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事:協和百年紀念版

協和醫事:協和百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常青 著
圖書標籤:
  • 協和醫院
  • 醫學史
  • 中國醫學
  • 百年協和
  • 醫學教育
  • 醫療發展
  • 曆史文化
  • 醫學迴憶錄
  • 協和精神
  • 醫學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08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2635
品牌:湛廬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心視界
開本:16K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74
字數:3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湛廬文化旗艦店>>

編輯推薦

為何全國人民看病上協和?為何東單9號院誕生瞭如此之多的好醫生?作者一針一綫、細細揭秘百年協和傳奇故事,帶你領略新鮮的趣聞和久被遺忘的曆史。

一段故事,一個理想,和沸騰的生活。《協和醫事》全麵修訂,112幅珍貴老照片,25萬激情文字,迴顧協和百年傳奇故事,洞察新時代醫學之道。

對中國老百姓和醫療界人士來說,“協和”這兩個字形成的品牌已無法估價,其意義跨越協和本身。作者為瞭此次“協和百年紀念版”的修訂,特意遠赴美國用思辨的深度觀照當下,揭示著新時代的醫學之道。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

有一種力量,有一種做事的選擇和方式,雖不大聲,但綿延,自成宇宙。以世界一流標準鍛造的“協和”,經曆瞭百年的沉澱,這裏有幾代人的青春、有失敗摧不毀的理想、有激動人心的故事和久被遺忘的曆史。在《協和醫事》中,作者用飽含感情又剋製理性的筆鋒細細揭秘百年協和的傳奇故事,帶你感受那種純淨而頑強的力量。

說曆史:協和是如何建立的?風雨飄搖的1942年發生瞭哪些故事?

品人文:醫學如何去關心廣大民眾?新時代的大學精神是什麼?

談奇事:梁啓超與協和醫院的故事、孫中山最後的歲月如何度過?

講醫道:什麼是為醫之道?好醫生是怎麼培養齣來的?病人在醫生眼中是什麼位置?

《協和醫事》以文學的筆法再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百年來的曆史全貌,豐富翔實的史料、鮮活感人的事例,對中國醫學教育,解決醫療現實中的某些睏惑,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重讀協和百年傳奇故事的同時,觀照當下醫療。尋求更廣意義的解決之道。

作者是醫療業內人,協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曆史的順序羅列史實,而是在情感的基礎上講述往事,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步進入協和內部,使之既可讀,又有思辨的深度。尤其是對思考當前的醫患關係、醫學教育具有啓示意義。


作者簡介

常青


醫學博士,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名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製醫學係,畢業後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後迴國,任職跨國製藥公司多年。

以筆名“謳歌”“豐瑋”齣版《醫事:關於醫的隱情和智慧》(獲“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協和醫事》(2007年版)、《如何老去:長壽的想象、隱情和智慧》,小說《九月裏的三十年》及《B.A.D.》。


精彩書評

作者是一位從協和畢業的醫學生,已經接受瞭聖潔、慈善的洗禮。二十年後,又從新的高度和視角鳥瞰這座學府的過往,熱忱地觀察她的發展。讓我們感覺協和、認識協和、融入協和,不論在協和或者不在協和,是醫生或者不是醫生,都一起為協和醫事怦然心動,深長思之。《協和醫事》是一隻窺鏡,可以洞悉的不僅是醫學,還是哲學;不僅是醫院,還是社會。

——郎景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主任


誕生於20世紀初葉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任何角度看,她在中國醫學、醫學教育乃至衛生事業發展中,都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協和醫事》的作者采用瞭更開闊的視野,也就是更接近社會大眾的方式,用更深邃、開放和活躍的思維,文學式的筆法,對她作瞭生動的介紹和論述,揭示齣一種曆史、現實中曾有過的難得的醫學精神氣質,對廣大群眾和業內人員認識當前醫學、醫學教育中的某些睏境和矛盾,解決醫療現實中的某些睏惑,或許有一些啓示作用。

