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证史,首先回顾了民国建立新旧政体转换的曲折道路;之后转入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介绍了北洋军阀政府风雨飘摇,南方革命政权方兴未艾的局面;然后详述了北伐的酝酿、兴起、发展、曲折的过程,直至1928年二次北伐,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统一。北伐收场后,各政治派别并未达成一致,社会变革诉求暗涌不断,这场革命历时不过两年,却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申晓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政治史、文化教育史、外交史研究,出版专著4种,个人文集4册(1-4辑),参与合著6部,译著2种,在国内外重要史学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指导硕、博研究生60余名,并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德国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学、讲学和合作研究。
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共和夭折:辛亥后中国新旧政体的曲折转型 5
一、“武人乱政”和秩序危机 5
袁氏当国与帝制自为 5
皖系执政与北洋裂变 14
“法统重光”与曹锟贿选 24
二、孙中山放弃宪政共和寻求新的出路 29
“刺宋案”后孙中山再举“革命”旗 29
孙中山谋求“集权”重建中华革命党 36
孙中山两次开府受挫“护法”难以为继 39
三、“五四”后中国往何处去的多重前景 47
新文化运动的变奏和救亡风潮的掀起 47
“联省自治”——国家整合路径的探索 53
中国往何处去? 58
第二章 武人技穷:山雨欲来风满楼 65
一、北洋内乱的加剧与整合的失败 65
第二次直奉大战与北京政变 65
执政府的成立与段祺瑞整合北洋落空 70
善后会议的收场和段氏“修制”的失败 74
二、南方革命声势复振 78
孙中山走上“师俄”之路 78
孙中山第三次广州开府和国民党的改组 81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国共合作的实现 85
三、军阀乱局的加重和“宪政”的落幕 88
反帝风潮下执政府的垮台 88
直、奉再次联手讨伐“南北二赤” 100
奉系执政时的“无政府状态” 103
第三章 北伐酝酿:大革命风潮下的广州 108
一、国民革命与“以党造国” 108
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 108
工农运动的高涨 111
鲍罗廷的对华谋略 115
二、黄埔建军与蒋介石的崛起 119
黄埔军校的开办 119
对各路武装的整饬与改造 125
蒋介石在广州军政界地位的上升 129
三、大潮中的暗流与革命的推进 132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阵营的分裂 132
国民党“二大”与“左派”得势 136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两广统一 139
第四章 同仇敌忾:北伐革命的兴起 146
一、北伐启动前的内部清理和整顿 146
关于北伐时机的讨论 146
蒋介石一石三鸟的杰作——“中山舰事件” 149
“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初掌党政军大权 152
二、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154
援唐作战揭开北伐序幕 154
北伐誓师与国民革命军序列 158
北伐军事战略与作战部署的拟定 164
三、北方各派军阀对南方北伐的应对 168
吴佩孚恋战南口 168
孙传芳中立东南 172
张作霖无暇南顾 175
第五章 胜利进军:击败吴佩孚、孙传芳 181
一、两湖奏捷 181
汀泗桥“铁军”显神威 181
贺胜桥大败吴佩孚 184
打赢武汉攻城战 186
二、江西、福建底定 194
北伐军入赣作战 194
夺取南昌肃清赣北 197
平定闽局 199
三、收复东南 201
东路军进略江浙 201
中路军兵分两路攻占长江下游 205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208
第六章 政见分道:北伐一度中断 221
一、汉、浔对立形成 221
迁都之争 221
武汉国民政府的“迎汪复职” 226
如火如荼的两湖工农运动 228
二、“四一二”政变与北伐中挫 235
蒋介石与桂系将领的联手 235
南京事件与龙华反共会议 238
“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41
三、宁汉对立、党统之争与国民党的分裂 249
汉方内部矛盾与“七一五”政变 249
南方内部整合与龙潭之役 257
中央特委会的成立与西征讨唐 260
第七章 峰回路转: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 268
一、国民军内部关系的调整与北伐的重启 268
广州“张黄事变”与蒋介石的复出 268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与政治分会的设立 273
四总司令并驾齐驱的第三期北伐作战 278
二、“二次北伐”的前期作战与“济南惨案” 282
一、二集团军东线联手展开鲁南会战 282
二、三集团军的西线攻防与彰德战役 285
“济南惨案”的发生与绕道北进 287
三、北伐军进抵京津 296
奉军的撤退与皇姑屯事件 296
对京、津的和平接收 300
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301
