约450字) 随着王朝的衰弱,宗教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不涉及科举制度的早期形态,而是深入探讨佛教与道教在南方的影响力。 慧远大师的理念及其局限性: 我们将描绘庐山白莲社的影响力,展现它如何在动荡中提供精神慰藉。然而,当权力者试图利用宗教合法化其统治时,信仰的纯粹性便受到了侵蚀。 朝堂上的“清谈”与“玄学”: 书中详尽描述了当时的士大夫如何沉溺于对老庄哲学的阐释,以此逃避现实政治的残酷。通过几场重要的“竹林集会”,揭示这种脱离现实的精英文化是如何加速了王朝的衰朽。 结局的预示: 故事的高潮将落在刘裕(或类似背景的寒门将领)的崛起前夜。权臣桓温试图发动篡位,而朝堂上那些被岁月腐蚀的士族们,正忙于在新的“天子”出现前,抢夺最后的利益残羹。他们对外族的入侵视而不见,只关心自家在权力更迭中的位置。 【结语:一个时代的挽歌】 本书的基调是悲壮的,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建立在血缘和旧有门第之上的政权,在面对外部的强大冲击和内部的结构性腐朽时,其崩溃是必然的。我们不歌颂宋朝的开国功绩,而是哀叹那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那些试图力挽狂澜的英雄,最终也难逃被卷入历史洪流的命运。 这本书是对那个“五胡乱华”前后,中原文明在黑暗中如何艰难求生、试图重建秩序的深度探析。它聚焦的是挣扎、分裂、和在废墟之上萌生的新秩序的痛苦孕育过程,与宋朝的成熟与鼎盛,是截然不同的两幅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些担心题材的严肃性会让人感到枯燥,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传奇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记录,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叙事。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物命运交织的描绘尤其精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权贵,还是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他们的故事都得到了平等的关注和细腻的呈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转折点时的那种克制与爆发力的平衡,没有过度渲染,却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历史巨轮转动时那股不可逆转的强大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概念,而是有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部新作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亲身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考究,那些关于官制、礼仪、乃至市井生活的描写,无一不展现出深厚的学养。读起来,不仅是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更是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气息。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抉择的个体形象,鲜活得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尤其是几场关键性的战役描写,场面宏大,调度得当,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深刻体会到那个开国之初,每一步踏出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看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翻阅更多的史料,去探究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更多侧面。

评分

我向来对聚焦于“开国”这一历史阶段的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那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时刻。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与豪迈。书中对于不同地域风俗和地域冲突的穿插描写,让历史背景显得更加广阔和真实,而非仅仅局限于宫廷内部的斗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的“人性”层面所展现出的勇气——既肯定他们的功绩,也不回避他们作为凡人的局限与错误。这种立体化的评价,使得整个故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它不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探讨如何在乱世中建立秩序与正义的永恒命题。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涉及大量历史人名的作品有点望而却步,总担心会记混。然而,这本书的编排和人物关系的梳理做得实在太出色了。作者巧妙地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推进叙事,使得即便是众多配角,他们的立场和动机也描摹得清清楚楚,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将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记忆深刻。特别是对一些边缘人物命运的关注,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加完整和有人情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在于其对“人”在历史进程中能动性的深刻洞察。它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性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源头。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那种老派的、带有古典韵味的叙事腔调,读起来韵味十足,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史诗文学。很多段落,光是品味其中的词藻和句式结构,就是一种享受。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聆听一位博闻强记的长者,娓娓道来尘封已久的往事。更难得的是,在如此典雅的文风之下,故事的主线却清晰有力,毫不拖沓。书中对政治博弈的描绘,更是充满了智慧的较量,那些权谋的展现,如同高手间的棋局对弈,步步惊心,令人拍案叫绝。这绝不是一部轻松的读物,但它给予读者的回味却是绵长而深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