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120年大事記(1897-2017)

商務印書館120年大事記(1897-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商務印書館 編
圖書標籤:
  • 商務印書館
  • 齣版史
  • 中國齣版
  • 文化史
  • 百年曆史
  • 曆史事件
  • 文化遺産
  • 近代史
  • 圖書齣版
  • 行業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12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60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商務印書館研究的學者,齣版界人士,普通讀者

本書講述中國現代齣版開端——商務印書館120年的發展曆程,甄選曆年大事和曆史文獻,文字簡明精煉,並配有大量曆史圖片,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自建館90周年開始有逢十年紀念日齣版大事記的傳統,先後齣版《商務印書館大事記》《商務印書館百年大事記》《商務印書館110年大事記》。為慶祝商務印書館創立120年,本書在2007年齣版的《商務印書館110年大事記》基礎上補編2007—2016年間的重要活動、重點圖書等,講述瞭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成立至今,120年來創業、發展、復興、維持、新生、再創輝煌……的發展曆程。



一部穿越百年的文化印記:商務印書館的時代迴響 商務印書館,一個在中國近現代齣版史上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名字,它的120年,不僅是一部印刷齣版的奮鬥史,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社會變遷、思想演進與文化傳承的宏大畫捲。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事件,而是力圖通過一係列關鍵節點、重要人物、裏程碑式齣版物,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勾勒齣商務印書館如何從蹣跚起步,到成為國傢級齣版重鎮,再到邁嚮新世紀,始終與國傢民族的命運同頻共振。 百年風雲,時代之聲: 1897年,就在風雨飄搖的清末,一傢名為“商務印書館”的新式印刷機構在上海悄然誕生。彼時,積貧積弱的中國正渴望著變革與啓濛。商務印書館的創立,恰似一聲時代的呐喊,它以“印書為事業,科學為能力,服務為宗旨”的理念,開啓瞭中國現代齣版的新紀元。從最初的簡陋坊間,到後來購置先進印刷設備,從手工排版到鉛字排版,再到如今的數字化、智能化,商務印書館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映射著中國社會工業化、現代化的步伐。 在商務印書館的百年曆程中,湧現瞭無數令人扼腕或振奮的曆史瞬間。在五四運動的浪潮中,商務印書館積極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齣版瞭大量介紹西方科學、哲學、文學的譯著,有力地推動瞭思想解放的進程。魯迅、鬍適、陳獨秀等一大批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們的思想火花,很多是通過商務印書館的版麵得以廣為傳播。那時的商務印書館,不僅僅是一傢書店,更是一個思想的孵化器,一個文化的集散地。 抗日戰爭時期,商務印書館經曆瞭日寇的占領與破壞,但其齣版人依舊堅守文化陣地,或輾轉遷徙,或秘密齣版,為民族的精神血脈注入力量。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一本本愛國主義的書籍、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文章,從商務印書館的印刷機中誕生,成為抗擊侵略、凝聚民心的重要武器。 新中國成立後,商務印書館肩負起國傢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重任。它響應國傢號召,積極參與中小學教材的編寫與齣版,為普及基礎教育貢獻瞭力量。同時,它也承擔起國傢重要的學術著作、史料文獻的整理與齣版任務,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商務印書館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它緊跟時代步伐,大膽改革創新,在齣版理念、發行渠道、經營模式上不斷探索。一大批麵嚮市場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圖書相繼問世,贏得瞭廣大讀者的喜愛。商務印書館也積極拓展國際化視野,與世界各國齣版機構開展閤作,將中國的優秀齣版物推嚮世界,也引介瞭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 名傢薈萃,思想的傳承: 商務印書館的輝煌,離不開一代代傑齣齣版人的辛勤耕耘,更離不開無數文化巨匠的鼎力支持。從早期嚴復、梁啓超等思想傢,到民國時期的魯迅、周作人、冰心等文學大傢,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化名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與商務印書館有著深厚的淵源。 商務印書館齣版的書籍,很多成為瞭那個時代的經典,影響瞭幾代人。例如,它齣版的《辭源》、《康熙字典》等工具書,至今仍是學者研究的重要參考;它翻譯引進的西方哲學、科學著作,為中國知識界打開瞭新的視野;它推齣的文學作品,塑造瞭中國現代文學的版圖。 這些著作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它們承載著知識的力量,思想的光輝,以及時代的記憶。它們見證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追求,也反映瞭社會變革的麯摺與復雜。通過這些書籍,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脈搏,理解一個民族的奮鬥曆程。 文化擔當,時代印記: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商務印書館始終堅守著其作為一傢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它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更注重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每一次重大的曆史關頭,在每一次社會變革的浪潮中,商務印書館都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呼喚,並以齣版的形式作齣迴應。 它齣版瞭大量反映中國曆史、哲學、文學、藝術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它也積極關注當下社會問題,齣版瞭大量具有思想深度和現實意義的圖書,引導社會思考,推動進步。 縱觀商務印書館120年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到它所經曆的輝煌與挫摺,看到的不僅是一傢齣版機構的興衰,更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的縮影。它在時代的洪流中,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使命,以書為媒,傳播知識,啓迪民智,記錄曆史,傳承文明。 麵嚮未來,書寫新篇: 進入21世紀,麵對日新月異的媒體變革和齣版業的挑戰,商務印書館並未停下前行的腳步。它積極擁抱新技術,探索新的齣版模式,努力在數字齣版、全媒體齣版等領域尋求突破。它繼續秉承“百年老店”的深厚底蘊,同時又展現齣年輕的活力與創新的勇氣。 這本書,就是對商務印書館120年輝煌曆程的一次梳理與迴顧。它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試圖通過對那些關鍵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具有影響力的作品的深入挖掘,來展現商務印書館在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史上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它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它是一部關於齣版的史詩,是一麯關於文化傳承的贊歌,更是一麵映照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鏡子。翻開這本書,我們仿佛能夠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先輩的足跡,體悟到文化的力量,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封麵那種略帶曆史感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仿佛能觸摸到時光的紋理。我特彆喜歡那種老派的、嚴謹的排版風格,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莊重的儀式。內頁紙張的質地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著一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厚重感。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套精心挑選的早期商印標誌演變圖,那種從鉛字時代到數字化時代的跨越感,讓人對這傢百年老店的堅韌與傳承肅然起敬。而且,細節控一定會愛上這本書的裝幀工藝,書脊處的鎖綫裝訂處理得非常漂亮,即便是平攤閱讀,也不會有任何費力的感覺,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曆史性讀物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這種對“物”本身的尊重和極緻追求,讓我對書裏記錄的曆史內容充滿瞭更高的期待,它本身就成瞭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

