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堪称西方人类古代文明的奇葩。全诗分24卷,15693行,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克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
《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是希腊文-中文对照本,为“日知古典丛书”之一种。
《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极大地影响了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学创造风格,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心,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其文学成就在当今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
作者简介
荷马(Homer,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为古希腊的游吟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创作了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关于荷马其人,学界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是西方第1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影响极为深远。
译者:
罗念生(1904—1990),原名罗懋德,世界知名学者,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研究家。1929年,公费赴美先后就读于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专攻英美文学和古希腊文学。1933年冬,转赴希腊就读雅典美国古典学院,选修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古希腊戏剧四门课程。1934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一生译著和论文有1000多万字,50余种,翻译作品汇集成煌煌十一卷的《罗念生全集》。1987年12月,希腊雅典科学院授予其“****文学艺术奖”(国际上仅4人获此奖)。1988年11月,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称号(国际上仅5人获此殊荣),以表彰他近60年来为研究和传播古希腊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焕生,1939年生,江苏南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5年由苏联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古罗马文学史》,《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等,其中《古罗马文学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主要译作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罗念生合译)和《奥德赛》、埃斯库罗斯《悲剧集》,《伊索寓言》,《古罗马戏剧选》,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西塞罗的《论共和国》、《论法律》、《论演说家》等。其中《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于199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奥德赛》于2001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2011年,因在传播拉丁语和拉丁文化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颁“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章”。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无论荷马与我们的相距多么遥远,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他所描绘的生活。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进入,主要是因为,不管荷马描绘的事件与我们多么疏隔,他相信他所说的并且严肃地说出他正加以描绘的东西,因此他从不夸大其辞,也从未失去分寸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说阿基琉斯、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奥德修斯这些特点鲜明又栩栩如生的人物,也不必说赫克托尔的告别、普里阿摩斯的出使和奥德修斯的归返等等诸多感人至深的场景,整部《伊利亚特》——《奥德赛》更是如此了——自然而然地与我们所有人密切相连,仿佛我们曾经在诸神和英雄之中生活过,而且现在仍活在他们当中。
——托尔斯泰
★这部诗是一个奇迹。苦涩仅仅表现在……合理之处:人类灵魂对力量的隶属,归根到底也就是对物质的隶属。这种隶属性对所有人类而言是一样的,虽然每个灵魂因德性高低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隶属特征。没有一个《伊利亚特》的人物能够幸免,正如没有一个大地上的凡人能够幸免。因此,也没有一个屈服于这种隶属关系的人遭到轻视。在灵魂内部,在人类关系中,但凡能逃脱力量王国的,都被爱戴,却是被痛苦地爱戴,因为毁灭的危险始终悬在空中。这就是西方所拥有的。。。一部史诗的精神所在。
——西蒙娜·薇依
目录
译者序
第一至六卷
第一卷阿基琉斯同阿伽门农王争吵结怨
第二卷阿伽门农召开全营大会试探军心
第三卷阿勒珊德罗斯同墨涅拉奥斯决斗
第四卷潘达罗斯射伤墨涅拉奥斯战事重起
