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稅收(第四版)

財政與稅收(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曉光 著
圖書標籤:
  • 財政學
  • 稅收學
  • 公共財政
  • 財政政策
  • 稅收政策
  • 國傢財政
  • 稅務籌劃
  • 財政管理
  • 第四版
  • 高等教育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26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11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6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的特色在於重點培養應用技能型人纔的財稅實踐技能,探索應用技能型人纔培養所需的財稅知識體係,用較大篇幅重點介紹未來實際工作中經常用到的稅收知識,體現齣極強的應用性和實用性的特色。本書內容新穎,截至2016年10月財稅實踐中的很多新法規、新案例、新數據等都在本書中得到體現。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課後習題及答案、模擬試題及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網站下載 。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準確地闡述瞭財政與稅收的基本原理,分為財政篇和稅收篇。財政篇包括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財政支齣、財政收入、國債原理與製度、國傢預算及預算管理體製、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等。稅收篇包括稅收原理、稅收製度與稅收管理製度、流轉稅、所得稅、財産稅、資源稅與行為稅、國際稅收等。
本書的特色在於重點培養應用技能型人纔的財稅實踐技能,探索應用技能型人纔培養所需的財稅知識體係,用較大篇幅重點介紹未來實際工作中經常用到的稅收知識,體現齣極強的應用性和實用性的特色。本書內容新穎,截至2016年10月財稅實踐中的很多新法規、新案例、新數據等都在本書中得到體現。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課後習題及答案、模擬試題及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網站下載 。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財政篇
第一章 財政概論 3
第一節 財政及其特徵 3
一、從財政現象談起 3
二、財政的産生和發展 4
三、財政的一般概念 7
四、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 8
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 9
一、效率與公平 10
二、資源配置的兩種方式 11
三、市場失靈及其錶現 12
四、政府失靈及其錶現 14
五、政府與市場的基本分工 15
第三節 財政的職能 16
一、資源配置職能 16
二、收入分配職能 19
三、經濟穩定職能 20
本章小結 22
習題 22
案例分析 23
第二章 財政支齣 25
第一節 財政支齣概述 25
一、財政支齣的含義、原則
和分類 25
二、財政支齣範圍與財政
支齣規模 32
三、財政支齣效益分析 35
第二節 購買性支齣 37
一、消費性支齣 37
二、投資性支齣 39
三、政府采購製度 41
第三節 轉移性支齣 44
一、社會保障支齣 45
二、財政補貼 50
三、稅收支齣 51
本章小結 53
習題 53
案例分析 56
第三章 財政收入 57
第一節 財政收入概述 57
一、財政收入的含義 57
二、財政收入分類的依據 58
三、財政收入的分類 58
第二節 財政收入規模 62
一、財政收入規模的含義 62
二、財政收入規模的衡量指標 62
三、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因素 64
四、我國財政收入規模分析 66
第三節 財政收入結構 69
一、財政收入分項目構成 70
二、財政收入所有製構成 72
三、財政收入的部門構成 73
本章小結 74
習題 74
案例分析 75
第四章 國債原理與製度 79
第一節 國債概述 79
一、國債的含義與特徵 79
二、國債的種類 80
三、國債的功能 83
四、國債的産生與發展 85
第二節 國債發行與償還 87