——董炳琨

北京協和醫學院原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原副院長


本書以文學的筆法再現瞭北京協和醫學院近百年的曆史全貌,娓娓動人。 “老協和”的醫學教育有其極為豐富的內涵,它重視啓發式教育,重實踐,重視人文、醫德教育,曾培養齣為數眾多的大師級的良醫、良師和科學傢。老協和的理念,對中國當前的醫學教育改革和醫療,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協和醫事》是一部及時的好書。

——方圻

北京協和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

中華醫學會原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主任委員

一部協和人講述的協和故事,一個世紀傳奇的尋根之旅,一次精英智慧的自我救贖,一聲迴歸醫學本源的召喚號角。

—— 馬超

北京協和醫學院九一級八年製校友、教務處負責人


在協和上學時,老教授們說,病人和死亡之間最後隔著的就是協和,所以你要時時刻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協和畢業很久以後,我開始把協和當成廟堂,偶爾迴去看看,安定心神,體會生死,汲取力量。協和到底怎麼迴事,看看師妹常青的《協和醫事》。

——馮唐

作傢,北京協和醫學院九零級

目錄

紀念版序:大河深處

序:“協和”這兩個字


第一部分 遙遠的東方有個協和

望東方,醞釀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 / 004

中國:一個廣闊的試驗場 / 010

可以送給中國的大禮 / 015

現代神學:科學醫學 / 024

中西閤璧的“油王府” / 033

1921:開幕典禮 / 045

招聘最好的人,並讓他們開心 / 056

把護士變成天使的學校 / 070

第二部分 好醫生如何誕生

準備一顆人文心、一副科學腦 / 082

一位學生進入協和的求學苦旅 / 089

備受爭議的協和育人模式 / 097

啓發那些“想成為自己的個體” / 110

師道,照亮校園 / 121

畢業之後的“寶塔尖” / 133

內科大查房,90 多年一貫製 / 142

在“熏”的氣氛中成長 / 150

協和的發散意義 / 156

一個古老的命題:如何做一位好醫生 / 163

第三部分 從“貴族醫學”到“民眾醫學”

醫學“布爾什維剋” / 174

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 / 179

走齣醫院,走進鬍同 / 185

20 世紀30 年代的“赤腳醫生” / 195

給病人以溫情的社會服務 / 206

打開協和窗戶看中國 / 214

第四部分 協和的民間故事

老協和人的脾氣 / 230

孫中山的最後歲月 / 238

梁啓超:《我的病與協和醫院》 / 243

“北京人”在哪裏 / 254

56 個小本和百寶箱 / 259

老協和的女大夫 / 263

第五部分

1942:風雨飄搖 / 274

朝嚮希望之火不熄的徵途 / 284

大半個世紀的質量與數量之爭 / 295

協和式的臨床思維 / 308

自省、專注和慈悲 / 315

一個諸事凝結的傳奇 / 325

醫聖時代已過,良醫餘韻仍存 / 335

新時代的大學精神 / 344

大眾視野中的協和吸引力 / 351

“協和現象”及“未來協和之道” / 358


後記:我的協和情結與“泛意義協和” / 369

參考書目 / 373


精彩書摘

第二部分 好醫生如何誕生


準備一顆人文心、一副科學腦


在協和自辦醫預科的階段,林巧稚參加的那場入學考試,後來經常有人提起。

1921 年夏,林巧稚從鼓浪嶼動身,赴上海報考協和的醫預科,那屆隻招25 名學生。最後一場英語筆試時,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齣考場。林巧稚放下試捲就跑過去急救,結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語卻沒有考完,以為自己這迴必定落榜瞭。可是一個月後,她卻收到瞭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原來,監考老師給協和醫學院寫瞭一份報告,稱她樂於助人,處理問題沉著,錶現齣瞭優秀的品行。協和校方看瞭報告,認真研究瞭她的考試成績,認為她的其他各科成績都不錯,於是決定錄取她。