第八章 北伐告成和尾声: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下 308
一、“统一告成”后的纷争再起 308
“南苑风波”与“换帅之议” 308
北伐告成后再演“定都之争” 310
“祭灵大典”与“裁兵之议” 312
二、各地军阀的换旗和党国体制下的军权至上 316
首鼠两端的西南云、贵、川地方军人加入北伐 316
“认庙不认人”的西北甘、宁、青、新地方实力派 321
政治分会名义下的变相割据和实力派军人坐大 324
三、北伐尾声:“督抚革命”模式的巅峰和终结 327
党国体制下的“军治”现实 327
“统一告成”后“英雄革命”的后遗症 331
中途“出局”的共产党底层重燃革命星火 333
参考文献 338
一、报刊 338
二、资料集 338
三、专著 341
四、论文 344
后 记 346
精彩书摘
汀泗桥“铁军”显神威
长沙攻克后,8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偕同北伐司令部主要成员,包括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行营参谋长白崇禧、总军事顾问加伦等一行抵达长沙。当晚即召开了前方主要将领会议,讨论下一步作战方略。经反复讨论,议决采纳李宗仁等几个军长的意见,第二期作战,仍以两湖为主战场,先鄂后赣,消灭吴佩孚,得手后,再挥戈东南,进兵江西、福建,扫荡孙传芳。目标既定,作兵力部署如下:中央军,由第四、第七、第八军组成,以唐生智为总指挥,继续向北进攻,直取武汉;右路军,由第二、第三军组成,由朱培德任总指挥,集结醴陵、攸县,负责监视江西之敌;左路军,由新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黔系部队组成,由袁祖铭任指挥,率王天培、彭汉章两部(第九、第十军),负责封销长江上游;总预备队,第一、第六军。
按照北伐第二期作战部署,首战为突破吴军的汨罗江防线,担任作战任务的第四、七、八军分为两路纵队: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率所部第八军为左纵队,进攻浯口以西和黄田以东之敌,而后北上攻占岳州,挺进武昌;第四、七两军为右纵队,由李宗仁统一指挥,下分两路:一路进攻浯口,强渡汨罗河,攻击平江以西之敌,进而北上,再攻武长线之蒲圻,而后沿铁路进攻武昌,此路由第七军担任,李宗仁亲自督率;一路由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指挥,进攻平江,直取通城、崇阳,出击粤汉路,向武昌推进。一切就绪后,各部按计划于8月18日进入阵地。19日,北伐二期战役打响。
平江是吴佩孚用来阻止南军北上第一防线的重点,素有“平江失、则岳阳不保,武汉亦危”之说。8月19日拂晓,第四军开始向平江发起攻击。左翼,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及炮兵营担任佯攻,牵制敌人在鲁肃山、审思岭的兵力。中路,叶挺独立团从左,三十六团从右,两路进攻平江。右翼,陈铭枢率第十师进攻淡江、中洞之敌,向平江作迂回攻击。9时左右,三十六团在当地农民帮助下,进至平江北门占领画桥以东一带高地。叶挺独立团搜索前进至狮子岩附近后,一部向审思岭侧翼之敌攻击,一部向平江攻击前进,三十六团正面进攻受阻后,团长黄琪翔亲率部队直扑敌阵,敌始全线动摇,溃退入城。北伐军随后跟进,与敌在城中展开激战,城内残敌被消灭。北伐军占领平江,突破汨罗江防线后,乘胜向北追击。8月22日攻占岳州,北伐战场推进到湖北境内。
8月21日,也就是北伐军攻下岳阳的前一天,还在南口指挥作战的吴佩孚接到岳阳守军十万火急的电报,吴知湖北危殆,于是不再耽搁,他命齐燮元驻长辛店处理一切,自己则亲率陈德麟、刘玉春所部星夜南下,25日抵汉口,才下车即获知岳阳已落入北伐军之手。吴佩孚大为震怒,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重新布防,宣布以刘玉春为联军第八军总司令,调集精锐宋大霈、董政国、孙建业、陈嘉谟各部2万多兵力死守汀泗桥。
汀泗桥镇为鄂南第一门户,位于武长铁路咸宁以南,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奉命攻打汀泗桥的北伐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部队从广东出发后,一路上士气高昂,该军的叶挺独立团,因将佐、士兵多为共产党员,更以“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著称。是役,第四军以该团和所部另一支劲旅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担任主攻,其他各部则从两翼配合。26日晨,战役打响。由于汀泗桥易守难攻,敌军凭借有利地形,配置猛烈火力,封锁了桥头阵地。北伐军苦战一天,连续冲锋十多次,未能突破。为赶在吴佩孚援军到达前拿下汀泗桥,第四军指挥部决定“不顾任何牺牲,当夜实行全线夜袭”。是夜,第四军第三十六团乘夜向敌据点发起偷袭,突破中央阵地并占领了若干据点。叶挺独立团则由一位当地农民做向导,攀山过岭,迂回到敌人后方。次日拂晓,第四军全线总攻击开始。叶挺团从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发起猛攻,正面部队乘势冲锋,夺占铁桥。在第四军将士各部奋勇冲杀下,汀泗桥守军遭分割围攻,扼守铁桥的守军不敢恋战,仓皇溃逃。第四军将士乘机攻占该桥,并对逃敌穷追猛打,又于当日一气攻占了军事重镇咸宁。
整个汀泗桥战役,自26日上午10时半三十五团在高猪山与敌军接火,到27日上午9时汀泗桥东南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前后仅用22个半小时时间。在攻打汀泗桥战役中国民革命军连战告捷,第四军打出了声威,也由此获得了“铁军”之美誉。
……
前言/序言
