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第四版)

财政与税收(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光 著
图书标签:
  • 财政学
  • 税收学
  • 公共财政
  • 财政政策
  • 税收政策
  • 国家财政
  • 税务筹划
  • 财政管理
  • 第四版
  • 高等教育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2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1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6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特色在于重点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财税实践技能,探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财税知识体系,用较大篇幅重点介绍未来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税收知识,体现出极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色。本书内容新颖,截至2016年10月财税实践中的很多新法规、新案例、新数据等都在本书中得到体现。
本书对应的电子课件、课后习题及答案、模拟试题及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网站下载 。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准确地阐述了财政与税收的基本原理,分为财政篇和税收篇。财政篇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债原理与制度、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等。税收篇包括税收原理、税收制度与税收管理制度、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与行为税、国际税收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重点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财税实践技能,探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财税知识体系,用较大篇幅重点介绍未来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税收知识,体现出极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色。本书内容新颖,截至2016年10月财税实践中的很多新法规、新案例、新数据等都在本书中得到体现。
本书对应的电子课件、课后习题及答案、模拟试题及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网站下载 。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财政篇
第一章 财政概论 3
第一节 财政及其特征 3
一、从财政现象谈起 3
二、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4
三、财政的一般概念 7
四、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8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 9
一、效率与公平 10
二、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11
三、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12
四、政府失灵及其表现 14
五、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分工 15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16
一、资源配置职能 16
二、收入分配职能 19
三、经济稳定职能 20
本章小结 22
习题 22
案例分析 23
第二章 财政支出 25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 25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原则
和分类 25
二、财政支出范围与财政
支出规模 32
三、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5
第二节 购买性支出 37
一、消费性支出 37
二、投资性支出 39
三、政府采购制度 41
第三节 转移性支出 44
一、社会保障支出 45
二、财政补贴 50
三、税收支出 51
本章小结 53
习题 53
案例分析 56
第三章 财政收入 57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57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57
二、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58
三、财政收入的分类 58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62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 62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62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64
四、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66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69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70
二、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72
三、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73
本章小结 74
习题 74
案例分析 75
第四章 国债原理与制度 79
第一节 国债概述 79
一、国债的含义与特征 79
二、国债的种类 80
三、国债的功能 83
四、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85
第二节 国债发行与偿还 87
一、国债的发行 87
二、国债的偿还 89
第三节 国债负担及国债管理 91
一、国债负担含义 91
二、国债负担的数量界限 92
三、国债管理 96
第四节 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96
一、国债市场 96
二、国债市场的功能 98
本章小结 99
习题 100
案例分析 101
第五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105
第一节 国家预算 105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原则
和组成 105
二、国家预算的分类 108
三、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
执行和决算 111
四、我国国家预算的改革 113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 115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
和内容 115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形式 116
三、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 117
本章小结 121
习题 122
案例分析 123
第六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127
第一节 财政平衡 127
一、财政平衡的概念 127
二、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129
三、财政赤字(或结余)的计算
方法 130
四、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
平衡 131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32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 132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134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135
四、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和效应 137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的配合 138
本章小结 141
习题 142
案例分析 143
第二篇 税收篇
第七章 税收原理 149