後來,協和醫預科教育的大部分轉入燕京大學時,入學考試內容“有些像現在的智力測驗”,“題多,要求敏捷,英文要求較高”。協和畢業生張之南迴憶他在1949 年的英文考試內容之一是,要求用英文寫齣《桃花源記》,“需會背原文,又能譯成英文,中英文都要好”。

從協和開創之時,就特彆強調醫學生的生源質量,學生要先讀完醫預科。醫預科是1910 年“Flexner 報告”中提齣的建議:醫學生入學前要有至少兩年的大學基礎,學習過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為瞭讓更好的學生學習更高級的課程,原計劃兩年的醫預科教育在學校開張時延長至三年,以保證學生在進入醫學院學習前打下紮實的基礎。其課程包括:生物、化學、數學、物理、中文、英語和現代歐洲語言。這些課程如有可能,應在綜閤大學裏完成。

但在協和創辦的那個時代,中國的綜閤大學還達不到協和期望的醫預科水平,不能提供充分的醫學基礎教育。為瞭從一開始就保證高標準,協和做瞭一個決定,即自辦醫預科。

自辦醫預科招聘的第一位教授是物理係主任斯狄弗勒,他此前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物理課。化學係主任是擁有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的威爾遜(Stanley D. Willson)。生物學係負責人帕卡德(Charles R. Packard)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瞭博士學位。英文教師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是傳教士之子,精通漢語,後來去瞭哥倫比亞大學,成為知名的漢學傢。

據說,協和在為醫預科物色教授時,除瞭從國外聘請,還試圖去找那些“受過很好的中文傳統教育,同時兼有現代觀點”的中國人。挑選中文老師時,顧臨推薦一位名叫鬍適的人,說此人在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留過學,是哲學博士,中西兼通。鬍適雖然最終沒有進入協和醫預科教授的隊伍,但後來卻進瞭協和的董事會,參與決策協和事務。馬鑒成瞭第一期醫預科的中文老師,後來他成為燕京大學中文係主任。

有人曾評價,協和是一所“其標準之確定無視所在國的實際社會和經濟條件”的醫學院。鬍適將協和比喻成“一所獨輪手推車式的國傢裏,飛機式的學院”。自辦醫預科畢竟是權宜之計。為追求協和的高標準,基金會不僅要為協和醫學院本身投入巨資,也需要每年撥款資助中國的13 所綜閤性大學,以提高這些大學的醫預科教學水平,這些大學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金陵學院、南京大學、湘雅醫學院、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清華學校、南開大學、燕京大學……直到8 年之後,這些大學達到瞭協和要求的水平,協和纔停止自辦醫預科,改從這些學校招生進入協和醫學院。

在協和自辦醫預科期間,共培養205 名學生,有100 人進入協和,其中84 名完成瞭協和接下來的5 年醫學課程,拿到瞭醫學博士學位。自辦醫預科學校的最後一任校長迴顧自己在北京5 年的曆程,著重提到醫預科學生的能力:“學生整體上都很強……同學之間的成績幾乎不分伯仲。”嚴格的醫預科教育,從一開始就成為協和辦學的一大特點。

協和醫預科停辦後,一部分老師調往燕京大學任教,大部分教學設備也都送給瞭燕大。燕大醫預科成瞭協和醫學生的主要來源,逐步占到協和每年招生總數的三分之二。


在燕大的醫預科生活


這時的燕大校長是司徒雷登,他有著生長於一個雙重世界的特殊生活經曆:由父母和一小群講衛生的白人長老會傳教士所代錶的小世界,以及由“可愛、愉快,但並不怎麼講衛生的中國人”組成的大世界。對他來說,這兩者間有密切的關係。而燕大的大財主便是洛剋菲勒基金會,在1936— 1937 年,基金會的資助占到燕大年度總預算的五分之一。

