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

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俊志 著,王立军 绘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政治
  • 经济
  • 贪腐
  • 权斗
  • 历史人物
  • 明清
  • 社会问题
  • 财富
  • 阶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6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14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6
字数:1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因此,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作者是金融行业人士,又是社科院研究员,兼具学术背景和金融背景,同时语言通俗,故事精彩,可读性强。
王巍、吴念鲁、贾康、薛军力推荐。

内容简介

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历代朝廷的更替,历史变得扑朔迷离,云山雾罩。
但是,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因此,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八位财经明星人物:张汤、第五琦、刘晏、杨炎、蔡京、贾似道、阿合马和脱脱。通过对这八个人物所作所为的了解,搞清他们所处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
从这八位历史关键人物入手,作者将历史相关事件、人物、背景和货币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中国古代的货币法制史串联起来,基于大量的历史材料,力图让本书既有历史性,又有故事性。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财政大臣们是如何为政府和君主敛财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

作者简介

石俊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货币法制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在中国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招商银行总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渤海银行总行任高管职务,具备25年的金融从业和管理经验。担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论著译丛》编委会委员。

精彩书评

作者以其睿智的观点、独特的视野、生动朴素的笔法,讲述评议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八大名臣对钱币发行、流通及其对经济民生的不同政见。读者可从书中有关钱币的鲜活故事,知晓历史的真相,又能回味反思铜臭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念鲁

虽然现代和古代公共财政制度有很大差异,但均面临财政收支矛盾。如何在“量入为出”原则和“量出制入”的压力间权衡,既防横征暴敛,又达至财源不断,需在制度机制创新之中打造公共理财应含的人文关怀实现机制,矫治和防范可能的扭曲与偏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


作者学识丰富,选题独特。以财政洞察国力人情,选敛臣把握朝廷兴亡,简约万象,脉络明了。中国金融源远流长,民间重利市,官家重敛财,背道而驰,各有千秋故事,此书有滋有味,值得推荐。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八位财相既为皇帝献策,又辅佐朝廷聚集大量财富,使国力强盛,可谓“能臣”。但他们的下场又很悲惨,“能臣”终成“弃子”,王朝的统治也在他们的命运起伏中繁荣败落。本书为读史的人们了解王朝兴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历史学者、韩山师范学院原院长 薛军力

目录

目 录


一、张汤
1、 司法天才
2、 皇室大案
3、 升任九卿
4、 权大于法
5、 御史大夫
6、 伪忠受宠
7、 张汤三策
8、 废半两钱
9、 天下愁苦
10、危机四伏
11、被害身死
12、民不思念
附:张汤年表

二、第五琦
1、 太子党羽
2、 渔阳鼙鼓
3、 讨要官职
4、 八年战乱
5、 宫廷争斗
6、 食盐专卖
7、 大钱当十
8、 暴敛天下
9、 创造虚钱
10、元帅举荐
11、宦官帮衬
12、功过是非
附:第五琦年表

三、刘晏
1、 曹州神童
2、 青年名士
3、 乱世能臣
4、 初掌财权
5、 上元官吏
6、 出任财相
7、 疏通漕运
8、 改革盐法
9、 平抑物价
10、枝繁叶茂
11、木秀风摧
12、有功于国
附:刘晏年表

四、杨炎
1、 欺世盗名
2、 文采超群
3、 投靠元载
4、 官拜宰相
5、 匡救时弊
6、 独揽朝政
7、 假公报恩
8、 陷害刘晏
9、 谪途殒命
10、推行两税
11、爆发钱荒
12、世人评说
附1:杨炎年表

五、蔡京
1、 进士门第
2、 文人墨客
3、 入朝为官
4、 官运跌宕
5、 敛财宰相
6、 行当十钱
7、 兴学救困
8、 丰亨豫大
9、 彗星来了
10、方腊起义
11、联金灭辽
12、病死谪途
附:蔡京年表

六、贾似道
1、 将门之后
2、 皇亲国戚
3、 蒙军入侵
4、 鄂州和议
5、 独掌朝政
6、 行公田法
7、 推排打量
8、 频繁辞职
9、 蟋蟀宰相
10、请求出战
11、兵败鲁港
12、命丧木棉
附:贾似道年表

