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口碑狂销700万册!
获20多项图书大奖!
每位家长的育儿必读书!
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适合爸爸、妈妈也适合老师的教育经典
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是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畅销榜前列,数次登上几大畅销榜榜首,荣获二十多项大奖。 在家教类别图书中则是恒定的榜首常青树。受到各学历层次、各年龄层面、各种人群的普遍欢迎。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紧贴现实生活,颠覆了许多流传已久的错误教育观念,展示了正确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高度,且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专业著作远离生活的现象。
本书融专业性、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在普及优质家庭教育理念方面形成广度和深度,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开始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且在所有出版国家和地区均引起好评。第一版在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CCTV新闻联播、朝闻天下、面对面等多个栏目,以及境外的《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曾对本书及作者进行报道和专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使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清晰地看到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轨迹。不仅能提升对教育的认识,也能获得许多有效的方法。
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北京市市级三好生,曾跳级两次,1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美国长春藤盟校硕士学位。
尹建莉,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轨迹。作者的女儿——本书案例主角——品学兼优,北京市市级三好生,曾跳级两次,1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美国长春藤盟校硕士学位。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 “打针有些疼”
2 不要捉弄孩子
3 给小板凳揉揉疼
4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5 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6 像牛顿一样
7 古诗滋养的孩子
8 给孩子“犯错误权”
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1 让孩子识字不难
2 开“小卖部”
3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
学习能力强
4 修得一支生花笔
5 “好阅读”与“坏阅读”
6 阅读需要诱惑
7 不看“有用”的书
8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9 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2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3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4 遇到一个“坏小子”
5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6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2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3 替孩子写作业
4 不写“暴力作业”
5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6 不考100分
7 考好了不奖励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
第六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参考文献
后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纪念版)》: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要抓住小男孩,最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第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
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点痊愈。
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她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只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
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而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针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疼,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平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见好,圆圆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基本上都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而病房里的其他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
我是一个不太擅长和孩子沟通的家长,常常觉得和孩子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这本书就像是拆除这道墙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实用又暖心的方法。作者分享的16年的教子经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写照。书中的很多场景,我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因为那正是我家正在上演的“家庭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书中教我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如何正确地回应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所裹挟。以前,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不理智而生气,甚至吼叫,现在我学会了深呼吸,学会了理解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疲惫、焦虑或者不被理解。这种改变不仅让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也让我自己的压力减轻了很多。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如何通过游戏来解决学习难题,如何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价值观,都让我觉得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和有创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榜样”的力量,明白作为家长,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我在育儿路上的一位知心朋友,在无数个疲惫又迷茫的夜晚,我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丝慰藉和前行的力量。书中的案例都那么真实,那么贴近我遇到的困境,比如孩子不听话、写作业磨蹭、和小伙伴相处不融洽等等,这些都是我每天都在头疼的问题。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书中的那些孩子,他们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无可救药的“熊孩子”,他们只是普通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成长轨迹。作者的文字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引导,让我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去发现他们背后隐藏的真正需求。我最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用提问代替命令,如何通过肯定来激发孩子的自信,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在实践中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看到孩子因为我的改变而露出笑容,我都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更是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妈妈。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爱的传递和责任的担当,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名次。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宝藏”读物,适合每一个面临孩子成长烦恼的家长。它没有提供所谓的“万能钥匙”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孩子和教育的全新视角。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章节,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平日里对孩子的溺爱。我过去总是害怕孩子吃苦,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结果反而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和缺乏耐心。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学习如何适当地延迟满足,如何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坚持,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是多么重要的一课!书中的案例多种多样,涵盖了从幼儿到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典型问题,让我觉得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孩子“叛逆期”问题上的态度,不是简单地压制,而是理解和引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敏感而重要的时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陪伴”,是一场需要智慧、耐心和爱的旅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读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不像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书籍,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娓娓道来。作者分享的16年的教子手记,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细节和情感,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喜怒哀乐。我尤其被书中的一些观念所打动,比如“允许孩子犯错”,这与我从小被灌输的“不允许失败”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刚开始我还很纠结,觉得孩子犯错了家长应该立刻纠正,但书中的案例让我明白,适度的错误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尝试着放手,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即使他们会摔倒,也会在爬起来的过程中变得更坚强。书中关于沟通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用“命令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愿和我沟通。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来引导孩子,这种改变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上的,更是心态上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带着一种“焦虑”的心情来面对孩子的教育,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我家孩子怎么就……。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瞬间化解家长内心的焦虑,让我重新找回自信和从容。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鼓励”的论述,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挑毛病,即使孩子做得不错,我也会觉得不够完美。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看到孩子的优点,学会了发自内心地去鼓励和肯定他们。这种积极的反馈,让孩子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也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书中提到的“父母的格局”这个概念,让我大开眼界,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眼前的分数,更应该关注孩子长远的发展,关注他们品格的塑造。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成为”的书,一个更好的家长,一个更懂得爱孩子的自己。
评分很喜欢的一本书,很精致,很实用。把自己培养成最完美的妈妈。
评分期待这套书 希望对教育下一代有帮助
评分哇卡哇卡,一回家宝宝就给妈妈讲故事了,我的妈妈,真心不错,图片易懂,文字简洁,宝宝说起来轻松,我的妈妈很不错,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看了看目录,翻翻书的内容,总体不错,算是用心之作。希望能有所启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评分书不错不错,正版的喜欢,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正版
评分看了好几页了,书中关于育儿讲得很好。
评分古诗词是中文的浓缩精华,本套书图文并茂,通过插图有利于孩子理解意趣。借助记忆曲线原理,指导儿童习得古诗。选编的内容难度适中,积极向上。
评分成功的路,并不拥挤,拥挤的是你的心胸!
评分这本真的很好受益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