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你,我的孩子,走了那么久,那么远,与我相遇
感谢你,我的孩子,让我再次认识生命,与你一起成长
国内首位雨果奖女作家——郝景芳
带你感受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温度
探讨和分享孩子的心理、情绪的管理、性格的养成、智力的培养以及高质量的陪伴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晴妈郝景芳和几位达人父母一起,结合中、西方亲子育儿经验,分享了自己在孩子的养育中的心得以及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分享了怎样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这本书将告诉你,遇到孩子的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
感恩——遇见了天使般的孩子,就是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情绪——那些哭声告诉我们的事
感官——如何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给他一个成长的舞台
接纳——“不完美”小孩,正视自己的缺点
陪伴——陪伴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间规划——规划孩子和你的时间
爸爸角色——爸爸,你有多重要!妈妈,该放手时就放手
郝景芳,清华大学毕业,著名作家,第74届雨果奖得主,中国首位雨果奖作家。公益项目童行书院创始人。创建公众号“晴妈说”,探讨和分享孩子的心理、情绪的管理、性情的养成、智力的培养等。曾出版《北京的折叠》《时光里的欧洲》《流浪苍穹》《孤独深处》《去远方》《回到卡戎》等。
张沪宁, 清华大学毕业,曾赴哈佛大学进修,曾获全额奖学金。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拜访三大洲7国27 个城市。曾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级人力资源经理,持有职业认证教练资质及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质 ( 美国职业咨询及教育认证) 。
等等。
01遇见天使
遇见天使,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天使,遇见你:人生新起点
养育孩子的战略思维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让孩子沐浴倾听的阳光
02情绪
那些哭声告诉我们的事
“听话”才是好孩子吗
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理解情绪:情绪是什么
情绪梳理:这是谁的问题
应对情绪问题:谁来接手
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
03感官
唤醒他心中沉睡的巨人
他心中沉睡的巨人: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舞台
模仿:故事,让孩子看见世界
想象:活在戏剧里,让想象飞起来
唤醒孩子身心的感官
听觉与视觉:生活里的剧场
触觉与知觉:动手,做一个温暖的玩伴
互动与社交:我们一起玩出“戏”
04接纳
我的“不完美”小孩
不做“完美”妈妈
我的“不完美”小孩
慢慢爱:放慢节奏,静待花开
05时间
时间是个奢侈又性感的东西
边带孩子边读书
谁说父母就要有超能力
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让适合的人干擅长的事
奢侈的自我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意外的价值
怎么陪孩子:陪伴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06爸爸角色
爸爸,你有多重要
爸爸为什么那么重要
事业和家庭如何兼顾
爸爸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
爸爸不仅仅是妈妈的帮手
妈妈,该放手时就放手
07双语教育
双语(OPOL)养育,你也可以
双语养育,你也可以:做好双语(OPOL)教学计划
环境浸泡:英语不好,怎么给孩子做双语启蒙
双语的实施:找对你的方法
坚持重复的力量:坚持,收获成果
情绪
那些哭声告诉我们的事 // 郝景芳
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
这个问题一般会直接勾起每个爸妈脑子里鲜活的画面:小朋友因不知名理由受到刺激,一瞬间从笑着变爆炸,心碎地哇哇大哭,或者倔强地尖声大叫。父母很想要让他安静下来,却总是徒劳,好言相劝停不下来,大声痛斥却引起更强烈的反弹,到最后双方都精疲力竭。父母仿佛看见一个不知道内部机理的黑箱,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一直轰鸣,却又找不到关闭的方法。这时候,父母很难保持耐心,一两个回合之后,预设的温柔就土崩瓦解。
父母ABCDEF:对对对,我家小孩就是这么坏脾气,让他干什么都不乐意,故意跟我们对着干,动不动就大哭。怎么对付这种哭闹?
这引申出下一个问题:当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忍不住情绪爆发,该如何处理?
这又会引申出一系列细节问题:如何让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如何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是否应该压抑情绪?如果不压抑情绪,任由情绪爆发吗?如果压抑了情绪,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果我对孩子发脾气,会不会影响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怎样引导孩子?长大之后他能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吗?
