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溫病條辨》,清·吳瑭撰,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完成,6捲,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乾,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本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傢成就的基礎上,建立瞭溫病學說體係,創立瞭三焦辨證綱領,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溫熱論》,清·葉天士述,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1捲,創立瞭溫病衛氣營血辯證體係,為溫病學說的奠基之作。《濕熱病篇》是一部係統論述外感濕熱病辨證治療的專著,相傳為清代著名醫傢薛生白所撰,全篇內容以濕溫、暑濕等夏鞦季節的常見病證為主,也包括瞭痢疾、夏日感冒、傷於寒濕等病證。 《外感溫病篇》相傳為清代溫病學傢陳平伯所撰,對風溫的治療,緊扣病機,治在肺胃,清熱生津是*基本法則,清熱強調輕提外透,養陰以甘寒生津之品,風溫傳變迅速,要嚴密觀察,及時投藥,嚴防動風內陷之變,具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溫病條辨
汪敘·第一
蘇序·第二
硃序·第一
問心堂《溫病條辨》自序
凡例
捲首·原病篇
捲一·上焦篇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鼕溫
暑溫
伏暑
濕溫、寒濕
溫瘧
鞦燥
捲二·中焦篇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鼕溫
暑溫、伏暑
寒濕
濕溫(瘧、痢、疸、痹附)
鞦燥
捲三·下焦篇 聊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鼕溫
暑溫、伏暑
寒濕
濕溫
鞦燥
捲四·雜說
汗論
方中行先生或問六氣論 琊
傷寒注論 印
風論 印
醫書亦有經子史集論
本論起銀翹散論
本論粗具規模論
寒疫論
僞病名論
溫病起手太陰論
燥氣論
外感總數論
治病法論
吳又可溫病禁黃連論
風溫、溫熱氣復論
治血論
九竅論
形體論
溫熱論
濕熱病篇
外感溫病篇
前言/序言
大道甚夷
——杏林傳習十三經·序
進入2l世紀以來的十多年時間裏,中醫中藥成為持續熱門話題之一。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術領域,能像中醫中藥這樣吸引普羅大眾的熱切關注,其中以下幾個映像片段,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其一,劉力紅,《思考中醫》。一部副標題為“傷寒論導論”的學術著作,意外地賣成瞭暢銷書,引爆瞭國人的潛在熱情,以“××中醫”為題名的圖書齣版市場一時風起。關注中醫由此成為大眾潮流,不少青年纔俊由於《思考中醫》的因緣而人岐黃之門。
其二,張功耀,“告彆中醫中藥”。韆人諾諾的輿論氛圍裏,突現一人諤諤,自然地就成瞭焦點事件。這一場兆啓於互聯網新媒體的“中醫存廢之爭”,雖然學術內涵無多,更像是一場口水戰,但影響所及,甚為可觀,終以國傢行政權力乾預而收場。
其三,張悟本,中醫養生亂象。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熱切關心自身健康的錶象背後,是對醫療消費沉重負擔的隱憂,由此形成一個追求“簡、便、廉、驗”保健養生之道的巨大訴求空間,於是綠豆、茄子、泥鰍、拍打、拉筋、颳痧等紛然亮相,大都假以中醫之名。
其四,屠呦呦,諾貝爾奬。四十多年前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終於獲得國際學術大奬,一慰國人多年的“諾貝爾情結”。受一部中醫古籍文獻的啓示,纔有此項科研成果的關鍵性技術突破,由此更加強化瞭“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的著名論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立法程序進展順利,中醫中藥發展契機甚好。
身處這樣的社會人文氣交之中,對於中醫中藥學術發展,中醫學人自有切身感觸與深入思考。現代著名中醫教育傢任應鞦先生名言:“乏人乏術難後繼,中醫中藥總先憂。傳承未解窮薪火,侈口創新緣木求。”自從西學東漸,中醫學術遭遇生存危機,近一百多年來,如何傳承中醫學術,始終是縈繞不去、無可迴避的大問題。就像一種沉屙痼疾,迄今沒有理想的診療之道;然而,保一分胃氣,便留得一分生機。《山東中醫學院學報》自1980年第3期起開闢專欄“名老中醫之路”,曾經陸續發錶97名當時全國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迴憶文章,著重介紹他們走過的治學道路和積纍有年的治學經驗。從中可見一個學術共識:深人學習中醫經典,纔能打下良好的學術根基。
近現代大凡取得一定學術成就,擁有較高臨床造詣的名老中醫,無不強調經典古籍的重要性。如李剋紹先生說:“中醫學的根柢是什麼呢?就是《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這些經典著作,對於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治則等,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掌握這些,就會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要把中醫學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中醫現代教育模式實施已近百年,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體係漸趨豐富。然而,莘莘學子被新編教材引入中醫門牆之後,欲求熟練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並在臨床工作中遊刃有餘,能在中醫學術研究方麵有所造詣,則仍須深入研讀經典古籍。
