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附光盘四张)

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附光盘四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其昌,王彩云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唱腔
  • 耿其昌
  • 戏曲
  • 艺术
  • 音乐
  • 光盘
  • 教学
  • 传统文化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3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809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铜版纸
附件:CD,DVD
附件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名家唱段琴师整理
  本书曲谱由耿其昌先生合作了十几年的琴师王彩云搜集整理,采用唱腔与京胡伴奏并行的双行谱形式,既方便戏迷学习,又便于乐队伴奏。
  2.剧目经典涵括古今
  本书是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戏曲名家唱腔精选系列”中的又一力作。全书收录耿其昌先生60余段经典唱段,包括传统戏、现代戏、京剧诗词等。
  3.口述传承时代记忆
  每出剧目之后,耿其昌先生自述唱腔传承故事、演出实践体会、创新发展思路等,为戏迷学习剧目,为研究者研究京剧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4.珍贵录音视听互通
  图书汇集了耿其昌珍贵的演出剧照和音像资料,包括3张CD和1张DVD,可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与聆赏耿其昌的京腔京韵。

作者简介

  耿其昌,1947年出生于北京,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66年毕业。现为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文艺一级演员,政协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耿其昌开蒙老师为陈斌雨先生。在中国戏曲学校时曾受到雷喜福、贯大元、王连平、茹富兰、宋继亭、邢威明、郭仲霖等著名京剧前辈的亲授。八年戏校严格、规范的训练,使他在文武两方面都打下了雄厚坚实的传统基础。毕业之后,又先后向王瑞芝、王金璐、叶盛长、于世文、李世霖、刘曾复、欧阳中石、刘世勋、陈大擭等诸前辈学习。耿其昌宗法余(叔岩)派,兼学其他流派的精华。从12岁登台演出至今,已有五十八年的舞台生涯。他学戏近百出,曾演出过近七十出优秀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并担任主要角色。他的演唱风格婉约、豪放兼而有之,朴素大方、韵味醇厚。由他主演的《瘦马御史》一剧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节金奖,个人获得表演一等奖——优秀表演奖。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作者自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之间,我已是70岁的老人。我从12岁正式登台演出至今,京剧舞台艺术生涯已有58年,而且从未间断过。今年,上海音乐出版社计划出版《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我非常高兴。它梳理了我几十年来的艺术历程,对我过去的岁月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回想这几十年来,在艺术上我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最要感谢的就是我众多尊敬的恩师们。我曾先后和几十位著名的京剧前辈们学戏,学习他们高尚的艺德、高超的技艺,是他们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演戏,是他们成全了我。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谆谆教诲,如在眼前。我深深怀念这些恩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本曲谱集的出版,权当是向故去的这些先生们的一个汇报吧。
  谈到我自己,自认为非常刻苦努力。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各方面的天赋条件并非最优秀,但是勤能补拙。几十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学习,以至有的先生与我讲:“很少看到像你这么大岁数的演员,还如此认真地学习。”我深知高超的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常年的积累慢慢练就而成。又说“功夫在戏外”,这话一点不假,光学戏不行,各种门类的知识都要涉猎,生活的阅历也要通过勤观察多消化得以丰富,才能加深对舞台上各种不同性格人物的理解。就这样,几十年来,我边学习、边积累、边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我此生有幸娶到了一位生活中的好妻子,也是事业上的好搭档——李维康。她各方面都非常出色、非常优异。从她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受到了启发。在行当上,我们一生一旦,在舞台上,我们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几十年来,合作排演了几十出大大小小的各种剧目,饰演了众多人物。这也是我在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为了使本书更加生动,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为每出戏撰写了“一席话”。这个小板块主要希望与朋友们分享我的艺术经历,谈谈我的师承关系,剧目的艺术特点和技术要求,以及我在演出实践中的体会认识和整理创新的思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一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或不够准确的地方,希望你们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耿其昌
  2016.9.19


