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佛教美術考證自選集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佛教美術考證自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申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美術
  • 中國藝術研究院
  • 學術文庫
  • 佛教藝術
  • 美術史
  • 藝術史
  • 文物研究
  • 宗教藝術
  • 中國美術
  • 考古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134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1921
包裝:軟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佛教美術愛好者、研究者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建國以來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一流學者著作的首次整體呈現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作者多年來有關佛教美術考古、佛教文物鑒定等方麵的論文多篇,在國內外深入考察的基礎上,重在理論聯係實際,利用近年考古新發現,參考曆史文獻和既有研究成果,對中國古代漢傳佛像的造型與流派,古代朝鮮佛像的樣式及曆史淵源進行分析研究,此外還有藏傳佛像的造型與流派,古代朝鮮與中國佛像的比較,兼及寺廟碑刻的考證,特彆對造像的真僞見解獨到,可填補學術界的多處空白。本書內容豐富,立論公允,附圖近韆幅,可謂圖文並茂,頗有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金申,迴族,北京人。中到內濛古上山下鄉,後畢業於內濛古師範大學美術係本科。1987—1992 年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成城大學研究佛教考古5 年。1996 年7 月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佛像專傢,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著作有 《中國曆代紀年佛像圖典》、《佛教雕刻名品圖錄》、《佛像的鑒定與收藏》、《佛像的係譜》(譯作)、《曆代佛像真僞鑒定》、《西藏的寺廟與佛像》、《海外及港颱藏古代佛像》、《金申趣談古代佛像》,論文集《佛教美術叢考》(一、第二輯)等20 餘部,200 萬餘字。多次為國傢文物局舉辦的培訓班和海內外高等院校講授佛教文物考古,為國內外公私博物館鑒定佛像。多年緻力於佛教美術史和佛教圖像學研究,成績顯著。在佛教文物鑒定方麵,尤有獨特功力。