所謂經典,是指具有權威性的、曆來被尊奉為典範的學術著作。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言“獨尊儒術”之後,儒傢文化一直在中國文化史上居於主導地位,其核心典籍由最初的“五經”(《易》《書》《詩》《禮》《春鞦》),逐漸發展衍化,至南宋時定型為“十三經”(《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爾雅》《孝經》《論語》《孟子》),由此構成儒傢問學必讀經典,為儒傢文化最為核心的學術構架基礎。
相較之下,中醫學術體係中亦有類似“十三經”的經典著作,在中醫學術界,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醫學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唐代太醫署教學及考試基本書目為《明堂》《素問》《黃帝針經》《本草》《甲乙經》《脈經》。這些科目基本囊括瞭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藥物學、針灸學及脈學方麵的知識。宋代在以上科考書目基礎上,將《傷寒論》列為方脈科必學書目,因其深遠影響所及,形成瞭中醫學術研究的基本書目。清代吳鞠通明確主張:“儒書有經子史集,醫書亦有經子史集。《靈樞》《素問》《神農本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為醫門之經;而諸傢注論、治驗、類案、本草、方書等,則醫之子史集也。”(《溫病條辨·捲四·雜說》“醫書亦有經子史集論”)
杏林傳習十三經:溫病條辨 溫熱論 濕熱病篇 外感溫病篇 一、 經典傳承,岐黃薪火 《杏林傳習十三經》係列,乃集結醫林翹楚,溯源經典,傳習岐黃要義之鴻篇巨製。此係列之“溫病條辨、溫熱論、濕熱病篇、外感溫病篇”,更是凝聚瞭數代名醫的臨床經驗與學術精髓,旨在為廣大中醫同道及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實用的溫病學學習與研究的經典文本。本書並非對某一部古籍的單純考證或注釋,而是以“十三經”之廣博視野,精選曆代醫傢關於溫病防治的精華論述,融會貫通,條分縷析,力求展現溫病學說的完整圖景與發展脈絡。 本捲所收錄的“溫病條辨、溫熱論、濕熱病篇、外感溫病篇”,各自代錶瞭溫病學說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裏程碑,也分彆側重於溫病的不同病因、病機、診斷與治療要點。通過對這些經典篇章的深入挖掘與闡釋,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溫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掌握辨證施治的原則與方法,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應對日新月異的復雜病癥。 二、 條辨精微,溫病之本 “溫病條辨”,顧名思義,乃是對溫病病因、病機、病位、病勢、辨證、用藥等進行細緻分辨與闡發的篇章。本捲深入探討瞭溫病與時令、地域、體質等因素的關係,揭示瞭溫病在外感六淫之中,尤以“火熱”為主要病因的特點。通過對“衛、氣、營、血”等不同層次病變的辨析,使讀者能清晰地認識到溫病由錶及裏、層層深入的傳變規律。 在辨證方麵,本書特彆強調瞭對溫病“三焦辨證”的深入理解。三焦作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其病變直接影響著體內濕熱、痰飲、瘀血等病理因素的形成與傳變。本書詳盡地闡述瞭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體質患者感受溫邪後,在三焦不同部位所錶現齣的不同癥候,並據此提齣相應的治療大法。例如,對於錶證,如何從辛涼解錶、辛溫解錶、清熱解毒等角度進行辨彆;對於裏證,如何區分氣分、營分、血分,並針對性地采取清熱、涼血、養陰等治法。 在藥物運用上,本書不僅羅列瞭曆代名醫治療溫病的常用方劑,如銀翹散、桑菊飲、白虎湯、犀角地黃湯等,更著重於講解這些方劑的配伍原理、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以及在具體臨床應用中的加減變化。例如,對於外感風熱,銀翹散的辛涼解錶,如何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適當加入薄荷、連翹、荊芥、防風等以增強療效。對於陽明熱盛,白虎湯的清熱生津,如何根據患者是否有汗、脈象虛實等,調整石膏、知母的劑量,或加入杏仁、甘草以調和諸藥。 三、 溫熱論道,辨治之要 “溫熱論”一章,聚焦於溫熱病這一溫病的重要分支,深入闡述瞭其特殊的病因病機與臨床錶現。溫熱病,多由感受溫熱之邪而發,其特點是發病急驟、熱勢高盛、病位多變、易傷津耗氣。本書從溫邪的性質、緻病特點入手,詳細分析瞭溫熱邪氣如何侵犯人體,引起“陽熱亢盛”的病理變化。 本章特彆強調瞭“濕”在溫熱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雖然名為“溫熱”,但許多溫熱病都兼夾濕邪,形成濕熱互結、阻滯氣機、影響清陽升發等病理狀態。因此,本書在溫熱病的辨證中,特彆重視對濕邪的辨識,如胸悶、納呆、身重、舌苔厚膩等濕邪特徵。據此,提齣瞭“清熱祛濕”、“芳香化濕”、“利濕排濁”等治療原則。 在治療上,“溫熱論”一章介紹瞭諸多針對溫熱病的經典方劑,如連樸飲、甘露消毒飲、茵陳蒿湯等。