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

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鸿飞,吕桂敏,徐长卿 校
图书标签:
  • 杏林传习
  • 温病学
  • 温热论
  • 湿热病
  • 外感温病
  • 中医
  • 传统医学
  • 方剂学
  • 病理学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5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2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杏林传习十三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1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清·吴瑭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完成,6卷,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本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温热论》,清·叶天士述,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1卷,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体系,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湿热病篇》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治疗的专著,相传为清代著名医家薛生白所撰,全篇内容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证为主,也包括了痢疾、夏日感冒、伤于寒湿等病证。 《外感温病篇》相传为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所撰,对风温的治疗,紧扣病机,治在肺胃,清热生津是*基本法则,清热强调轻提外透,养阴以甘寒生津之品,风温传变迅速,要严密观察,及时投药,严防动风内陷之变,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温病条辨
汪叙·第一
苏序·第二
朱序·第一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凡例

卷首·原病篇
卷一·上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卷二·中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下焦篇 聊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
秋燥
卷四·杂说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琊
伤寒注论 印
风论 印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风温、温热气复论
治血论
九窍论
形体论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

前言/序言

  大道甚夷
  ——杏林传习十三经·序
  进入2l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医中药成为持续热门话题之一。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学术领域,能像中医中药这样吸引普罗大众的热切关注,其中以下几个映像片段,尤其让人记忆深刻。
  其一,刘力红,《思考中医》。一部副标题为“伤寒论导论”的学术著作,意外地卖成了畅销书,引爆了国人的潜在热情,以“××中医”为题名的图书出版市场一时风起。关注中医由此成为大众潮流,不少青年才俊由于《思考中医》的因缘而人岐黄之门。
  其二,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千人诺诺的舆论氛围里,突现一人谔谔,自然地就成了焦点事件。这一场兆启于互联网新媒体的“中医存废之争”,虽然学术内涵无多,更像是一场口水战,但影响所及,甚为可观,终以国家行政权力干预而收场。
  其三,张悟本,中医养生乱象。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热切关心自身健康的表象背后,是对医疗消费沉重负担的隐忧,由此形成一个追求“简、便、廉、验”保健养生之道的巨大诉求空间,于是绿豆、茄子、泥鳅、拍打、拉筋、刮痧等纷然亮相,大都假以中医之名。
  其四,屠呦呦,诺贝尔奖。四十多年前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终于获得国际学术大奖,一慰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情结”。受一部中医古籍文献的启示,才有此项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技术突破,由此更加强化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著名论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立法程序进展顺利,中医中药发展契机甚好。
  身处这样的社会人文气交之中,对于中医中药学术发展,中医学人自有切身感触与深入思考。现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名言:“乏人乏术难后继,中医中药总先忧。传承未解穷薪火,侈口创新缘木求。”自从西学东渐,中医学术遭遇生存危机,近一百多年来,如何传承中医学术,始终是萦绕不去、无可回避的大问题。就像一种沉疴痼疾,迄今没有理想的诊疗之道;然而,保一分胃气,便留得一分生机。《山东中医学院学报》自1980年第3期起开辟专栏“名老中医之路”,曾经陆续发表97名当时全国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着重介绍他们走过的治学道路和积累有年的治学经验。从中可见一个学术共识:深人学习中医经典,才能打下良好的学术根基。
  近现代大凡取得一定学术成就,拥有较高临床造诣的名老中医,无不强调经典古籍的重要性。如李克绍先生说:“中医学的根柢是什么呢?就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中医现代教育模式实施已近百年,与之配套的新编教材体系渐趋丰富。然而,莘莘学子被新编教材引入中医门墙之后,欲求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并在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能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有所造诣,则仍须深入研读经典古籍。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权威性的、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学术著作。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言“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典籍由最初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逐渐发展衍化,至南宋时定型为“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由此构成儒家问学必读经典,为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学术构架基础。
  相较之下,中医学术体系中亦有类似“十三经”的经典著作,在中医学术界,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医学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唐代太医署教学及考试基本书目为《明堂》《素问》《黄帝针经》《本草》《甲乙经》《脉经》。这些科目基本囊括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药物学、针灸学及脉学方面的知识。宋代在以上科考书目基础上,将《伤寒论》列为方脉科必学书目,因其深远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医学术研究的基本书目。清代吴鞠通明确主张:“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 一、 经典传承,岐黄薪火 《杏林传习十三经》系列,乃集结医林翘楚,溯源经典,传习岐黄要义之鸿篇巨制。此系列之“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病篇、外感温病篇”,更是凝聚了数代名医的临床经验与学术精髓,旨在为广大中医同道及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实用的温病学学习与研究的经典文本。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古籍的单纯考证或注释,而是以“十三经”之广博视野,精选历代医家关于温病防治的精华论述,融会贯通,条分缕析,力求展现温病学说的完整图景与发展脉络。 