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亚、欧两地分布着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达罗毗荼、印欧、高加索、芬兰-乌戈尔和亚非等九个主要语系的语言,研究表明这些语言的基本词往往有跨语系的词源对应关系,应是反映*早以前语言之间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没有一个语系是孤立的,也没有一种语言是孤立的。语言及方言扩散、迁徙和转用的研究是有关语源的,词源学以往是关于文献中出现的词的历史。语源和词源的研究,只是角度不同的观察。结合这两个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的历史追溯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对一些久而未决问题提出新的解释。《亚欧语言基本词比较研究(套装1-5卷)》就是从这一角度研究亚欧语言基本词汇比较的。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通论
语源和词源
一 语言的承传和词的对应
二 语言的演变和传承
三 人称代词的分布和语言的迁移
东亚语言的历史关系
一 阿尔泰语的历史
二 南岛语的历史
三 汉藏语的历史
四 南亚语的历史
五 东亚太平洋语言的语音和形态
商周汉语的词源关系
一 商周汉语的语言文化背景
二 商周汉语基本词的词源关系
三 汉语和印欧语基本词的对应
亚欧语言的历史关系
一 亚欧地区早期的文明及其语言
二 印欧语的语源和词源的关系
三 芬兰—乌戈尔语基本词的词源关系
四 高加索语系语言基本词的词源关系
五 巴斯克语基本词的词源关系
六 苏美尔语基本词的对应关系
七 达罗毗荼语的比较
亚欧语言和非洲语言的历史关系
一 闪米特语的比较
二 撒哈拉语族卡努里语的比较
三 班图语支祖鲁语的比较
四 科伊桑语系他语的语音和词汇
五 非洲语言与亚欧语言词源的比较
卷二 名词一
“天”的词源关系
“太阳”的词源关系
“月亮”的词源关系
“星星”的词源关系
“水”的词源关系
“火”的词源关系
“风”的词源关系
“云”的词源关系
“地”的词源关系
“土”的词源关系
“石头”的词源关系
“山”的词源关系
“沙子”的词源关系
“河”的词源关系
“烟”的词源关系
“灰尘”的词源关系
“人”的词源关系
“男人”的词源关系
“女人”的词源关系
“头”的词源关系
“脸”的词源关系
“额”的词源关系
“眼睛”的词源关系
“鼻子”的词源关系
“嘴”的词源关系
“舌头”的词源关系
“牙齿”的词源关系
“耳朵”的词源关系
“脖子”的词源关系
“喉咙”的词源关系
“肩”的词源关系
“乳房”的词源关系
“胸”的词源关系
“背”的词源关系
“肚子”的词源关系
“手”的词源关系
“臂”的词源关系
“肘”的词源关系
“手指”的词源关系
“指甲”的词源关系
“屁股”的词源关系
“膝盖”的词源关系
“脚”的词源关系
“肉、肌肉”的词源关系
……
卷三 名词二
卷四 动词
卷五 形容词、副词、代词和数词
前言/序言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俄国学者特鲁别茨科伊(Trubetzrkoy)考虑到语言之间语词的借用情况说:“由此看来,所有印欧语言都由同一语言分化而来的设想便不能令人们信服了,因为印欧语的祖先可能原本不一样,只是通过长时间的互相接触与借用才有今天相似的面貌。在讨论印欧原始语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时刻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单一原始语的设想在当下已成为主流,正如当年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失去百家争鸣的同时,我们也已经失去了纯粹的语言学精神,假以时日,这种精神将灰飞烟灭。”
亚、欧两地主要分布着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达罗毗茶、印欧、高加索、芬兰一乌戈尔和亚非九个语系的语言,这些语言的基本词往往有跨语系的词源对应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早以前语言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没有一个语系是孤立的,也没有一种语言是孤立的。在我们这部《亚欧语言基本词比较研究》的书中读者们将会看到印欧语不仅不是孤立的,还与亚洲的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及方言的扩散、迁徙和转用的研究是有关语源的,词源学以往是关于文献中出现的词的历史,是角度不同的观察。现在看来这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还可以再扩大一些。结合这两个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对一些久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下文诸卷在讨论亚欧人群和语言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亚欧语言275项基本词的词源关系,诸篇以独立文本的形式探讨一些词或词根跨语系对应的情况,并以印欧语与东亚太平洋语言意义相关的基本词的词源对应关系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亚欧和非洲、美洲、巴布亚、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的词源和语源关系。所涉及的东亚太平洋语言的分布和归类已在第五卷中说明。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沿用传统的分类,并不刻板地认为这些分类中的语系或语族的语言都是从某一种原始语中分裂出来的。