目錄

序言/1

十六國時期的銅佛造像/1

流散海外的北魏早期石佛造像/12

雲岡石窟的佛像樣式對北魏單尊佛像的影響/21

易縣北魏交腳菩薩像造型上的幾個問題/37

關於神王的探討/47

甘肅閤水縣北魏交腳菩薩像的形式來源/67

廣饒張郭造像的幾個問題/75

廣饒張郭造像頭部失而復得記/86

博興太和年間金銅觀音立像的樣式與源流/89

南朝佛像真贋再研討/100

南朝普陀山法雨寺造像真贋考/120

榆林發現的劉宋金銅佛像質疑/127

談元嘉十四年韓謙造金銅佛像的疑點兼及其他僞像/136

解析數尊南朝的疑似佛像/144

安徽亳縣鹹平寺齣土的佛碑像內容與造像流派/156

吳越國王造阿育王塔/172

小記新疆和田老達磨溝的銅佛像/185

佛胸前的卍字/189

西安安國寺遺址齣土的密教石像考/193

大足北山第12號、第176號龕造像佛座所反映的印度影響/210

雲南劍川石窟造像身份再考/222

四川安嶽涅槃佛像的解讀及重修時代/233

淺析五重捨利寶塔的內容和製作年代/243

從楊子華的繪畫題材看北齊皇室的日常生活/254

朝鮮三國時代佛像中的山東佛像影響/269

燃肩佛和佛發中的捨利、髻珠/278

錘鍱佛像小考/284

日僧奝然在颱州摹刻的旃檀佛像/291

古代朝鮮的署以中國年款的佛教遺物/301

雷峰塔地宮齣土的金銅佛坐像/307

發現於中國博物館的朝鮮佛像/318

從舊藏榆林窟的象牙龕佛像談及相關的攜帶式龕像/323

銀川市齣土的銅佛像年代及僞造的西夏佛像/344

古代佛造像的石料産地問題/354

五韆零四十八尊洪武年鎏金佛像/367

談善業泥像/371



《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論集》 一部跨越時空,深入洞察絲路文明的藝術史力作 本書簡介: 《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論集》並非一部專門聚焦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佛教美術考證自選集”所涵蓋特定主題的選集,而是一部立足於敦煌這一世界級藝術寶庫,對該地區豐富的佛教藝術遺存進行多維度、係統性考察與闡釋的專題文集。本書匯集瞭國內外頂尖敦煌學、美術史學、考古學及宗教學領域專傢的精粹研究成果,旨在超越傳統的圖像誌描述,深入探討敦煌藝術在曆史演變、文化交融、宗教思想傳播以及技術材料等層麵的復雜內涵與深遠影響。 本書的編撰目的在於構建一個更為宏大和立體的敦煌藝術研究框架,它關注的重點在於敦煌石窟群(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安西榆林窟等)在不同曆史時期(從十六國到元代)的藝術風格變遷、壁畫與雕塑的本體研究、供養人製度的社會學意義,以及敦煌藝術對中原乃至東亞藝術格局産生的輻射效應。 核心內容與特色: 一、 敦煌壁畫的斷代與風格演變: 本論集花費大量篇幅用於梳理敦煌壁畫在不同朝代的風格特徵及其背後的動力機製。例如,書中對早期(如十六國至北魏)壁畫中犍陀羅、笈多藝術影響的細緻辨析,揭示瞭早期佛教圖像如何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吸收和轉化外來元素。對於盛唐時期的“盛世氣象”,本書不僅停留在對飛天、供養人服飾的描繪,更深入剖析瞭唐代國力、佛教宗義(如密宗的滲透)如何直接作用於壁畫的構圖、色彩和人物造型的豐滿度。對於中晚唐的“變相”題材興盛,本書將其置於唐末藩鎮割據的曆史背景下,探討藝術如何成為民間信仰和救贖精神的載體。 二、 雕塑藝術的物質性與工藝研究: 本書對敦煌石窟中的泥塑、彩繪泥塑及木雕進行瞭細緻的材質分析和工藝復原探討。不同於僅關注雕塑的宗教象徵意義,本論集強調“手工藝”的價值。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等,對彩繪顔料的礦物成分進行瞭溯源,試圖重建古代工匠的調色技術與用料偏好。此外,書中收錄瞭關於彩塑泥塑泥料配方、塑性技術、以及貼金、泥條盤築法等古代泥塑技藝的專門論文,為研究古代雕塑的製作流程提供瞭寶貴的實證數據。 三、 圖像誌的超越與宗教內涵的再詮釋: 本書並未滿足於對佛本生故事、經變畫(如彌勒經變、法華經變)的簡單圖像識彆。它著重於闡釋這些圖像背後的教理邏輯。例如,有論文探討瞭唐代變相畫中融入世俗生活場景的現象,分析瞭“世俗化”趨勢下,佛教如何通過貼近民眾日常生活來增強其教義的說服力。同時,書中也涵蓋瞭對敦煌藏傳佛教題材(如薩迦派、元代宮廷藝術影響)的深入研究,探討瞭元代“聖旨”下,藏傳佛教藝術與漢地藝術在敦煌這一關鍵節點上的融閤與張力。 四、 敦煌與周邊藝術的聯係網絡: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其藝術必然是多元交流的産物。本書特彆設立瞭專門章節,將敦煌藝術置於更廣闊的地理和曆史視野中進行考察。這包括敦煌藝術與龜茲、高昌、西域吐魯番的藝術譜係的比較研究,明確指齣不同石窟群之間在繼承與分流上的具體錶現。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敦煌藝術對宋代中原地區(如山西、河南的寺觀壁畫)以及遼金時期北方民族藝術的影響軌跡,勾勒齣一條清晰的“藝術輻射”路綫圖。 五、 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與文獻學交叉研究: 本論集收錄瞭近十年來敦煌及周邊區域考古新發現的報告解讀,特彆是對新發現的洞窟或壁畫殘片的初步研究。此外,書中也包含瞭對敦煌文獻(如藏經洞齣土文獻中涉及藝術、工匠、供養人的記錄)的文獻學考證,這些文獻證據為壁畫和雕塑的研究提供瞭直接的文字佐證,極大地增強瞭研究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總結: 《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論集》是一部極具學術深度和廣度的綜閤性文集。它不是對既有研究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材料的再審視、視角的多元化以及跨學科方法的應用,力求揭示敦煌藝術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復雜性與生命力。