第一节 税收概述 149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149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51
三、税收的分类 152
第二节 税收原则 154
一、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 154
二、现代西方税收原则 157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的税收原则体现 160
第三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161
一、税收负担 161
二、税负转嫁 163
第四节 税收效应 169
一、税收宏观作用机制 169
二、税收微观作用机制 171
本章小结 172
习题 172
案例分析 173
第八章 税收制度与税收管理制度 175
第一节 税收制度 175
一、税收制度的内涵 175
二、税收制度的要素 175
三、税收制度的类型 178
四、税收制度的发展 179
五、税制结构 181
第二节 税收管理制度 185
一、税收管理制度的概念
及分类 185
二、税收管理制度的功能 185
三、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主要
内容 186
本章小结 190
习题 190
案例分析 191
第九章 流转税 195
第一节 流转税概述 195
一、流转税的概念 195
二、流转税的特点 196
第二节 增值税 196
一、增值税概述 196
二、增值税的纳税人 198
三、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00
四、增值税税率 201
五、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03
六、增值税出口退(免)税 208
七、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210
第三节 消费税 211
一、消费税概述 211
二、消费税的纳税人 212
三、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 212
四、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14
五、消费税出口退(免)税 220
六、消费税的征收管理 221
第四节 关税 223
一、关税概述 223
二、关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
义务人 224
三、进出口税则 224
四、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26
五、关税的征收管理 227
六、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 228
本章小结 228
习题 229
案例分析 231
第十章 所得税 233
第一节 所得税概述 233
一、所得税的特征 233
二、所得税的作用 234
三、所得税的分类 234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 234
一、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234
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35
三、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235
四、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235
五、特别纳税调整 244
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244
七、纳税地点 246
八、纳税期限 247
九、纳税申报 247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 247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247
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 248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征 248
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48
五、个人所得税税目 249
六、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251
七、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252
八、收入次数的确认 255
九、应纳税所得其他规定 256
十、应纳税额的计算 256
十一、征收管理 264
十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
优惠 266
本章小结 268
习题 268
案例分析 271
第十一章 财产税 273
第一节 财产税概述 273
一、财产税的含义 273
二、财产税的一般特征 274
三、财产税的优缺点 275
第二节 房产税 275
一、纳税人 275
二、征税对象 275
三、征税范围 276
四、计税依据 276
五、税率 276
六、应纳税额的计算 276
七、税收优惠 277
八、征收管理 277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 277
一、纳税人 277
二、征税范围 277
三、税率 278
四、计税依据 278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278
六、税收优惠 279
七、征收管理 279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 280
一、纳税人 280
二、征税范围 280
三、税率 281
四、计税依据 281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281
六、税收优惠 281
七、征收管理 281
第五节 契税 282
一、纳税人 282
二、征税对象 282
三、税率 282
四、计税依据 283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283
六、税收优惠 284
七、征收管理 284
第六节 车船税 284
一、纳税人 284
二、征税范围 285
三、税率 285
四、计税依据 286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286
六、税收优惠 287
七、征收管理 287
本章小结 287
习题 288
案例分析 289
第十二章 资源税与行为税 293
第一节 资源税 293
一、资源税的概念 293
二、资源税的纳税人 293
三、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294
四、资源税的应纳税额
的计算 294
五、资源税的纳税义务
发生时间 297
六、资源税的纳税期限 298
七、资源税的纳税地点 298
八、资源税优惠政策 298
第二节 土地增值税 299
一、土地增值税的概念 299
二、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 299
三、土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299
四、土地增值税的税率 300
五、土地增值税应税收入
的确定 300
六、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
的确定 301
七、土地增值税的增值额
的确定 302
八、土地增值税的应纳税额
的计算 303
九、土地增值税的纳税地点 304
十、土地增值税的纳税时间 304
第三节 车辆购置税 304
一、车辆购置税的概念 304
二、车辆购置税的纳税
义务人 305
三、车辆购置税的征税范围 305
四、车辆购置税的应纳税额
的计算 305
五、车辆购置税的纳税申报 306
六、车辆购置税的纳税地点 307
七、纳税期限 307
八、车辆购置税的减
免税规定 307
第四节 印花税 307
一、印花税的概念 307
二、印花税的特点 308
三、印花税的纳税人 308
四、印花税的征税范围 309
五、印花税的税率 309
六、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311
七、印花税的应纳税额
的计算 311
八、印花税税票的面值 312
九、印花税的减免税
主要规定 312
十、印花税的征收管理 313
十一、印花税的纳税环节 314
十二、印花税的纳税地点 314
第五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
附加 314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概念 314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点 314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 315
四、城市维护建设税的
征税范围 315
五、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税额
的计算 315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的
纳税地点 316
七、城市维护建设税的
纳税期限 316
八、教育费附加 316
本章小结 317
习题 317