一、國債的發行 87
二、國債的償還 89
第三節 國債負擔及國債管理 91
一、國債負擔含義 91
二、國債負擔的數量界限 92
三、國債管理 96
第四節 國債市場及其功能 96
一、國債市場 96
二、國債市場的功能 98
本章小結 99
習題 100
案例分析 101
第五章 國傢預算及預算管理體製 105
第一節 國傢預算 105
一、國傢預算的含義、原則
和組成 105
二、國傢預算的分類 108
三、國傢預算的編製、審批、
執行和決算 111
四、我國國傢預算的改革 113
第二節 預算管理體製 115
一、預算管理體製的含義
和內容 115
二、我國預算管理體製的形式 116
三、我國現行的預算管理體製 117
本章小結 121
習題 122
案例分析 123
第六章 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 127
第一節 財政平衡 127
一、財政平衡的概念 127
二、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129
三、財政赤字(或結餘)的計算
方法 130
四、財政平衡與社會總供求
平衡 131
第二節 財政政策 132
一、財政政策的目標 132
二、財政政策的工具 134
三、財政政策的類型 135
四、財政政策的傳導機製
和效應 137
五、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的配閤 138
本章小結 141
習題 142
案例分析 143
第二篇 稅收篇
第七章 稅收原理 149
第一節 稅收概述 149
一、稅收的基本概念 149
二、稅收的形式特徵 151
三、稅收的分類 152
第二節 稅收原則 154
一、稅收原則主要觀點闡述 154
二、現代西方稅收原則 157
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
的稅收原則體現 160
第三節 稅收負擔與稅負轉嫁 161
一、稅收負擔 161
二、稅負轉嫁 163
第四節 稅收效應 169
一、稅收宏觀作用機製 169
二、稅收微觀作用機製 171
本章小結 172
習題 172
案例分析 173
第八章 稅收製度與稅收管理製度 175
第一節 稅收製度 175
一、稅收製度的內涵 175
二、稅收製度的要素 175
三、稅收製度的類型 178
四、稅收製度的發展 179
五、稅製結構 181
第二節 稅收管理製度 185
一、稅收管理製度的概念
及分類 185
二、稅收管理製度的功能 185
三、稅收徵收管理製度的主要
內容 186
本章小結 190
習題 190
案例分析 191
第九章 流轉稅 195
第一節 流轉稅概述 195
一、流轉稅的概念 195
二、流轉稅的特點 196
第二節 增值稅 196
一、增值稅概述 196
二、增值稅的納稅人 198
三、增值稅的徵稅範圍 200
四、增值稅稅率 201
五、增值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203
六、增值稅齣口退(免)稅 208
七、增值稅的徵收管理 210
第三節 消費稅 211
一、消費稅概述 211
二、消費稅的納稅人 212
三、消費稅的稅目和稅率 212
四、消費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214
五、消費稅齣口退(免)稅 220
六、消費稅的徵收管理 221
第四節 關稅 223
一、關稅概述 223
二、關稅的徵稅對象和納稅
義務人 224
三、進齣口稅則 224
四、關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226
五、關稅的徵收管理 227
六、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 228
本章小結 228
習題 229
案例分析 231
第十章 所得稅 233
第一節 所得稅概述 233
一、所得稅的特徵 233
二、所得稅的作用 234
三、所得稅的分類 234
第二節 企業所得稅 234
一、企業所得稅的概念 234
二、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 235
三、企業所得稅的稅率 235
四、企業所得稅的計算 235
五、特彆納稅調整 244
六、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 244
七、納稅地點 246
八、納稅期限 247
九、納稅申報 247
第三節 個人所得稅 247
一、個人所得稅的概念 247
二、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模式 248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特徵 248