参考考古、体质人类学的结论,根据东亚太平洋语言基本词的词源关系的情况,可以推测最近的四五万年东亚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一是末次冰期以前南方人群北上抵北亚,南、北不同人群的结合;二是末次冰期北方居民南下;三是末次冰期结束之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的南方居民的北上;四是五千多年前到两千年前的这段时间里阿尔泰人向西和向南迁移,藏缅人沿西南民族走廊南下,沿海地区南岛语居民南下并向太平洋岛屿迁移。
笔者发现东亚太平洋地区语言的基本词,如近指代词“这”、形容词“圆的”“小”等的说法可分别归为有词源关系的三个或四个组,这意味着东亚太平洋地区的语言较早前有着多个源头。
《亚欧语言基本词比较研究》(套装1-5卷)简介 本书系一套集学术性、系统性与前瞻性于一体的亚欧语言基本词比较研究巨著。全套共五卷,旨在对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众多语言进行深入的语音、词汇、语义层面的比较分析,探寻其深层同源关系与演变规律。研究范围之广,视角之独特,方法之严谨,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属罕见,堪称一座宏伟的语言学研究宝库。 第一卷:印欧语系与乌拉尔语系基本词比较 本卷聚焦于影响深远的印欧语系与分布广泛的乌拉尔语系。通过对这两个语系核心基本词汇的细致梳理与比对,作者系统地考察了它们在语音对应、词汇同源、语义演变等方面的异同。本卷特别关注了诸如“父”、“母”、“水”、“火”、“一”、“二”、“三”等最基础的词汇,力求追溯其可能的原始形态,并论证其在不同语言中的演化轨迹。 研究不仅基于传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更引入了现代语音学、音系学、语义学等研究成果,对语音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描述。例如,在探讨印欧语系与乌拉尔语系中表示“手”的词汇时,本卷详细分析了不同语言中语音的变异,并从音系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变异的可能性,而非简单地罗列相似词汇。 此外,本卷还对一些被认为可能存在的上层联系(superstratum contact)或底层联系(substratum contact)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特定词汇的分布与传播模式,试图揭示历史上不同民族和语言群体间的接触与影响。例如,在分析某些与农业、畜牧业相关的词汇时,研究人员考察了其在不同地区语言中的出现频率和形态,以推测这些生活方式的传播及其对词汇产生的影响。 本卷的另一大特色是对比数据的详尽呈现。每种语言的核心词汇都被清晰地列出,并配以详细的音译和释义,便于读者进行直观的比较。作者也充分考虑了不同语言的方言差异,力求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形态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存在的方言影响加以说明。 第二卷:阿尔泰语系基本词比较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分布广泛、结构独特的阿尔泰语系,主要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等。本卷的比较对象更加多样,研究难度也随之增加。作者在此卷中,重点梳理了阿尔泰语系内部各语族之间在基本词汇上的同源性。 研究方法上,本卷在继承第一卷严谨性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构建更为精细的语音对应规则。考虑到阿尔泰语系内部语音系统与印欧语系存在较大差异,本卷投入了大量篇幅来论证某些语音变化的规律,例如元音和谐、辅音弱化等。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这些规则如何在不同语族、不同语言中得到体现。 在词汇比较方面,本卷不仅关注了与生存、自然相关的基础词汇,还拓展到了一些社会组织、工具制造、天文历法等较为复杂的概念。例如,在分析表示“天”、“地”、“日月”等词汇时,研究人员考察了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语音形态和语义范围,试图揭示早期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方式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 本卷也对阿尔泰语系与周边语系(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之间可能存在的词汇借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一些跨语系词汇的语音、语义分析,本卷力求揭示古代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亚欧大陆语言演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卷:汉藏语系与周边语言基本词比较 本卷将视线转向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汉藏语系,并将其与周边一些重要的语言(如南岛语系、南亚语系部分成员)进行比较。本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域性和文化指向性。 在汉藏语系内部,本卷考察了汉语、藏语、缅语等主要语言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作者在此卷中,面临着汉藏语系内部语音演变复杂,词汇同源性判定困难的挑战。