这些问题不仅常见,而且都是带小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来一点点思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想一下,在孩子不听话和哭闹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父母ABC:我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听话呢?
这种反应很正常,但我们首先需要问的是: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呢?
“听话”才是好孩子吗
人对事情的反应,都与自己的基础认知相关。如果我们的基础认知是“孩子应该听话”,那么他“不听话”就肯定是错误的,需要修正。
但是,是这样吗?孩子的“正常”状态是听话吗?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和决定,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呢?事实上,孩子是自我决定的主体,不听他人的话很正常,听话是需要各种理由的。
那么,孩子会出于哪些理由听话呢?
一个理由肯定是信赖大人。在无知的状态下,我们都会信赖专家。孩子如果觉得什么东西是自己不会的,什么地方是自己没去过的,那肯定会自动听话,相信并愿意学习大人的指教。但这一点在家里一般用不上,孩子自从自己能够行走和自理,就充分认为自己也是专家了,在家里要去哪儿、要做什么,再也不用仰赖其他专家。因此,我们看到1岁多的孩子开始强烈要求大人让出专家的位置。
父亲A:对,我家小孩就是从1岁多开始不听话的,什么都不乐意,什么都要自己干,我们稍微替他拿了什么就哭个半死。头疼。
另一个理由是怕大人。大人可以用两种基本方法让孩子恐惧,一种是直接责罚,打屁股或者大声怒吼,起到让他痛苦或者声称让他痛苦的效果;另一种是收回情感,告诉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不会爱他了。这些惩罚的措施都会不同程度地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母亲A:嗯,我确实经常说“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不过,这有什么问题吗?你知道熊孩子有多让人着急吗?不这么说怎么制得住?
第三个理由是想要获得好处。父母常常用好处诱惑孩子听话,不管是夸奖,还是物品。奖惩奖惩,有惩罚就会有相应的奖励,父母一般都会给出一些条件和奖品。尤其是很多排斥打骂的当代父母,在没有招数让孩子服从而又想让孩子服从的情况下,总是祭出奖励的大招,甚至是依赖于奖品:你现在去刷牙,我给你看动画片;你再看一会儿书,我给你买冰激凌。这是惩罚的一体两面:不听话,罚;听话,赏。
父亲B:昨天晚上我还用冰激凌哄孩子,让他好好睡、早点睡,有什么不行吗?
父母的奖惩策略
上面说的这些奖惩策略,有好处也有不好。好处是:某些时候好用。在一些必须要孩子听话而又无能为力的场合,可能只有这类法子有用。我们也不是完全排斥这些方法。
但坏处也很明显。首先是上面说的亲子关系的问题。我想我们都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如果父母管着自己,不管是高压暴怒,还是唠唠叨叨讲一些不重要的好处,又或者是拿父母的经验充当专家指导我们,都让我们感到焦躁。温和的家庭出现摩擦,强硬的家庭出现对抗,极端的家庭孩子长大会加入“父母是祸害”小组。有的父母只是想让孩子听话,并没有恶意,但最终的结果是被孩子持续不断地怨恨。
母亲B:是,小时候我妈管我特别多的事,也不让我穿吊带出门,还看我日记,我不让她看,她就生气,跟我唠叨。我一上大学就再也不乐意回家了。
其次,即便父母“为了孩子好”,愿意承受亲子关系的破坏,还是可能遇到管束的无效。父母充当专家,一旦孩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了,父母就失去权威;父母靠武力和吓唬,一旦孩子感觉自己可以躲避,或是能力、体力达到对抗的程度,就不会再遵从父母的指令;而父母依靠奖励的,会迅速发现奖励无效,因为一个人会习惯,一旦孩子对某种奖励熟悉了,那就不太会起到刺激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指令不得不持续增加奖励,到最后没的可加,或者孩子压根就不再买账。外在的奖励还会阻碍孩子感受内部激励。
父亲C:是啊,现在的小孩什么都不缺,我给他买什么都只是新鲜两天。我跟他说,你做完这个大作业,咱们就去再买个变形金刚。他连变形金刚都不想要!
