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

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青 著
图书标签:
  • 协和医院
  • 医学史
  • 中国医学
  • 百年协和
  • 医学教育
  • 医疗发展
  • 历史文化
  • 医学回忆录
  • 协和精神
  • 医学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8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635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视界
开本:16K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74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湛庐文化旗舰店>>

编辑推荐

为何全国人民看病上协和?为何东单9号院诞生了如此之多的好医生?作者一针一线、细细揭秘百年协和传奇故事,带你领略新鲜的趣闻和久被遗忘的历史。

一段故事,一个理想,和沸腾的生活。《协和医事》全面修订,112幅珍贵老照片,25万激情文字,回顾协和百年传奇故事,洞察新时代医学之道。

对中国老百姓和医疗界人士来说,“协和”这两个字形成的品牌已无法估价,其意义跨越协和本身。作者为了此次“协和百年纪念版”的修订,特意远赴美国用思辨的深度观照当下,揭示着新时代的医学之道。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做事的选择和方式,虽不大声,但绵延,自成宇宙。以世界一流标准锻造的“协和”,经历了百年的沉淀,这里有几代人的青春、有失败摧不毁的理想、有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久被遗忘的历史。在《协和医事》中,作者用饱含感情又克制理性的笔锋细细揭秘百年协和的传奇故事,带你感受那种纯净而顽强的力量。

说历史:协和是如何建立的?风雨飘摇的1942年发生了哪些故事?

品人文:医学如何去关心广大民众?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谈奇事: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故事、孙中山最后的岁月如何度过?

讲医道:什么是为医之道?好医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病人在医生眼中是什么位置?

《协和医事》以文学的笔法再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百年来的历史全貌,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感人的事例,对中国医学教育,解决医疗现实中的某些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重读协和百年传奇故事的同时,观照当下医疗。寻求更广意义的解决之道。

作者是医疗业内人,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尤其是对思考当前的医患关系、医学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常青


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后回国,任职跨国制药公司多年。

以笔名“讴歌”“丰玮”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协和医事》(2007年版)、《如何老去:长寿的想象、隐情和智慧》,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及《B.A.D.》。


精彩书评

作者是一位从协和毕业的医学生,已经接受了圣洁、慈善的洗礼。二十年后,又从新的高度和视角鸟瞰这座学府的过往,热忱地观察她的发展。让我们感觉协和、认识协和、融入协和,不论在协和或者不在协和,是医生或者不是医生,都一起为协和医事怦然心动,深长思之。《协和医事》是一只窥镜,可以洞悉的不仅是医学,还是哲学;不仅是医院,还是社会。

——郎景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诞生于20世纪初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任何角度看,她在中国医学、医学教育乃至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协和医事》的作者采用了更开阔的视野,也就是更接近社会大众的方式,用更深邃、开放和活跃的思维,文学式的笔法,对她作了生动的介绍和论述,揭示出一种历史、现实中曾有过的难得的医学精神气质,对广大群众和业内人员认识当前医学、医学教育中的某些困境和矛盾,解决医疗现实中的某些困惑,或许有一些启示作用。

——董炳琨

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


本书以文学的笔法再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近百年的历史全貌,娓娓动人。 “老协和”的医学教育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它重视启发式教育,重实践,重视人文、医德教育,曾培养出为数众多的大师级的良医、良师和科学家。老协和的理念,对中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协和医事》是一部及时的好书。

——方圻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

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

一部协和人讲述的协和故事,一个世纪传奇的寻根之旅,一次精英智慧的自我救赎,一声回归医学本源的召唤号角。

—— 马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九一级八年制校友、教务处负责人


在协和上学时,老教授们说,病人和死亡之间最后隔着的就是协和,所以你要时时刻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协和毕业很久以后,我开始把协和当成庙堂,偶尔回去看看,安定心神,体会生死,汲取力量。协和到底怎么回事,看看师妹常青的《协和医事》。