燕大與協和的閤作持續到1951 年。燕大的醫預科一成立便成為校園的焦點,醫預科學生“人數少、質量高”,被稱為燕大“精華”。燕大對這些學醫的學生有個規定:至少要選修人文科學的入門課程。在當時的燕京大學,學生們有機會沐浴在大師們共聚一堂的濃厚學術氛圍中,比如聽梁啓超的弟弟梁啓雄講《史記》,聽聶崇岐講《中國通史》,聽瀋乃璋講《普通心理學》,聽趙承信講《社會學基礎》……曾在燕大就讀的雷潔瓊,迴憶燕大教授們的教學方法:“我選修的是東洋史。東洋史不講課,按翁先生(翁獨健)指導,自己到圖書館查閱和瀏覽書籍,做讀書卡片,學期末上交評分。教學法與眾不同,既傳授知識,又教給做學問的方法,一舉數得。”在生物學界享有盛名的鬍經甫,在講無脊椎動物時,不許學生們記筆記,要求學生全神貫注聽講。他一邊嘴裏說,一邊畫,既條理清楚又引人入勝。聽過他課的學生,都印象極深。

這些在綜閤大學的學習經曆,使得醫預科學生耳濡目染大師們做學問的方法,沐浴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那時的燕大校園是他們的精神殿堂。

當時學校規定:“醫預科期間,學生必須讀完中文、英文各192小時,生物384小時,數學96小時,化學544小時,物理384小時,還有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在結束醫預科學習後,需要通過入學考試,並參考醫預科時的各門成績和老師的推薦語,最後決定是否被錄取進協和醫學院本部。協和的張之南教授迴憶,當年考試過關後“還要經過很特殊的麵試,教授請考生到傢吃飯,邊吃邊談,談傢庭、誌嚮、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等,一律用英語對答。在此過程中,瞭解考生的舉止、言談、錶達和英語會話能力”。


人文心和科學腦


有人會問,在正式跨入醫學院之前的醫預科準備,究竟有多重要?是不是浪費時間?也許對於醫學生來說,在正式接觸醫學之前,非常重要的是:準備一顆人文心和一副科學腦。

從本質上說,醫學這一學科,試圖理解的是一個與人類有關的永恒話題:人的自然本性。如同神學和法學一樣,都指嚮科學研究的永恒話題,都需要邏輯學和哲學作為基礎。但這三個學科所指嚮的目標又都超越瞭科學本身。比如醫學,它指嚮身體健康,它建立在對“人的自然本性”無所不包的知識基礎之上。但在“人的自然本性”裏,卻總是存在著一些未知力量。對於這些力量的來龍去脈,人們可以無窮無盡地解釋下去,卻永遠不可能完全地理解,而恰恰就是這些不確定的力量,給醫學研究賦予瞭豐富的實質和生命。

協和的醫預科設置,是一段看似漫長,實則必需的、瞭解“人”的過程。它的存在,除瞭教授單純的事實和技巧之外,還體現瞭一所真正大學裏的教學應該有更多的追求。比如,塑造“整全的人”,實現一種更寬泛意義上的教育。真理的範圍遠大於科學,科學傢必須作為一個人,而不僅是作為一位專傢,投身到探索真理的事業中。麵對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種“整全的人”認真投入,這一點對於醫學尤其重要。如同神經學傢雅斯貝爾斯所說,自然科學的教育價值是培養精確觀察的習慣,單純就研究主題的教育價值來說,自然科學比人文科學要遜色很多。而人文科學的價值是:它允諾瞭一種對人類曆史實質的領悟,一種對傳統的參與,一種對人類潛能之廣闊性的認識。

“科學腦”對於當時的中國,更有著非同一般的內涵。19 世紀以來,科學中發展最快的分支是醫學,它由係統觀察為特點的臨床醫學、實驗室為中心的實驗醫學融閤而成。“科學醫學”與“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主導角色相得益彰。之前的“演繹法”以承認已知的知識為前提,不能用於發現新知識。自亞裏士多德始,演繹法一直受到哲學傢的厚愛。英國哲學傢、科學傢弗朗西斯·培根確立瞭與“演繹法”對立的“歸納法”。他挑戰中世紀的科學概念,強調人類不應從自己的頭腦中創造一個世界,應從對自然和事物的觀察中得到事實。近代以來,大量的科學發現都是通過嚴格的觀察和實驗,並在此基礎上“歸納”成為科學理論。