四、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248
五、個人所得稅稅目 249
六、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251
七、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 252
八、收入次數的確認 255
九、應納稅所得其他規定 256
十、應納稅額的計算 256
十一、徵收管理 264
十二、個人所得稅的稅收
優惠 266
本章小結 268
習題 268
案例分析 271
第十一章 財産稅 273
第一節 財産稅概述 273
一、財産稅的含義 273
二、財産稅的一般特徵 274
三、財産稅的優缺點 275
第二節 房産稅 275
一、納稅人 275
二、徵稅對象 275
三、徵稅範圍 276
四、計稅依據 276
五、稅率 276
六、應納稅額的計算 276
七、稅收優惠 277
八、徵收管理 277
第三節 城鎮土地使用稅 277
一、納稅人 277
二、徵稅範圍 277
三、稅率 278
四、計稅依據 278
五、應納稅額的計算 278
六、稅收優惠 279
七、徵收管理 279
第四節 耕地占用稅 280
一、納稅人 280
二、徵稅範圍 280
三、稅率 281
四、計稅依據 281
五、應納稅額的計算 281
六、稅收優惠 281
七、徵收管理 281
第五節 契稅 282
一、納稅人 282
二、徵稅對象 282
三、稅率 282
四、計稅依據 283
五、應納稅額的計算 283
六、稅收優惠 284
七、徵收管理 284
第六節 車船稅 284
一、納稅人 284
二、徵稅範圍 285
三、稅率 285
四、計稅依據 286
五、應納稅額的計算 286
六、稅收優惠 287
七、徵收管理 287
本章小結 287
習題 288
案例分析 289
第十二章 資源稅與行為稅 293
第一節 資源稅 293
一、資源稅的概念 293
二、資源稅的納稅人 293
三、資源稅的徵稅範圍 294
四、資源稅的應納稅額
的計算 294
五、資源稅的納稅義務
發生時間 297
六、資源稅的納稅期限 298
七、資源稅的納稅地點 298
八、資源稅優惠政策 298
第二節 土地增值稅 299
一、土地增值稅的概念 299
二、土地增值稅的納稅人 299
三、土地增值稅的徵收範圍 299
四、土地增值稅的稅率 300
五、土地增值稅應稅收入
的確定 300
六、土地增值稅的扣除項目
的確定 301
七、土地增值稅的增值額
的確定 302
八、土地增值稅的應納稅額
的計算 303
九、土地增值稅的納稅地點 304
十、土地增值稅的納稅時間 304
第三節 車輛購置稅 304
一、車輛購置稅的概念 304
二、車輛購置稅的納稅
義務人 305
三、車輛購置稅的徵稅範圍 305
四、車輛購置稅的應納稅額
的計算 305
五、車輛購置稅的納稅申報 306
六、車輛購置稅的納稅地點 307
七、納稅期限 307
八、車輛購置稅的減
免稅規定 307
第四節 印花稅 307
一、印花稅的概念 307
二、印花稅的特點 308
三、印花稅的納稅人 308
四、印花稅的徵稅範圍 309
五、印花稅的稅率 309
六、印花稅的計稅依據 311
七、印花稅的應納稅額
的計算 311
八、印花稅稅票的麵值 312
九、印花稅的減免稅
主要規定 312
十、印花稅的徵收管理 313
十一、印花稅的納稅環節 314
十二、印花稅的納稅地點 314
第五節 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
附加 314
一、城市維護建設稅的概念 314
二、城市維護建設稅的特點 314
三、城市維護建設稅的納稅人 315
四、城市維護建設稅的
徵稅範圍 315
五、城市維護建設稅應納稅額
的計算 315
六、城市維護建設稅的
納稅地點 316
七、城市維護建設稅的
納稅期限 316
八、教育費附加 316
本章小結 317
習題 317
案例分析 319
第十三章 國際稅收 321
第一節 國際稅收概述 321
一、國際稅收的概念 321
二、稅收管轄權與國際稅收協定
的産生 322
三、國際稅收協定的概念、分類
及其與國內稅法的關係 325
第二節 國際重復徵稅的産生
及影響 326
一、國際重復徵稅的概念 326
二、國際重復徵稅的産生 327
三、國際重復徵稅的
經濟影響 328
第三節 國際重復徵稅消除的主要
方法 329
一、免稅法 330
二、抵免法 331
第四節 國際避稅與反避稅 334
一、國際避稅 334
二、國際反避稅的措施 338
第五節 國際稅收協定 342
一、國際稅收協定的
兩個範本 342
二、國際稅收協定的目標和
主要內容 343
本章小結 345
習題 346
案例分析 347
參考答案 351
參考文獻 357

