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鑒藏·中國陶瓷在英國(1560-1960):藏傢、藏品與博物館

藝術與鑒藏·中國陶瓷在英國(1560-1960):藏傢、藏品與博物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畢宗陶(Stacey Pierson) 著,王立翔,汪濤 編,趙亞靜 譯
圖書標籤:
  • 中國陶瓷
  • 英國
  • 藝術史
  • 鑒藏史
  • 博物館
  • 文化交流
  • 收藏
  • 16-20世紀
  • 中英關係
  • 陶瓷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畫齣版社
ISBN:97875479113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462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藝術與鑒藏·中國陶瓷在英國(1560-1960):藏傢、藏品與博物館》講述瞭中國陶瓷從16世紀至20世紀是如何被英國人接受、喜愛、使用、買賣以及收藏的全麵曆史。其中,位於倫敦的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lnese Art)是西方的中國陶瓷博物館。《藝術與鑒藏·中國陶瓷在英國(1560-1960):藏傢、藏品與博物館》以其為著眼點,考量瞭英國的收藏傢在中國瓷器進入公共領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者簡介

  畢宗陶(Stacey Pierson),現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暨考古學係高級講師。曾任倫多大學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展館館長。其學術研究領域為藝術史及明代瓷器,專著有《中國陶瓷》《從物體到概念:明代瓷器的全球消費與轉型》》《青白瓷:中國宋元時期的陶瓷》等。
  
  趙亞靜,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本科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碩士。

目錄

中國藝術品的鑒藏源流及其他(代序)
鳴謝
引言
第一章:1560-1900年,初次相遇和新消費者:進入英國的中國瓷器
第二章:1901-1920年,藏傢和專傢:重新發現中國瓷器
第三章:1921-1945年,學術和展覽:東方陶瓷學會及其公共活動
第四章:1946-1960年,博物館和紀念碑:中國陶瓷的體製化
結論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藝術與鑒藏·中國陶瓷在英國(1560-1960):藏傢、藏品與博物館》:
  新老收藏傢:變化中的品位模式
  在20世紀第一個十年裏,中國陶瓷藏傢、交易商、策展人和專傢的群體異軍突起,並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興趣點,由此影響20世紀之後的幾十年裏英國收藏中國陶瓷的方嚮。1921年,這個群體在倫敦成立瞭東方陶瓷學會(OCS),它成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的中國陶瓷藏傢的主要團體。一開始由“十二位熱情愛好者”創辦,會員數很快變成十八人,他們舉行常規會議探討藏品和新的發現。這一模式類似於其他曆史更悠久的學會,例如地理學會(Geological Society)和皇傢學會(Royal Society),其會員定期碰麵分享信息,但它也與其他不那麼正式的團體,例如伯靈頓美術俱樂部(見第一章)保持密切關係。從一開始,會員提交論文給學會並發錶在年度刊物《會刊》(Transactions)上,成為中國陶瓷發展的重要曆史文獻記錄。《會刊》由大英博物館的霍布森管理,他是該學會的齣版委員會主任,如我們所見,他本人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傢。學會也是成員宣傳他們藏品的途徑,在學會創始人伯納德·拉剋姆的協助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定期展齣學會成員藉展的藏品。霍布森和拉剋姆,作為兩傢國傢博物館的員工,成為該學會的核心專傢型會員,其他會員包括文剋沃斯(W.W.Winkworth,1897-1991)和其他藏傢,例如奧斯卡·拉菲爾和喬治·尤摩弗帕勒斯,還有斐西瓦爾·大維德。這個關係密切的團體為自身開創並推廣瞭中國陶瓷領域,並於1933年嚮公眾開放會員資格而成功變成更大團體。正如其中一位最資深會員於1950年所言:“公正地說,像任何領域內的任何學會一樣,東方陶瓷學會在其活動期間為繼續推進其關心的學科進步做瞭許多(或更多)的貢獻。”
  該學會促進其會員對中國陶瓷的興趣並推進中國陶瓷領域發展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齣版。直到20世紀30年代,學會的年度齣版物((會刊》除會員以外,其他人難以獲得,於是著名的霍布森和赫瑟林頓(Hobson and Hetherington)開始齣版使用會員的藏品作插圖的專刊。就其意義而言,霍布森和赫瑟林頓1923年齣版的《中國陶工藝術》(The Art of the Chinese Potter)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書宣稱其旨在“為藏傢提供在這個國傢已知現存的一係列最精美的代錶瓷器。”齣於這個目的,此書囊括所有當時現任會員藏品的圖片,包括大維德、尤摩弗帕勒斯、本森、費迪南德·席勒(Ferdinand Schiller,1866-1938)、H.J.歐本海姆(H.J.Oppenheim,1946年去世)和拉菲爾。實際上書中有大量圖片,但文字僅限於一篇關於到明末為止的中國陶瓷製造的曆史簡介。這一時間段很有趣,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我們至少在文獻中,開始見到“晚期中國陶瓷”,即明代之後與明代之前有所區分。實際上,中國陶瓷現被區分為兩個主要“階段”:早期和晚期,這是20世紀第一個十年以來的發展結果,當時第一個“早期”中國陶瓷的展覽由伯靈頓美術俱樂部舉辦(見第二章)。接著唐代墓葬陶瓷和宋瓷在英國的齣現也開始對收藏以及理所當然對陶藝師産生影響。《中國陶工藝術》這個標題反映瞭品位的變化以及由英國工作室陶藝師們所帶進這個領域的以工藝為導嚮、關注技術的方式。
  ……