——冯唐

作家,北京协和医学院九零级

目录

纪念版序:大河深处

序:“协和”这两个字


第一部分 遥远的东方有个协和

望东方,酝酿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 004

中国:一个广阔的试验场 / 010

可以送给中国的大礼 / 015

现代神学:科学医学 / 024

中西合璧的“油王府” / 033

1921:开幕典礼 / 045

招聘最好的人,并让他们开心 / 056

把护士变成天使的学校 / 070

第二部分 好医生如何诞生

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 / 082

一位学生进入协和的求学苦旅 / 089

备受争议的协和育人模式 / 097

启发那些“想成为自己的个体” / 110

师道,照亮校园 / 121

毕业之后的“宝塔尖” / 133

内科大查房,90 多年一贯制 / 142

在“熏”的气氛中成长 / 150

协和的发散意义 / 156

一个古老的命题: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 163

第三部分 从“贵族医学”到“民众医学”

医学“布尔什维克” / 174

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 179

走出医院,走进胡同 / 185

20 世纪30 年代的“赤脚医生” / 195

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 / 206

打开协和窗户看中国 / 214

第四部分 协和的民间故事

老协和人的脾气 / 230

孙中山的最后岁月 / 238

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 243

“北京人”在哪里 / 254

56 个小本和百宝箱 / 259

老协和的女大夫 / 263

第五部分

1942:风雨飘摇 / 274

朝向希望之火不熄的征途 / 284

大半个世纪的质量与数量之争 / 295

协和式的临床思维 / 308

自省、专注和慈悲 / 315

一个诸事凝结的传奇 / 325

医圣时代已过,良医余韵仍存 / 335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 344

大众视野中的协和吸引力 / 351

“协和现象”及“未来协和之道” / 358


后记:我的协和情结与“泛意义协和” / 369

参考书目 / 373


精彩书摘

第二部分 好医生如何诞生


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


在协和自办医预科的阶段,林巧稚参加的那场入学考试,后来经常有人提起。

1921 年夏,林巧稚从鼓浪屿动身,赴上海报考协和的医预科,那届只招25 名学生。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就跑过去急救,结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却没有考完,以为自己这回必定落榜了。可是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看了报告,认真研究了她的考试成绩,认为她的其他各科成绩都不错,于是决定录取她。

后来,协和医预科教育的大部分转入燕京大学时,入学考试内容“有些像现在的智力测验”,“题多,要求敏捷,英文要求较高”。协和毕业生张之南回忆他在1949 年的英文考试内容之一是,要求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需会背原文,又能译成英文,中英文都要好”。

从协和开创之时,就特别强调医学生的生源质量,学生要先读完医预科。医预科是1910 年“Flexner 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医学生入学前要有至少两年的大学基础,学习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了让更好的学生学习更高级的课程,原计划两年的医预科教育在学校开张时延长至三年,以保证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学习前打下扎实的基础。其课程包括:生物、化学、数学、物理、中文、英语和现代欧洲语言。这些课程如有可能,应在综合大学里完成。

但在协和创办的那个时代,中国的综合大学还达不到协和期望的医预科水平,不能提供充分的医学基础教育。为了从一开始就保证高标准,协和做了一个决定,即自办医预科。

自办医预科招聘的第一位教授是物理系主任斯狄弗勒,他此前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物理课。化学系主任是拥有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威尔逊(Stanley D. Willson)。生物学系负责人帕卡德(Charles R. Packard)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英文教师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是传教士之子,精通汉语,后来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知名的汉学家。

据说,协和在为医预科物色教授时,除了从国外聘请,还试图去找那些“受过很好的中文传统教育,同时兼有现代观点”的中国人。挑选中文老师时,顾临推荐一位名叫胡适的人,说此人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过学,是哲学博士,中西兼通。胡适虽然最终没有进入协和医预科教授的队伍,但后来却进了协和的董事会,参与决策协和事务。马鉴成了第一期医预科的中文老师,后来他成为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有人曾评价,协和是一所“其标准之确定无视所在国的实际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医学院。胡适将协和比喻成“一所独轮手推车式的国家里,飞机式的学院”。自办医预科毕竟是权宜之计。为追求协和的高标准,基金会不仅要为协和医学院本身投入巨资,也需要每年拨款资助中国的13 所综合性大学,以提高这些大学的医预科教学水平,这些大学包括:上海圣约翰大学、金陵学院、南京大学、湘雅医学院、南京的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燕京大学……直到8 年之后,这些大学达到了协和要求的水平,协和才停止自办医预科,改从这些学校招生进入协和医学院。

