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回忆找到我

张抗抗-回忆找到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抗抗 著
图书标签:
  • 张抗抗
  • 回忆录
  • 文学
  • 自传
  • 成长
  • 情感
  • 家庭
  • 八十年代
  • 个人经历
  • 北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5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4372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1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首部深情散文精选集,用优美生动的文笔写尽人间真情。回忆中的那些美好与温馨,美丽与哀愁,感动与欣慰纷至沓来。

在书中,张抗抗用其独有的笔触描绘了与亲人、爱人和友人之间的动人往事和情谊。母亲病重身子压住了时间、回溯故乡却与记忆中的样子相隔甚远、旧友久别重逢旧事拨云见雾,面对周遭的情与事,张抗抗倾心感悟。

“家,是一棵大树,在土壤里有很深的根,经风沐雨岿然不动。”

“我愿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诚实坦白,按自己的意愿生长,万不要为了取悦于谁,拗着自己的本意扭曲变形。”


目录

一、父母之树的果实

苏醒中的母亲 /003

我的节日 /009

感恩与愧疚 /017

母亲的精神财富 /022

生命的承受力 /025

游子文化的现代性 /028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034

快乐的忧思 /041


二、回忆找到我

故事以外的故事 /047

雾天目 /055

文竹之床 /060

两性的极地 /063

女人的障碍 /066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 /069

恋爱中的老虎 /074

三、有书有绿,无声沙尘

有家真好 /081

安安静静一个家 /083

封阳台 /086

稀粥南北味 /089

营造小窝 /095

寻回自然 /101

鲜木耳、野韭菜花、梧桐子 /106

鹊巢 /110

家与业 /113

每天都是好日子 /117

女性与家政 /119


四、假如再做一次女孩

假如再做一次女孩 /125

玛姬达的午睡问题 /128

家教的“悖论”  /133

家里的平等 /136

秘密 /138

两个钩子的大吊车 /141

阳阳“一、二、三”  /147

五个孩子的星期天 /152

有生肖图案的碗 /157


五、冬天夺去的,新春会交还

橄榄 /163

逝去的书信 /170

遗失的日记 /173

老费的小屋 /182

延安西路1538 号 /188

只有香如故 /191

女人聚会 /197

不会褪色的记忆 /199

杨伯伯与“出版社”  /205

雪天 /208

爱书人张银学 /212


六、风过无痕

故乡在远方 /217

夜航船 /220

江南诗性 /225

母校 /238

百年一日 /243

南望长乔 /246

不见榕树 /255

江门是一扇旋转门 /261

风过无痕 /266

最美的是“北大荒”  /270

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哈尔滨 /273


精彩书摘

  《张抗抗-回忆找到我》:
  苏醒中的母亲
  那天清晨6点多钟,书房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
  我被铃声吵醒,心里怪着这个太早的电话,不接,翻身又睡。过了一会儿,铃声又起,在寂静中响得惊心动魄。心里迷迷糊糊闪过一个念头:不会是杭州家里出了什么事吧?顿时惊醒,跳下床直奔电话。一听到话筒里传过来父亲低沉的声音,脑子“嗡”地一下,抓着话筒的手都颤抖了。
  年近80高龄的母亲,长期患高血压,令我一直牵挂悬心。2002年秋天的这个凌晨,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母亲猝发脑溢血,已经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准备手术。放下电话,我浑身瘫软。然而,当天飞往杭州的机票,只剩下晚上的最后一个航班了。
  在黑暗中上升,穿越浓云密布的天空,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安装在飞机上的零部件,没有知觉、没有思维。我只是躯体在飞行,而我的心早已先期到达了。
  我真的不敢想,万一失去母亲,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全家人还有多少欢乐可言?飞机降落在萧山机场,我像一粒子弹,从舱门里快速发射出去。“子弹”在长长的通道中一次次迅疾地拐弯。而我的腿却绵软无力,犹如一团飘忽不定的雾气,被风一吹就会散去。
  走进重症监护室最初那一刻,我找不到我的母亲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竟然会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仅仅一天,脑部手术后依然处于昏迷状态的母亲,整个面部都萎缩变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处插满了管子,头顶上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那时我才发现母亲没有头发了,那花白而粗硬的头发,由于手术而完全被剃光,露出了青灰色的头皮。没有头发的母亲不像我的母亲了。我突然明白,原来母亲是不能没有头发的,母亲的头发在以往的许多日子里,覆盖和庇护着我们全家人的身心。
  手术成功地清除了母亲大脑表层的瘀血,家人和亲友们都松了口气。然后是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的守候,以及焦虑而充满希望的等待——等待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每天上午下午短暂而珍贵的半个小时探视时间。被亲友们分分秒秒珍惜地轮流使用。无数次俯身在母亲耳边轻声呼唤:妈妈,妈妈,你听到我在叫你么?妈妈妈妈,你快点醒来……等待是如此漫长,一年?一个世纪?时间似乎停止了。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时间”是会由于母亲的昏迷而昏迷的。
  两天以后的一个上午,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那个瞬间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了。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突然一扇一扇地敞开。
  然而母亲不能说话。她仍然只能依赖呼吸器维持生命,她的嘴被管子堵住了。许多时候,我默默站在她身边,长久地握着她冰凉的手。我暗自担心苏醒过来的母亲,也许永远不会说话了。脑溢血患者在抢救成功后,有可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是失语,假如母亲不再说话,我们说再多的话,有谁来回应呢?苏醒后睁开了眼睛的母亲,意识依然是模糊的,母亲只能用她茫然的眼神注视我们,那个时刻,整个世界都与她一同沉默了。
