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知名学者潜心打造,在行走中阅读的古建知识;
★上千张*清晰照片及插图,身临其境体会传统建筑的遗风余韵;
★博古通今,在历史、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轨迹中感受建筑的珍贵价值;
★“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姊妹篇,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扼要介绍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20年代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中国传统式样历史建筑及少量重要的城址、遗址。此外,还包括对3个省、5大片区、34个县市,399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172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
作者简介
段智钧,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长期从事建筑历史、理论、设计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赵娜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辽宁省
辽宁省概述
辽宁省分片索引
1 沈阳市
2 大连市
3 辽阳市、鞍山市、营口市
4 抚顺市、本溪市
5 丹东市
6 锦州市、盘锦市
7 阜新市
8 铁岭市
9 朝阳市
10 葫芦岛市
吉林省
吉林省分片索引
吉林省概述
1 长春市、松原市
2 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3 通化市、白山市
4 四平市、辽源市
5 白城市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分片索引
黑龙江省概述
1 哈尔滨市
2 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
3 牡丹江市
4 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
5 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前言/序言
总序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必要。
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思成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并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1月1日于北京
总序二
2008年的一天,王贵祥教授告知有一项大合作正在谈判之中。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准备资助清华大学开展中国建筑研究与普及。资助总经费达1000万元之巨!这对于像中国传统建筑研究这样的纯理论领域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身为院长的我不敢怠慢,随即跟着王教授奔赴雪花总部,在公司的大会议室见到了王群总经理。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慈眉善目,始终面带微笑。
从知道这项合作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中国传统建筑还能与源自西方的啤酒产生关联?王总的微笑似乎给出了答案:建筑与啤酒之间似乎并无关联,但在雪花与清华联手之后,情况将会发生改变,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领域将会带有雪花啤酒深深的印记。
其后不久,签约仪式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我有机会再次见到王总。有一个场景令我记忆至今,王总在象征合作的揭幕牌上按下印章后,发现印上的墨色较浅,当即遗憾地一声叹息。我刹那间感悟到王总的性格。这是一位做事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人。
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代表的是一个锐意进取的企业。这样一个企业,必然对合作者有同样严格的要求。而他的合作者也是这样的一个集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这个不大的集体,其背后的积累却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前,在爱国志士朱启钤先生资助下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60年前,梁思成先生把这份事业带到清华,*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而今天,在王贵祥教授和他的年长或年轻的同事们,以及整个建筑史界的同仁们的辛勤耕耘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强强联合一定能出精品!
王群总经理与王贵祥教授,企业家与建筑家十指紧扣,成就了一次企业与文化的成功联姻,一次企业与教育的无间合作。今天这次联手,一定能开创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普及的新局面!
朱文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2009年1月22日凌晨于清华园
总序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古代建筑普及与传承方面的合作,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个阶段的合作中,在华润雪花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教师与研究生,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先后完成了《北京古建筑五书》(2009年)、《中国民居五书》(2010年)和《中国古建筑装饰五书》(2011年)、《中国古都五书》(2012年)、《中国园林五书》(2013年)等,共5个系列,25部中国古代建筑普及性读物。这其实只是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工作的开始,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很可能还会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五书》、《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五书》、《中国古代军事防卫建筑五书》如此等等,因为延续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类似普及性读物的写作与出版,还可以继续许多年。然而,这又是一个几乎难以完成的目标,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知识,还会处在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正是在这样一种成功与困惑的两难之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开启了双方合作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普及与传承出版工作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究竟怎样才能既*有效,又*全面地,向社会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华润雪花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在充分的市场*手数据的支持下,华润雪花的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为全国范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存,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完成一套以各省、自治区,及港澳台为单位的中国古建筑地图集。把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些古建筑家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并以简单、明快、便捷的语言与图形模式,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这其实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同时也是一套实用性的工具书。