在協和創立之初,當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院長韋爾奇、洛剋菲勒醫學研究所所長西濛·弗萊剋斯納等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醫學傢和教育傢,在批評傳教士醫學和中國教育時,強調如要把“科學方法”介紹到中國,就要教中國學生學習如何通過實驗室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得齣有依據的結論。這些洛剋菲勒基金會的顧問們被稱為“培根人”,以此與傳教士、傳統教育從本質上區分開來。

在參加1914年1月的“中國討論會”前,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受卡內基基金會所托對中國進行考察。在他的報告中,談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顯著差異:

東方人(除瞭近期的日本)從未運用過歸納哲學。西方在過去400 年裏,正是憑藉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到真知,取得巨大的進步。與此相反,東方人主要依靠直覺和冥想,而且從權威那裏接受生活信念和宗教信仰。

他將西醫視為嚮中國引入歸納推理法的媒介,以訓練年輕人的觀察能力、如何準確記錄事實,然後在對事實的觀察和比較上得齣正確、有限度的推理等。“西方內科學和外科學,是我們送給東方民眾的禮物……在傳授歸納和推理法方麵,再沒有比醫學更閤適的學科瞭”。當時中國的學生,缺乏在觀察和歸納法方麵的教育。以上海哈佛醫學院為例,該學院的入學標準很高,學生入學前已在聖約翰大學受過一般教育。當艾略特在上海觀察這些一年級學生做實驗時,卻發現他們不具備最低限度的使用歸納法的能力:

他們從來沒有在此基礎上學習過,從來沒有人在此基礎上教過他們,他們也根本不知道歸納法是什麼。並不是說他們沒有足夠的化學、物理或者生物知識去解決我們醫學院一年級的科目,而是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歸納法。

艾略特建議,必須在醫學教育中,貫穿使用歸納法進行科學教育和實驗室教育:“沒有這樣的培養,我們就不可能在中國為中國人建立可信賴的醫學院。”

1957年,雖未在協和求學但深受協和惠澤的張孝騫,在建議恢復協和八年製的上書信中寫道:“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需要極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醫學人纔的培養是一樁艱巨復雜的工作。”他一再強調在復校之後,知識一定要學得寬一點,基礎要打得紮實一點。他說,醫學是同其他學科,包括社會科學在內聯係最多、最密切的一門科學,醫學生在進入醫學院之前,必須具備嚴格的基本功。

在張孝騫上書兩年後,協和八年製終於在1959 年恢復瞭招生,這時的校長是黃傢駟。一開始,那些學生對於入校前花三年時間在北京大學生物係讀醫預科很不理解。每一屆新生入學,黃傢駟和其他校領導都要親自去一趟北京大學,以親身體會告訴學生們:醫預科的基礎對於一個高級醫學人纔的成長有多重要。副校長張孝騫鼓勵協和學生在讀醫學預科時,要充分利用北京大學作為綜閤大學的有利條件,擴大知識麵,培養廣泛的興趣,選修一些文科方麵的課程。

前言/序言

大河深處


草坪沿山坡鋪展,幾隻鬆鼠於林中穿梭。鞦日午後,遠方靜謐,天空高遠。站在巨大的露颱上,我的身後是洛剋菲勒基金會的檔案館大樓。

一周前我來到紐約,每日乘火車往返紐約與這座大樓之間。每一天,從早上9點起,在瘋狂的英文快速閱讀、大腦快速鏈接中度過。每一天,先是撕開一個小小角落,然後望見一片海洋,我在這片海洋上劃著小船,過著純然埋首的短暫學者生活。

在檔案館的同一間閱讀室裏,除瞭我,還有來自巴黎的讀建築藝術史博士的女生、阿根廷國立研究所的曆史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曆史係的博士生、研究美國現代史的中國男生……他們各有形形色色的研究課題,在此研讀相關史料。而我此行,是為瞭2017年版《協和醫事》的修訂。我屢屢驚嘆檔案館的保管和收藏之縝密,那些關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資料,自協和創立之初,事無巨細,都有描述。接待我的一位資深檔案管理員,在此任職多年,他的大腦幾乎隨時能調齣我需要的那些協和史料,他每隔兩小時走到我的書桌前,詢問進展。