七、阿合马
1、 宋蒙战争
2、 兄弟相残
3、 身世之谜
4、 发行纸币
5、 盐铁大臣
6、 独断专行
7、 废子改钞
8、 称职宰相
9、 瞒上欺下
10、被刺身亡
11、以身饲犬
12、前仆后继
附:阿合马年表

八、脱脱
1、 官宦家庭
2、 宫廷斗争
3、 大义灭亲
4、 主修三史
5、 辞任首相
6、 治理黄河
7、 变更钞法
8、 红巾起义
9、 白脸元帅
10、临阵换将
11、毒酒夺命
12、余音不绝
附:脱脱年表

精彩书摘

张汤三策
张汤陆续提出三项币制改革措施,即发行皮币白金、铸行三铢钱和铸行五铢钱。后世有人将其称为“张汤三策”。张汤三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行虚币的方式,将民间财富集中到朝廷,用来解决朝廷财政资金匮乏的问题。张汤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并被迅速贯彻实施,效果显著。
张汤提出的第一项币制改革措施是发行皮币白金。皮币白金的法定价格极其高昂,远远超过其制造成本。朝廷发行皮币白金的目的,就是用来收敛贵族和百姓手中的半两钱。
皮币是白鹿皮。皇家苑囿中养着白鹿,杀鹿取皮裁成一尺见方,四周绣上水草文,每张皮币法定兑换四十万枚半两钱。皮币被确定为王侯宗室朝见天子或聘问献享必须使用的礼物,所以王侯宗室一定要购买。因此,皮币成为朝廷收敛贵族手中半两钱的工具。
白金是使用银、锡金属合铸而成的钱币。当时,皇室库府中存有许多银、锡金属。将银、锡金属合铸成钱币,作为法定货币,进入流通,便被称为白金。白金有圆、方、椭三种形制,应合天、地、人,合称为白金三品。白金三品表面铭刻的花纹也分为三种:圆形文龙,方形文马,椭形文龟。文龙的白金重量八两,每枚法定价值三千枚半两钱;文马的白金重量略低,每枚法定价值五百枚半两钱;文龟的白金重量更低,每枚法定价值三百枚半两钱。朝廷发行白金,作为法定货币,可以用来收敛百姓手中的半两钱。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就是汉匈战争决战的这一年,汉武帝朝廷开始发行皮币白金。由于皮币白金的材料都出自皇室,属于皇家财产,而不是出自掌管朝廷财政的大司农(即治粟内史),所以通过兑换收敛的半两钱也归皇家所有,而不是归朝廷财政所有。汉武帝得到这些钱,主要用于赏赐将士,掌控军队。而支持战争的开支,还是要靠朝廷财政和地方财政来解决。朝廷发行大量虚币,兑换半两钱收购物资,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百姓手里的半两钱大幅度贬值,百姓迅速陷入贫困。
张汤提出的第二项币制改革措施是铸行三铢钱。就在发行皮币白金的同年,西汉王朝颁布了铸行三铢钱的法令。铸行三铢钱的实施主体不是朝廷,而是地方官府,朝廷只是采取了给政策的方式。战争造成朝廷财政匮乏,也造成地方财政匮乏。朝廷发行皮币白金,虽然发行利益落在皇帝自家的腰包,但仍可用于赏赐战士,控制局势。然而,许多军事开支需要由地方官府支付,因此造成地方财政枯竭。所以,朝廷命令地方官府销毁半两钱,更铸三铢钱,从中渔利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当时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是重量只有四铢的半两钱。汉代的重量单位一斤折合十六两,一两折合二十四铢。半两钱应重十二铢。但是,当时的半两钱实际上早已大幅度减重。汉文帝时期铸行的铭文“半两”的钱币,已经是法定四铢了。张汤提议铸行三铢钱,是将过去铭文“半两”法定四铢的钱币,更铸为铭文“三铢”实重三铢的钱币。熔毁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每枚钱便可以渔利一铢。官府渔利一铢,民间资财便减少一铢,百姓愈加贫困。无奈之下,百姓争相盗铸三铢钱,致使钱币流通愈加滥恶。同时,三铢钱与半两钱并行流通的情况更加使钱币流通与兑换出现了混乱。况且,朝廷并没有从更铸三铢钱的措施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战争结束后不久,更铸三铢钱的法令就被废止了。
张汤提出的第三项币制改革措施是铸行五铢钱。铸行五铢钱的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期依次完成:一是朝廷命令郡国铸行五铢钱,这种钱被称为郡国五铢;二是朝廷自己铸行五铢钱,这种钱被称为赤仄五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汉匈战争已经结束,西汉王朝经济千疮百孔。为了解决战后的货币流通问题,张汤奏请朝廷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此时,三铢钱已被废除,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重四铢的半两钱。铸行五铢钱,比流通中的半两钱多一铢,每枚需要增加一铢成本。朝廷自然不愿承担这种成本,便将这种成本转嫁到郡国身上,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此时,郡国的财政也十分困难,被逼无奈只得粗制滥造,所以郡国铸造的五铢钱质量非常糟糕。
到了元鼎元年(公元前116 年),汉武帝谋财工商的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算缗告缗令的实施,使得无数商户破产。他们的财产大量涌入朝廷,从而使朝廷的财政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张汤趁机奏请朝廷命令京师铸造官方赤仄五铢钱。由于国库变得充盈,京师铸造的赤仄五铢钱质量精良。不过,朝廷不会让自己吃亏,赤仄五铢钱法定以一当五,即一枚赤仄五铢钱可以换取五枚郡国五铢钱或五枚半两钱。通过铸行赤仄五铢钱,朝廷又发了一笔横财,百姓又遭受了一场浩劫。
为了保证一枚赤仄五铢钱可以换得五枚旧钱,朝廷规定赤仄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法定纳税货币。朝廷下达了这样的法令,百姓为了完税,就不得不忍痛以五枚旧钱兑换一枚新钱的价格,向官府兑换赤仄五铢钱。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盛衰兴替,都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然而,传统史学对于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败亡,多归咎于其军事失败或政治失败,很少分析其经济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经济变化,才是找出其败亡原因的关键。
第一,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视角。
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历代朝廷的更替,政治立场不断变换,后世变本加厉,篡改史书,更使历史变得扑朔迷离。但是,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都是围绕着政治立场展开的,很少在社会经济状况的记述方面蓄意作伪。于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比

