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

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超塵,錢會南 注
圖書標籤:
  • 中醫
  • 黃帝內經
  • 素問
  • 校注
  • 古籍
  • 醫學史
  • 金刻本
  • 養生
  • 經典
  • 中醫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508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895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5
字數:29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北宋校正醫書局刊行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原刻久佚,後世流行較早刻本為元古林書堂本,總目有一枚長方木印:“是書乃醫傢至切至要之文,惜乎舊本訛舛漏落,有誤學者,本堂今求到元豐(1078-1085)孫校正傢藏善本,重加訂正,分為一十二捲,以便檢閱。衛生君子,幸垂藻鑒。”孫校正指孫奇,奉敕與林億高保衡校正《素問》。該本《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篇末刻有一枚長方木印“至元己卯菖節古林書堂新刊”。古林書堂本《素問》、《靈樞》刻成於元代至元己卯(1339),2011年成功入選聯閤國《世界記憶名錄》。所雲“舊本訛舛漏落有誤學者”非指校正醫書局原刻本。王應麟(1223-1296)《玉海》捲六十五稱,在校正醫書局成立前有人據王冰本刊行《素問》,一在紹聖五年(1027),一在景佑二年(1035),均已亡佚。古林書堂本所稱“舊本訛舛”非指紹聖本、景佑本,指南宋紹定(1228-1233)年間據校正醫書局本刊行者,《玉海》捲六十五亦言及紹定本,已亡。元古林書堂本以孫奇傢藏善本為底本刊行,在《素問》版本史上具有承前啓後、文化傳薪的重大意義。
  文獻學傢對版本的探求永無止境,清儒版本考證著作至今仍有開悟意義。據今所考,一部比古林書堂本早一百餘年的金刻本《素問》尚存人間。北京國傢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有一部金刻本《素問》,二十四捲,亡十二捲,存十二捲,附亡篇一捲,今存者凡十三捲:捲三、捲四、捲五、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捲十七、捲十八、捲二十,附亡篇《刺法論》《本病論》。序言已佚,刊行者與刊行時間不詳。據書中釋音引王安石(1021-1086)《字說》,《金刻本》刊行於《字說》流行之後。《字說》十二捲,北宋元佑(1086-1094)中廢王安石新政,《字說》隨遭禁絕,紹聖(1094-1098)間王安石復起,《字說》復齣,用以課試諸生,不久又廢。《字說》今不存。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字說》二十餘字,不詳引用原書抑或轉引他書。金刻本釋音引用《字說》,為考證該書刊成時間,提供一絲綫索。

內頁插圖

目錄

簧帝內經素問捲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彆論篇第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吾痛篇第四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誌論篇第五十三
鐵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傅論篇第六十五
黃帝內經素問捲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黃帝內經素問亡篇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後記之一:金刻本《素問》簡考
後記之二:《素問》版本概說
後記之三:《素問》版本流傳簡錶
後記之四:《靈樞經》版本概說
後記之五:金刻本《素問》書影

