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式家具图案研究》是明式家具图案资料的整理,但非仅仅是一般性资料图案的汇集。它在展示缤纷绚丽的图案纹饰及其演变的同时,发掘明式家具发展的社会原因,还原了旧日生活场景,以便寻找出明式家具的文化和物质的发展逻辑。在揭示器物生产的同时,揭示了工艺品创作、生产和经济发展、商品消费、社会形态的关系。从而在器物研究中,找寻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获得概念性的提炼。这种独成一派的对明式家具图案的研究方法乃至结论,其实也提炼出许多明清工艺品发展的普遍性,将会为古典家具及其他的古代艺术品研究提供借鉴。“生活研究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历史,为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与新方法”。一定程度上,《明式家具图案研究》做到了让艺术史为大历史的研究打开一扇小门,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小分支,使抽象的史论在鲜活的实例中变得生动有趣。
作者简介
张辉,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职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后,在北京多家出版社任策划组稿编辑,并创建北京紫都苑图书发行公司。
著有《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整理《曾国藩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主编《中国通史》(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国名画全集》(京华出版社)《古董收藏价格书系》(远方出版社)等书。从2000年开始,从事明清家具、文玩古董收藏和研究。
现为多家专业艺术媒体专栏作家,并将考古学、人类学、图像学、历史学之方法论引入家具研究,发表明式家具研究文章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自序
第一章 螭凤纹凤纹
一、凤纹象征女性
二、螭凤纹的嫁妆之用
第二章 鸾凤纹龙凤纹鸳鸯纹
一、鸾凤纹
二、龙凤纹
三、鸳鸯纹
第三章 麒麟纹石榴纹百子纹扇子纹
一、麒麟纹与祈子文化
二、石榴纹
三、百子纹
四、扇子纹和带子纹
第四章 喜鹊纹
一、喜鹊登梅纹
二、喜鹊登梅纹的简化
三、百宝嵌喜鹊纹
第五章 子母螭龙纹子母螭凤纹鱼化龙纹
一、明万历螭龙纹形态
二、清早期螭龙纹形态
三、螭龙纹的十大造型
四、螭龙体寿字纹
五、螭龙纹形态演变的基本脉络
六、子母螭龙纹与科举制度
七、纹饰图案的简化
八、座屏上的子母螭龙纹
九、座椅靠背板上的子母螭龙纹
十、两种理解螭龙纹的错误思路
第六章 五大纹饰的组合
一、五大类纹饰组合使用
二、五大类纹饰组合的代表作
第七章 明式家具纹饰兼收并蓄期
一、纹饰的兼收并蓄时期
二、兼收并蓄期的图案纹饰
第八章 明式家具纹饰与断代凭证
一、明万历年硬木器纹饰的标准器
二、明晚期家具的攒接纹饰
三、变异的纹饰
四、多个新晋纹饰的组合
五、硬木家具纹饰与柴木家具纹饰
六、横向纹饰的出现
七、纹饰与年代的横向研究
第九章 明式家具纹饰与家具优劣
一、家具个例价值的判断标准
二、由纹饰图案判断家具品质
专论
明清史料对妆奁家具的记载
明清时期的厚嫁风尚
明式家具的主体是婚嫁家具
明式家具的俗与雅
引用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这似乎是一本图文书,可以轻松地翻阅,在浏览明式家具的图案纹饰谱系过程中,读就了全书。若进一步详读其文字论述,会发现本书的某些结论和论证方法的新颖,令人感受到明式家具探索与研究的另样叙事方式。
如果说与诸位读者一样,我姑且不能完全接受书中某些对明式家具的概括和具体的结论,那么我仍然欣赏其对图案的考证、推论、联想方法的尝试,赞同其研究的状态,即努力以各种成熟的学术工具对明式家具具体实例进行的解读。
将明式家具上习以为常的图案纹饰进行系统的考证,并形成自我一系的解释系统,进而阐述明式家具制作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场景。这种对图案的研究是一个进步,同时它与此前明式家具研究的方式、角度和成果形成诸多的不同。
首先,作者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明式家具的图案资料,虽未尽然,但基本达到一定的样品饱和度。据作者所言,此项图案资料工作是具有或力图具有全球眼光的,即面向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的藏品。资料收集的广泛而确切的重要性,正如法官定案前要掌握案情事实,医生确诊前要摸清病人的临床病症,考古学家再现当年的生活场面要占有相关的地下出土遗物一样。
本书中众多明式家具图案的归纳分析,构成了作者笔下的明式家具的判断证据。明式家具实物上的图案是几百年前历史的真面目,没有后来文人的二手加工,某种意义上它们的可信度和直观性胜过文字史料。繁复精致、圆融自恰的图案,又往往是后世造假者无力或不愿费心而为的。这一特点使明式家具的图案,尤其是复杂图案葆有较强的原时代性。
微博和微信时代的话语中,形成了忽视或不要证据(包括图像证据)的弊端。明式家具乃至整个文物收藏界中的研究也不乏只要结论、不要论据和论证的流习。而此书中我们则看到了力求言之有据、论必举证的作为和倾向,以及努力在纷杂的资料中提炼和建构明式家具分析的系统。在一整本书中坚持以众多的材料说话,或者是文献的,或者是图像的,并且许多地方是反复论证,这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是难得的。
其次,前人的研究中有过对明式家具中婚嫁器物纹饰的解读,此书则更为系统、全盘地解读这一历史课题,从繁杂的具体材料上提炼出概念层面的理论见解。其实这些成果对于各种古代工艺品及其他物质文化产品都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把明式家具的众多图案大致归纳为五大类图案和兼收并蓄期纹饰图案,可能会面临着某些反例质疑,作者也曾对一些貌似的反例做过大量的自我质疑演练,并在各个章节中解读释疑。我认为,作者需要接受无数的个例挑战和检验,其文本对反例性图案的回应和解释,是此书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站得住脚的关键所在。
第三,当代艺术史学家的研究往往注重借鉴历史人类学、图像学、考古学、历史学的规范和方法。这一点在此书中也得以体现。作者在试图以明式家具图案实证恢复古代的生活场景中,引用了图像学的分析方式,同时采用了研究各种社会习惯习俗的人类学方法,也运用了历史学的叙述和考证工具。而在图案纹饰演变的梳理中,又处处透露着考古类型学的理念和手法。
本书还以大量历史文献论证了古代社会婚嫁、陪嫁文化,从而进一步从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考辨上支持了自己的论题。明式家具研究在大范畴中属于历史学,基本的历史文献训练是明式家具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缺少历史学训练的明式家具研究一定是陂脚的。