较可靠的研究视角。
第二,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中国古代各王朝经济状况的剧变,往往出自朝廷实施的变法改革。这些变法改革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富国强兵。富国强兵需要长期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所需时间长远,皇帝等不得。于是,就出现了特别聪明的大臣,实行变法,希望使国家财政迅速地丰裕起来,自己也可青史留名,成为历史上的财经明星。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八位财经明星:张汤、第五琦、刘晏、杨炎、蔡京、贾似道、阿合马和脱脱。希望读者通过了解这八个人物对经济所做的改革,明白他们所处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
尽管文献典籍多有虚伪,我们在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时,仍然采用正史的记载,不增不减,保持其原来面貌。但是,对于这些人物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通过经济分析,结合文献记载,考证出土文物,分辨真伪,力图达到进一步接近历史真实面目的研究目的。本书内容曾分十六期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原题为《中国古代八大敛臣》。经出版社改定,本书标题有所变动,但内容基本保持原貌。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真实的历史信息,我们才可以经过研究思考,探明是非,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点燃认知未来的智慧之光。
真伪属于客观的界定,是非却是主观的认识。辨真伪易而明是非难。真伪以客观为准绳,是非靠立场来判断。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判断,主要有两个立场:一是帝王的立场,二是百姓的立场,两者经常处于对立状态。历史活动的价值取向,又有两个利益目标:一是当前利益,二是长远利益,两者也经常处于对立状态。如果站在百姓是否幸福的角度上,兼顾百姓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就有了可供判断的立足点;我们对历史发展的预测,也就有了逻辑严谨的思考。
为了方便读者们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我们在每个人物故事的后面附上人物年表,以供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天下财赋:古代中国的税制变迁与国家命运》的图书简介。 --- 《天下财赋:古代中国的税制变迁与国家命运》 一、本书概览:洞察千载财赋之流变 《天下财赋:古代中国的税制变迁与国家命运》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财政制度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跳脱出单纯的经济史叙事框架,将赋税制度的变革置于宏大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变迁的脉络之中,旨在揭示财赋制度作为维系古代帝国运转的“生命线”,如何深刻塑造了王朝的兴衰更迭与社会的基本面貌。 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上溯先秦时期的“井田”与“什一税”雏形,下至清末“摊丁入亩”的制度终结,细致描摹了秦汉的租庸调、隋唐的两税法、宋代的免役法和“三司”理财,直至元明清的货币化与地方财政的复杂格局。重点在于分析每一次税制改革背后的驱动力——是人口压力、土地兼并、外部战争,还是统治集团的战略需求——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和国家能力的影响。 本书不满足于对税目和税率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收”与“支”的内在逻辑。在“收”的部分,关注税源的多样性(人丁、土地、商业、盐铁专营)及其演变趋势;在“支”的部分,则聚焦于国家财政开支的结构——供养庞大的官僚体系、维护军事边防、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皇室的巨大开销,以此揭示财政紧张如何成为王朝末期政治危机的导火索。 二、核心论点与研究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视野和对制度韧性的深刻洞察: 1. 制度的“内生性”与“外部性”的互动: 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的税制改革往往是内部结构性矛盾(如土地兼并导致田赋收入锐减)与外部环境压力(如战乱或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唐代两税法的推行,既是对过去以人丁为本的税制的扬弃,也是对富裕地主阶层隐匿土地、逃避义务的政治妥协。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妥协在短期内稳定财政的成效,以及长期来看对强化地方豪强势力、削弱中央集权所埋下的隐患。 