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吴秀波、刘涛主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正在热播,本书是与司马懿及其后人有关的历史类图书。八王之乱是司马懿的儿子、孙子乃至玄孙等后代彼此进行的长达十六年的血腥内战。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轻松读历史,精致品书香。精装装帧,版式舒朗。适合阅读收藏。
附:八王之乱中八王谱系。揭示司马懿及其家族之间的各方面联系。
附:惠帝朝改元大事记。揭示晋朝的历史变动脉络。
内容简介
“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一场触目惊心的王室内部的大屠杀,也是中国历史上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司马懿的儿子、孙子乃至玄孙彼此大开杀戒,无数精兵猛将葬身于这场大内乱之中。
受此影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的亡国以及此后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详细讲述了这一段乱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西晋时期的历史故事、人物。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作者简介
张璟琳,江苏南通人,1982年出生。上市房企财务总监,业余写作者,好历史、好金庸。著有《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悲剧的前奏 / 1
一、临终的皇帝 / 1
二、痴呆的太子 / 7
三、兄弟怡怡 / 12
四、咸宁二年的未遂政变 / 19
五、尺布斗粟 / 26
六、皇帝死了 / 36
第二章 杨骏 / 45
一、新皇帝司马衷 / 45
二、两位受惊的祖父 / 50
三、折杨柳 / 58
四、盟友倒戈 / 64
五、辛卯政变 / 72
六、哀哉秋兰 / 81
七、式乾殿上 / 211
第六章 贾皇后 / 219
一、阎缵舆棺上奏 / 219
二、黄雀在后 / 225
三、哀王孙 / 229
四、刃将加颈 / 234
五、杀人活人 / 239
六、他乡遇仇敌 / 247
七、白虎幡 / 254
八、着火的羊皇后 / 260
第七章 赵王 / 267
一、狗尾续貂 / 267
二、勤王!勤王! / 275
三、洛南洛北皆成战场 / 285
四、金屑酒 / 295
第八章 齐王 / 303
一、三王并立 / 303
第三章 汝南王与楚王 / 91
一、一石三鸟 / 91
二、六月政变 / 101
三、卒子过河 / 109
四、满朝公卿皆姓贾 / 116
第四章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121
一、中朝名士 / 121
二、九品中正 / 138
三、法不责权贵 / 153
四、杀鸡取卵式的税赋 / 159
五、知我者谓我心忧 / 167
第五章 愍怀太子 / 171
一、杜锡坐针毡 / 171
二、洛阳街头的艳遇 / 178
三、晋世宁 / 184
四、诡异的母子情 / 191
五、生机与杀机 / 197
六、南风烈烈吹黄沙 / 206
二、危机的解除 / 307
三、东莱王事件 / 312
四、赏与不赏 / 319
五、皇嗣问题 / 325
六、颦鼓动地 / 333
七、逃生的名士 / 340
八、激战洛阳 / 347
第九章 长沙王 / 355
一、天下未乱蜀先乱 / 355
二、祸起荆扬 / 362
三、李含之死 / 376
四、煮豆燃萁 / 381
五、华亭鹤唳讵可闻 / 388
六、草木萌芽杀长沙 / 405
第十章 成都王 / 413
一、再入洛阳 / 413
二、惠帝御驾亲征 / 420
三、荡阴之役 / 428
四、潜龙惊 / 433
五、黄头鲜卑入邺都 / 439
第十一章 河间王 / 449
一、邺城 / 449
二、关外羽檄飞 / 459
三、获胜者东海王 / 472
尾声 / 485
精彩书摘
《张璟琳说八王之乱:宗藩帐下落日楼》:
第一章 悲剧的前奏
一、临终的皇帝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近而立的司马炎还处在父亲司马昭巨大的荫庇之下,他当时是曹魏的新昌乡侯,官职是中抚军,负责统领禁军、卫戍京师。这个分工模式是从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处学来的:父亲领军在外讨伐异己,儿子留守京师,监督傀儡皇帝与朝中百官。
然而,司马昭似乎对儿子缺乏信心。这一年年初,有迹象表明,远征蜀汉的镇西将军钟会要造反,司马昭亲率大军西征,因为担心后院起火,司马昭挟持魏帝曹奂一同去了长安。
钟会的反叛没有成功。监军卫瑾策动军队哗变,杀死钟会及其党羽,控制蜀中大局。巴蜀二十二郡正式划入曹魏版图,被收编为晋国的第十三个州:益州。
随着蜀汉的灭亡,三分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表面上,曹操的后人正在实现其先祖“天下归心”的理想,而实际上此时的曹魏政权也已经日薄西山,即将笑纳这个天下的人,复姓司马。