案例分析 319
第十三章 国际税收 321
第一节 国际税收概述 321
一、国际税收的概念 321
二、税收管辖权与国际税收协定
的产生 322
三、国际税收协定的概念、分类
及其与国内税法的关系 325
第二节 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
及影响 326
一、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 326
二、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 327
三、国际重复征税的
经济影响 328
第三节 国际重复征税消除的主要
方法 329
一、免税法 330
二、抵免法 331
第四节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334
一、国际避税 334
二、国际反避税的措施 338
第五节 国际税收协定 342
一、国际税收协定的
两个范本 342
二、国际税收协定的目标和
主要内容 343
本章小结 345
习题 346
案例分析 347
参考答案 351
参考文献 357

前言/序言

前 言


目前,“财政与税收”这门课程的教材较少,并且大多是2008年以前编写的,2008年以来新制定和修订了很多税收法规,这使得一些教材的内容已经过时。2008年以后编写的教材数量仍然有限,并且面向的对象主要是高职高专,很多本科学校不允许采用。同时,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从探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财税知识体系和更新财税知识的角度出发,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质量过硬、新颖实用的教材。本教材为大学本科适用教材,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本科教学,包括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第一,探索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财税知识的更为合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第二,探讨应用技术型本科以及教学型本科教材财税理论知识与实务结合的尺度。
本教材的结构体系:结构清晰,分为财政篇与税收篇两篇。财政篇按照概述—收入—支出—预算—财政政策的主线编写;税收篇主要按照征税类别编写。
本教材的写作特点:理论与例题及案例充分结合,提供配套习题及答案,适量添加图表,数据更新,内容更加丰富,注重能力训练。
本书由王晓光教授任主编,孙铁柱、刘欣、佟元琪、杨峰、李尚越任副主编。全书分两篇十三章,由王晓光教授总体策划,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王晓光编写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张秀娟编写第三章;徐晶编写第四章;杨峰编写第五章;刘欣编写第六章和第十一章;赵大坤编写第七章;李尚越编写第八章;佟元琪编写第九章;孙铁柱编写第十章;李新编写第十二章;郭继秋、马莉娜、崔宏伟、胡芳、张玉纯、陈新新、耿飞菲、刘京侠、盛彬彬、朱丽蕊编写各章习题及答案;于晶波、刘敏、赵会颖、王春秋、石东磊、候琬娇、李宁男、钱娜编写各章案例。全书*后由王晓光教授总纂。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吸纳了很多同类教材、著作和论文等相关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特作说明并致谢。同时,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深表感谢!
由于受资料、编者水平及其他条件限制,书中肯定存在一些缺憾,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指正。我们的邮箱是huchenhao@263.net,电话是010-62796045。
本书对应的电子课件、课后习题及答案、模拟试题及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 com.cn网站下载。
编 者
2016年10月

宏观经济学前沿:结构转型与全球治理 本书聚焦于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和影响力的领域——宏观经济结构转型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度融合。它摒弃了传统教科书的线性叙事模式,转而采用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当前世界经济复杂性的关键工具和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结构性失衡与长期增长动力的重塑 本书开篇即直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核心议题,将分析的焦点从短期周期性波动转向深层次的结构性病灶。 第一章: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迷思与再评估 本章深入剖析了近二十年来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TFP增长停滞的现象。我们不仅梳理了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的局限性,更着重探讨了“詹姆斯悖论”(The Productivity Paradox)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演变。分析指出,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在捕捉无形资产(如数据、算法和知识产权)的价值方面存在系统性偏差。章节提出了衡量“数字资本深化”对产出贡献的计量新思路,并警示了过度依赖金融化和资产泡沫驱动的“伪增长”对实体经济长期潜力的侵蚀。 第二章:人口结构变迁与“新老龄化陷阱” 本章考察了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东亚和欧洲国家所面临的快速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及财政可持续性的深远影响。我们引入了“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修正版本,结合行为经济学的洞察,分析了养老金制度的压力。关键在于,本章区分了“人口红利”的消退与“人才红利”的构建。它强调,面对劳动年龄人口萎缩,国家必须通过大规模再教育投资和优化移民政策,实现人力资本的质量升级,而非单纯依赖数量扩张。 第三章:全球价值链(GVC)的重构与韧性经济学 2020年以来的冲击暴露了高度集成的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本章不再简单讨论“去全球化”的趋势,而是深入探讨了“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经济逻辑。通过构建基于网络分析的供应链风险模型,本书评估了地理集中度、政治关联度和库存策略对企业成本与存续能力的影响。结论指出,未来的全球贸易将不再以效率最大化为唯一目标,韧性(Resilience)与安全将成为新的定价因素。 第二部分:金融体系的内生不稳定性与审慎监管的演进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领域,探究金融系统如何内生性地产生周期性危机,并评估后危机时代监管框架的有效性。 第四章:资产定价的非理性基础与泡沫的形成机制 本章超越了有效市场假说的限制,引入了“情绪驱动定价模型”(Sentiment-Driven Pricing Models),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投资者羊群行为和叙事驱动(Narrative Economics)在资产泡沫形成中的作用。通过对特定资产类别(如房地产、加密资产)的案例研究,我们分析了流动性错配如何将短期恐慌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第五章: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与监管套利 影子银行——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特殊目的载体(SPVs)和对冲基金——的扩张挑战了传统银行监管的边界。本章详细描绘了影子银行的连接图谱,揭示了其在危机期间充当“放大器”的作用。重点分析了“监管套利”的动态过程,即金融创新如何规避现有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覆盖率的要求,并提出对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进行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新困境:政策工具的边际效用递减 在经历了长期量化宽松(QE)和超低利率环境后,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章评估了零利率下限(ZLB)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重燃,以及负利率政策的实际传导机制与副作用(如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此外,本书引入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概念,讨论了在应对结构性停滞时,央行在资产负债表管理上面临的政治经济学约束。 