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文艺复兴时期完美的代表
——巨人中的巨人
——人世间的旷世奇才
引自意大利出版社,跟随意大利学者探索意大利传奇的人生。
结合大量史料,在真实、可感知的时代背景下解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多角度呈现达?芬奇的艺术人生。
系统梳理达?芬奇大量手稿的流传散落历史,清晰明了。
探索“达?芬奇之谜”的来龙去脉,多方位展示达?芬奇不朽的生命力。
本丛书引自意大利君提出版社,精选世界绘画史上十二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其非凡的艺术人生,在真实、可感知的时代背景下解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呈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风采。
本书为“艺术人生”系列丛书之一,书中以达?芬奇的一生为主线,结合时代背景,重点介绍了其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上的成长与发展,对其手稿流传历史、作品题材、创作手法和理念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多方面展示了这位“旷世奇才”对后世的影响。
恩里卡?克里斯皮诺,意大利学者,艺术研究者,著有《列奥纳多?达芬奇》《梵高:透视艺术大师》等。
1452—1468
出生证明
少年时光
手稿
手稿散落的历史
意大利
法国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1468—1499
早期训练和成就
天资聪颖的学徒
米兰和斯福尔扎宫廷
肖像画与“最后的晚餐”
工程和建筑作品
1500—1519
事业巅峰期
重返佛罗伦萨
第二次居住于米兰
罗马时光
在法国宫廷
达?芬奇之谜
传奇的一生
“蒙娜丽莎”热潮
影视作品中的达?芬奇
年表
索引
天资聪颖的学徒
1468 年,16 岁的达?芬奇来到佛罗伦萨。父亲瑟?皮耶罗成了大权在握的美第奇家族里的公证员,这一职位无疑可为儿子的事业助一臂之力。一年后,即1469 年,美第奇家族赫赫有名的“豪华者”洛伦佐开始执掌政权。据说,达?芬奇和父亲以及年轻的继母住的第一幢房子就在德?贡迪路上,与领主宫相距不远,瑟?皮耶罗是在1469 年搬到那里的。当时,佛罗伦萨行会林立,而领主宫则属于商人行会。后来,从1490 年开始,贡迪家族委托朱利亚诺?达?桑加罗修建新宫。
达?芬奇第一次生活在佛罗伦萨时,这座城市的样貌可从彼得罗?德尔?马萨乔于1469 年绘制的地图和大约在1472 年完成的被称为《链锁地图》的地图上略知一二。15 世纪下半叶,这座托斯卡纳的首府城市生机勃勃、人口众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城中宏大建筑林立,既有辉煌宏伟的公共建筑,如领主宫和巴杰罗宫,又有恢宏伟岸的教堂,如圣洛伦佐大教堂、圣十字教堂、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卡尔米内圣母大殿、圣灵大教堂和圣母百花大教堂,其中布鲁内莱斯基为圣母百花大教堂设计的著名穹顶刚刚完工。
浸润于这样的氛围中,豪门望族纷纷兴建精致典雅的宫室,这些建筑富丽堂皇,包括科西莫?德?美第奇委托米开罗佐于1444 年在拉尔加路(今天的加富尔路)上修建的美第奇府邸和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为鲁切拉家族设计的庭宅,以及富甲天下的卢卡?皮蒂当时正在修建的宫室。1468 年,乌尔比诺公爵,即费德里科?达?蒙特费尔特罗曾到访米兰,途经佛罗伦萨。拉斐尔的父亲乔凡尼?桑蒂作为随行人员也因此来到佛罗伦萨。他的作品《押韵编年史》在谈及佛罗伦萨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时提到了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卓越的画师佩鲁西诺?皮耶尔?德拉?皮耶维(佩鲁吉诺),两名年轻人获得的地位和喜爱不相上下。”这充分证实了达?芬奇的艺术天分和他对绘画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正是这位天资聪颖的少年走进韦罗基奥画室的真正动机,尽管这一点至今仍未获证实。要知道,韦罗基奥是佛罗伦萨15 世纪文艺复兴初期名扬内外的大师,受到包括美第奇家族等在内的显赫主顾的高度推崇。
人们通常认为达? 芬奇是在1469 年进入了韦罗基奥的工作坊。依据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的记述,这事是由瑟?皮耶罗主动促成的:“有一天他把儿子(达?芬奇)的作品带给好友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并急切地请他明示达?芬奇学习绘画能否有前途。这些出众的早期作品震惊了安德烈亚,
他敦促瑟?皮耶罗让儿子学习绘画,于是皮耶罗就安排达?芬奇进入了安德烈亚的画室,达?芬奇对此非常高兴。他不仅修习绘画,也研习与绘画相关的其他知识。达?芬奇的智力非凡卓越,他具有丰富的几何学知识,而他不仅将之用于雕塑,还用于建筑。在少年时期,他就利用石膏翻模工艺用黏土制作了一些畅笑的女子头像和类似丘比特天使的头像,作品仿若出自大师之手。在建筑方面,他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平面图和其他建筑物图纸;年轻的他还是提议修改阿诺河河道的第一人;此外,他还画图设计碾磨器、加料机和其他水力驱动设备。由于将以绘画为业,所以达?芬奇对之潜心钻研,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有时也借助模型或泥塑人像。他先以在石膏中浸过的柔软旧布包裹泥塑,然后用笔尖耐心地在质地优良的兰斯帆布或在旧的亚麻画布上进行黑白素描,画风令人叹服。”在这段文字里,瓦萨里显然重点强调了达?芬奇进入大名鼎鼎的韦罗基奥画室后扑面而来的丰富体验和这位“神童”的卓越才能,这份天赋在与丰富的传统绘画技巧相遇后,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最充分的展示。
1476 年,达?芬奇依然在韦罗基奥的工作坊中学习。他于1472 年成为圣卢卡公会,即佛罗伦萨画家协会的注册会员,从而获得独立接受主顾委托的资格。目前我们知道,确定为达?芬奇完全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现藏于乌菲齐美术馆的一幅风景画,作品时间标注为1473年8 月5 日。在这幅画里,21 岁的画家描绘了从芬奇镇附近的蒙塔巴诺坡上俯瞰阿诺河河谷的景象。在韦罗基奥的工作坊,达?芬奇可能还与老师有一些合作作品,不过这些作品都是委托给佛罗伦萨大师韦罗基奥的,所以报酬也全部直接付给了韦罗基奥。一些专家认为,他们合作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拉斯金圣母》、《底特律报喜》和《卡姆蒂里圣母》等绘画作品,韦罗基奥擅长的雕塑也留有达?芬奇的印迹。在雕塑领域,这位早慧少年甚至参与了名作《持花贵妇》和《大卫》( 现均藏于巴杰罗国立美术馆)的创作。有观点认为,大卫身材瘦削,可能正是以青年时期的达?芬奇为原型而创作的。