  母亲开口说话,是在呼吸机停用后的第二天夜晚。那天晚上恰好是妹妹值班,她从医院打电话回来,兴奋地告诉我们妈妈会说话了——我和父亲当时最直接的反应是说不出话来。妈妈会说话了,我们反倒高兴得不会说话了。
  妹妹很晚才回家,她详细地复述了妈妈今晚在病床上一口气说的那些话。妈妈反复复地说:太可怕了……这个地方真是可怕啊……妹妹插话说:我是婴音。妈妈说:你站在一个冰冷的地方……妈妈的那些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似乎在一场长长的梦魇中挣扎。她一生里曾经历的所有屈辱和苦难,如同无数记忆的碎片,在她脑海深处闪烁浮游。她正在试图用嘴唇和牙齿与梦魇对抗,在语言中逃脱并复原自己。是的,不管怎样,我们的妈妈会说话了,妈妈的声音、表情和思维,正从半醒半睡的噩梦中一点一点复苏。
  第二天清晨我急奔医院病房,悄悄走到妈妈床边。问:妈妈,认识我吗?妈妈用力地点头,却叫不出我的名字。
  我说:妈妈,是我呀,抗抗来了。
  由于插管子损伤了喉咙,妈妈的声音变得粗哑低沉,她复述了一遍我的话,那句话却变成了“妈妈来了”。
  我纠正她:是抗抗来了。
  她固执地重复强调说:妈妈来了。
  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上来。“妈妈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我遥远的童年时代传来:“别怕,妈妈来了。”——在母亲苏醒后的最初时段,在母亲依然昏沉疲惫的意识中,她脆弱的神经里不可摧毁的信念是:“妈妈来了。”妈妈来了!妈妈终于回来了。
  ……
《浮光掠影》 序章:时间长河中的碎屑 记忆,并非一道清晰的轨迹,更像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河流,它挟裹着无数的细沙、卵石,偶尔还有些许闪闪发光的碎屑,在光影斑驳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我们称之为“回忆”,但它并非是被动地等待被拾取,有时,它会以一种出乎意料的姿态,主动浮现,轻轻触碰你,让你在某个寻常的午后,或是寂静的夜晚,猛然间被某个久远的场景、某张模糊的面孔,或是某种早已淡忘的气味所攫住。 《浮光掠影》并非一部以叙事为骨的传记,也非以逻辑为线的手记。它更像是在时间的长河边,随手拾起的几块形状各异的石头。这些石头,或许是被遗忘的童年角落里一抹鲜亮的颜色,或许是青春期懵懂爱情留下的青涩印记,或许是人生旅途中一次不经意的转身,窥见的风景。它们独立存在,又隐约关联,共同勾勒出一个人生命中那些曾经鲜活、却又逐渐被岁月磨平的痕迹。 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展开。它只是静静地呈现,那些构成生命底色的细微之处。那些关于成长的困惑,关于亲情的温暖,关于友情的羁绊,关于初恋的甜蜜与忧伤,关于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惘与坚持。这些片段,也许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也曾以相似或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它们因为书中描绘的某个细节而被唤醒,在读者心中激起微弱的涟漪。 第一章:童年,那片斑驳的阳光 小镇的巷口,夏日午后的阳光总是被高大的老槐树筛成一片片斑驳的碎影,落在青石板路上,随着微风轻轻晃动。我常常坐在门槛上,看着蚂蚁搬家,听着远方传来模糊的叫卖声。那个时候,世界似乎是无限大的,又似乎是狭小的。无限大,是因为想象力可以飞到任何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狭小,是因为我们的活动范围,似乎就局限于这条老街,那几棵熟悉的树,以及院子里偶尔爬过的蜗牛。 那时,对于“过去”的概念是模糊的。时间仿佛一条静止的溪流,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会被太阳晒干,然后蒸发,只留下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书本里讲的“历史”,是遥远的,是属于大人们的事情。而我的“历史”,就是昨天是不是吃了一块糖,今天有没有和小伙伴们玩到天黑。 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格外鲜明。外婆做的麦芽糖,粘牙却甘甜,总是要偷偷藏起来,一颗一颗地慢慢品尝。夏天雨后,泥土特有的清香,混合着空气中湿润的水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味道。还有,那个用竹子做的哨子,吹出来的声音,能让院子里所有的猫都竖起耳朵。这些小小的细节,构成了一个童年世界的完整拼图,它们简单、纯粹,却又饱含着最原始的快乐。 第二章:少年心事,如同一封未寄出的信 青春期,仿佛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阵雨,将平静的生活搅得有些混乱,也带来一丝别样的色彩。那些曾经清晰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窥探的好奇;对自己的内心,又充满了不解的困惑。 第一次读到关于“爱情”的诗句,是在一个放学的傍晚。那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像是一种潜藏在心底的声音,突然被唤醒,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喜欢一个人,会脸红,会心跳加速,会偷偷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会在脑海里反复演练无数次可能发生的对话,却最终,一句也说不出口。 那个时候,笔记本里写满了未完成的诗句,画满了不成形的草图。它们是年少心事的寄托,是那些不敢对人言说的秘密。友谊,也变得更加深刻。我们开始分享彼此的烦恼,讨论未来的理想,甚至争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又在转身之后,依然是彼此最亲密的伙伴。 每一次考试成绩的起伏,每一次和父母的争执,每一次对未来的迷茫,都在这个年纪,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它们如同锋利的棱角,打磨着我们的性情,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想要去往何方。 第三章:成长,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往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就像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迁徙”。告别了曾经熟悉的邻里,熟悉的街角,告别了那些理所当然的温暖,我们开始独立地去面对一个更大的世界。 这座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节奏和气息。高耸的建筑,繁忙的街道,陌生的人潮。在这里,曾经习以为常的规则,需要重新学习。