同年三月,司马昭晋爵为晋王。十月,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晋王太子。此时的司马昭已经剿平一切反对势力,九锡也受过了,万事俱备,只欠魏帝禅位。
然而司马昭没有等来做皇帝的这一天,他在次年(265)八月病死,司马炎嗣位晋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受禅称帝,新王朝史称西晋。
这一年,司马炎正好三十岁。三十而立,他的起点比较高,一立就是个皇帝。
司马炎取年号为泰始。泰者,安也。司马炎想告诉世人,从今开始,天下要安定了。
泰始这个年号用了十年,安定并没有实现。沿着长江,江北的晋政权与江南的孙吴政权依然持续着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275年,司马炎改元咸宁,依然是祈祷天下安宁的意思。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准备,晋国出动二十万军队,分六路进攻孙吴。这场战争毫无悬念,当时孙吴国困民穷、人心思变,连孙吴的丞相张悌都不得不承认,“吴之将亡,贤愚所知”。
次年三月,晋将王溶率领水军顺江而下,直捣建业,吴主孙皓黯然出城投降。
从东汉末年的乱世开始,破碎了近百年的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兵荒马乱的日子结束了,司马炎认为咸宁的许诺已经实现,于是再次改元,咸宁六年被改为太康元年(280)。
太康这个年号用了十年。这十年史称“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这个盛世的标准很低,仅仅是“天下无事,赋税平均”。实际上,与两汉时期相比,西晋的税赋不仅繁重,而且也极不平均,社会阶层固化,上层的少数人醉生梦死,底下的大多数咬牙切齿。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治世而已,只不过之前几十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状况实在太惨,才让人们产生了盛世的错觉。
可悲的是,这个错觉也只是昙花一现。西晋王朝统一天下三十多年后,土崩瓦解,文人干宝在经历了山河沦丧、骨肉分离之后,追忆晋初那段逝水年华,他笔下的太康十年美好得恍若人间仙境:“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千载之后重读此文,令人唏嘘不已,乱世中人说苦是泪,说喜也是泪。
太康九年(288),司马炎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
这其中有年龄因素。这一年司马炎五十三岁,已到了接近死亡的年纪。两晋十八个皇帝(算上宣帝、景帝、文帝这三位被追封的皇帝)平均寿命三十九岁,除了高祖司马懿以罕见的七十三岁高龄辞世,其余皇帝无一活过五十五岁。
……
帝国余晖下的权谋角逐:一部关于北宋中后期政治生态的深度剖析 本书聚焦于北宋中后期,这一看似繁荣却暗流涌动的时代。我们将绕开那段耳熟能详的“八王之乱”叙事,转而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士大夫阶层的自我重塑,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持续的张力。这不是一部讲述具体战役或某位王爷的传记,而是一幅描绘北宋官僚体系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化与危机的全景图。 第一部:士大夫群像与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及其裂痕 北宋的政治基石在于文官治国,这一理想在仁宗朝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巅峰。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对文官制度的过度依赖,也催生了新的权力病灶。 一、清议的武器化与党争的温床: 我们首先考察“清议”在朝堂上的实际运作。在宋代,清议本是士大夫群体对政治腐败和失职官员的道德审判机制,是维护政治理想的道德高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新旧党争的催化下,清议逐渐沦为排除异己、固化自身政治路线的工具。 书中细致分析了多位著名谏官和御史的言论,并非简单地赞颂他们的“直言”,而是剖析其言辞背后的派系利益和地域色彩。例如,某位以“风骨”著称的官员,其弹劾的重点往往与其所依附的门阀或利益集团的权力消长紧密相关。这种将道德标准武器化的行为,使得朝堂上的理性辩论空间被急剧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立场的互相攻讦。 二、理财官僚的崛起与财政重负: 北宋中期的财政压力是任何政治变革的底层驱动力。本书详细梳理了以王安石变法为标志,围绕国家财政权力进行的争夺。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变法的具体内容,而是探讨变法派和守旧派在“理财”概念上的根本分歧。 