前言/序言

前 言


目前,“財政與稅收”這門課程的教材較少,並且大多是2008年以前編寫的,2008年以來新製定和修訂瞭很多稅收法規,這使得一些教材的內容已經過時。2008年以後編寫的教材數量仍然有限,並且麵嚮的對象主要是高職高專,很多本科學校不允許采用。同時,麵嚮應用型本科人纔培養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從探討應用技術型人纔培養所需要的財稅知識體係和更新財稅知識的角度齣發,我們組織編寫瞭這本質量過硬、新穎實用的教材。本教材為大學本科適用教材,適用於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本科教學,包括金融學專業、保險學專業、金融工程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濟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等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專業。
本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第一,探索適閤應用技術型本科人纔財稅知識的更為閤理的邏輯結構和知識體係;第二,探討應用技術型本科以及教學型本科教材財稅理論知識與實務結閤的尺度。
本教材的結構體係:結構清晰,分為財政篇與稅收篇兩篇。財政篇按照概述—收入—支齣—預算—財政政策的主綫編寫;稅收篇主要按照徵稅類彆編寫。
本教材的寫作特點:理論與例題及案例充分結閤,提供配套習題及答案,適量添加圖錶,數據更新,內容更加豐富,注重能力訓練。
本書由王曉光教授任主編,孫鐵柱、劉欣、佟元琪、楊峰、李尚越任副主編。全書分兩篇十三章,由王曉光教授總體策劃,各章編寫分工如下:王曉光編寫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張秀娟編寫第三章;徐晶編寫第四章;楊峰編寫第五章;劉欣編寫第六章和第十一章;趙大坤編寫第七章;李尚越編寫第八章;佟元琪編寫第九章;孫鐵柱編寫第十章;李新編寫第十二章;郭繼鞦、馬莉娜、崔宏偉、鬍芳、張玉純、陳新新、耿飛菲、劉京俠、盛彬彬、硃麗蕊編寫各章習題及答案;於晶波、劉敏、趙會穎、王春鞦、石東磊、候琬嬌、李寜男、錢娜編寫各章案例。全書*後由王曉光教授總纂。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並吸納瞭很多同類教材、著作和論文等相關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列齣,特作說明並緻謝。同時,對清華大學齣版社編輯們的辛勤工作深錶感謝!
由於受資料、編者水平及其他條件限製,書中肯定存在一些缺憾,懇請同行專傢及讀者指正。我們的郵箱是huchenhao@263.net,電話是010-62796045。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課後習題及答案、模擬試題及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 com.cn網站下載。
編 者
2016年10月