本卷所收录的“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病篇、外感温病篇”,各自代表了温病学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分别侧重于温病的不同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要点。通过对这些经典篇章的深入挖掘与阐释,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与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应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病症。 二、 条辨精微,温病之本 “温病条辨”,顾名思义,乃是对温病病因、病机、病位、病势、辨证、用药等进行细致分辨与阐发的篇章。本卷深入探讨了温病与时令、地域、体质等因素的关系,揭示了温病在外感六淫之中,尤以“火热”为主要病因的特点。通过对“卫、气、营、血”等不同层次病变的辨析,使读者能清晰地认识到温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传变规律。 在辨证方面,本书特别强调了对温病“三焦辨证”的深入理解。三焦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病变直接影响着体内湿热、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的形成与传变。本书详尽地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体质患者感受温邪后,在三焦不同部位所表现出的不同症候,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疗大法。例如,对于表证,如何从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等角度进行辨别;对于里证,如何区分气分、营分、血分,并针对性地采取清热、凉血、养阴等治法。 在药物运用上,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名医治疗温病的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更着重于讲解这些方剂的配伍原理、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以及在具体临床应用中的加减变化。例如,对于外感风热,银翘散的辛凉解表,如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适当加入薄荷、连翘、荆芥、防风等以增强疗效。对于阳明热盛,白虎汤的清热生津,如何根据患者是否有汗、脉象虚实等,调整石膏、知母的剂量,或加入杏仁、甘草以调和诸药。 三、 温热论道,辨治之要 “温热论”一章,聚焦于温热病这一温病的重要分支,深入阐述了其特殊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温热病,多由感受温热之邪而发,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热势高盛、病位多变、易伤津耗气。本书从温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入手,详细分析了温热邪气如何侵犯人体,引起“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 本章特别强调了“湿”在温热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名为“温热”,但许多温热病都兼夹湿邪,形成湿热互结、阻滞气机、影响清阳升发等病理状态。因此,本书在温热病的辨证中,特别重视对湿邪的辨识,如胸闷、纳呆、身重、舌苔厚腻等湿邪特征。据此,提出了“清热祛湿”、“芳香化湿”、“利湿排浊”等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温热论”一章介绍了诸多针对温热病的经典方剂,如连朴饮、甘露消毒饮、茵陈蒿汤等。这些方剂的创制,无不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例如,对于湿热蕴结中焦,出现的寒热往来、胸胁胀满、食欲不振等症,连朴饮的运用,以厚朴、半夏燥湿化痰,石菖蒲、连翘清热解毒,起到了“湿病不能纯用苦寒”的巧妙辩证。又如,对于温热病日久,出现黄疸、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茵陈蒿汤的配伍,以茵陈、栀子、大黄,攻邪泄热,利胆退黄,体现了“湿热者,宜利之”的治疗思路。 本书还针对温热病容易出现的“热入营血”等危重证候,提供了详尽的辨识方法和治疗原则,包括清营、凉血、解毒、养阴等治法,以及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急救方剂的应用。 四、 湿热并病,辨析之深 “湿热病篇”是本书的另一重点,它不仅涵盖了湿热病的大部分内容,更将其从温病学中独立出来,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探讨。湿热病,是指感受湿热病邪,或体内湿邪郁久化热,或热病夹湿,而出现的以湿热为主要病理因素的多种疾病。其病因复杂,既有外感湿热之邪,也有内生湿热之扰,且常与季节、地理环境、饮食起居、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本书在“湿热病篇”中,详细解析了湿热邪气的性质,即“湿性黏滞”、“热性急迫”,以及二者结合后产生的病理特点,如阻滞气机、损伤脾胃、扰乱肝胆、下注膀胱等。在辨证上,本书强调了区分湿盛于热,还是热盛于湿,以及湿热病邪在人体不同部位(如上、中、下焦)的分布情况。这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湿热在脾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本书会介绍如甘露消毒饮、平胃散等方剂的运用,着重于祛湿健脾、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在肝胆,出现的黄疸、胁痛、口苦、小便黄赤等,则会介绍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剂,强调利胆退黄、疏肝清热。对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淋证、癃闭等,也会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如八正散、六一散等。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湿热病的兼夹证,如湿热兼寒、湿热兼风、湿热兼瘀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此外,针对湿热病易出现的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本书还强调了“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等长期调治的策略。 五、 外感温病,辨治之纲 “外感温病篇”作为温病学的基础篇章,为读者构建了对外感温病整体认识的框架。它首先阐述了外感温病与六淫邪气的关系,强调了温病主要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尤以“温”、“热”、“暑”、“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而发病。 本书详细论述了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以及不同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初始症状。例如,风温病,常起病较缓,以发热、咽痛、咳嗽、头痛为主要症状;暑温病,多发于夏季,以高热、心烦、口渴、汗出不畅等为特点;湿温病,常起病较慢,但病程较长,以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腹胀纳呆为主要表现。 在辨证论治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外感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大法,这是理解和治疗温病传变的关键。卫分证,多表现为恶寒轻、发热重、无汗或少汗,治以辛凉解表;气分证,热势渐高,可出现高热、大汗、口渴、脉洪数等,治以清热解毒、泻火存阴;营分证,热势更高,可出现神昏、苁乱、肢体抽搐等,治以清营凉血、滋阴熄风;血分证,常出现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症,治以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此外,“外感温病篇”还重点介绍了外感温病的常见兼夹证,如风寒束表、风热犯卫、寒湿内阻、暑湿侵袭等,以及针对这些兼夹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本书也提到了部分经典的温病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葛根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并对其组方原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六、 总结与展望 《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一书,汇集了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经典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病规律、病机特点、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本书的编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温病学习平台,帮助读者掌握温病诊疗的精髓,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经典的梳理与传习,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临床智慧与创新精神。