第五卷狄奥墨得斯立功刺伤美神和战神
第六卷赫克托尔和妻子安德罗马克告别
注释
第七至十二卷
第七卷埃阿斯同赫克托尔决斗胜负难分
第八卷特洛亚人勇猛反攻阿开奥斯人
第九卷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和遭拒绝
第十卷奥德修斯和狄奥墨得斯夜探敌营
第十一卷两军激战引起阿基琉斯注意
第十二卷特洛亚人冲击阿开奥斯人的壁垒
注释
第十三至十八卷
第十三卷船舶前阿开奥斯人抵敌艰苦奋战
第十四卷宙斯受骗陷入赫拉的爱情罗网
第十五卷赫克托尔突破抵抗放火烧船
第十六卷帕特罗克洛斯代友出战阵亡
第十七卷两军鏖战争夺帕特罗克洛斯的遗体
第十八卷赫菲斯托斯为阿基琉斯制造铠甲
注释
第十九至二十四卷
第十九卷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和解释怨
第二十卷奥林波斯众神出战各助一方
第二十一卷阿基琉斯力战克珊托斯河神
第二十二卷赫克托尔被阿基琉斯杀死遭凌辱
第二十三卷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葬礼和竞技
第二十四卷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尔的遗体
注释
附录
古希腊、拉丁、中文译音表
专名索引
前言/序言
古代希腊人遗留给后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举世闻名的“荷马史诗”便是其中之一。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这两部史诗相传为荷马所作,故此统称。关于荷马其人,古代希腊人传下的史料很少,且不确定。古代曾经有多座城市称说自己是荷马的故乡。根据现传的有关史料,比较肯定的是:荷马是古代希腊的伊奥尼亚(Ionia)人,盲目,游吟歌手,曾游历希腊各地,最后卒于爱琴海中的一个岛屿。关于荷马生活的时期,古代的说法也不一致,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不等。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称,荷马早于他不会超过400年。希罗多德被誉为古希腊“历史之父”,他的这一断言被人们普遍接受。根据希罗多德的断言和一些其他有关史料,一般推断,荷马大概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后半期至公元前8世纪前半期之间。至今仍有人把荷马生活的时期推断得更晚一些,不过一般说来,那只是一家之言。
荷马史诗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与居住在今小亚细亚西北隅的特洛亚人之间的一场战争。根据古代文字史料,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有的史料具体为公元前1184年)。考古发掘考证的年代比这要较早一些,约在公元前13世纪后期。在古代无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各种重要史事只能以传说的形式一代代口耳相承。特洛亚战争作为古代希腊人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起初就是这样保存于人们的记忆里。关于这场战争的传说成为当时流行的游吟歌手们理想的材料来源。歌手们对史传进行加工,赋予其艺术想像,在竖琴伴奏下到处漫游吟唱。荷马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他创作的诗歌得以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遗忘,而是幸运地流传了下来。
每个古代民族都有自己产生于史前时期的神话传说,那是他们在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的情况下,借助想像认识和征服自然的产物。古代希腊人是一个富于想像、善于进行形象思维的民族,他们创造了非常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至今仍然表现出巨大的魅力,令世人赞叹。现在为人们熟知的古希腊神话主要是有关以宙斯为首的一代神的传说。他们居住在希腊北部的高峰奥林波斯山巅,因此通常被称为“奥林波斯神”。根据古代希腊人的神话概念,神祇能力广泛,天空、大地、海洋和地下(冥间)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神明和人类分别为两个世界,各有自己的生活。人类生活的世界处于神明的活动范围之内,不过神明并不事无巨细地介入和干涉人类生活,统治人类。神明和人类的区别在于神明长生,比人类强大,生活充裕、快乐,按照自己的好恶介入和干涉人类生活;而人则弱小,会死,生活艰辛,对神明有所依赖和祈求,用献祭满足神明的愿望,博得神明的好感,不过他们主要还是靠自身的能力生存和发展。这样的神话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自然本质。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特洛亚战争被描写成为一场神祇间的纷争波及人类的战争。根据神话传说,主神宙斯很喜欢女神忒提斯,但是命运规定,宙斯若娶忒提斯,他们的孩子将强过宙斯。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便把忒提斯下嫁凡人,嫁给希腊东北部佛提亚地区米尔弥冬人的首领佩琉斯。在为忒提斯和佩琉斯举行婚礼时,所有的神明都受邀参加,只有纷争女神除外,因为让纷争女神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显然是不适宜的。纷争女神知道后很生气,便向婚筵扔下一个金苹果,上书“给最美的女神”。神后赫拉、宙斯的女儿雅典娜和爱与美之神阿佛罗狄忒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那个金苹果,于是争吵起来。宙斯也难以决断,只好让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作裁判。