這些方劑的創製,無不體現瞭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例如,對於濕熱蘊結中焦,齣現的寒熱往來、胸脅脹滿、食欲不振等癥,連樸飲的運用,以厚樸、半夏燥濕化痰,石菖蒲、連翹清熱解毒,起到瞭“濕病不能純用苦寒”的巧妙辯證。又如,對於溫熱病日久,齣現黃疸、口渴、小便不利等癥狀,茵陳蒿湯的配伍,以茵陳、梔子、大黃,攻邪泄熱,利膽退黃,體現瞭“濕熱者,宜利之”的治療思路。 本書還針對溫熱病容易齣現的“熱入營血”等危重證候,提供瞭詳盡的辨識方法和治療原則,包括清營、涼血、解毒、養陰等治法,以及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急救方劑的應用。 四、 濕熱並病,辨析之深 “濕熱病篇”是本書的另一重點,它不僅涵蓋瞭濕熱病的大部分內容,更將其從溫病學中獨立齣來,進行更係統、更深入的探討。濕熱病,是指感受濕熱病邪,或體內濕邪鬱久化熱,或熱病夾濕,而齣現的以濕熱為主要病理因素的多種疾病。其病因復雜,既有外感濕熱之邪,也有內生濕熱之擾,且常與季節、地理環境、飲食起居、體質因素密切相關。 本書在“濕熱病篇”中,詳細解析瞭濕熱邪氣的性質,即“濕性黏滯”、“熱性急迫”,以及二者結閤後産生的病理特點,如阻滯氣機、損傷脾胃、擾亂肝膽、下注膀胱等。在辨證上,本書強調瞭區分濕盛於熱,還是熱盛於濕,以及濕熱病邪在人體不同部位(如上、中、下焦)的分布情況。這對於製定恰當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例如,對於濕熱在脾胃,錶現為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大便溏泄等,本書會介紹如甘露消毒飲、平胃散等方劑的運用,著重於祛濕健脾、清熱解毒。對於濕熱在肝膽,齣現的黃疸、脅痛、口苦、小便黃赤等,則會介紹如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等方劑,強調利膽退黃、疏肝清熱。對於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淋證、癃閉等,也會給齣針對性的治療方劑,如八正散、六一散等。 本書還深入探討瞭濕熱病的兼夾證,如濕熱兼寒、濕熱兼風、濕熱兼瘀等,並提供瞭相應的辨證思路與治療方法。此外,針對濕熱病易齣現的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的特點,本書還強調瞭“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等長期調治的策略。 五、 外感溫病,辨治之綱 “外感溫病篇”作為溫病學的基礎篇章,為讀者構建瞭對外感溫病整體認識的框架。它首先闡述瞭外感溫病與六淫邪氣的關係,強調瞭溫病主要由“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中,尤以“溫”、“熱”、“暑”、“濕”等邪氣侵襲人體而發病。 本書詳細論述瞭外感溫病的病因、病機、傳變規律,以及不同邪氣侵襲人體所引起的初始癥狀。例如,風溫病,常起病較緩,以發熱、咽痛、咳嗽、頭痛為主要癥狀;暑溫病,多發於夏季,以高熱、心煩、口渴、汗齣不暢等為特點;濕溫病,常起病較慢,但病程較長,以身熱不揚、肢體睏重、腹脹納呆為主要錶現。 在辨證論治方麵,本書係統介紹瞭外感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大法,這是理解和治療溫病傳變的關鍵。衛分證,多錶現為惡寒輕、發熱重、無汗或少汗,治以辛涼解錶;氣分證,熱勢漸高,可齣現高熱、大汗、口渴、脈洪數等,治以清熱解毒、瀉火存陰;營分證,熱勢更高,可齣現神昏、蓯亂、肢體抽搐等,治以清營涼血、滋陰熄風;血分證,常齣現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齣血癥,治以涼血止血、養陰清熱。 此外,“外感溫病篇”還重點介紹瞭外感溫病的常見兼夾證,如風寒束錶、風熱犯衛、寒濕內阻、暑濕侵襲等,以及針對這些兼夾證的辨證方法和治療原則。本書也提到瞭部分經典的溫病方劑,如銀翹散、桑菊飲、葛根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並對其組方原理和臨床應用進行瞭簡要闡述。 六、 總結與展望 《杏林傳習十三經:溫病條辨 溫熱論 濕熱病篇 外感溫病篇》一書,匯集瞭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上的重要經典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係統闡述瞭溫病的發病規律、病機特點、辨證方法和治療原則。本書的編撰,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實用的溫病學習平颱,幫助讀者掌握溫病診療的精髓,提升臨床實踐能力。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經典的梳理與傳習,更在於其所蘊含的臨床智慧與創新精神。曆代名醫在治療溫病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豐富與發展瞭溫病學說。本書在解讀經典的同時,也融入瞭現代醫學的視角,力求使經典理論與現代實踐相結閤。 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傳播,能夠激發更多有誌之士對溫病學研究的興趣,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醫學的寶貴財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齣更大的貢獻。在麵對日益復雜的疾病挑戰時,溫病學說所蘊含的辨證論治、整體觀念、調理平衡等思想,將依然是重要的指導原則,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