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碰壁,都像是对自我的一次检验。没有人会主动伸出手,更多时候,需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一个人”,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我的主题词。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面对孤独。但正是这样的孤独,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那些曾经被掩盖的缺点,那些隐藏的渴望,都渐渐浮现。 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去了解不同的思想,去感受不同的文化。世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而是辽阔而多元。我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不同的观点中找到平衡,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一份清醒。 第四章:生活,那些被忽略的仪式感 生活,从来不是由一个个巨大的事件构成的,而是由无数细碎的日常堆叠而成。我们常常在追逐“大事”的过程中,忽略了那些构成生活本质的“小事”。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泡一杯清茶,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就足以让一整天的心情变得明媚。午后,在一家不为人知的咖啡馆,点一份简单的甜点,看窗外的人来人往,也是一种难得的宁静。夜晚,读一本好书,让思绪在字里行间徜徉,仿佛与古今的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感”,却是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为自己保留的一方净土。它们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是前进,更需要停下来,去感受,去品味。 关于食物的记忆,也再次变得重要。不仅仅是果腹,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道家常菜,能唤起对过往的思念;一次精心准备的晚餐,能增添生活的情趣。 第五章:情感,那些无声的潮汐 情感,是生命中最复杂也最动人的部分。它有时如汹涌的潮水,能将人淹没;有时又如细微的涟漪,轻轻荡漾。 亲情,是生命中最坚实的后盾。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即使时光流逝,那份牵挂,始终如一。父母鬓角的白发,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也写满了对子女的爱。 友情,是旅途中的同行者。在欢笑时,与你一同分享喜悦;在失意时,默默地陪伴在你身边。那些一起经历过的风雨,共同分享过的秘密,成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爱情,是生命中最绚烂的花朵。它可能始于一次不经意的对视,可能源于一次心灵的碰撞。它带来甜蜜,也带来伤痛;它让人成长,也让人学会珍惜。 这些情感,并不总是顺遂的。有时候,会有误解,会有争执,会有分离。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含义,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爱。 终章:时间的河流,仍在流淌 《浮光掠影》所记录的,并非一个完整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已经写就的故事。它只是人生河流中,一些被偶然捕捉到的光影。那些曾经的欢笑,曾经的泪水,曾经的迷惘,曾经的坚定,都化作了时间长河中的细小颗粒,它们被冲刷,被沉淀,却从未真正消失。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感悟,都是一次成长。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不断地遇见,不断地告别,不断地失去,又不断地获得。 时间,是一位沉默的艺术家,它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雕刻着生命的痕迹。而回忆,则是它留下的,最温柔的笔触。 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找回那些曾经的片段,也无法完全理解它们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正是这些“浮光掠影”,共同构成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独特模样。它们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它们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我们,永远都在追寻着,那些让我们感到真实、感到活着的,点点滴滴。就像那些河边的石头,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拾起它们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对《张抗抗-回忆找到我》这个书名产生兴趣时,我联想到的是那种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茶,窗外是淅淅沥沥的细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这样的氛围,似乎与书名所传达的静谧、内省的气质十分契合。我好奇的是,张抗抗先生在这本书中,会选择以怎样的叙事方式来呈现这些“找到”自己的回忆。是碎片化的、蒙太奇式的剪辑,还是线性叙事的娓娓道来?亦或是通过某种象征性的意象,来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回忆中的情感张力。毕竟,回忆往往是复杂的,其中既有甜蜜的温馨,也可能夹杂着淡淡的忧伤;有过去的辉煌,也可能有曾经的遗憾。如何在这些复杂的情感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不矫揉造作,又能触动人心,这无疑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这本书名中的“找到我”,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一种自我发现的旅程。也许,通过回顾和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片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明白为何会形成当下的观念和情感模式。这种与自我的深度连接,听起来就非常具有吸引力,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探险。