本書的讀者群體不僅限於專業的敦煌學者、美術史研究者,也包括對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藝術史乃至古代物質文化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將引導讀者穿越韆年風沙,直接麵對那個輝煌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幾個章節後,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他處理史料的方式,不是簡單地羅列信息,而是像偵探破案一樣,層層剝繭,追溯每一個藝術母題、每一處造像風格的源頭。比如在討論某一時期造像的“麵相”變化時,作者會引用多處地方誌、碑刻銘文,甚至是不同窯口瓷器的特徵作為旁證,這種跨領域的、多維度的交叉驗證,使得他的論證邏輯無比紮實,幾乎找不到可以辯駁的空隙。我特彆欣賞他處理“模糊地帶”的態度——他從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呈現齣各種可能性,並給齣自己傾嚮性的判斷,同時標明這種判斷所基於的證據強度。這種“有理有據,不妄言斷”的學風,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瞭解曆史脈絡的讀者來說,是最大的福音。它教導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科學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遠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它不是那種蜻蜓點水式的藝術史概述,而是直擊核心、深入肌理的專題研究匯編。一開始我還擔心,作為“自選集”,不同章節之間的連貫性會不會是問題,但齣乎意料的是,盡管寫作時間和背景可能不同,這些文章卻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圍繞著佛教美術的“嬗變”與“地域性”這一核心主題,巧妙地串聯起來。特彆是關於某幾尊重要造像的“身份識彆”與“流傳路徑”的考證部分,簡直精彩絕倫。作者通過對造像上殘存的細微痕跡、題記的語序變化乃至材料産地分析,將一尊沉寂韆年的藝術品重新置於其真實的曆史場景中,賦予瞭它鮮活的生命和明確的時代坐標。這種穿透曆史迷霧的洞察力,讓人讀後擊節贊嘆,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一場艱辛而光榮的田野調查。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作者文字的駕馭能力。雖然是頂尖的學術著作,但作者的敘事節奏卻張弛有度,高明地平衡瞭專業性與可讀性之間的關係。在敘述考證過程時,他會使用精準、嚴密的學術術語,體現其專業門檻;但在闡釋一個重大發現或提齣一個顛覆性觀點時,他的筆觸又能變得簡潔有力,富有畫麵感,仿佛將讀者帶到瞭敦煌的石窟前,或者佛塔的陰影下。這種文風的靈活切換,使得即便是對某一特定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故事性所吸引,從而願意深入探究背後的學術細節。相比於那種枯燥乏味、堆砌術語的學報文章,這本書顯然更注重與讀者的“對話”,它讓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享受著一種被高質量的文本所引導的思維漫步。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厚實的紙張,那種特有的微啞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學術精品。封麵設計上,那種深沉的墨藍與燙金的標題文字形成瞭經典的對比,透露齣一種莊重而典雅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喜歡內頁的排版,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那些繁復的古代文獻考證內容,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更值得稱道的是,插圖的印刷質量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無論是古代壁畫的斑駁色彩還是青銅器上的精細紋飾,都得到瞭極為忠實的再現,色彩還原度極高,那些細微的筆觸和曆史的滄桑感仿佛可以直接透過紙張傳遞過來。對於一個對視覺體驗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的尊重,讓人在翻閱時就對即將接觸到的知識內容充滿瞭期待和敬畏。這本書的開本選擇也非常人性化,便於在書桌上攤開查閱,同時也方便收藏在書架上,簡直是集實用性與審美性於一體的典範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它為相關領域提供瞭若乾紮實的、可供引用的研究成果,更在於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它展示瞭中國傳統藝術史研究如何可以與當代的科技分析手段相結閤,如何可以跳齣傳統的“目錄學”式描述,走嚮對圖像學、社會史維度的深入挖掘。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激發去思考,去對照我所瞭解的其他藝術門類,比如陶瓷或書法,是否也能用如此精細的考證方法去梳理其脈絡。它提供瞭一種“研究範式”——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詳盡地告訴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以及“我們是如何知道的”。這種對研究過程的透明化處理,無疑是推動整個學科嚮前發展的關鍵動力,讓人感覺手上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把探索曆史真相的鑰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