第四,学术需要新材料,或者说要挖掘新材料,同时更需要使用新的方法和观念。换一种新思路,不依常识而行,可能恰恰蕴含着新的学科见解和思想。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明式家具图案研究》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黄昏:权力、信仰与文明的变迁》 作者: 维克多·哈斯勒(Victor Hasler) 译者: 李文瀚 出版社: 远方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有高清地图与历史插图 --- 内容提要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黄昏:权力、信仰与文明的变迁》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古罗马文明长达千年兴衰的深刻剖析。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极富洞察力的分析,带领读者穿越公元前8世纪罗马建城之初的淳朴,历经共和国的动荡与扩张,迈入帝国黄金时代的辉煌,最终直面西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亡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核心脉络在于探讨“权力”的演变——从早期城邦的贵族寡头统治,到共和国后期军事强人的崛起,再到元首制(Principate)下皇帝权力的集聚与神化,以及晚期多头共治的脆弱尝试。作者深入剖析了罗马法律体系(如《十二表法》的诞生及其后续演变)如何构建了其独特的社会秩序,以及军事力量(军团制度)如何在物质扩张与文化整合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然而,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并不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而是将“信仰”与“文明的变迁”视为理解罗马兴衰不可或缺的要素。作者详细描绘了罗马本土多神教的融合性特征,特别是对希腊文化和东方神秘主义的吸收。随后,全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基督教的兴起、传播及其如何从一个被压迫的地下运动,最终转变为塑造中世纪欧洲面貌的决定性力量。这种信仰上的根本性转变,被作者视为帝国精神结构瓦解的重要驱动力。 章节亮点与深度分析 第一部分:从城邦到霸权(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27年) 本部分详述了罗马在意大利半岛的早期扩张,以及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如何确立了其地中海霸主地位。重点分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平民与贵族的冲突,以及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如何揭示了共和国制度在面对大规模领土和财富不平等时的结构性缺陷。作者对马略、苏拉、庞培和凯撒等军事领袖的权力运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揭示了军事个人主义对共和体制的致命侵蚀。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权力巩固(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奥古斯都的“元首制”被视为罗马历史的转折点。本章详细阐释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共和国的表象,同时将实际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通过对五贤帝时代的描绘,本书展现了“和平与繁荣”(Pax Romana)的物质基础——高效的行政管理、成熟的公共工程(如水道系统和道路网络)以及经济一体化。这一时期,罗马化进程深入到行省,文化融合达到顶峰。作者特别探讨了罗马法在这一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及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危机、重塑与基督教的胜利(公元180年 – 476年) 进入三世纪,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三世纪危机”——军事无政府状态、瘟疫肆虐和经济通货膨胀的螺旋式下降。本书对此混乱局面进行了细致梳理,重点分析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如何试图从根本上重塑帝国的行政和财政结构。 最为引人注目的分析集中在信仰的转移上。作者细致考察了基督教如何在社会底层扎根,以及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政策如何彻底改变了罗马的官方意识形态。本书论证了,当帝国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内部的教义争端(如尼西亚会议)时,其在边境上面临的日耳曼部落压力已然难以逆转。 第四部分:西方的黄昏与东方的延续 本书的结尾部分,聚焦于西罗马帝国最终的瓦解。这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权力真空、蛮族迁徙(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匈人)、财政崩溃和地方精英脱离中央的长期过程。作者强调了“权力真空”的形成:当中央集权的军事和行政机器停止运转时,地方主教和大地主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为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同时,本书也简要回顾了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如何成功地继承并发扬了罗马的行政、法律和军事传统,延续了“罗马”的概念长达千年。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作者融合了考古学发现、碑文研究和古典文献,避免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对某个特定皇帝或战役的过度聚焦。它将罗马的成功视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权力、法律、军事、经济和宗教——的综合结果;而其衰落,则是这些系统在面对内部失衡和外部压力时同步失效的体现。 读者将从中获得: 1. 宏大视野: 对一个塑造了西方文明基石的伟大政体,拥有清晰的演变时间线和结构理解。 2. 深入洞察: 理解罗马人如何处理多元文化、如何通过法律创新维护秩序,以及宗教转变如何重塑帝国身份。 3. 历史共鸣: 在罗马的兴衰中,反思当代社会在面对结构性挑战和意识形态变革时的共通性议题。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黄昏》以其流畅的文笔和精妙的结构,不仅是历史学者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所有对西方文明源头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绝佳选择。阅读此书,如同亲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实验之一的全部辉煌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