宏觀經濟學前沿:結構轉型與全球治理 本書聚焦於當代經濟學研究中最具挑戰性和影響力的領域——宏觀經濟結構轉型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深度融閤。它摒棄瞭傳統教科書的綫性敘事模式,轉而采用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旨在為讀者提供理解當前世界經濟復雜性的關鍵工具和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結構性失衡與長期增長動力的重塑 本書開篇即直麵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核心議題,將分析的焦點從短期周期性波動轉嚮深層次的結構性病竈。 第一章:全要素生産率(TFP)的迷思與再評估 本章深入剖析瞭近二十年來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TFP增長停滯的現象。我們不僅梳理瞭索洛增長模型(Solow Growth Model)的局限性,更著重探討瞭“詹姆斯悖論”(The Productivity Paradox)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演變。分析指齣,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係(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在捕捉無形資産(如數據、算法和知識産權)的價值方麵存在係統性偏差。章節提齣瞭衡量“數字資本深化”對産齣貢獻的計量新思路,並警示瞭過度依賴金融化和資産泡沫驅動的“僞增長”對實體經濟長期潛力的侵蝕。 第二章:人口結構變遷與“新老齡化陷阱” 本章考察瞭全球範圍內,特彆是東亞和歐洲國傢所麵臨的快速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儲蓄率及財政可持續性的深遠影響。我們引入瞭“生命周期儲蓄模型”的修正版本,結閤行為經濟學的洞察,分析瞭養老金製度的壓力。關鍵在於,本章區分瞭“人口紅利”的消退與“人纔紅利”的構建。它強調,麵對勞動年齡人口萎縮,國傢必須通過大規模再教育投資和優化移民政策,實現人力資本的質量升級,而非單純依賴數量擴張。 第三章:全球價值鏈(GVC)的重構與韌性經濟學 2020年以來的衝擊暴露瞭高度集成的全球價值鏈的脆弱性。本章不再簡單討論“去全球化”的趨勢,而是深入探討瞭“區域化”(Regionalization)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經濟邏輯。通過構建基於網絡分析的供應鏈風險模型,本書評估瞭地理集中度、政治關聯度和庫存策略對企業成本與存續能力的影響。結論指齣,未來的全球貿易將不再以效率最大化為唯一目標,韌性(Resilience)與安全將成為新的定價因素。 第二部分:金融體係的內生不穩定性與審慎監管的演進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實體經濟轉嚮金融領域,探究金融係統如何內生性地産生周期性危機,並評估後危機時代監管框架的有效性。 第四章:資産定價的非理性基礎與泡沫的形成機製 本章超越瞭有效市場假說的限製,引入瞭“情緒驅動定價模型”(Sentiment-Driven Pricing Models),探討瞭在信息不對稱環境下,投資者羊群行為和敘事驅動(Narrative Economics)在資産泡沫形成中的作用。通過對特定資産類彆(如房地産、加密資産)的案例研究,我們分析瞭流動性錯配如何將短期恐慌轉化為係統性風險。 第五章:影子銀行體係的復雜性與監管套利 影子銀行——包括貨幣市場基金、特殊目的載體(SPVs)和對衝基金——的擴張挑戰瞭傳統銀行監管的邊界。本章詳細描繪瞭影子銀行的連接圖譜,揭示瞭其在危機期間充當“放大器”的作用。重點分析瞭“監管套利”的動態過程,即金融創新如何規避現有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覆蓋率的要求,並提齣對係統重要性非銀行金融機構(NBFI)進行穿透式監管的必要性。 第六章:中央銀行的新睏境:政策工具的邊際效用遞減 在經曆瞭長期量化寬鬆(QE)和超低利率環境後,傳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質疑。本章評估瞭零利率下限(ZLB)對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的重燃,以及負利率政策的實際傳導機製與副作用(如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此外,本書引入瞭“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概念,討論瞭在應對結構性停滯時,央行在資産負債錶管理上麵臨的政治經濟學約束。 第三部分:全球經濟治理:權力轉移與多邊主義的重構 本書最後一部分轉嚮宏觀政策的外部性問題,探討地緣政治變遷對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塑。 第七章:地緣經濟學衝突與經濟安全視角的迴歸 本章認為,經濟政策正在被地緣政治目標所主導。分析涵蓋瞭齣口管製(尤其是高科技領域)、關鍵資源獲取競爭以及投資審查製度的普遍化。本書構建瞭一個衡量國傢“經濟脅迫指數”(Economic Coercion Index),用以量化貿易政策的武器化對全球閤作的影響。核心論點是,國傢安全與經濟效率之間的權衡正日益傾嚮於前者。 第八章:主權債務危機與國際金融架構的再平衡 全球公共債務水平達到曆史高位,特彆是在發展中國傢。本章分析瞭當前國際債務重組機製(如G20的“共同框架”)的效率低下,並探討瞭新型債權人(如主權財富基金和商業銀行)參與重組的復雜性。我們提齣瞭一個基於“氣候轉型風險”調整的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主張將環境外部性納入債務減免的考量之中。 第九章: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未來貨幣主權的挑戰 本書以對未來貨幣體係的展望收尾。本章對比瞭央行數字貨幣(CBDC)、穩定幣(Stablecoins)和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在支付效率、金融普惠性及宏觀審慎監管方麵的優勢與風險。我們特彆關注瞭全球支付係統的碎片化風險,以及一個潛在的“多極化”貨幣體係(由美元、歐元、人民幣和數字資産共同構成的體係)將如何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互換機製。 結論:邁嚮適應性治理的時代 本書總結認為,當代經濟麵臨的挑戰是相互交織的復雜係統問題,而非孤立的政策失誤。有效的應對需要超越傳統的學科壁壘,采納一種更具“適應性”和“情景規劃”的治理模式。理解結構性約束、接受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極限,並重建基於信任的國際閤作,是實現長期穩定繁榮的關鍵所在。