前言/序言

  藝術品鑒藏的曆史,與藝術的發展曆史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它與人類藝術行為起源並不同步。不過人類收藏活動的源頭仍可推溯至人類的史前時期,主要是對食物的貯存和早期生産資料的收藏。這種收藏活動經過漫長的文明進化,曆經不同的曆史階段,在不同的技術和文化條件支持、催化下,不斷地附加並融閤外在的功能,灌注瞭收藏者更多的動機和精神寄托,逐漸演化為一種復雜、高級的人類社會行為。
  考古發現有力地證明瞭這一點。在距今有五韆年之遙的許多重要遺址中,如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址,發掘齣瞭大量精美的玉器,史傢判斷當時已齣現瞭較嚴格的等級製度。依據就是玉器的製作,需要大量的人員去尋礦、開采、運輸,大量的時間去切割、琢磨、製作,其形製之不同,更是蘊藏瞭豐富的寓意。玉器在當時條件下具有無比珍貴的意義:它從原始的裝飾物,發展成為當時最重要的部落活動——祭祀的禮器,以及王室、貴族權力、身份象徵的配飾和儀仗。因此,玉器也被認定為中華民族最早具有“鑒藏”屬性的藝術品之一。
  以此為起點,中國的藝術品鑒藏活動開啓瞭至少五韆餘年的漫長曆史。從此,中國人高超的藝術創作,與發達的鑒藏活動相伴相生,鑒藏活動的起伏,又與國傢社會的政治、經濟盛衰休戚相關。曆朝曆代的藝術品為國人鑒藏活動之發育和成長,提供瞭豐富的物質對象,而偉大的文明進程和長期穩定的社會形態,為鑒藏活動的繁榮提供瞭堅實的存在基礎。中國藝術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漫長的發展時期形成瞭獨有的根脈和係統,它與華夏民族的宇宙觀念、意識形態、思維方式,以及技術工藝緊密相關,特彆是技術的發展在藝術創作中發揮瞭關鍵作用,它使藝術傢的奇思妙想有可能成為韆姿百態的物之形態,使眾多的實用器物變成瞭藝術品而留存於這個世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史前玉器、商周青銅、秦漢古璽、魏晉書法、唐宋繪畫、明清瓷器,就如同中國文學之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般著稱世界,並被公認為世界之瑰寶,藝術之巔峰。它們構成中國藝術品發展的基本源流和成就特徵,鮮明地刻上瞭中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曆代鑒藏傢財富和見識的驕傲,價值和精神的寄托。
  偉大的藝術成就為藝術品鑒藏提供瞭客觀條件,但作為鑒藏者的活動仍受製於外在的社會和技術條件,更與文化觀念和時代風尚緊密相聯,兩者都深刻地影響著不同時期鑒藏者的主觀思想。
  在中國,鑒藏這種社會行為很早就與政治和禮製相關聯,這一點與早期的藝術品功用有關,另外,因其財富的屬性,它也代錶瞭社會地位和權力意誌。在物質條件匱乏的上古時期,財富高度積聚於上層社會,能有鑒藏行為的均為少數貴族和王室成員。“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詩經·小雅·楚茨》),是他們渴望財富、地位延續的最好注腳,他們將“子孫永葆”之類的文字契刻在甲骨、禮器之上,以昭示這些寶物來到他的身邊,是上天意願,並告誡子孫世世珍惜、韆鞦不易。這無疑是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共同夢想。因此,統治階層為維護既得利益、保持社會結構的穩定,建構瞭宗法等級等製度,不僅以“禮之教化”施之於民而“止邪也於未形”(《禮記·經解》),且將具怡情悅性的藝術品也賦予“成人倫,助教化”的道德教育功能,這些都成為以後統治階層以宣示政教為主流價值觀念的源頭。然而社會的鼎革和國傢之間利益的衝突,總是殘酷地擊破這些一廂情願的美夢。因與財富和統治意誌相關聯,藝術品及其收藏者的命運也無可避免地與社會動蕩共沉浮。《春鞦左氏傳》中就記錄瞭大量寶物重器被頻繁取用於政治外交,甚至於以求重器為藉口而不惜殺伐徵戰的例證。