油画《耶稣受洗》(现藏于乌菲齐美术馆)中的天使也被认为出自达?芬奇之手,该画最初是为佛罗伦萨的圣萨尔维教堂而作,时间为1473 年至1478 年。瓦萨里在记述的逸闻中认为,由于这位小天使,韦罗基奥在年轻的学徒面前只能自叹弗如,没有继续参与《耶稣受洗》的绘画——“一个年轻人比他懂得还多,他感到愤懑,从此以后再也不想与色彩打交道”。1478年,在威尼斯埋头设计领袖巴托洛梅奥?科莱奥尼纪念碑的韦罗基奥可能又给达?芬奇和洛伦佐?迪?克雷蒂交付了另一项任务,即完成皮斯托亚大教堂圣坛上的祭坛画。描绘“天使报喜”的祭坛附饰画(现藏卢浮宫)中,也有一部分被认为是达?芬奇所作。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像一首精妙的交响乐,时而舒缓,时而激昂,让人欲罢不能。作者显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人物的生平与他所处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艺术思潮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开篇部分,那种对主人公童年环境的细腻描绘,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阳光和泥土气息的佛罗伦萨郊外,让人能真切体会到早期经历对一位天才的塑形作用。随后,在描述其艺术探索的章节,文字的张力陡然增强,充满了对创新与突破的激情赞颂,仿佛能感受到画笔在画布上快速挥舞时带起的风声。但最让我震撼的是对那些争议性片段的处理,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冷静和审慎,层层剥茧,试图还原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动机。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对传记文学不太感兴趣的朋友,也会被情节的吸引力牢牢抓住,直到最后一页。
评分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被某些段落中作者的独特视角所深深触动,不得不进行长时间的沉思。作者在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对达芬奇思想形成的影响时,提出了一种极富洞察力的观点:即达芬奇对完美形态的永恒追逐,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潜能无尽可能性的投射与信仰。这种将个体天才置于宏大哲学背景下的解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具有永恒的探讨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探索精神”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尝试新事物”,而更像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虔诚追问,一种对已知边界的不断试探。这种哲学层面的触动,远超出一本标准传记应有的范畴,它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当下社会在面对未知时的态度和勇气。
评分这本书在资料引用和史料考证方面所下的功夫,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它并非简单地依赖二手资料,而是通过大量对原始信件、私人笔记甚至现存艺术品的微观分析,构建起一个坚实可靠的叙事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他辗转服务于米兰公爵和法兰西国王的时期,作者非常谨慎地引入了多方史料进行交叉比对,从而呈现出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面貌的人物侧影,避免了浪漫化的过度想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悬案时的严谨态度,作者会明确指出哪些是根据推测,哪些是确凿证据,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真正想了解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求证精神,是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有价值的东西,让人感觉自己是在跟随一位真正学者的脚步在探索历史迷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封面采用了一种带着复古质感的哑光纸张,触感温润,中央的图像处理得非常有艺术感,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讲究,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行距和字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高清印刷的插图和手稿摹本,色彩还原度非常高,细节清晰可见,看得出出版方在纸张选择和印刷工艺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个人非常看重阅读的“物质体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捧在手里,慢慢翻阅,感受油墨和纸张的气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希望能在部分重点手稿旁边,能有更详尽的、针对性的技术分析注释,那样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会更加便利,但就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艺术普及读物而言,它的物性呈现已经堪称完美了。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分析“跨界思维”方面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罗列达芬奇在绘画、解剖学、工程学等不同领域的成就,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在其大脑中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的。比如,书中对“光影透视法”的阐述,就将它与当时意大利早期工程学中对几何和光学原理的理解联系起来,清晰地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知识整合的强大力量。这种论述方式,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达芬奇“万事通”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他之所以伟大,并非因为他涉猎广博,而是因为他拥有打破学科壁垒的独特认知结构。那些关于飞行器设计的草图分析部分,与他对人体骨骼运动规律的观察心得穿插对比时,那种“殊途同归”的智慧火花,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对“博学”的深层解构,而非肤浅的赞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