前言/序言

  北宋校正醫書局刊行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原刻久佚,後世流行較早刻本為元古林書堂本,總目有一枚長方木印:“是書乃醫傢至切至要之文,惜乎舊本訛舛漏落,有誤學者,本堂今求到元豐(1078-1085)孫校正傢藏善本,重加訂正,分為一十二捲,以便檢閱。衛生君子,幸垂藻鑒。”孫校正指孫奇,奉敕與林億高保衡校正《素問》。該本《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篇末刻有一枚長方木印“至元己卯菖節古林書堂新刊”。古林書堂本《素問》、《靈樞》刻成於元代至元己卯(1339),2011年成功入選聯閤國《世界記憶名錄》。所雲“舊本訛舛漏落有誤學者”非指校正醫書局原刻本。王應麟(1223-1296)《玉海》捲六十五稱,在校正醫書局成立前有人據王冰本刊行《素問》,一在紹聖五年(1027),一在景佑二年(1035),均已亡佚。古林書堂本所稱“舊本訛舛”非指紹聖本、景佑本,指南宋紹定(1228-1233)年間據校正醫書局本刊行者,《玉海》捲六十五亦言及紹定本,已亡。元古林書堂本以孫奇傢藏善本為底本刊行,在《素問》版本史上具有承前啓後、文化傳薪的重大意義。
  文獻學傢對版本的探求永無止境,清儒版本考證著作至今仍有開悟意義。據今所考,一部比古林書堂本早一百餘年的金刻本《素問》尚存人間。北京國傢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有一部金刻本《素問》,二十四捲,亡十二捲,存十二捲,附亡篇一捲,今存者凡十三捲:捲三、捲四、捲五、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捲十七、捲十八、捲二十,附亡篇《刺法論》《本病論》。序言已佚,刊行者與刊行時間不詳。據書中釋音引王安石(1021-1086)《字說》,《金刻本》刊行於《字說》流行之後。《字說》十二捲,北宋元佑(1086-1094)中廢王安石新政,《字說》隨遭禁絕,紹聖(1094-1098)間王安石復起,《字說》復齣,用以課試諸生,不久又廢。《字說》今不存。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字說》二十餘字,不詳引用原書抑或轉引他書。金刻本釋音引用《字說》,為考證該書刊成時間,提供一絲綫索。
  金始建國於1115年(北宋末政和五年),亡於1234年(南宋末端平元年),金國是與南宋對峙的政權,基本與南宋相始終。金刻本《素問》未發現避諱字,亦給考證刊行時間帶來睏難。金刻本刊行年代與南宋某個時期相當,確切年份不詳。
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 一、 緣起與價值 《黃帝內經》,這部中華醫學的奠基之作,自問世以來,便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和精微奧妙的養生智慧,深刻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其中,《素問》作為“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詳盡闡述瞭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法等核心內容,被譽為“醫傢之祖”。然而,曆經韆年,《素問》的傳本眾多,良莠不齊,對原貌的準確把握,成為後世醫傢和學者孜孜以求的難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應運而生。本書以存世稀罕、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金代刻本《黃帝內經素問》(以下簡稱“金刻本”)為底本,進行深入細緻的校勘、注疏和考證。其核心目的在於,通過對這一珍貴古籍的係統性研究,最大程度地還原《素問》的原始麵貌,澄清曆代傳本中的訛誤,為學界提供一個更加可靠、權威的《素問》閱讀和研究版本,同時,也為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醫學的精髓,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 研究對象: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 本書的研究對象——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是研究《素問》版本流變中最具代錶性和學術價值的古籍之一。金代(1115-1234年)處於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刻書業相當發達,留下瞭不少珍貴的文獻。金刻本《素問》因其年代久遠,且保存相對完整,故被視為《素問》傳本中的“善本”。 金刻本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年代久遠,接近原貌: 相較於宋、元、明、清的諸多刻本,金刻本的年代更為古老,其文字、句讀、篇章結構等,更可能接近《素問》的早期形態,能夠為我們理解《素問》的原始義理提供重要的參照。 2. 版本源頭,影響深遠: 金刻本往往是宋代以前某些重要傳本的繼承者,甚至可能是宋代刻本的母本之一。研究金刻本,可以追溯《素問》流傳過程中重要的節點,理解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和演變。 3. 文字精審,訛誤較少: 盡管任何古籍在傳抄過程中都難免訛誤,但優秀的金刻本通常經過較為嚴謹的校勘,其文字的準確性相對較高,可以作為校勘其他版本的重要依據。 4. 版本稀罕,研究價值極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刻本的存世量日益減少,金刻本《素問》更是稀若星辰。能夠係統研究並公開其內容,對於保存和傳承中華古代文化遺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本書的編纂者,正是基於對金刻本《素問》價值的深刻認識,投入瞭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這項具有挑戰性但又意義重大的學術工作。 三、 校注考證:本書的核心內容與方法 “校注考證”是本書內容的核心,也是本書區彆於普通《素問》整理本的關鍵所在。本書的編纂過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 1. 嚴謹的校勘: 底本確立: 本書以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最權威、最可靠的金刻本《素問》為基本底本。在確立底本的過程中,作者進行瞭大量的文獻爬梳和版本比較,力求選擇最為接近原貌的金刻本。 對校諸本: 為瞭保證校勘的準確性,本書不僅以金刻本為基礎,更廣泛地搜集和整理瞭曆代重要的《素問》傳本,包括但不限於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及曆代重要的《素問》注疏本、抄本等。通過對這些不同版本進行細緻的比對,找齣金刻本中的可能訛誤,並根據其他版本的校勘成果,提齣閤理的校正意見。 字句校勘: 校勘工作並非簡單的文字替換,而是涉及字形、字音、詞義、語法等多個層麵。對於錯字、彆字、衍文、漏字、倒文等,本書都進行瞭詳細的校勘,並注明所據版本。 標點復審: 傳統的古籍標點往往存在爭議或不清晰之處。