为此,本卷一方面力求通过更为精细的语音比对,尝试找出更可靠的语音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语义上的对应和发展,对一些词汇的语义演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本卷的一大亮点是对汉藏语系与南亚语系、南岛语系之间可能存在的古老联系的探索。例如,在探讨表示“米”、“水稻”等词汇时,本卷详细分析了这些词汇在不同语系中的形态差异,并结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对早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及其对词汇演变的影响进行了推测。 本卷的研究也充分考虑了汉藏语系内部方言的复杂性,以及与周边语言接触的历史。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方言的基本词汇,为揭示汉藏语系内部的亲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学证据。同时,对与周边语言的借用和影响的分析,也为理解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第四卷:西伯利亚及北部地区语言基本词比较 本卷将研究范围扩展至西伯利亚及北部地区,涵盖了包括萨莫耶德语族、叶尼塞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部分)等一些分布更为分散、研究更为困难的语言。这些语言往往具有悠久的独立发展历史,其基本词汇的同源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卷的研究对象包含了一些数量较少、濒临消亡的语言。作者在此卷中,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力求为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源留下系统的研究成果。 在比较方法上,本卷更加强调语音和词汇形态的细致比对。考虑到这些语言在地理上的隔离和历史上的独立演变,其语音系统的差异可能更大。因此,本卷重点分析了声母、韵母的对应关系,以及词缀的构成与功能,力求找出这些语言之间更深层的语音联系。 本卷还对这些语言与南部地区大型语系(如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之间可能存在的早期接触与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一些与狩猎、渔猎、采集相关的词汇进行比较,本卷尝试揭示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以及这些生活方式在与其他民族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词汇影响。 本卷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民族学和人类学价值。对这些语言基本词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些民族的早期文化、社会结构和认知体系。 第五卷:亚欧语言基本词汇的宏观比较与理论探讨 本卷作为全套研究的总结与升华,将前四卷的研究成果进行宏观整合,并展开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本卷不再局限于具体语言的比较,而是从更高层面去审视亚欧大陆语言的基本词汇。 本卷首先对前四卷中发现的、跨越多个语系的基本词汇同源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作者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例如,是否可能存在一个更古老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超语系”(super-phylum)?抑或,这些相似之处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语言接触、文化交流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普遍性所致? 本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基本词汇”概念的重新审视与定义。作者结合大量的跨语系比较材料,讨论了哪些词汇是最为稳定、最有可能保留古老印记的,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词汇来判断语言的亲疏关系。 此外,本卷还对亚欧大陆语言的基本词汇分布与演变模式进行了宏观的推演。作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词汇的分布范围和演变方向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力求揭示亚欧大陆语言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本卷的理论部分还触及了语言起源、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机制等重大语言学前沿问题。通过对亚欧大陆基本词汇比较研究的深入反思,本卷为理解人类语言的整体面貌和演变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深刻的见解。 总之,《亚欧语言基本词比较研究》(套装1-5卷)是一套极具原创性与开创性的学术巨著。它以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宏大的研究视野,严谨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揭示了亚欧大陆众多语言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联系。无论是对于语言学研究者,还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