评分

《张抗抗-回忆找到我》这个书名,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期待,仿佛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每一个光点,都可能是一段被遗忘的过往,此刻正悄然地、温柔地回到你的身边。“找到我”这个词组,尤其令人动容,它赋予了回忆一种生命力,一种主动的姿态,仿佛这些经历并不是被动地储存在记忆的仓库里,而是像顽皮的孩子,在某个时刻,迫不及待地想要与“现在的我”重新连接。我猜测,张抗抗先生在这本书中,可能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以一种更加意识流,或者说是更具画面感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回忆。或许,书中充满了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被赋予了温度和色彩。这种“找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发现,一种对生命历程的重新审视和解读。它可能是一种治愈,一种释然,也可能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更深层理解。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经历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关于回忆的奇妙“重逢”。

评分

读到《张抗抗-回忆找到我》这个书名,脑海中便勾勒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画面感,仿佛过往的点点滴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悄然浮现,触动心弦。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思,让人忍不住好奇,作者张抗抗究竟是怎样捕捉并描绘那些“找到”自己的回忆的?是那些温暖的、泛黄的旧照片,还是尘封在心底的某个场景?亦或是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他们的笑语、他们的眼神,都在某一个瞬间,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生命中的过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回忆具象化,如何让那些可能已被遗忘的细节,重新焕发生机。或许,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记忆如此深刻,甚至影响着我们当下的选择和未来的方向。而“找到我”,这个词语又赋予了回忆一种主动性,仿佛它们拥有独立的生命,循着某种轨迹,最终抵达了我们——那个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变化的“我”。这是一种与过往的对话,一种自我梳理和确认的过程,听起来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评分

《张抗抗-回忆找到我》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置身于一个老旧的阁楼,阳光穿过布满灰尘的窗户,照亮空气中漂浮的细微粒子,然后,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被轻轻地翻开,字里行间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过往。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叙事,而更可能是一种内敛而深沉的表达。作者张抗抗,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文学气息的作者,想必会用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真诚的视角,去审视和呈现那些“找到”他的回忆。我猜测,这些回忆可能并非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被忽略的、细微的、却又无比真切的生命体验。或许是童年时一句无心的童谣,一次与父母的短暂别离,或是一段懵懂的初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可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不朽的意义,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找到我”这个表述,又暗示了一种被动与主动的交织,仿佛回忆并非静止的陈列品,而是拥有生命力的存在,它们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主动地向作者本人,乃至读者,展露自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情感共鸣的阅读空间,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宝贵瞬间。

评分

当我的目光掠过“张抗抗-回忆找到我”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一种如同电影镜头切换般的画面感,仿佛是某个夏日午后,微风拂过老宅的窗帘,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淡香,而那些沉睡在时间深处的往事,就像被这股微风轻轻唤醒,开始在脑海中回溯。这本书名,传递给我一种强烈的感知:回忆并非只是被动的被铭记,而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们会主动地去“找”我们,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揭示出它们曾经的模样,以及它们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我非常好奇,张抗抗先生是如何捕捉并梳理这些“找到”他的回忆的?是那些具体的事件,还是抽象的情绪?是某个特定的人物,还是某种特定的场景?我设想,这可能是一场关于自我追溯的深刻旅程,作者通过对过往的审视,来理解和定义现在的自己。而“找到我”这个短语,又带有一种奇妙的宿命感,似乎过去的一切,都在等待着一个最终的时刻,来与现在的自己完成一次完整的连接。这本书,听起来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宝藏,让我们在阅读中,也仿佛被自己的回忆所“找到”。

评分

好好好,印刷还不错,补补这方面知识。

评分

好价格实惠,以后要多搞活动。好价格实惠,以后要多搞活动。好价格实惠,以后要多搞活动。

评分

好好好,印刷还不错,补补这方面知识。

评分

东西不错 已经回购 只得信赖

评分

好书,一直想买的书,书面清洁、内容不错的。

评分

送货速度快

评分

还可以吧,作家的作品不宜在这儿评论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买书好的,方便啊,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