历代名医在治疗温病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与发展了温病学说。本书在解读经典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医学的视角,力求使经典理论与现代实践相结合。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传播,能够激发更多有志之士对温病学研究的兴趣,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疾病挑战时,温病学说所蕴含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调理平衡等思想,将依然是重要的指导原则,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我一直对温病学有种莫名的畏惧,觉得它如同深邃的海洋,难以窥探全貌。然而,当翻开《杏林传习十三经》的这几篇,我却意外地找到了一艘坚实的船。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潺潺流水,将复杂的病理变化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利剑出鞘,直指问题核心,让人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外感温病”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罗列症状,更深入地剖析了不同外感病邪的侵袭特点,以及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作用的全过程。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病症在眼前展开,也看到了历代医家如何运用智慧去应对它们。这本书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没有故弄玄虚的套路,它提供的是一种扎实的学养,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指引我在中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纠结了好久才下决心入手。一来呢,我对中医温病学本就带着一丝敬畏,觉得这块儿学问门槛高,下手就得找对路子;二来,这书名《杏林传习十三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就透着一股子“硬核”劲儿,感觉不是那么容易啃下来的。打开之后,确实是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好些名词术语,一开始得对照着查,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跟着作者的逻辑一步步往前走,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就拿“温病条辨”来说,里面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对证候的划分,以及不同时期用药的考量,都非常精细。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扎实的依据,不是信口开河。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想深入了解温病治法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宝典。它不像市面上一些“速成”的教材,上来就给你一套万能公式,而是让你理解温病的“理”,然后才能灵活运用,这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我对中医理论涉猎不深,但一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治疗方法很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吸引人,但内容密度让我一度有些打退堂鼓。尤其是当看到篇幅浩大的“温热论”和“湿热病篇”时,感觉像面对一座高山。我尝试着从“外感温病篇”入手,作者的行文风格很是独特,有时候像是在娓娓道来,有时候又突然切入核心,让人措手不及。初读之下,一些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药的组方原理,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晦涩。但慢慢地,我发现书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医案和医家论述,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开始体会到,原来不同的病邪侵袭,其症状表现和治法变化是如此微妙,而书中对于这些细微之处的把握,简直到了“毫厘不差”的地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被引导着去思考,去尝试理解中医的“道”。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的人,但很多时候,看过的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总感觉抓不住核心。这次读了《杏林传习十三经》的这几篇,我才真正体验到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畅快。书中的“温病条辨”和“温热论”,我以前觉得是中医里最难懂的部分之一,但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将这些内容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湿热病”的论述,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湿热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以及治法。通过这些章节,我对临床上许多常见的湿热证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临床的指导意义。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古代医家的思想进行对话,在汲取他们的智慧。虽然有些地方还需要反复琢磨,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深度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但对于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温病这一块,我总是觉得隔靴搔痒。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温病条辨”和“温热论”不仅仅是记载了一些病名和方药,更是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一次集中展现。作者在阐述过程中,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从病邪的性质,到病位的传变,再到治疗的原则,都说得清晰明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湿热病”的详细分析,从湿的黏滞、重浊,到热的亢烈、耗气伤阴,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病理状态,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这让我对临床上很多缠绵难愈的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其中一些论述需要反复推敲,甚至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鼓励我去深入研究,而不是满足于表面。

评分

评分

这本书很棒,质量也不错

评分

博士论文参考素材,质量很好,值得推荐!

评分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习称《金匮要略》。

评分

包装漂亮,物流很给力,京东服务品质确实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经典书籍,慢慢学习,一直在京东买书,这次活动黑划算。

评分

买八本,还没买全,就是全是文言文,看着有点费劲啊!

评分

还行还行,挺不错的

评分

周鸿飞,男,硕士,主治医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业余从事中医古籍整理点校工作,自2007年至今,整理点校出版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