传统戏曲的广阔天地:一部涵括流派纷呈的京剧艺术精选集 书籍名称: 梨园遗韵:中国戏曲艺术经典赏析与流派探微(不含《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相关内容)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戏曲爱好者,特别是京剧艺术的初学者与进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领略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艺术中那些跨越时代、薪火相传的经典流派与表演精髓。我们坚信,京剧的魅力不仅在于一两位大师的辉煌,更在于其体系的丰富性、唱腔的包容性以及表演哲学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分:京剧的起源与格局的奠定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京剧自徽班进京、融合汉调,最终定型于清朝中叶的复杂历史进程。重点分析“四大徽班”如何奠定了京剧的早期声腔基础,以及道光、咸丰年间,以程长庚为代表的“老生”流派是如何通过“京腔京韵”的融合,确立了京剧在全国戏曲舞台上的核心地位。 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京剧的“四功五法”的雏形与规范,探讨了在没有现代扩音设备的条件下,演员如何通过气息的运用、嗓音的控制,达到“声如洪钟,韵如金石”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早期剧本如《搜孤救孤》的唱段分析,展现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张力。 第二部分:流派纷呈——老生行当的博弈与传承 京剧的艺术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成熟且风格迥异的各大流派上。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京剧老生行当的几大标志性流派,深入剖析其唱腔的结构、气口运用以及舞台呈现的差异。 1. 余派艺术的深沉内敛: 我们将重点解析余叔岩先生所开创的余派老生的艺术特点。余派之“韵”在于其“平、圆、静”的境界。不同于早期老生演唱的昂扬外放,余派更注重声调的内敛与气韵的悠长。通过对《失街亭》中马谡的唱段分析,我们展示余派如何在表达人物的沉郁、矛盾与悲剧性时,通过对“擞”、“擞”等技巧的精准控制,达到“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艺术效果。强调余派对气息的极度珍视,追求的是“不着力而气自足”的自然之美。 2. 郝派艺术的刚劲雄浑: 与余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郝寿臣先生所代表的另一支老生力量。郝派唱腔以其刚劲、饱满、富有张力的“铜锤音”著称。本书将探讨郝派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力量感和戏剧冲突。分析郝派对川江号子等民间声腔的吸收,以及如何在《打登州》等武老生戏中,展现出英雄人物的豪迈与果决。 3. 孟派艺术的清劲高亢: 孟小 দেখলেন先生的孟派艺术,则以其“清、亮、劲”的特点独树一帜。孟派特别擅长运用高腔和强弱对比,尤其在表现青年、热血或内心挣扎的角色时,展现出非凡的穿透力和表现力。书中将对比分析孟派在演绎传统和新编剧目中的不同侧重,及其对青年一代老生演员的影响。 第三部分:旦角的华彩与行当间的交融 京剧的艺术光芒,同样体现在其精细划分的旦角行当上。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避开对单一大家录音的罗列,转而探讨不同旦角流派的审美取向和表演体系。 1. 青衣的“韵”与“情”: 我们将深入探讨程砚秋先生的程派青衣,其艺术核心在于“悲凉”和“婉转”。程派唱腔的标志性特征——“歪唱”,并非简单的音准偏差,而是为了在腔体结构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抑扬顿挫,以表达人物内心的幽怨与挣扎。通过对《锁麟湾》等剧目的分析,展示程派如何将痛苦的内心活动转化为外在的、极具审美价值的唱腔。 2. 花旦的灵动与“俏”: 对比青衣的内敛,花旦行当则强调身段的灵巧和嗓音的明快。我们将讨论尚小云先生的尚派艺术,其“脆、亮、快”的特点,如何在保留花旦的娇俏之余,增添了一份大气与雍容。分析尚派在处理复杂戏份时,对口型、眼神和水袖的同步要求。 3. 武旦与老旦的独立体系: 本书不会忽略武旦(如杨派的“猴戏”)和老旦的艺术成就。武旦的讲解侧重于武功与唱功的结合,探讨如何通过唱腔的节奏变化来配合翻、跌、扑、登等高难度技巧。老旦部分,则聚焦于对不同年龄段女性角色的精准拿捏,以及其唱腔中醇厚和慈爱的特质。 第四部分:现代京剧的探索与声腔革新 京剧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吸收和革新的能力。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回顾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在剧目题材和声腔处理上的大胆尝试。 1. 新编历史剧的声腔语言: 我们将分析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中,声腔如何进行“民族化、现代化”的探索。这些新腔的设计,如何在保持京剧“字正腔圆”基本功的前提下,吸收了交响乐的结构感和更宽广的音域,以适应现代舞台表现的需求。重点讨论其在“板式”处理上的突破,如何使唱腔更贴合人物心理的即时变化。 2. 伴奏体系的丰富: 最后,本书将探讨伴奏乐器的演变,从传统“四大件”到弓弦乐器的加入,再到对打击乐的精细化运用,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演员的气息控制与唱腔的风格走向。 总结: 本书《梨园遗韵》旨在构建一个京剧艺术的宏观图景,它提供的是一个广阔的知识框架,引导读者在欣赏任何一位大师的唱腔时,都能将其置于中国戏曲流派传承的脉络中进行理解和品味。它是一份对京剧艺术整体结构、流派差异和发展轨迹的详尽考察,而非对某一特定艺术家的录音汇编。通过此书,读者将更清晰地认知京剧体系的复杂与壮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四张光盘,与其说是唱腔的集合,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京剧行当”风貌展示图鉴。每一张光盘似乎都侧重于不同的风格流派或者戏路,这使得听众在短时间内能领略到京剧艺术的广阔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其中一张光盘中对“武生”和“花脸”唱段的收录。以往听戏,总觉得武戏的唱段往往被精彩的武打场面所掩盖,但这套专辑里,那份“以唱带打”的韵味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花脸角色的那股子“霸气”和“墩厚”,声音的处理极富张力,每一个吐字都带着一股子“使坏”的劲头,听得人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传统印象中脸谱化带来的刻板印象。它巧妙地平衡了艺术的严谨性与娱乐性,让听者在享受音乐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对京剧行当内部的专业分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于那些想全面了解京剧艺术光谱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和“参考手册”。