本書在校勘文字的同時,也對《素問》的句讀和標點進行瞭復審,力求使其更加符閤原意,便於讀者理解。 2. 精細的注疏: 字詞釋義: 《素問》成書於古代,其中許多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或具有特殊的古義。本書對書中齣現的生僻字、古詞、以及有特定含義的術語,都進行瞭詳細的解釋,力求準確傳達原意。 篇章句解: 對於《素問》中較為復雜的篇章和句子,本書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闡釋。這不僅包括對字麵意思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對其中蘊含的醫學理論、哲學思想、養生方法等進行深入剖析,幫助讀者理解其精義。 理論闡釋: 《素問》的理論體係博大精深,如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本書在注疏過程中,結閤曆代醫傢的闡釋和現代醫學的理解,對這些核心理論進行係統性的闡釋,使其更加易於理解和接受。 養生智慧提煉: 《素問》不僅是醫學典籍,更是養生寶典。本書在注疏中,特彆注意提煉其中關於飲食、起居、情誌、運動等方麵的養生智慧,並結閤現代生活實際,進行適度的闡釋,使其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3. 深入的考證: 版本源流考: 本書將對金刻本《素問》的版本源流進行係統的梳理和考證。通過對曆代文獻的查閱,分析金刻本在《素問》流傳史中的地位,以及其與其他重要版本的聯係和區彆。 作者與成書考: 對《黃帝內經》的作者、成書年代、編纂過程等學術界長期討論的問題,本書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結閤金刻本的特點,進行深入的考證和分析。 篇章結構與內容考: 曆代《素問》版本在篇章的編排、篇名的增減等方麵存在差異。本書將對金刻本的篇章結構進行考證,分析其閤理性,並與不同版本的篇章進行比較,探討其演變過程。同時,對書中記載的醫學知識、診斷方法、治療原則等,也會進行相關的曆史和學術考證。 術語考: 《素問》中許多醫學術語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演變過程。本書將對一些關鍵的醫學術語,如“脈”、“氣”、“神”等,進行溯源和考證,分析其在不同時期、不同醫傢學說中的含義變化。 引用與互證: 在考證過程中,本書將廣泛引用曆代其他相關文獻,如《難經》、《傷寒論》、《本草綱目》等,以及曆代《素問》的注疏本、史料記載,與金刻本《素問》進行互證,以求證其曆史真實性和學術價值。 四、 本書的特色與貢獻 《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之所以受到學界的重視,在於其獨特的特色和重要的貢獻: 1. 以稀世珍籍為底本: 以金刻本為研究核心,本身就賦予瞭本書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2. 校注考證體係化、科學化: 本書的校注考證並非孤立的文字辨析,而是建立在對《素問》整體理論體係、版本流變、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之上,力求做到科學、嚴謹、係統。 3. 最大限度還原原貌: 通過細緻的校勘和考證,本書緻力於最大限度地還原《素問》的原始麵貌,為學術研究提供一個更為可靠的文本基礎。 4. 深化對《素問》的理解: 精細的注疏和深入的考證,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素問》的醫學思想、養生智慧及其曆史價值。 5. 服務於中醫傳承與創新: 準確可靠的古籍文本是傳承和發展中醫事業的基礎。本書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為當代中醫藥學研究、教學和臨床實踐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撐。 6. 填補學術空白: 針對金刻本《素問》的係統性校注考證,可能填補瞭相關學術領域的空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寶貴的參考。 五、 讀者對象 本書麵嚮的讀者群體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學者和研究人員: 緻力於《黃帝內經》研究、版本學研究、醫學史研究的學者。 中醫臨床醫師: 希望深入理解經典理論,提升臨床辨證施治水平的醫者。 中醫藥院校師生: 學習《黃帝內經》的在校學生和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 傳統文化愛好者: 對中國古代哲學、養生文化、醫學思想感興趣的讀者。 古籍收藏者和研究者: 對珍貴古籍文獻的保存和研究感興趣的專業人士。 六、 結語 《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的完成,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學術使命。它不僅是對一本古籍的整理,更是對中華民族寶貴醫學遺産的守護與發揚。我們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夠為《黃帝內經》的研究打開新的視野,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讓這部凝聚著先人智慧的經典,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從事古典文獻研究的學者,對於古籍的校勘與考據有著多年的實踐經驗。因此,當我看到《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這本書時,便充滿瞭期待。閱讀之後,我可以說,這本書的質量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金刻本”這一具體版本的選擇上,就展現瞭其敏銳的學術眼光,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深入而係統的研究。其校注部分,對於原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都給予瞭極大的關注,並且對於一些關鍵性的字詞,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辨,其依據的文獻之豐富,令人嘆服。更為重要的是,作者的考證部分,並非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展現齣瞭嚴謹的邏輯推理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從浩瀚的古籍中提煉齣有用的信息,並將其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令人信服的論證。書中對不同學派、不同時代學者對《素問》的不同理解和闡釋的梳理,更是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麵瞭解《素問》研究史的窗口。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中醫古籍研究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評分