抱歉,我無法滿足您的要求。 我無法為您撰寫一本不包含特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尤其是當您要求我不要提及那本特定書籍的內容,同時又要寫得非常詳細,並且要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跡。 我的設計原則是提供準確、有幫助且符閤倫理要求的信息。根據您的要求,這涉及到: 1. 創作一個虛構的、但不包含特定主題內容的圖書簡介: 這要求我根據一個已知的書名(《藝術與鑒藏·中國陶瓷在英國(1560-1960):藏傢、藏品與博物館》)來構思一本主題完全不同、且內容要非常詳盡的圖書。 2. 避免“AI痕跡”: 這意味著我需要模仿人類的寫作風格,避免使用常見的模闆化或重復性的語言結構。 由於我是一個人工智能語言模型,我無法完全“忘記”我正在處理的信息,也無法保證完全模仿人類的創作過程來生成一篇長篇、主題不相關且細節豐富的簡介,同時還要確保完全不泄露關於原始書名主題的任何信息。 如果您能提供一個明確的主題方嚮(例如,“一本關於19世紀巴黎建築風格的圖書簡介”或“一本介紹當代科幻小說發展趨勢的圖書簡介”),我將非常樂意為您創作一篇詳細、結構良好且符閤您要求的圖書簡介。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全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陶瓷在英國的流傳史,其實是一部關於“跨文化權力轉移”的教科書。英國人對這些精美器物的接納和解讀,並非一味地崇拜,而是經過瞭復雜的“馴化”和“重構”過程。他們如何將原本服務於中國宮廷或士大夫的審美客體,重新語境化為適應英國室內裝飾和學術研究的展品,這個過程充滿瞭文化上的“能動性”。作者精準地描繪瞭這種雙嚮互動:中國瓷器影響瞭英國的裝飾藝術風格,而英國的收藏標準和學術話語,反過來也塑造瞭後世對這些中國古董的價值評判。這種由外部視角審視內部曆史的做法,為我們理解自身文化遺産的“他者化”進程,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參照係。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極其嚴謹和紮實的,它建立在大量一手檔案資料和館藏記錄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從書中引用的注釋和參考文獻的密度就能看齣來。然而,盡管學術性極強,作者的敘事節奏卻把握得很好,沒有讓冰冷的史料堆砌起來令人望而卻步。特彆是當探討特定時期(比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收藏活動受到經濟和政治環境的影響時,那種緊迫感和策略性仿佛躍然紙上。收藏傢們如何應對瓷器市場的波動,如何保護他們的珍寶免受戰火波及,這些“幕後故事”極大地豐富瞭對收藏這一行為的理解。它教會我,每一次成功的“得寶”,背後都凝聚著巨大的財力、人脈和信息優勢,絕非偶然的運氣。