龙腾虎啸:近代中国军事风云录 一、 引言:风云际会,军阀割据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清廷覆灭,民国肇建,然而,新生的共和政体却未能带来真正的统一与安定。北洋军阀的崛起,地方势力的盘踞,使得国家四分五裂,硝烟弥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南方艰难地寻求着民族复兴的道路。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次具体的战役,而是力求勾勒出这一时期,影响中国近代军事格局演变的宏观脉络、关键人物的军事思想嬗变,以及不同派系军队的组织结构、装备发展与作战风格。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凭借枪杆子定义中国命运的各路英雄豪杰,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军事力量。 二、 军阀的源起与派系林立 中国近代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军阀史。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割据,这些军阀的武装力量,大多脱胎于晚清的自强运动——新式陆军的雏形。 1. 北洋体系的瓦解与衍生: 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作为当时最现代化、装备最精良的军事集团,其分裂是近代中国军事格局演变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细致剖析北洋系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催生出奉系、直系、皖系三大主流派系。 奉系军阀: 以张作霖为代表的东北势力,其军事力量的崛起深受日俄地缘政治的影响。我们重点分析其对骑兵和特种勤务部队的依赖,以及在与苏俄和日本势力周旋中,其军事战略的保守与实用主义倾向。 直系军阀: 以曹锟、吴佩孚为核心的直系,其军事思想更贴近传统儒家将领的治军理念,强调“武德”与“纪律”。其在与桂系、皖系的交锋中,展现出强大的中原作战能力,尤其是在步兵协同和炮兵运用上的经验积累。 皖系军阀: 段祺瑞领导的皖系,虽然在后期影响力衰退,但其在早期对“参谋本部”的建设,以及对德式军事训练的继承,为后来的军事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南方革命力量的探索与壮大: 在北方的军阀混战背景下,南方的革命党人,从早期的武装起义到建立稳固的军事基地,其武装力量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创新。 黄埔军校的诞生与影响: 这一章节将详细探讨黄埔军校如何打破传统师承关系,引入以孙中山“联俄容共”为指导思想的军事教育体系。我们分析其初期教官团队的构成,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政治训练和实战检验,培养出新一代的军事骨干,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人才基础。 粤军的风格: 早期粤军,尤其是在滇桂军的帮助下建立的部队,其特点在于灵活的游击战术与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 三、 武器装备与后勤体系的近代化侧影 近代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基础和后勤保障能力。本书将从武器装备和军事工业的角度,审视各派系军队的军事实力。 军火来源的多元化: 中国军阀的军火,主要来自英、德、日、美以及苏联的输入,甚至包括了大量的缴获品和地方私营兵工厂的仿制。我们将对比不同来源的武器(如毛瑟步枪与马克沁机枪)在不同战场上的实际效能和维护难度。 骑兵与机械化的初步接触: 尽管当时中国军队仍以步兵和骑兵为主,但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对装甲车、早期坦克的接触和少量引进,标志着军事技术开始向机械化迈进的萌芽。 军费与财政支柱: 军阀赖以生存的财政基础,是关税、盐税还是鸦片贸易?军费的稳定供应直接决定了部队的士气和装备的更新速度。 四、 军事思想与战略部署的地域差异 不同派系的军阀,基于其地理环境和政治目标,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作战哲学。 “虎踞中原”的野战思维: 以直系为代表,他们倾向于在中原广阔地带进行决定性的会战,强调火力的集中与阵地防御的巩固。 “山海关防线”的战略防御: 奉系在东北边疆,其军事部署更侧重于对外部势力的防御性部署,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快速机动能力。 “革命三角”的机动战略: 南方革命军,长期处于被围剿的地位,不得不发展出以政治宣传为先导,辅以灵活穿插、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术,力求“以弱胜强”。 五、 历史的必然与教训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超越单纯的军事叙述,探讨在列强干涉和国内政局不稳的大环境下,中国近代军事力量在争取国家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这些军阀混战的经验与教训,最终汇集成一股力量,为后来统一的军事力量的构建,提供了惨痛而深刻的认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理解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战略思维是如何在动荡中挣扎、学习与演进的。它描绘的,是一幅充满枪声、硝烟与野心交织的近代中国军事群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