用戶評價

評分

簡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夠如此享受一本關於“財政”和“稅收”的書籍!《財政與稅收(第四版)》給瞭我一次意想不到的閱讀旅程。我原本以為自己會對這些話題感到厭倦,但事實是,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甚至到瞭廢寢忘食的地步。 書中關於財政赤字和國傢債務的章節,讓我對這些常常齣現在新聞頭條的詞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深入淺齣地解釋瞭赤字産生的原因、對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政府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管理和減少債務。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赤字妖魔化,而是呈現瞭一個更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們明白在某些情況下,適度的赤字甚至可能是經濟刺激的必要手段。這讓我對國傢經濟運行的復雜性有瞭更強的感知。

評分

這本書的打開方式,絕對是“驚喜連連”的。我一開始被它的書名吸引,純粹是因為我一直想弄明白,為什麼我每個月辛辛苦苦賺的錢,最後到手的時候會少一部分,那些錢都去瞭哪裏?《財政與稅收(第四版)》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個復雜世界的大門。 我非常欣賞書中關於政府支齣效率的分析。作者不僅僅停留在講解政府花錢的“去嚮”,更關注的是“如何花”纔能花得更有效益。他舉瞭很多具體的例子,說明瞭公共投資項目在規劃、執行和評估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提高效率,避免資源浪費。這讓我意識到,政府的每一筆開支,都關乎納稅人的血汗錢,都應該被審慎對待。我也開始更加關注新聞中報道的政府項目,嘗試從書中獲得的知識去進行自己的分析。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豁然開朗”一般的奇妙。我一直對“國傢”這個概念感到有些遙遠和神秘,特彆是當涉及到“財政”和“稅收”這些詞語時,總覺得與自己關係不大。《財政與稅收(第四版)》卻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貼近生活。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互配閤的討論。作者清晰地闡述瞭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和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促進增長方麵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協同作用。他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和理論模型,展示瞭這兩種政策工具在實際運用中的復雜性和挑戰。這讓我意識到,國傢的經濟運行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評分

哇,這本書真是太棒瞭!我一直對經濟學領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麵麵的宏觀經濟概念。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纔接觸到這本《財政與稅收(第四版)》。老實說,一開始我有些擔心,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復雜的公式。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將財政政策和稅收體係的 intricacies 娓娓道來。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章節。以前我總是模糊地理解這些概念,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現實案例,比如道路建設、環境保護,讓我對它們的定義、重要性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瞭清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財政政策工具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財政政策在應對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時的作用,以及不同國傢采取的策略差異。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國傢目前的財政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學習體驗,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深刻。我原本以為,像“財政”和“稅收”這樣的話題,大概率會讓我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畢竟誰會喜歡看一堆數字和法規呢?但是,《財政與稅收(第四版)》卻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書”,講述著國傢如何通過調控資金流嚮,來維持社會運轉,促進經濟發展。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稅收公平性的討論所吸引。作者沒有迴避稅收體係中存在的爭議和挑戰,而是從多個角度進行瞭深入分析。他探討瞭不同稅種(如所得稅、消費稅、財産稅)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稅收政策來縮小貧富差距,實現更加公平的資源分配。書中對一些曆史上的稅收改革案例的剖析,也讓我對稅收政策的演變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甚至開始反思,我們日常繳納的每一筆稅款,究竟去瞭哪裏,又發揮瞭怎樣的作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