帕里斯是特洛亚国王普里阿摩斯之子,由于出生时有凶兆,被父母弃于小亚细亚的伊达山中,长大后在山中放牧。三位女神气冲冲地由天而降,在那里找到帕里斯。她们向帕里斯说明宙斯的旨意,并分别许给帕里斯好处。赫拉凭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许以权力,尚武的雅典娜许以武功,阿佛罗狄忒则许以让世上最美的女子给他做妻子,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阿佛罗狄忒没有食言。一次帕里斯去到希腊,拜访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是宙斯与凡间女子所生,被认为是世间最美的女子。阿佛罗狄忒从中撮合,让帕里斯拐走了海伦,同时还拐走了许多财富,把它们同海伦一起带往特洛亚。这件事引起了希腊人的不满。希腊人遣使交涉,没有结果。据说当时希腊各地英雄都曾来向海伦求婚,他们约定,不管海伦选中谁,他们仍要遇事互相帮助。因此在海伦被拐后,在海伦的丈夫墨涅拉奥斯的请求下,很快便集合各城邦的英雄首领,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进行征讨,从而发生了有名的特洛亚战争。
另有传说称,在海伦被拐后,希腊人首先遣使交涉,在遣使未果的情况下,才筹组庞大的征讨军队,先后花了十年时间。还有传说称,希腊人组成庞大的军队后,曾经乘船横渡爱琴海,但是他们泊岸时找错了地方,不得不返回来,共耗时十年。史诗中描写的远征是他们后来又进行的第二次远征。
根据史诗中的描写,希腊军队几乎囊括了希腊大陆和沿海岛屿以及被称为有“百座城市”的克里特岛的各部族,分别由各地方和城邦的首领率领,共计有战船千余,人数在十万以上,由墨涅拉奥斯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统率。希腊军队到达特洛亚海岸后,把船只拖上岸,留驻特洛亚海滨。由于难以立即攻克特洛亚,因此他们便一面进攻特洛亚,一面不断对特洛亚周围地区进行劫掠,一场强攻战变成了一场绵延时日的持久战,希腊人最后获得了胜利。史诗《伊利亚特》描写的只是战争进行到第十年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对往日的事情偶尔略有涉及。
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互相交织,美妙动人,令人神往。古代希腊人对这场战争的历史真实性深信不疑,并且把它作为自己民族发展史上的骄傲,但是由于只有传说,无直接物证,使后代不少人产生疑问,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事。这样的疑惑一直延续存在到19世纪。19世纪70年代,充满怀古情感的德国商人施里曼(1822—1890)对被视为古代特洛亚城遗址的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后来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1851—1941)继承了这一事业,对小亚细亚和希腊本土的许多古代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证实了特洛亚战争确有其事,荷马史诗中的诸多描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从而解开了这一被尘封了许多世纪、在很长时期里困惑了不少人的重大历史之谜。
英雄史诗的宏伟画卷,西方文明的源头活水 《伊利亚特》,这部古希腊叙事长诗,承载着稠密的文化底蕴与不朽的艺术魅力,数千年来,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着人类对战争、荣誉、命运与人性的理解。本次呈献的“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原汁原味地领略这部史诗杰作的平台。 一、 史诗的宏大背景:特洛伊战争的烽火岁月 《伊利亚特》所描绘的,并非一场简简单单的战役,而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悲剧色彩的事件——特洛伊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源于帕里斯诱拐斯巴达王后海伦,激怒了希腊联军,他们集结了千艘战船,浩浩荡荡地开赴特洛伊城,意图夺回海伦,洗刷国耻。史诗并非从战争的起始讲起,而是聚焦于战争的第十年,此时双方都已疲惫不堪,伤亡惨重,英雄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展现出人性的极致与挣扎。 诗人荷马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我们带入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阿尔戈斯联军统帅,英勇无匹却又狂傲自大的阿喀琉斯,到坚毅果敢,守护特洛伊城的王子赫克托耳;从智慧超群的奥德修斯,到神力无穷的埃阿斯;以及众神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介入与干预,每一次战争场面的描绘,每一次英雄对话的刻画,都充满了力量与张力,将那个充满神性与人性的古老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史诗的核心主题:荣誉、愤怒与命运 《伊利亚特》并非一部简单的战争赞歌,它的深刻之处在于对人性的多维度探索。 荣誉(Kleos): 在古希腊社会,“荣誉”是英雄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指个人的声名显赫,更是指在战场上赢得的胜利、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勇气与力量。阿喀琉斯之所以愤怒,正是因为他视作最高荣誉的战利品——女俘布里塞伊斯被夺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价值的否定,更是对他在众英雄面前尊严的践踏。为了维护这份荣誉,他宁愿袖手旁观,让希腊联军遭受重创。这种对荣誉的极致追求,既是英雄主义的体现,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愤怒(Mênis): 史诗的开篇即点明“愤怒”是其核心主题。“愤怒”在《伊利亚特》中,具有强大的驱动力。阿喀琉斯的愤怒,直接导致了战争走向的重大转折,无数希腊勇士因此丧生。然而,这种愤怒并非简单的个人情绪宣泄,它牵扯到荣誉、尊严、以及整个战局的命运。诗人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探讨了个人情感与集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地位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 命运(Moira): 在古希腊人的世界观中,命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即使是众神也无法完全摆脱命运的束缚。