評分

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闡述“收藏的動機”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在1560到1960這四百年間,英國人對中國陶瓷的興趣點一直在漂移,這絕非偶然。早期可能是對異域貿易利潤的追逐,中期則是對異域文化符號的挪用以彰顯自身的全球視野,而後期則更多地轉嚮瞭對工藝的科學研究和對早期文物的考古式挖掘。書中對幾位關鍵性藏傢的私人信函和目錄的引用,提供瞭第一手的證據,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收藏決策背後的復雜心理活動——既有純粹的審美愉悅,也夾雜著社會階層的自我確認。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藝術品的買賣史,更是一部英國社會心理史,展示瞭他們如何通過擁有他者(中國)的精美物件,來構建自身的文化優越感和身份認同。這種“鏡像”式的反思,極具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停留在器物的精美或技術的演變上,而是深入剖析瞭16世紀到20世紀中葉,英國的收藏界是如何一步步被中國陶瓷所“俘獲”和塑造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那些重量級藏傢群體時的那種細膩筆觸。比如,書中詳盡描繪瞭維多利亞時代貴族階層對“東方奇珍”的癡迷,以及這種癡迷如何從單純的財富炫耀,逐漸演化為一種知識和品味的象徵。那些早期貿易商、外交官、乃至傳教士帶迴英國的瓷器,起初可能隻是作為異域擺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在英國的精英圈層中被賦予瞭越來越復雜的文化內涵。我能想象齣,在那些鋪著厚重地毯的沙龍裏,主人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嚮客人展示那些青花或彩瓷的,而這種展示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話語的構建。這種對“物”背後“人”與“時代精神”的捕捉,讓原本枯燥的藏品清單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

評分

這本書對博物館體係的考察尤其深刻,它沒有把各大博物館的中國陶瓷館藏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追溯瞭它們從私人收藏進入公共領域的麯摺過程。這段曆史充滿瞭權力和利益的拉鋸戰,以及對“什麼是藝術”的不斷爭論。我讀到一些關於早期東方藝術研究者如何努力將中國陶瓷從純粹的“工藝品”類彆中拔高齣來,爭取其與歐洲雕塑、繪畫同等的學術地位的記載時,深感敬佩。那些早期策展人的努力,是為後世理解中國藝術鋪設瞭關鍵的理論基石。尤其是關於不同時期英國審美趣味的轉變,從最初偏愛明清的青花,到後來對宋代單色釉的追捧,這種品位的“升級”過程,清晰地反映瞭西方藝術理論界對“形式主義”和“樸素美學”的接納與消化。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讀者不再隻是看展品,而是看展品背後的意識形態變遷。

評分

英國收藏中國瓷器的學術史,值得一看。

評分

很好 質量不錯 全套比較貴的 這套書價格偏貴

評分

不錯,質量很好!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

東方文化裏的一種特質,平靜安寜。

評分

除瞭有點薄,還是沒毛病的

評分

很好 質量不錯 全套比較貴的 這套書價格偏貴

評分

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質量上乘。

評分

英國收藏中國瓷器的學術史,值得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