我在某種恍惚和眩暈之中結束此行。久居一室,專注做一件事,在汪洋閱讀中的無盡深沉和廣闊,打字機寫就的往來信件與100年前的人和事共呼吸的感覺,常讓我在走齣檔案館時感覺現實世界變得扁平。待坐上迴紐約的火車,往窗外一瞥,看見窗外的哈德孫河,看見大河之上的夕陽餘輝、分秒間移動變幻的雲圖,猛地一驚。

如此埋首的專注,久違瞭。它讓我迴憶起曾在協和的學生生涯,迴憶起許多老協和人曾描述的圖書館自修、深夜窗前讀書的場景。心思澄明,生命中有一件事值得敬畏,值得相信,專注於此,往深處挖掘……如此埋首的專注,是許多老協和人曾經非常熟悉的,但也是今天的那個外部現實世界漸漸遠離的。

這次檔案館之行,計劃已久,終在2016年鞦成行。於我,這是一次救贖之旅。拉我迴到本質,迴到內核,迴到辛勤勞作,去往更高標準,為瞭能比2007年版的《協和醫事》做得更好。

在這本新版的《協和醫事》中,希望它不隻是略過多維角度和缺乏張力的褒或貶,希望它不隻是一支錶麵贊歌。希望將“協和”置放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之中,在新版裏呈現:它在百年間諸多衝突時的堅持、諸多分叉時的選擇、諸多朦朧之前的預知。在各種力量的交織中如何堅持,如何做事,以及如何保持希望之火不熄。

2017年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創立100年,當我們談論協和過往百年曆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與醫療有關的是:西醫如何進入中國,如何影響瞭我們的生活,西醫教育的高標準是什麼,一個好醫生是怎麼培養齣來的,老協和人的身上有什麼樣的氣質……遠超齣醫療的是:我們每個人如何理解看病,看病時應期待找一位什麼樣的好醫生,什麼是鑄造偉業的理念及堅持,基金會如何實現專傢治理及專業執行。解析協和的吸引力,遠超齣醫療。自上一版《協和醫事》麵世,不同領域的讀者發來讀後感,他們來自醫療、曆史、投資、法律、廣告、企業管理、經濟、建築、基金會管理等各個行業。

在今天,為什麼全國人民看病依然上協和?為什麼有些協和人,似乎依然自帶一套“淨化係統”,與外部世界不保持同步的世俗化?有一種力量,有一種做事的選擇和方式,雖不大聲,但綿延,自成宇宙,它打動過我,打動過不少人。也許,它也會打動你。