在协和自办医预科期间,共培养205 名学生,有100 人进入协和,其中84 名完成了协和接下来的5 年医学课程,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自办医预科学校的最后一任校长回顾自己在北京5 年的历程,着重提到医预科学生的能力:“学生整体上都很强……同学之间的成绩几乎不分伯仲。”严格的医预科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协和办学的一大特点。

协和医预科停办后,一部分老师调往燕京大学任教,大部分教学设备也都送给了燕大。燕大医预科成了协和医学生的主要来源,逐步占到协和每年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二。


在燕大的医预科生活


这时的燕大校长是司徒雷登,他有着生长于一个双重世界的特殊生活经历:由父母和一小群讲卫生的白人长老会传教士所代表的小世界,以及由“可爱、愉快,但并不怎么讲卫生的中国人”组成的大世界。对他来说,这两者间有密切的关系。而燕大的大财主便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36— 1937 年,基金会的资助占到燕大年度总预算的五分之一。

燕大与协和的合作持续到1951 年。燕大的医预科一成立便成为校园的焦点,医预科学生“人数少、质量高”,被称为燕大“精华”。燕大对这些学医的学生有个规定:至少要选修人文科学的入门课程。在当时的燕京大学,学生们有机会沐浴在大师们共聚一堂的浓厚学术氛围中,比如听梁启超的弟弟梁启雄讲《史记》,听聂崇岐讲《中国通史》,听沈乃璋讲《普通心理学》,听赵承信讲《社会学基础》……曾在燕大就读的雷洁琼,回忆燕大教授们的教学方法:“我选修的是东洋史。东洋史不讲课,按翁先生(翁独健)指导,自己到图书馆查阅和浏览书籍,做读书卡片,学期末上交评分。教学法与众不同,既传授知识,又教给做学问的方法,一举数得。”在生物学界享有盛名的胡经甫,在讲无脊椎动物时,不许学生们记笔记,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听讲。他一边嘴里说,一边画,既条理清楚又引人入胜。听过他课的学生,都印象极深。

这些在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医预科学生耳濡目染大师们做学问的方法,沐浴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那时的燕大校园是他们的精神殿堂。

当时学校规定:“医预科期间,学生必须读完中文、英文各192小时,生物384小时,数学96小时,化学544小时,物理384小时,还有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在结束医预科学习后,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并参考医预科时的各门成绩和老师的推荐语,最后决定是否被录取进协和医学院本部。协和的张之南教授回忆,当年考试过关后“还要经过很特殊的面试,教授请考生到家吃饭,边吃边谈,谈家庭、志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等,一律用英语对答。在此过程中,了解考生的举止、言谈、表达和英语会话能力”。


人文心和科学脑


有人会问,在正式跨入医学院之前的医预科准备,究竟有多重要?是不是浪费时间?也许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

从本质上说,医学这一学科,试图理解的是一个与人类有关的永恒话题:人的自然本性。如同神学和法学一样,都指向科学研究的永恒话题,都需要逻辑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但这三个学科所指向的目标又都超越了科学本身。比如医学,它指向身体健康,它建立在对“人的自然本性”无所不包的知识基础之上。但在“人的自然本性”里,却总是存在着一些未知力量。对于这些力量的来龙去脉,人们可以无穷无尽地解释下去,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地理解,而恰恰就是这些不确定的力量,给医学研究赋予了丰富的实质和生命。

协和的医预科设置,是一段看似漫长,实则必需的、了解“人”的过程。它的存在,除了教授单纯的事实和技巧之外,还体现了一所真正大学里的教学应该有更多的追求。比如,塑造“整全的人”,实现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教育。真理的范围远大于科学,科学家必须作为一个人,而不仅是作为一位专家,投身到探索真理的事业中。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认真投入,这一点对于医学尤其重要。如同神经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自然科学的教育价值是培养精确观察的习惯,单纯就研究主题的教育价值来说,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要逊色很多。而人文科学的价值是:它允诺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实质的领悟,一种对传统的参与,一种对人类潜能之广阔性的认识。

