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二程相關研究人員、大中小學教師、教育學專業學生、文化旅遊研發者等 創新性。《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全麵、係統地研究瞭程顥、程頤二先生的書院教育活動和曆史影響,彌補瞭目前相關研究之不足。
采用“遺址考察”與“文獻分析”相結閤的研究方法,確保研究的真實性和前沿性。筆者輾轉河南、重慶、山西、湖北等地,對二程書院教育遺址進行詳盡考察,充分收集一手實物資料。在此基礎上,結閤《二程集》等經典文獻和相關研究成果係統考辨瞭二程的書院教育活動和曆史影響。
對書中齣現的古文獻和生僻字詞采用翻譯、注釋或闡釋等方式,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臻達準確性、知識性與可讀性的有機結閤。
內容簡介
程顥、程頤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教育傢,被稱為“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其豐富的教育實踐和傑齣的教育建樹為孔子之後所少有。書院教育活動方麵二程更是貢獻卓越:二程曾到開封、洛陽、晉城、扶溝、涪陵等地10餘所書院講學,由他們親手創建的書院就有7所;二程書院教育活動推動瞭宋代書院教育的轉型與發展,促進儒學走嚮瞭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程硃理學。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通過對程顥、程頤書院教育活動的遺址考察與文獻分析,全麵展現瞭二程的書院教育活動,對於當代學者研究二程書院教育、大學生修身治學,大眾瞭解和學習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書院文化具有一定的藉鑒意義。同時,對於相關部門開發二程書院文化旅遊項目等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黃思記,生於1971年11月20日,河南省永城人,教育學博士,安陽師範學院教育學院講師,雙導師。1989年7月河南省永城師範學校畢業,開始從事中小學教學工作。2008年9月考入河南大學,師從劉誌軍教授攻讀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2012年9月再次考入河南大學,師從李申申教授。
從教二十餘年間,擔任小學、初中校長12年;執教的學科有小學語文、數學、體育,初中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大學教育原理、教育哲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研究領域為課程與教學論、考試與評價和中外教育比較,發錶學術論文14篇,參撰著作3部,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研究6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李申申)
第一章 二程檔案
第一節 生活時代
第二節 何方人士
一、安徽說
二、湖北說
三、河南說
第三節 人生簡曆
第四節 階段劃分
第二章 東京為師二程書院
第一節 東京開封
第二節 二程居汴
一、東京科考
二、程顥居汴
三、程頤居汴
第三節 二程書院
一、書院地標
二、曆史沿革
三、何去何從
第三章 晉城興學程顥書院
第一節 譽滿晉城
一、今古晉城
二、為政晉城
第二節 程顥書院
一、石碣為證
二、走進書院
三、曆史影響
第四章 扶溝揚道大程書院
第一節 執政扶溝
一、桐丘扶溝
二、在扶時間
三、扶溝身影
第二節 大程書院
一、走進書院
二、曆史沿革
三、遺詩賞析
第五章 居洛講學程氏書院
第一節 西京洛陽
一、聖城洛陽
二、曆史沿革
三、西京洛陽
第二節 二程居洛
一、同在洛陽
二、餘弟居洛
三、鴻儒之交
第三節 程氏書院
一、書院特點
二、講學著述
第六章 洛學重地嵩陽書院
第一節 嵩陽書院
一、嵩山之陽
二、曆史沿革
三、走進書院
第二節 洛學重地
一、講學嵩陽
二、傳播洛學
第七章 點易傳經溝深書院
第一節 點易之洞成就聖典
一、編管涪陵
二、點易洞瞻
三、《程氏易傳》
第二節 鈎深書院文脈代傳
一、北岩十景
二、文脈綿延
第八章 著書講學伊川書院
第一節 伊川書院
一、曆史沿革
二、書院現狀
第二節 著書講學
一、著書立說
二、收徒講學
三、伊川贊歌
第九章 春風明道書院景賢
第一節 春風書院
第二節 明道書院
一、戶縣明道書院
二、上元明道書院
三、濮陽明道書院
結語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基本特徵與曆史影響.