曆史的迴聲與現代的迴響:醫學進步的史詩 醫學,是人類與疾病鬥爭的漫漫徵途,是智慧與仁愛的交織,是科學與人文的融閤。它承載著對生命的敬畏,對健康的渴望,以及對人類福祉的無限追求。當我們翻開曆史的長捲,醫學的每一次飛躍,都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瞭人類前進的道路。那些埋首於實驗室的科學傢,那些奔赴於病床前的醫者,他們以畢生的精力,書寫瞭無數關於生命、關於希望、關於奇跡的篇章。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某一本特定書籍內容的介紹,而是旨在勾勒齣一幅宏大的醫學進步圖景,它如同一個巨大的畫捲,徐徐展開,展現瞭醫學從古至今,從懵懂到精深的演變曆程,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璀璨人物和裏程碑式的成就。我們將一起走進那個充滿探索與未知的時代,感受那些挑戰極限、突破常規的勇氣,以及那些在絕望中尋找生機、在黑暗中點燃希望的偉大精神。 一、 黎明前的曙光:古代醫學的智慧與局限 在文字尚不普及的年代,人類的生存之道就與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息息相關。古代醫學,便是這種觀察與理解的最初體現。從埃及的莎草紙醫典,到古希臘希波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再到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經絡學說,每一個文明都孕育齣瞭獨特的醫學思想體係。 古埃及人通過木乃伊製作,積纍瞭豐富的解剖學知識,並對一些外科手術有瞭初步的認識。古希臘的醫學之父希波剋拉底,倡導觀察病人,注重病史采集,提齣瞭“自然療法”的理念,並以其“希波剋拉底誓言”為後世醫者樹立瞭道德標杆。中國的扁鵲、華佗等名醫,更是通過望聞問切,運用針灸、草藥等手段,在治療疾病方麵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其醫學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然而,古代醫學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在缺乏科學實驗方法和先進技術的情況下,許多理論隻能停留在推測和經驗總結的層麵。對疾病的認識往往停留在錶麵,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更是無從談起。迷信、巫術等非科學因素也常常混雜其中,影響瞭醫學的健康發展。盡管如此,這些古代醫學的智慧,如同埋藏在土壤裏的種子,為後來的醫學發展奠定瞭基礎。 二、 科學的覺醒:文藝復興與近代醫學的奠基 文藝復興的巨浪席捲瞭歐洲,也為醫學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變革。對人體的敬畏與探索精神,開始取代宗教的束縛。維薩裏《人體構造》的齣版,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寫實的插圖,糾正瞭蓋倫醫學的許多錯誤,標誌著近代解剖學的誕生。顯微鏡的發明,更是打開瞭微觀世界的大門,讓人們看到瞭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生物,為後來的病原學研究奠定瞭基礎。 17世紀,哈維發現瞭血液循環,徹底推翻瞭蓋倫的舊說,為生理學的發展開闢瞭新天地。18世紀,詹納通過牛痘接種,成功預防瞭天花,為免疫學奠定瞭初步的基石。這一時期,醫學逐漸擺脫瞭哲學和宗教的束縛,開始走嚮科學的道路,以實證和實驗為驅動,對人體的結構、功能和疾病的發生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三、 革命性的突破:微生物時代與現代醫學的崛起 19世紀,是醫學史上一個充滿革命性突破的時代。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學傢的工作,揭示瞭微生物在疾病傳播中的關鍵作用,建立瞭病原微生物學。他們發現瞭引起炭疽、結核、霍亂等多種疾病的細菌,並通過實驗證明瞭“病原體學說”,徹底推翻瞭“瘴氣學說”等過時的理論。這一發現,不僅深刻地改變瞭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更直接推動瞭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和傳染病防治策略的製定,挽救瞭無數生命。 與此同時,麻醉術的發明,極大地減輕瞭外科手術的痛苦,使得過去無法想象的復雜手術得以實現。消毒法的應用,顯著降低瞭術後感染的發生率,使得外科手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這些突破性的進展,共同將醫學推嚮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人類對疾病的控製能力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提升。 四、 精準的診斷與治療:20世紀的輝煌與挑戰 進入20世紀,醫學的進步如同插上瞭翅膀。X射綫的發現,使得醫生能夠“透視”人體內部,極大地提高瞭診斷的準確性。抗生素的發現,特彆是青黴素的廣泛應用,如同奇跡般地治愈瞭曾經緻命的細菌感染,極大地提高瞭人類的平均壽命。 遺傳學的研究,揭示瞭基因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為基因治療和精準醫學的興起奠定瞭理論基礎。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讓科學傢能夠深入到細胞和分子的層麵,理解疾病發生的分子機製,從而開發齣更具針對性的藥物和治療方法。癌癥研究取得瞭顯著進展,雖然仍是巨大的挑戰,但多種癌癥的治愈率大幅提高。器官移植、心髒搭橋等復雜手術的成熟,更是將醫學的邊界不斷拓展。 然而,20世紀的醫學也麵臨著新的挑戰。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慢性病、老年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癥等,成為主要的健康問題。環境汙染、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帶來瞭新的健康隱患。全球性的傳染病,如艾滋病、SARS、COVID-19等,也時刻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 五、 未來醫學的展望: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的融閤 展望未來,醫學將繼續以科技為驅動,不斷突破界限。基因編輯技術、細胞療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大數據分析在疾病預測和管理中的應用,都將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嚮。個性化醫療將更加普及,根據個體的基因、生活習慣等信息,製定最適閤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但與此同時,醫學的進步絕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人文關懷將始終是醫學的核心。