“科学脑”对于当时的中国,更有着非同一般的内涵。19 世纪以来,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是医学,它由系统观察为特点的临床医学、实验室为中心的实验医学融合而成。“科学医学”与“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角色相得益彰。之前的“演绎法”以承认已知的知识为前提,不能用于发现新知识。自亚里士多德始,演绎法一直受到哲学家的厚爱。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确立了与“演绎法”对立的“归纳法”。他挑战中世纪的科学概念,强调人类不应从自己的头脑中创造一个世界,应从对自然和事物的观察中得到事实。近代以来,大量的科学发现都是通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成为科学理论。

在协和创立之初,当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院长韦尔奇、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所长西蒙·弗莱克斯纳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医学家和教育家,在批评传教士医学和中国教育时,强调如要把“科学方法”介绍到中国,就要教中国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实验室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有依据的结论。这些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顾问们被称为“培根人”,以此与传教士、传统教育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在参加1914年1月的“中国讨论会”前,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受卡内基基金会所托对中国进行考察。在他的报告中,谈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

东方人(除了近期的日本)从未运用过归纳哲学。西方在过去400 年里,正是凭借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真知,取得巨大的进步。与此相反,东方人主要依靠直觉和冥想,而且从权威那里接受生活信念和宗教信仰。

他将西医视为向中国引入归纳推理法的媒介,以训练年轻人的观察能力、如何准确记录事实,然后在对事实的观察和比较上得出正确、有限度的推理等。“西方内科学和外科学,是我们送给东方民众的礼物……在传授归纳和推理法方面,再没有比医学更合适的学科了”。当时中国的学生,缺乏在观察和归纳法方面的教育。以上海哈佛医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入学标准很高,学生入学前已在圣约翰大学受过一般教育。当艾略特在上海观察这些一年级学生做实验时,却发现他们不具备最低限度的使用归纳法的能力:

他们从来没有在此基础上学习过,从来没有人在此基础上教过他们,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归纳法是什么。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化学、物理或者生物知识去解决我们医学院一年级的科目,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归纳法。

艾略特建议,必须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使用归纳法进行科学教育和实验室教育:“没有这样的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在中国为中国人建立可信赖的医学院。”

1957年,虽未在协和求学但深受协和惠泽的张孝骞,在建议恢复协和八年制的上书信中写道:“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需要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桩艰巨复杂的工作。”他一再强调在复校之后,知识一定要学得宽一点,基础要打得扎实一点。他说,医学是同其他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必须具备严格的基本功。

在张孝骞上书两年后,协和八年制终于在1959 年恢复了招生,这时的校长是黄家驷。一开始,那些学生对于入校前花三年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读医预科很不理解。每一届新生入学,黄家驷和其他校领导都要亲自去一趟北京大学,以亲身体会告诉学生们:医预科的基础对于一个高级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多重要。副校长张孝骞鼓励协和学生在读医学预科时,要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作为综合大学的有利条件,扩大知识面,培养广泛的兴趣,选修一些文科方面的课程。

前言/序言

大河深处


草坪沿山坡铺展,几只松鼠于林中穿梭。秋日午后,远方静谧,天空高远。站在巨大的露台上,我的身后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大楼。

一周前我来到纽约,每日乘火车往返纽约与这座大楼之间。每一天,从早上9点起,在疯狂的英文快速阅读、大脑快速链接中度过。每一天,先是撕开一个小小角落,然后望见一片海洋,我在这片海洋上划着小船,过着纯然埋首的短暂学者生活。

在档案馆的同一间阅读室里,除了我,还有来自巴黎的读建筑艺术史博士的女生、阿根廷国立研究所的历史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研究美国现代史的中国男生……他们各有形形色色的研究课题,在此研读相关史料。而我此行,是为了2017年版《协和医事》的修订。我屡屡惊叹档案馆的保管和收藏之缜密,那些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资料,自协和创立之初,事无巨细,都有描述。接待我的一位资深档案管理员,在此任职多年,他的大脑几乎随时能调出我需要的那些协和史料,他每隔两小时走到我的书桌前,询问进展。