这确实是一个有魄力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样一套具有全面覆盖性的中国古建筑通俗性、工具性读物,不仅需要有能够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尚存古代建筑的详细资料与相应建筑史知识体系,而且要对这些建筑所在的准确位置,保存状况,交通信息,联系信息等等读者可能需要的资料,一一搜集、梳理,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在书中表达出来,以方便读者学习或前往参观、考察。
既然是一本古建筑地图集,就不仅要有翔实而准确的古代建筑知识,以及这些古代建筑遗存的相关信息,还要有直观、明了的地图表达模式。这同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我们地图集的作者们,不仅要仔细斟酌每一座古建筑的历史、艺术诸方面的价值,要认真整理、提炼与这座古建筑相关的种种信息,而且,还有搜集并提供与这些建筑直接相关的图片资料,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座古建筑的空间定位,准确地表达在一张清晰而简练的地图上。
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参与写作的古建筑专家们,不仅要仔细而缜密地以一种恰当方式,来描绘每一个省、自治区、市、县的地图,而且,要在这些地图上,将这些古建筑准确地标识出来。这样一个繁琐而细密的工作,其中包含了多少具体而微的繁杂文字、图形与数据性工作,又有多少细致而准确的科学定位工作,是可以想见的。这对于那些本来主要是从事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与保护的古建筑学者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困难是现实的,工作内容是庞杂而繁细的,但既然社会有这样一个需求,既然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领导们,从民族文化与大众需求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就必须迎难而上,必须实实在在,一丝不苟地为读者们打造出一套合格的中国古代建筑地区集,这不仅是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与教学多方位支持的一个回报,更是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责任所在。
这是一个需要连续五年的漫长工作周期,每一年都需要完成5部,覆盖五个省、自治区、市或地区的重要古代建筑地图集。随着每年5本地图集的问世,一套简略、快速而概要地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的丛书,就会展现在我们读者们的面前,希望我们的读者,无论是为了学习古代建筑知识,抑或是为了休闲旅游的实用功能,都能够喜欢这套丛书,很好地利用这套丛书,同时,在阅读与使用中,如果发现我们的丛书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希望有识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及时给我们提出来,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在后续的地图集编写工作中,汲取大家的意见,而且还会在今后可能的再版中加以修正与完善。
王贵祥
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东北古韵:辽宁、吉林、黑龙江古建筑图典》 一、 宏阔的东北古建筑画卷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古建筑风貌的图典。它以详实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寻东北地区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文化。从巍峨的皇家宫殿到庄严的宗教庙宇,从古朴的民居院落到精巧的园林景观,本书悉数收录,力求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东北古建筑全景图。 东北,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多元的历史人文背景,共同孕育了东北古建筑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特色,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例如,严寒的气候如何影响建筑的结构布局与材料选择,不同民族的建筑技艺如何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及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如何在建筑中留下印记。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古建筑,而是着力于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我们将从建筑的物质形态出发,追溯其建造年代、设计理念、工艺技法,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同时,本书还将关注这些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 辽宁:帝国王朝的遗韵与区域文明的交融 辽宁,作为清朝发祥地,其古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本书将重点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清沈阳故宫: 作为北京故宫的“前身”,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汉、蒙等民族特色,展现了早期清朝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和政治考量。本书将详细解读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如“品”字形宫殿群,以及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元素,如喇嘛塔、琉璃瓦等,并深入分析其在清朝早期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昭陵与福陵: 这两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是了解清朝早期陵寝制度的重要实物。本书将详细介绍其建筑形制、空间布局、雕刻装饰等,并结合历史文献,探讨其背后的丧葬观念和皇家仪制。 各地的关帝庙、城隍庙等宗教及祭祀建筑: 这些建筑是民间信仰与官方祭祀体系的生动体现。本书将选取代表性的实例,介绍其建筑风格、神祇供奉以及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 辽宁地区的民居,尤其是受满族、汉族、朝鲜族等影响的院落,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智慧。