2. 从实物到货币:财政手段的现代化历程: 本书用专门章节探讨了古代中国从以粮食、布帛、劳役为主的实物税体系,向以货币(钱)征收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型不仅仅是计量单位的变化,更是国家权力介入市场经济的深化标志。宋代以来,商业税和折役、折粮制度的兴起,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但也使得国家财政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陡增,暴露出早期市场化财政的脆弱性。 3. 赋税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税收不仅仅是筹集资金的手段,更是国家对个体进行治理和身份界定的工具。本书考察了“差役”、“里甲”等制度如何将国家权力延伸至乡村基层,以及均田制下“良民”与“隐匿户”身份的对立。在分析宋代“免役法”时,本书指出,该制度试图通过将劳役转化为货币支付,来缓解阶层间的矛盾,并以“合理补偿”的名义重塑了国民对国家的义务感。 4. 地方财政的潜藏权力: 传统史观常聚焦于中央的赋税收入,而本书则着力揭示地方在财赋管理中的自主权和寻租空间。通过对地方“火耗”、“漕运”和“漕平”等环节的分析,本书清晰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征管权上的长期博弈。地方官僚如何利用税收环节中的“潜规则”来积累私人财富或充实地方“公用”,最终影响了中央调度的能力。 三、内容结构详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肇始与奠基(先秦至秦汉) 探讨井田制崩溃后,秦国变法中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税基础如何确立,以及汉代“量出制入”的理论实践与“地多人少”的早期困境。 第二部分:双轨制的困局(魏晋南北朝) 聚焦于人口流动与土地兼并对传统税基的破坏,北魏“均田制”的短暂成功及其失败的结构性原因。 第三部分:转型与成熟(隋唐五代) 详细论述“租庸调”向“两税法”的艰难转变,分析以财产(土地)和人口为双重标准对国家财政的稳定作用,以及这一变革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 第四部分:市场化与精细化(宋元) 重点分析宋代“免役法”与“市易法”的推行,阐述国家如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将“人役”转化为可量化的货币收入,以及“三司”对中央财政的专业化管理。 第五部分:帝国晚期的固化与膨胀(明清) 考察明初的“一条鞭法”如何通过税制简化,将赋税征收推向新的集权高度,以及清代“摊丁入亩”的终极整合,并分析雍正、乾隆时期为应对财政赤字而采取的非正规收入手段。 第六部分:财政的遗产与反思 总结古代中国财政制度在维持大一统方面的历史功绩,并探讨其在面对近代国家竞争时,制度惯性带来的效率低下与公平缺失。 四、本书价值 《天下财赋》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财政史的必备参考书,对于理解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财政权力的分配与约束,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帝国的健康与否,最终取决于其财富的汲取、分配与使用是否能长期维持在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无财则无兵,无兵则无政”的历史铁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和脸谱化。那些在教科书中被简化或美化的历史人物,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更复杂、更立体的面貌。作者选择的这八位“聚敛之臣”,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奸臣,有些甚至是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的重臣,他们的“聚敛”行为,往往披着“为国效力”或“稳定江山”的外衣。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历史评价”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这些人物的分析,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好”或“坏”,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最终造成的后果。我尤其对其中几位人物的描述感到震撼,他们的手段之高明,心计之深沉,以及对权力的欲望之强烈,都令人咋舌。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操纵经济命脉,如何利用制度漏洞,如何将国家的资源一点点地转移到自己手中,而底层的百姓却在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残酷和复杂得多。它不仅是政治家的舞台,更是各种欲望交织、利益博弈的战场。