第三部分:全球经济治理:权力转移与多边主义的重构 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宏观政策的外部性问题,探讨地缘政治变迁对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 第七章:地缘经济学冲突与经济安全视角的回归 本章认为,经济政策正在被地缘政治目标所主导。分析涵盖了出口管制(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关键资源获取竞争以及投资审查制度的普遍化。本书构建了一个衡量国家“经济胁迫指数”(Economic Coercion Index),用以量化贸易政策的武器化对全球合作的影响。核心论点是,国家安全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权衡正日益倾向于前者。 第八章:主权债务危机与国际金融架构的再平衡 全球公共债务水平达到历史高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本章分析了当前国际债务重组机制(如G20的“共同框架”)的效率低下,并探讨了新型债权人(如主权财富基金和商业银行)参与重组的复杂性。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气候转型风险”调整的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主张将环境外部性纳入债务减免的考量之中。 第九章: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未来货币主权的挑战 本书以对未来货币体系的展望收尾。本章对比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稳定币(Stablecoins)和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在支付效率、金融普惠性及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优势与风险。我们特别关注了全球支付系统的碎片化风险,以及一个潜在的“多极化”货币体系(由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数字资产共同构成的体系)将如何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互换机制。 结论:迈向适应性治理的时代 本书总结认为,当代经济面临的挑战是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问题,而非孤立的政策失误。有效的应对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壁垒,采纳一种更具“适应性”和“情景规划”的治理模式。理解结构性约束、接受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极限,并重建基于信任的国际合作,是实现长期稳定繁荣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经济学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宏观经济概念。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才接触到这本《财政与税收(第四版)》。老实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财政政策和税收体系的 intricacies 娓娓道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章节。以前我总是模糊地理解这些概念,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比如道路建设、环境保护,让我对它们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财政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时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采取的策略差异。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国家目前的财政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学习体验,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深刻。我原本以为,像“财政”和“税收”这样的话题,大概率会让我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毕竟谁会喜欢看一堆数字和法规呢?但是,《财政与税收(第四版)》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讲述着国家如何通过调控资金流向,来维持社会运转,促进经济发展。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税收公平性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没有回避税收体系中存在的争议和挑战,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探讨了不同税种(如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书中对一些历史上的税收改革案例的剖析,也让我对税收政策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缴纳的每一笔税款,究竟去了哪里,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一般的奇妙。我一直对“国家”这个概念感到有些遥远和神秘,特别是当涉及到“财政”和“税收”这些词语时,总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财政与税收(第四版)》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讨论。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和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促进增长方面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他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理论模型,展示了这两种政策工具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和挑战。这让我意识到,国家的经济运行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打开方式,绝对是“惊喜连连”的。我一开始被它的书名吸引,纯粹是因为我一直想弄明白,为什么我每个月辛辛苦苦赚的钱,最后到手的时候会少一部分,那些钱都去了哪里?《财政与税收(第四版)》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复杂世界的大门。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政府支出效率的分析。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讲解政府花钱的“去向”,更关注的是“如何花”才能花得更有效益。他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公共投资项目在规划、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这让我意识到,政府的每一笔开支,都关乎纳税人的血汗钱,都应该被审慎对待。我也开始更加关注新闻中报道的政府项目,尝试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去进行自己的分析。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够如此享受一本关于“财政”和“税收”的书籍!《财政与税收(第四版)》给了我一次意想不到的阅读旅程。我原本以为自己会对这些话题感到厌倦,但事实是,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书中关于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的章节,让我对这些常常出现在新闻头条的词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赤字产生的原因、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政府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管理和减少债务。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赤字妖魔化,而是呈现了一个更 nuanced 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赤字甚至可能是经济刺激的必要手段。这让我对国家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有了更强的感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