本书将呈现其独特的院落组合、房屋结构、装饰细节,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 近代建筑的早期探索: 随着近代化的进程,辽宁地区也涌现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如部分晚清时期的官署、商号建筑,以及近代早期西式建筑的尝试。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展现其作为古建筑向近代建筑过渡的独特价值。 三、 吉林:民族融合下的地域建筑特色 吉林,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古建筑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长春的近代历史建筑群: 长春作为伪满时期的新京,留下了大量具有殖民色彩的建筑。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建筑,分析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并探讨它们在历史叙事中的复杂地位。同时,也会关注其后作为城市遗产的再利用和保护。 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 吉林地区是满族和朝鲜族的重要聚居地,本书将深入研究他们的传统民居特色。例如,满族人“撮口房”、“马架子”等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及朝鲜族人“土圪蹴”房、热炕等适应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建造方式。我们将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现这些民居的结构、材料、内部陈设,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佛教寺庙与道教宫观: 吉林地区的宗教建筑,如一些古老的寺庙和道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本书将介绍其建筑布局、雕塑壁画、宗教法器等,并探讨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功能和文化影响。 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遗址: 尽管保存相对较少,但吉林地区仍有一些重要的古代遗址,如部分古城墙、烽火台等,它们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线索。本书将对其进行梳理和介绍。 四、 黑龙江:边疆的开拓与多元文化的积淀 黑龙江,作为中国最北端的省份,其古建筑深受气候、地理以及历史移民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边疆开拓精神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 俄罗斯风格建筑的印记: 随着历史的变迁,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留下了大量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些建筑,如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的建筑群等,分析其建筑风格、装饰特色,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本土建筑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哈尔滨风格”。 满族、赫哲族等北方民族的传统建筑: 黑龙江地区是满族、赫哲族等民族的传统聚居地,本书将关注这些民族的建筑智慧。例如,赫哲族人传统的“撮罗子”等临时性建筑,以及满族人在定居后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院落。我们将探讨这些建筑如何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游猎、渔猎的生活方式。 边境贸易与移民文化的建筑体现: 黑龙江作为边疆地区,历来是重要的贸易通道和移民集散地。本书将关注一些因贸易和移民而形成的建筑,如一些早期的商号、会馆、以及不同地域移民带来的民居特色,展现了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与融合的痕迹。 近代工业文明的先声: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黑龙江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工业建筑,如一些老厂房、火车站等。本书将对其进行介绍,展现近代工业文明对东北地区建筑发展的影响。 东北抗日联军相关的历史建筑: 尽管很多已不复存在,但本书仍将关注那些与东北抗日斗争相关的历史建筑遗迹,它们是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五、 跨越地域的建筑技艺与文化内涵 本书在分别介绍三省古建筑的基础上,还将进行跨地域的比较与分析: 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地域性: 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森林资源、土壤条件等,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造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对比分析辽宁、吉林、黑龙江在木结构、砖石结构、夯土技术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出独特的建筑工艺。 宗教信仰与建筑表现: 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在东北地区并行,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宗教在建筑布局、装饰图案、营造手法上的表现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民俗风情与建筑空间: 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节庆活动、家庭结构等,都在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庭院设计、室内陈设中留下了印记。本书将通过对民居院落的细致解读,展现建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历史变迁与建筑演变: 从辽金元时期到明清,再到近现代,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变迁,这些变迁都深刻地体现在建筑的风格演变和功能转型之中。本书将尝试勾勒出这一演变脉络。 六、 结语:传承与展望 《东北古韵:辽宁、吉林、黑龙江古建筑图典》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古建筑遗产。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本书希望能够激发公众对古建筑的关注和热爱,促进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集了建筑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摄影师等各领域专家,力求内容的严谨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精选的图片经过专业摄影师的精心拍摄,真实、细致地展现了古建筑的宏伟壮丽与精美绝伦。详实的文字介绍,辅以清晰的图示和地图,将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度而愉悦的东北古建筑之旅。 无论您是建筑爱好者、历史研究者,还是希望了解东北文化的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它将带您走进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的东北,感受那古老而又鲜活的建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