评分

这本《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凭借权势将国家财富攫为己有的重要人物。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高高在上的帝王,背后默默运作的权力之手,以及那些被剥削得民不聊生的百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聚敛之臣”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财富,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走向。我很好奇,在那些被歌颂的“贤臣”之外,是否还有这样一群“不那么光彩”的人物,他们同样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只不过他们的遗产不是功勋,而是积累的财富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我设想书中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来揭示聚敛行为的运作机制,比如他们是如何利用税收、特权、甚至直接的掠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探讨这些聚敛行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是否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是否埋下了革命的火种,甚至是否影响了朝代的更迭。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夺富于民》这个书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去审视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权力运作。

评分

《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既震撼又引人深思的。作者在选择这八位“聚敛之臣”时,显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并非都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也并非都是臭名昭著的恶棍,而是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以某种方式积累了巨额财富,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没有简单粗暴地贴标签,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分析,展现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操作手法。读到某些章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经济掠夺的无声。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使得即使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财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权力如何成为获取和巩固财富的强大工具。它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功过是非,更要深入探究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权力运作,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评分

《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这本书,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史和政治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扎实,每一段论述都建立在大量的史料考证之上,没有花哨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而是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将这些“聚敛之臣”的所作所为一一呈现。我喜欢这种“去魅化”的历史解读方式,它让我们能够跳出对英雄人物的盲目崇拜,或者对反派角色的脸谱化认知,而是从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书中对于“聚敛”的定义也非常清晰,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贪污受贿,更包含了通过合法的、半合法的,甚至是利用权势制造的制度来获取巨额财富的行为。这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这种“聚敛”的逻辑是否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以古鉴今,去审视当下社会中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了,也更加警惕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财富掠夺行为。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着实抓人眼球,勾起了我对历史上那些“非典型”英雄人物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那些不那么完美、甚至充满争议的人物。这本《夺富于民》似乎正是这样一本,它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权力和财富的漩涡中不断沉浮的人物,剖析他们如何巧妙地将国家和百姓的财富“聚敛”到自己手中。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人物的智谋与权术,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土壤。比如,是如何利用当时的政治体制,如何巧妙地规避法律的制约,甚至是如何将这种“聚敛”行为“合法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聚敛”行为对社会造成的长远影响。是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王朝的衰落,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某些经济模式的演变?读一本这样的书,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人物,更是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权力与财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去思考那些被隐藏在权力阴影下的经济真相。

评分

很好的东东 值得推荐购买 会持续关注哦

评分

家人挺喜欢的东西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很好的东东 值得推荐购买 会持续关注哦

评分

活动时买的,看看古人前车之鉴 启迪指导后人做人做事

评分

家人挺喜欢的东西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直接翻译于古文,思想性差一些。是普及类的书籍,对我而言,有些浅了。装帧版本尚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