评分

拆开包装,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个附带的四张光盘的厚重感,这立刻给人一种“物超所值”的心理预期。我挑选了一张看起来封套设计最为朴素的那张开始试听,抱着“随便听听”的心态。结果,那个“随便听听”的计划很快就被打破了。这套专辑的制作水准,尤其是在音质还原度上,表现得极其出色。我特意用了一套相对专业的监听设备来感受,那些细微的,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颤音”、“擞音”甚至是伴奏中胡琴的每一次轻拨,都被清晰地捕捉了下来,几乎没有那种老录音常见的“嗡嗡”杂音或高音的刺耳感。这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演唱时口型的变化和气息的流动,仿佛那舞台就在我的客厅里重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文武场面处理的平衡性。在某些需要突出人声力量的段落,乐队的衬托恰到好处,既烘托了气氛,又绝没有喧宾夺主,使得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套精选集,绝对是为那些对音质有较高要求的发烧友们量身定做的,它证明了好的艺术,配上顶级的录音技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套专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文化责任感”的驱动,希望能支持和保留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起初我担心自己年纪尚轻,可能无法完全领会那些唱腔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毕竟京剧的“架子”和“规矩”太重了。然而,这张专辑最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可亲近性”。它没有一味地追求晦涩难懂的“老腔老调”,而是精选了那些旋律性强、情感外露的段落。比如其中一段西皮慢板,演唱者处理得极其细腻,那种内心的挣扎与隐忍,仅仅通过几个音符的起伏和行腔的转折就表达了出来,即便我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戏,也能被强烈的代入感所感染。这套精选集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为你揭开京剧这层略显神秘的面纱,它教会你如何去“听”,而不是简单地“听完”。这种由内而外的感染力,远比华丽的辞藻包装来得更为持久和深刻,它成功地在传统与现代的审美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这部由“京剧名家”倾情演绎的唱腔专辑,单从名字的份量感上就能窥见其非同一般。我原本对京剧的了解仅限于电视上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选段,总觉得老一辈的艺术形式,可能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中缺少点共鸣。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戴上耳机,准备迎接这场听觉盛宴时,我的固有印象被彻底颠覆了。首先被震撼到的,是那份对“气口”的精准把控。听着那悠长而富有层次感的韵味,仿佛能触摸到老艺术家们在台上挥汗如雨、一气呵成的气魄。尤其是高腔部分,完全没有一般演唱者常有的那种为了拉长音而产生的“虚”或“飘”,而是根根扎实,如磐石般稳固,直入心脾。光盘中的曲目编排也颇见心思,并非简单地罗列名段,而是能感受到一种情绪的递进,从激昂的叙事到婉转的抒情,像是读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口述史诗。对于初入门槛的朋友来说,这套碟片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引路人”,它不只是声音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活态的京剧教科书,即便不懂唱词的典故,那份韵味也能让人沉醉其中,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京剧——它绝非陈旧,而是需要用敬畏之心去细品的陈酿。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聆听者角度出发,这套唱腔精选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京剧,在很多人眼中是舞台上定格的画面,是历史书上的文字。但这张专辑将它还原成了一种鲜活的、可以呼吸的艺术形式。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听,而是会主动去期待下一段唱腔的处理方式。例如,在某些须生唱段中,那份“沧桑感”的营造,是通过声带的轻微抖动和气息的收放来实现的,它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有力。它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不紧不慢地跟你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每一个转折,每一次的停顿,都充满了生活智慧的沉淀。这套专辑成功地做到了“去精英化”的普及,它没有把我这个普通听众推开,反而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最精美的材料,教我如何品味这门复杂的艺术。听完后,留下的不是满足感,而是一种强烈的意犹未尽,促使我再去寻找更多关于这些唱腔源头的资料,这套精选集无疑是点燃了我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