一、基本特徵
二、曆史影響
參考文獻
附錄
一、明道先生行狀
二、伊川先生年譜
緻謝
前言/序言
程顥、程頤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傢、教育傢,並稱二程,河南洛陽人。作為同胞兄弟,二人共同配享孔廟先賢,這在中國儒學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是絕無僅有的。
儒學是中國主流的傳統文化,“聖人之道”經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等聖賢的發展與傳播,到漢代董仲舒提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國傢治理的政治哲學。自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佛道日益盛行,儒學逐漸式微。早在唐代,韓愈就發齣瞭排佛崇儒、承繼道統的號召。而真正完成承繼道統曆史使命的則是宋代的一批學者,他們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捨我其誰的豪邁氣概,閤理藉鑒佛道之長,在繼承孔孟儒學的基礎上形成瞭煥然一新的程硃理學,成為宋元明清主導的官方哲學。程硃理學中的“程”即是北宋的程顥、程頤二兄弟,他們確立瞭道統論,構建瞭程硃理學體係。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先生指齣:“二程兄弟確立道統論,具有重要的意義,道統就是真理的傳統,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影響甚大。”另外,程硃理學還廣泛地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文化發展。
二程及其洛學思想一直是我國學術界的重要研究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建設文化強國之國策的確立,對於二程及其洛學的關注和研究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潮:各種二程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各類二程學術研討會相繼召開,各地二程紀念場館的重修與重建……
二程兄弟長期躬身於教育實踐,被稱為“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其豐富的教育實踐和傑齣的教育建樹為孔子之後所少有。他們所到之處,倡學一方,辦書院、講經典,對後世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他們把四書作為整體,納入書院教學內容之中,並對四書親為注疏;他們及其弟子與再傳弟子在辦學中將其思想發揚光大,成就瞭一個時代繼往開來的新儒學——宋明理學。但是,綜觀當前的研究狀況,對於二程教育方麵的研究還相當薄弱,這與二程在教育方麵的貢獻形成瞭較大的反差。特彆是對於二程書院教育活動的考察和研究,除郝萬章先生的《程顥與大程書院》一書外,鮮有其他成果齣現。可以說,對於二程相關書院遺跡的考察和搶救,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二程書院教育活動的係統研究已是當務之急和基礎工程。基於此,黃思記博士從程顥、程頤二兄弟創建書院與書院講學的來龍去脈,以及相關書院的曆史沿革、遺址現狀等方麵進行瞭係統研究與考察,曆經數年,寫成《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一書,彌補瞭當前相關研究之不足。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探尋宋明理學思想播撒的足跡 引言 二程,即北宋的程顥與程頤,是宋明理學集大成者,他們的思想體係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乃至東亞的思想文化發展。二程書院,作為他們講學授徒的重要場所,不僅是傳播理學思想的搖籃,更是宋代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本書《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並非對二程書院的簡單介紹,也非對二程思想的學術論述,而是試圖通過一種“尋跡”的方式,深入挖掘二程書院在教育活動中的具體實踐,探究其教育理念如何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以及這些活動對當時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可能被史料忽略的細節,力求勾勒齣一幅生動而具體的二程書院教育圖景,展現理學思想如何在實踐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第一章:書院的地理人文與早期教育環境 在踏上尋跡之旅前,有必要先瞭解二程書院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孕育的早期教育氛圍。二程書院,或稱明道書院,主要位於洛陽。洛陽作為韆年古都,自古以來便是文化重鎮,文脈昌盛。這種濃厚的學術氛圍為書院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瞭天然的沃土。 地理因素的影響: 洛陽的氣候、地貌以及交通便利性,都可能對書院的選址和日常活動産生微妙的影響。例如,優美的自然風光是否為學子提供瞭寜靜的學習環境?便利的交通是否便於各地學子前來求學,也便於學者之間的交流?我們將嘗試從文獻中搜尋蛛絲馬跡,描繪齣書院周邊的自然景象,以及這些景象可能對教學産生的啓示。 人文底蘊的積澱: 洛陽作為曆史文化名城,孕育瞭怎樣的思想傳統?當地的民風、士風又對書院的教育模式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們將在文獻中尋找與洛陽相關的曆史記載,探究這座城市如何成為理學思想生長的沃土。 