我在某种恍惚和眩晕之中结束此行。久居一室,专注做一件事,在汪洋阅读中的无尽深沉和广阔,打字机写就的往来信件与100年前的人和事共呼吸的感觉,常让我在走出档案馆时感觉现实世界变得扁平。待坐上回纽约的火车,往窗外一瞥,看见窗外的哈德孙河,看见大河之上的夕阳余辉、分秒间移动变幻的云图,猛地一惊。

如此埋首的专注,久违了。它让我回忆起曾在协和的学生生涯,回忆起许多老协和人曾描述的图书馆自修、深夜窗前读书的场景。心思澄明,生命中有一件事值得敬畏,值得相信,专注于此,往深处挖掘……如此埋首的专注,是许多老协和人曾经非常熟悉的,但也是今天的那个外部现实世界渐渐远离的。

这次档案馆之行,计划已久,终在2016年秋成行。于我,这是一次救赎之旅。拉我回到本质,回到内核,回到辛勤劳作,去往更高标准,为了能比2007年版的《协和医事》做得更好。

在这本新版的《协和医事》中,希望它不只是略过多维角度和缺乏张力的褒或贬,希望它不只是一支表面赞歌。希望将“协和”置放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中,在新版里呈现:它在百年间诸多冲突时的坚持、诸多分叉时的选择、诸多朦胧之前的预知。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中如何坚持,如何做事,以及如何保持希望之火不熄。

2017年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创立100年,当我们谈论协和过往百年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与医疗有关的是:西医如何进入中国,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西医教育的高标准是什么,一个好医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老协和人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气质……远超出医疗的是: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看病,看病时应期待找一位什么样的好医生,什么是铸造伟业的理念及坚持,基金会如何实现专家治理及专业执行。解析协和的吸引力,远超出医疗。自上一版《协和医事》面世,不同领域的读者发来读后感,他们来自医疗、历史、投资、法律、广告、企业管理、经济、建筑、基金会管理等各个行业。

在今天,为什么全国人民看病依然上协和?为什么有些协和人,似乎依然自带一套“净化系统”,与外部世界不保持同步的世俗化?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做事的选择和方式,虽不大声,但绵延,自成宇宙,它打动过我,打动过不少人。也许,它也会打动你。