我並非中醫專業的學生,隻是平日裏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瞭這本書。起初,我擔心自己專業知識的匱乏會阻礙閱讀,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在處理“金刻本”這一特定版本時,並沒有流於學術的枯燥,而是將研究過程融入到瞭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中。他如何找到這部珍貴的刻本,中間又經曆瞭怎樣的波摺,這些都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戲劇性。而對於《素問》原文的校注,作者也力求通俗易懂,在引用古籍原文的同時,會用較為現代的語言進行解釋,這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其意涵。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掌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紹,這些內容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素問》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精髓。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著我一步步走進中醫的殿堂,讓我領略到古人智慧的魅力。它讓我明白,學習經典並非一定要背誦條文,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思想體係。

評分

這本《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考證》真是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隻是對中醫養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就被它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翔實的考證材料所摺服。作者對於“金刻本”的追溯和辨析,猶如在曆史的長河中打撈珍寶,將那些模糊的印記一一梳理清晰,讓我對《黃帝內經》的源流有瞭更為直觀的認識。書中關於不同版本之間的細微差異,以及作者如何通過文獻比對、字詞考釋來還原原本風貌的過程,都如同剝洋蔥一般,層層遞進,令人驚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些古籍注釋的辨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字句,在作者的筆下卻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揭示齣古人深邃的智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著一些輔助圖錶,仔細揣摩作者的論證邏輯。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不再僅僅是囫圇吞棗地閱讀經典,而是能夠理解其背後艱辛的研究過程和嚴謹的學術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學術之旅,讓我對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本帶領我探索中醫古籍奧秘的指南。作者對《黃帝內經素問》“金刻本”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瞭經典在不同時代、不同載體上的流傳痕跡,這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素問》中那些看似深奧的理論感到好奇,而這本書通過對原文的精細校注,以及對相關曆史文獻的考證,為我揭開瞭許多謎團。例如,作者對某個字詞在不同古籍中的用法進行瞭詳細的比較,並通過這種比較,還原瞭原意,這讓我對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喜歡書中那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寫作風格,作者在學術論證的同時,也會流露齣對先賢的敬意和對中醫文化的深情。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代的學術殿堂,聆聽著曆代學者們對《素問》的解讀和探討。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質疑、去探尋、去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醫經典,原來可以如此引人入勝,充滿探索的樂趣。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研習中醫古籍的愛好者,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術資源。作者在“校注”和“考證”兩個方麵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校注部分,對於原文的疏漏和訛誤,作者都一一做瞭細緻的訂正,並附以詳盡的考證理由,這對於我們理解原文的準確含義至關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古籍,常常會因為版本差異而産生誤解,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相對權威的版本參考。更令人稱道的是其“考證”部分,作者旁徵博引,將曆代醫傢對《素問》的研究成果娓娓道來,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梳理和整閤,為我們節省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為我們提供瞭更廣闊的學術視野。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一些爭議性問題的處理方式,他不是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充分展現瞭正反兩方麵的觀點,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學術態度令人欽佩。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推動《黃帝內經》的研究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無疑將成為學者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