早期教育的雛形: 在二程書院正式建立之前,當地是否存在其他的教育形式?二程兄弟在洛陽的早期講學活動又是如何展開的?這些零散的記載,或許能勾勒齣書院教育模式的萌芽。 第二章:二程書院的設立與初期運作 二程書院的建立並非偶然,它承載著二程兄弟傳播理學思想的宏願。本章將重點關注書院的設立過程及其初期的運作模式,探索其教育活動是如何有條不紊地開展的。 書院的選址與建築: 不同的書院選址往往蘊含著主人的教育理念。書院的規模、布局,如是否有講堂、齋捨、藏書樓等,這些硬件設施如何服務於教學活動?我們將在史料中尋找關於書院建築的零星描述,並結閤當時的建築風格,推測其功能設計。 初期師資與生源: 書院的生命力在於其師資力量和生源質量。二程兄弟作為核心教師,其授課方式、治學態度又是如何?又有怎樣的學者或門人在此匯聚,成為書院的骨乾力量?前來求學的學子又來自何方?他們的學識背景和求學動機又如何?我們將通過對二程門人的記載,來窺探書院的師資構成和生源特點。 早期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的猜想: 盡管具體的課程錶可能已無從考證,但我們可以從二程的思想和教學特點齣發,推測其早期的教學重點和大緻的課程安排。例如,他們是否側重於《詩》、《書》、《禮》、《易》等經典的研讀?是否強調“格物緻知”的實踐? 第三章:二程書院的教學實踐——“道問學”的生動體現 “道問學”是二程思想的核心,也必然是二程書院教育活動的主鏇律。本章將深入探究書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如何踐行“道問學”的,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和互動模式。 講學與問答: 講學是書院最主要的教學形式。二程兄弟的講學風格是怎樣的?他們是滔滔不絕地闡述,還是善於引導學生提問?問答環節在教學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們試圖通過記錄二程語錄的文獻,捕捉其講學時的語境和互動方式。 “居敬持誌”的訓練: 理學強調“居敬持誌”,即通過內在的修養來達到對真理的體悟。書院是否為學子提供瞭相關的實踐訓練?例如,靜坐、反省、日記等是否被鼓勵?這些內在的訓練如何與外在的講學相結閤? “格物緻知”的實踐探索: “格物緻知”是理學的重要方法論。在書院的學習中,學子們是如何實踐“格物”的?是否進行過實地考察?是否通過對自然現象或人事現象的觀察來探究事物的道理?本章將重點搜尋與此相關的零散記載,即使是片言隻語,也可能揭示齣當時教育的真實麵貌。 辯論與討論: 學術的進步離不開思想的碰撞。書院內是否組織過辯論或討論會?這些討論如何促進學子對理學思想的理解和深化? 第四章:門人弟子與思想的傳承 二程書院不僅是思想的孕育地,更是思想傳承的橋梁。本章將聚焦於二程的門人弟子,探究他們如何在書院的學習中受到熏陶,以及他們如何將二程的思想發揚光大。 傑齣門人的成長軌跡: 諸如呂大忠、謝良輔、遊酢、尹焞等二程的傑齣門人,他們的求學經曆是怎樣的?他們在書院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積極的參與者,還是重要的記錄者? 書院的學術共同體: 二程書院是否形成瞭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共同體?學子之間、師生之間是否存在密切的交流與閤作?這種學術共同體如何促進思想的傳播與發展? 著作與傳播: 門人弟子如何記錄和傳播二程的思想?是整理師說,還是發展創新?是否存在專門的著作或文獻,記錄瞭書院的教學活動和思想傳播?我們將搜尋與此相關的文獻,並嘗試分析其內容。 第五章:書院活動的外延與社會影響 二程書院的教育活動並非僅僅局限於書院內部,它必然會對當時的社會産生一定的影響。本章將嘗試探討書院教育活動的外延,以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及教育體製的可能影響。 教育理念的社會化: 二程的思想如何通過書院的教育,逐漸滲透到更廣泛的社會階層?這種思想的傳播是否改變瞭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對後世書院教育的影響: 作為宋代書院教育的典範,二程書院的模式和理念對後世的書院教育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否存在直接的模仿或藉鑒? 文化交流的載體: 書院是否成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交流的平颱?這種交流是否促進瞭宋明理學在更廣範圍內的傳播? 道德教化與社會責任: 理學強調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統一。書院的教育活動是否也包含對學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否引導他們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角色? 結語 《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並非一部枯燥的史料堆砌,它旨在通過細緻入微的“尋跡”,從二程書院這個具體的教育場景齣發,重新審視宋明理學思想的傳播過程,感受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獨特魅力。本書希望能夠勾勒齣二程書院教育活動的生動圖景,展現理學思想在實踐中的活力,並為理解中國古代教育史提供一個更為具象的視角。通過對書院地理人文、初期運作、教學實踐、門人傳承以及社會影響等多個層麵的深入探究,我們試圖還原一個鮮活的二程書院,讓讀者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學者們在求索真理道路上的艱辛與輝煌。這本書,是對二程書院一次充滿敬意的迴眸,一次對教育精神的深刻追問,也是一次對曆史文脈的細緻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