历史的回声与现代的回响:医学进步的史诗 医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漫征途,是智慧与仁爱的交织,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它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渴望,以及对人类福祉的无限追求。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医学的每一次飞跃,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那些埋首于实验室的科学家,那些奔赴于病床前的医者,他们以毕生的精力,书写了无数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奇迹的篇章。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本特定书籍内容的介绍,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医学进步图景,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展现了医学从古至今,从懵懂到精深的演变历程,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璀璨人物和里程碑式的成就。我们将一起走进那个充满探索与未知的时代,感受那些挑战极限、突破常规的勇气,以及那些在绝望中寻找生机、在黑暗中点燃希望的伟大精神。 一、 黎明前的曙光:古代医学的智慧与局限 在文字尚不普及的年代,人类的生存之道就与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息息相关。古代医学,便是这种观察与理解的最初体现。从埃及的莎草纸医典,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再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每一个文明都孕育出了独特的医学思想体系。 古埃及人通过木乃伊制作,积累了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并对一些外科手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倡导观察病人,注重病史采集,提出了“自然疗法”的理念,并以其“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后世医者树立了道德标杆。中国的扁鹊、华佗等名医,更是通过望闻问切,运用针灸、草药等手段,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医学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古代医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在缺乏科学实验方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许多理论只能停留在推测和经验总结的层面。对疾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更是无从谈起。迷信、巫术等非科学因素也常常混杂其中,影响了医学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这些古代医学的智慧,如同埋藏在土壤里的种子,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科学的觉醒:文艺复兴与近代医学的奠基 文艺复兴的巨浪席卷了欧洲,也为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人体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开始取代宗教的束缚。维萨里《人体构造》的出版,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写实的插图,纠正了盖伦医学的许多错误,标志着近代解剖学的诞生。显微镜的发明,更是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让人们看到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生物,为后来的病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7世纪,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彻底推翻了盖伦的旧说,为生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18世纪,詹纳通过牛痘接种,成功预防了天花,为免疫学奠定了初步的基石。这一时期,医学逐渐摆脱了哲学和宗教的束缚,开始走向科学的道路,以实证和实验为驱动,对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 革命性的突破:微生物时代与现代医学的崛起 19世纪,是医学史上一个充满革命性突破的时代。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的工作,揭示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病原微生物学。他们发现了引起炭疽、结核、霍乱等多种疾病的细菌,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病原体学说”,彻底推翻了“瘴气学说”等过时的理论。这一发现,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直接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传染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挽救了无数生命。 与此同时,麻醉术的发明,极大地减轻了外科手术的痛苦,使得过去无法想象的复杂手术得以实现。消毒法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使得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这些突破性的进展,共同将医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人类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四、 精准的诊断与治疗:20世纪的辉煌与挑战 进入20世纪,医学的进步如同插上了翅膀。X射线的发现,使得医生能够“透视”人体内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抗生素的发现,特别是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如同奇迹般地治愈了曾经致命的细菌感染,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基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让科学家能够深入到细胞和分子的层面,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从而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癌症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仍是巨大的挑战,但多种癌症的治愈率大幅提高。器官移植、心脏搭桥等复杂手术的成熟,更是将医学的边界不断拓展。 然而,20世纪的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病、老年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等,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隐患。全球性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COVID-19等,也时刻考验着人类的应对能力。 五、 未来医学的展望: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展望未来,医学将继续以科技为驱动,不断突破界限。基因编辑技术、细胞疗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大数据分析在疾病预测和管理中的应用,都将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个性化医疗将更加普及,根据个体的基因、生活习惯等信息,制定最适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但与此同时,医学的进步绝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人文关怀将始终是医学的核心。在追求技术完美的同时,如何关爱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减轻病人的痛苦,提供全方位的身心支持,将是未来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患关系的重建,伦理道德的考量,社会公平与健康的可及性,都将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本书所勾勒的,正是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医学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发现的记录,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勇气、牺牲与奉献的赞歌。它提醒我们,医学的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它源于历史的回声,更指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每一次的突破,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次的希望,都源于对生命最深沉的敬畏与热爱。在这场与疾病永无止境的斗争中,人类凭借着科学的力量与人文的光辉,不断前行,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既有学术著作的庄重典雅,又兼具了老一辈文人的那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描述性文字,它们措辞精妙,意境悠远,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现代出版物那样追求快节奏的口语化表达,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耐人寻味的文风,让人仿佛能从中嗅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墨香和旧纸张的气息。这种对文字本身的尊重,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对历史的致敬。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那些遥远的名字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温度,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活生生的见证。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细微之处的个体命运。那些夹杂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医者轶事,小到一次成功的抢救,大到一次学术上的突破与争论,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微观视角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经历”历史。特别是对于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的探讨,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在感叹专业进步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这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写作手法,是很多纪念性文献所难以企及的。它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学术光辉,必然是根植于深厚的人文土壤之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感的年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精致度,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光是翻阅这些页码,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深厚的底蕴和家国情怀。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上把玩一番,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本来就对那个时期的医疗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尘封已久却又无比珍贵的历史记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资料的整合与呈现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知识生态系统。从早期的引进、吸收,到后期的创新、发展,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专业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巨大变革。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纪念的层面,它更是一部值得被严肃对待的,关于专业精神传承与民族进步的史诗性文献,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那个领域发展轨迹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坦白说,初看时让人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被知识洪流裹挟着向前的感觉,真是令人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庞大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和严谨态度。那种叙事节奏的把握,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把脉,精准而有度,张弛有静。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鲜活的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前辈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了病患的健康殚精竭虑的身影。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靠堆砌辞藻堆出来的,而是源自于对事实的深刻挖掘和真诚书写。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正版图书,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看,包装没有任何的破损

评分

正版图书,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非常好看。

评分

很好,物美价廉,家人很喜欢。

评分

神速,认真拜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