守旧派认为,国家财政应遵循传统“义利之辨”,过度介入市场经济是扰乱天道;而变法派则试图构建一套更加精细、更具国家控制力的财政体系。本书通过分析地方赋税的征收、均输法的实际执行效果,揭示了中央政策在地方执行层面遇到的巨大阻力——既有地方豪强的抵制,也有基层胥吏的舞弊空间,最终都以加重农民负担的形式体现出来。理财官僚的权力膨胀,实际上是对传统士大夫“不干预经济事务”的道德规范的巨大挑战。 第二部:中央集权的技术困境与“冗官”的隐形帝国 宋朝在军事上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高度集权于中央,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但也造成了新的“技术性困境”。 一、冗官与文牍的泥潭: 为了牵制武将和地方大员,中央不断增加冗余的官职设置,并将决策权细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本书通过考察翰林院、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审批流程,展示了“三司”与“中书”之间无休止的公文往来。一个简单的水利工程方案,可能需要在十几个部门间流转数年,每一次流转都伴随着人情的疏通和利益的交换。 这种文牍政治极大地降低了行政效率,使得国家对突发事件(如黄河泛滥、边境小规模冲突)的反应速度严重滞后。官员们忙于应付繁复的文书工作,而无暇顾及实地考察和实际政务的推行,形成了“只见纸面政绩,不见实际效果”的怪圈。 二、禁军与厢兵的结构性失衡: 在军事层面,本书避开了对“靖康之耻”的直接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宋朝募兵制下,禁军内部的结构性弊病。宋廷对武将的防范达到了极致,体现在“更戍法”的频繁施行,这有效避免了将领坐大,却彻底瓦解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探讨了禁军士兵的日常待遇和晋升通道,他们长期被视为社会底层,士大夫对军事的轻蔑态度,使得军队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停滞不前。同时,厢兵的冗员化和低配化,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军事力量的虚弱,这种“安全幻觉”下的积弊,为后世的边患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三部:士大夫的自我认知与边缘化精英的崛起 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开始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困境:当道德理想无法落实为有效政治行动时,他们该何去何从? 一、理学在士人阶层中的渗透与内敛化: 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高压和对“旧党”的持续打压,一部分精英士人开始将精力从外在的政治实践转向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辨。本书考察了程朱理学在士人生活中的普及过程,它并非完全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政治空间被挤压后,士人寻求精神自洽的一种方式。这种“内向”的倾向,使得整体社会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减退,精英阶层出现了“退守”的倾向。 二、地方豪强与新兴士绅的合流: 中央集权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地方资源的过度汲取。在中央政治陷入僵局时,地方上依托宗族势力和土地兼并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士绅阶层,开始在地方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比例逐渐增加,但其忠诚对象首先是其家族和地方利益,而非遥远的朝廷。这种“地方化”的精英群体,虽然在某些方面提升了地方治理的效率(因为他们熟悉地方事务),但也加剧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资源的控制力下降,为后来的地方割据提供了文化和人才基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去神圣化、去标签化的北宋中后期政治图景,展示在看似稳定和繁荣的表象下,权力结构、财政压力、官僚惰性以及精英心态的共同作用,如何编织出一张日益紧密而难以挣脱的时代困局。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人物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制度性衰退的细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