《伊利亚特》中,许多英雄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们明知前方是死亡,却依然选择奔赴战场,履行自己的职责。赫克托耳在战死前,虽然预见了特洛伊的灭亡,但他依然为了保卫家园和家人,毫不犹豫地与阿喀琉斯决一死战。这种对命运的悲壮接受,展现了古希腊人面对不可抗拒力量时的勇气与尊严。 三、 艺术的巅峰之作:精妙的结构与生动的描写 《伊利亚特》作为一部史诗,其艺术成就斐然,堪称西方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叙事结构: 史诗的叙事并非线性发展,而是采用了一种“集中式”的叙事手法。它选择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聚焦于阿喀琉斯的愤怒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巧妙地展现了整个战争的宏大格局。诗人并没有详细叙述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而是通过人物对话、回忆、以及对过往事件的提及,巧妙地穿插了战争的背景信息,使得叙事更加紧凑有力,也更具戏剧性。 人物刻画: 荷马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阿喀琉斯既是战场上的死神,又是因荣誉受损而痛苦的凡人;赫克托耳是忠诚的儿子、慈爱的丈夫、英勇的战士,他身上的责任感与悲剧色彩交织。即便是配角,如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沉静睿智的涅斯托尔,都被刻画得鲜明生动,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诗人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的刻画,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意象与比喻: 《伊利亚特》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例如,在描绘战争场面时,诗人常常将战士比作凶猛的野兽,将战场比作咆哮的怒涛,将死亡比作沉重的黑夜。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众神的形象,更是充满了人格化色彩,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介入与影响,为史诗增添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 语言风格: 荷马的语言,充满了力量、节奏感和音乐性。史诗采用的是一种庄重、典雅的风格,但又不失其鲜活的生命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每一句诗都经过反复打磨,使得整部史诗如同一首宏伟的交响曲,令人回味无穷。 四、 汉语对照的价值:跨越语言的深度阅读 本次推出的“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古希腊语原文与高质量的汉语译文对照。 原汁原味的体验: 学习和理解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阅读其原文。通过对照古希腊语原文,读者可以直接感受荷马史诗的原始韵律、词语的微妙含义以及句式的独特魅力。这对于古希腊语研究者、文学爱好者,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西方古典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精准的解读: 语言的差异是翻译作品难以避免的挑战。而汉语译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准确理解原文的意境和内涵。本次推出的译本,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还原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其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对照原文阅读,有助于读者在遇到译文不确定之处时,能够自行考量,从而获得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无论是专注于品味汉语译文的优美流畅,还是沉浸在探索古希腊语原文的奥秘,抑或是将两者结合,进行细致的比对和研究,这套“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都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阅读路径,使得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和深入。 五、 跨越时空的共鸣 《伊利亚特》所探讨的主题,如荣誉、牺牲、爱恨情仇、命运的无常,以及英雄的挣扎,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体验,这些情感和体验,并未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对荣誉的追求,对战争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通过阅读《伊利亚特》,我们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历史和神话,更能从中获得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这部史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审视。 这套“伊利亚特(希腊语、汉语对照 套装共4册)”,不仅仅是一部翻译作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之旅,在特洛伊的烽火中,感悟古希腊文明的辉煌,体味永恒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