在追求技術完美的同時,如何關愛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個個體,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全方位的身心支持,將是未來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醫患關係的重建,倫理道德的考量,社會公平與健康的可及性,都將是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和努力的方嚮。 本書所勾勒的,正是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醫學史畫捲。它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發現的記錄,更是關於人類智慧、勇氣、犧牲與奉獻的贊歌。它提醒我們,醫學的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它源於曆史的迴聲,更指嚮未來的無限可能。每一次的突破,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次的希望,都源於對生命最深沉的敬畏與熱愛。在這場與疾病永無止境的鬥爭中,人類憑藉著科學的力量與人文的光輝,不斷前行,為創造一個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坦白說,初看時讓人有點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進去,那種被知識洪流裹挾著嚮前的感覺,真是令人欲罷不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龐大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耐心和嚴謹態度。那種敘事節奏的把握,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把脈,精準而有度,張弛有靜。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鮮活的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前輩們在簡陋的條件下,為瞭病患的健康殫精竭慮的身影。這種曆史的厚重感,不是靠堆砌辭藻堆齣來的,而是源自於對事實的深刻挖掘和真誠書寫。讀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迴味那種曆史的滄桑感,思緒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既有學術著作的莊重典雅,又兼具瞭老一輩文人的那種含蓄而深沉的錶達力。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描述性文字,它們措辭精妙,意境悠遠,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它不像某些現代齣版物那樣追求快節奏的口語化錶達,而是選擇瞭一種更耐人尋味的文風,讓人仿佛能從中嗅到那個年代特有的墨香和舊紙張的氣息。這種對文字本身的尊重,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對曆史的緻敬。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和那些遙遠的名字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文字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和溫度,不再是冰冷的記錄,而是活生生的見證。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史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在資料的整閤與呈現上,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事件,更像是在構建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知識生態係統。從早期的引進、吸收,到後期的創新、發展,每一個關鍵的節點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專業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所經曆的巨大變革。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紀念的層麵,它更是一部值得被嚴肅對待的,關於專業精神傳承與民族進步的史詩性文獻,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那個領域發展軌跡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展現宏大敘事的同時,並沒有忽略那些細微之處的個體命運。那些夾雜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醫者軼事,小到一次成功的搶救,大到一次學術上的突破與爭論,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微觀視角的引入,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曆史,而是在“經曆”曆史。特彆是對於醫學倫理和人文關懷的探討,簡直是點睛之筆,讓人在感嘆專業進步的同時,也深刻反思瞭“醫者仁心”的真正含義。這種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寫作手法,是很多紀念性文獻所難以企及的。它讓人感受到,真正的學術光輝,必然是根植於深厚的人文土壤之上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充滿故事感的年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也讓我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它排版的精緻度,字裏行間都透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光是翻閱這些頁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深厚的底蘊和傢國情懷。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上把玩一番,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良苦。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我本來就對那個時期的醫療發展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塵封已久卻又無比珍貴的曆史記憶。這本書的整體氛圍營造得非常成功,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住瞭。

評分

有意思的書,作者的經曆很豐富。

評分

有意思的書,作者的經曆很豐富。

評分

多讀點書沒壞處,特彆是你需要或喜歡的書!

評分

雙“十一”下單,優惠多多,送貨也快。

評分

一個企業的曆史,真實又接地氣。真好。

評分

京東購書是一件靠譜的不能再靠譜的事瞭,速度、正品、包裝都很好~購書首選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書質量不錯,看看感覺不錯,有段時間沒看書瞭。

評分

多讀點書沒壞處,特彆是你需要或喜歡的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