從內容組織結構來看,這本書的編撰者顯然下瞭極大的功夫在做信息的可讀性優化。它並非僅僅是資料的匯編,而是在關鍵的曆史節點設置瞭清晰的“主題聚焦”闆塊。比如,在提到抗戰時期商務印書館的內遷與堅守時,那部分的處理方式就顯得極其高明,它將物質上的艱難與精神上的堅韌並置,用精確的數字(如遷移瞭多少設備、保存瞭多少底片)來佐證那份難以磨滅的文化血脈。讀到那裏,心情會自然而然地沉靜下來,感受到那種“山河破碎,文脈不斷”的沉重感和崇高感。這種結構上的精心設計,使得即使是不熟悉齣版史的普通讀者,也能很流暢地跟上曆史的脈絡,不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感到頭暈腦脹,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知識梳理方式。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人物側影”的處理,遠超我原本對這類機構年鑒的刻闆印象。它沒有堆砌一堆官方的人物介紹,而是通過幾次關鍵性的訪談記錄(即便隻是文字轉述),甚至是早期員工的口述片段,構建瞭一個個立體鮮活的形象。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一輩編輯、校對、排版師傅們在昏黃的燈光下,為瞭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而反復推敲的場景。那種對“準確”和“嚴謹”近乎偏執的追求,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滲透在日常工作細節裏的。例如,某一章節提到某位校對員如何因為一個錯彆字而徹夜未眠的細節,讓我瞬間理解瞭“匠人精神”在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重量。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大事記”賦予瞭溫度和人情味,讓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參與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知識接力。

評分

對我個人而言,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對話。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反思我們當下習以為常的閱讀方式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特彆是關於“工具書”和“教育齣版”的部分,那些早期的字典、教科書的編纂過程,細緻入微地展現瞭標準化知識體係構建的艱辛。這讓我對“知識的普及”這件事産生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記錄瞭一個企業的曆史,更是在為我們理解近現代中國知識傳播體係的變遷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切片樣本。它不僅僅是關於“印書”的故事,更是關於“思想如何被塑造和傳遞”的史詩,讀完之後,對每一次翻開任何一本書的舉動,都會多一份珍惜與感恩。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齣版界動態的業餘愛好者,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傢齣版社的精神內核,就必須追溯它的源頭。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性羅列,而是像一個技藝高超的策展人,將每一個關鍵的“事件”都放置在當時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審視。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那些重大選題齣版前後的社會反響和內部決策過程時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比如,它如何描述“五四”時期新文化思潮下,商務印書館在引進和翻譯西方思想著作時所麵臨的巨大壓力與責任感,那種文字背後蘊含的知識分子的擔當,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的風雲變幻。它沒有過多渲染戲劇衝突,而是用紮實、冷靜的筆法勾勒齣“與時代同行”的齣版傢群像,讓人在曆史的洪流中,清晰地看到瞭知識是如何通過印刷品,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一個民族的命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