最后,更加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方法有可能不仅无效,而且甚至是问题爆发的来源。孩子情绪爆发有很多理由,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因为父母的奖惩:父母的惩罚或威胁引起孩子的愤怒反抗,父母的奖励如果不合意引起孩子的不满。也就是说,父母想让孩子听话的手段本身,有可能是不听话的重要来源。
换句话说,这些方式不是不行,但是比较低效,副作用也大。就好比在有电梯的情况下,还是有人爬梯子,又累又容易摔坏。一旦效果不佳,父母(或者老师)就会很困惑:现在的孩子精明,既不怕大人,又不买大人的账,没什么能治住他们的法子了,该怎么办呢?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呢?
父母为何强调听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得回到前面的问题:父母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听话呢?
如果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让一个独立个体听我们的话呢?我们首先要解决why的问题,其次才是how的问题。
一个答案可能是孩子太小了,不懂对错,要由我们告诉他们。
这个假设在很多时候是对的。孩子小的时候,确实不懂一些事务的轻重缓急,需要抓紧时间的时候,却玩个没完没了,对健康的好东西毫不感兴趣,公共场合不懂得遵守公共秩序,诸如此类。在这种时候,父母可能确实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让孩子听话。
母亲C:是这么回事。每次出门的时候她都拖拖拉拉,有时候还得哭一场。
但是不是总是这样呢?孩子是永远都无法自己判断吗?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孩子最容易情绪爆发的时候,就是我们认为他无法判断、而他自己认为自己能判断的时候。从孩子一两岁开始,他就会觉得自己能知道应该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因此,当他人来干涉的时候,总是用尖声惊叫来抗议。
这是一本充满生活智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教育”本身,却忽略了“关系”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学习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探索,而不是刻意的灌输。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观察和总结,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它不是教你如何“管理”孩子,而是引导你如何“理解”和“尊重”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文字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静了许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多了一份耐心和宽容。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收获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育儿书那种条分缕析的结构,而是以一种散文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家庭画面。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矫饰、不拔高姿态的真诚。她敢于展示为人父母的脆弱和迷茫,而不是一味地扮演完美的“达人”。这种真实感,恰恰是很多育儿书籍所缺乏的。读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种被理解的宽慰,仿佛找到了共鸣。它提醒我,养育孩子本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孩子不完美地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书中的某些细节描写,比如孩子一次无意的举动引发的思考,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为人父母的种种局限与期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温度”。通篇读下来,我感受到了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温暖和力量。它没有给我们设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鼓励我们拥抱过程中的不完美。作者的文字结构松弛有度,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沉内敛,这种变化让阅读过程非常享受,绝无枯燥之感。它像是一杯醇厚的清茶,初品微涩,回味无穷。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亲子冲突和建立有效沟通的部分,非常接地气,让我立刻就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应用点。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自我成长”与“亲子教育”这两个主题完美地编织在一起,让你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别忘了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本能陪伴父母走过漫长育儿路的良伴。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就在你身边分享着为人父母的点滴感悟。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也被带入了那种温馨又真实的场景里,那些关于孩子成长的烦恼、小小的喜悦,都那么亲切。它没有给我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宝典”,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她的心路历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细腻的观察力,能捕捉到孩子行为背后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变化。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让我对“爱”和“陪伴”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更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那些稍纵即逝的亲子时光,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去珍视眼前的一切。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育儿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生命成长的哲学思考集锦。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跨越时间维度的沉静感,她似乎总能从孩子身上看到更广阔的人性图景。我特别喜欢那种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视角。书中没有使用任何时髦的教育术语,所有的道理都是从最基础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显得格外有力。它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反而激发了我自己去寻找属于我们家庭的独特答案。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观察正在我身边的孩子,思考我刚才读到的那些话语在现实中的投射。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们明白,养育孩子,其实也是一场自我救赎和重新认识世界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