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小窗幽记+随园食单(套装共4册 精选底本全校无删节)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小窗幽记+随园食单(套装共4册 精选底本全校无删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复,李渔,陆绍珩,袁枚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文化史
  • 饮食文化
  • 散文集
  • 传统文化
  • 文学名著
  • 随笔
  • 名家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12173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943
品牌:果麦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知乎、豆瓣逾百万粉丝,"一个"APP超人气作者张佳玮以白话文精心译述,并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更收录"沈复三十年游历图"、"沈复的一生"(年表),并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从中获益。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多次在节目中提起这本书,并向观众推荐:"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闲情偶寄》首次采用李渔成书时间的底本勘校,即《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闲情偶寄》清康熙刻本(现珍藏于吉林大学图书馆)影印本,同时参校中国台北广文书局影印的清康熙十年翼圣堂刻本,又考以德国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八年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尽力修正了目前市面上流行各版本中多处存疑,努力还读者一本美好而纯粹的《闲情偶寄》。《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李渔的代表作,既收录其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又集中体现他在居室、器玩、种植、饮馔、颐养等方面的生活感悟。全书机趣新颖,言词浅明隽永,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之典范。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成书于四百年前。四百年时光绵延而逝,其书作者陆氏绍珩也寂寂无名隐落于人间。今次,这本被昏逐俗世遗忘的小书,总算以一种该有的美好的模样重现人间。美哉其文!全书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正合人生十二味。而单单是每卷的卷首语,便足以美到让人落泪。剑扫不平。快读一过,凛然有剑意升腾而起,顿觉百年幻泡、浮杂人世、胸中块垒穷愁,一时随剑扫去,犹看剑而星动龙飞,直呼酣畅。陈本敬赞其文字是"泄天地之秘笈,撷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谐金石"。后世人也将《小窗幽记》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而王家卫导演,亦奉之为枕边书。此番全新版本《小窗幽记》,以日本嘉永六年星文堂《醉古堂剑扫》为底本。疑难处辅校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天启年间《醉古堂剑扫》七卷残本、乾隆三十五年《小窗幽记》十二卷刊本。而在内文编排上,按句读、节奏和喘息处,进行断行,像诗歌一样自成篇章,竭力还原自然吟诵状态。

  《随园食单》将饮食变为大雅学问。在蔬饭之间,写生活态度,文字清爽可爱。本版《随园食单》,特邀青年设计师徐婧儒全新设计绘制,配以57幅全彩插图,以现代手法,完美诠释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袁枚,清代文人中活得zui洒脱,吃得zui讲究。被描述为"通天老狐,醉辄露尾"。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小窗幽记》《随园食单》:
  《浮生六记》: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本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从中获益。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而在民间多有传抄,引以为珍。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杨引传购得版本已佚。民国时期有称找到足本,并付梓出版,收录佚失两记,然实为时人拼凑杜撰。后常有传言佚记真本现身,或有相关、或片段,但至今仍无被证实可靠完整的,故本版只收底本所录《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

  《闲情偶寄》:自古至今,人人都向往闲情野趣的雅致生活:观雪、赏花、品茗……却鲜有人真正理解"生活美学"的要义。生活之美的真谛在用心体会、细致观察,在思考创新,在对品质的不妥协,而非仅仅流于感官享受。
  《闲情偶寄》正是这样一部关乎生活艺术的奇书,能想凡人所不屑之生活小事,发凡人欲说而说不出的议论。从词曲创作、戏剧演习、声容装扮到器物古玩、建筑、种植、饮食与养生等文艺生活的方方面面,字字句句皆是李渔毕生心血的总结。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代表作品包括: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肉蒲团》《连城璧》《十二楼》《合锦回文传》,文集《笠翁一家言》等。

  《小窗幽记》:明代天启年间,江南才子陆绍珩流落北京。
  他目睹世态俗情,胸中块垒顿生。
  何以遣穷愁?唯有读书。
  于是在读书之余,陆绍珩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分成十二卷,集结成书,用以自娱。
  细读之,唇齿辗转间,有醉意,有古意,有剑意,有侠气。

  《随园食单》: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吃货严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曾在某观察家用餐,诸菜尚可,饭粥却粗粝,我勉强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
  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不过6两。有人会问:不够吃怎么办?答案是:吃完再炒。
  鲫鱼,要选扁身且带白色者,肉质鲜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离。圆身黑背的鲫鱼,肉质僵硬多刺,简直是鲫鱼中的"地痞鱼"。
  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鸡分5个部分可吃,而鹿好的地方,只在尾上一道浆。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而且不能涮火锅……
  《随园食单》,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蔬饭之间,是闲情,是雅趣。


作者简介

  
  沈复
  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记录过往生活中点滴趣味及漫游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李渔
  字笠鸿,号笠翁,浙江金华人。
  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文学家。自组家庭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与演出经验,提出了较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
  曾在南京设芥子园书铺,出版《芥子园画谱》。
  一生著述丰富,流传于世的作品包括: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肉蒲团》《连城璧》《十二楼》《合锦回文传》,文集《笠翁一家言》等。

  陆绍珩
  字湘客,明代苏州松陵人,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后裔。
  曾发愿:
  一愿识尽世间好人;
  二愿读尽世间好书;
  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生卒年不详,天启年间(1621-1627)曾流寓北京,纂辑《醉古堂剑扫》(又名《小窗幽记》)传世。清代书商将《醉古堂剑扫》附于明人陈继儒名下,更名《小窗幽记》另行刊印出版,流传颇广。是以后世多分不清二者关系,特此正名。

  袁枚
  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字子才,号简斋。
  乾隆四年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历任潥水、沐阳、江宁等县县令。然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不惑之后,毅然辞官,于南京小仓山购隋氏废园,改名"随园",吟咏其中,放情声色。一生好游山玩水,贪口腹之欲。
  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个人性情",反对复古模拟风气。为乾嘉时期"性灵派"代表人物。
  同时期文学家洪亮吉评价其:通天老狐,醉辄露尾。


精彩书评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俞平伯

  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非常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林语堂

  《闲情偶寄》有与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
  --周作人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迎合尔时世俗的戏剧……作为一个对于品质有真正理解和毫不妥协的人,你写了一部《闲情偶寄》,编了一部《芥子园画谱》,如今,还有人看。你在《闲情偶寄》中谈居室、器玩、饮撰、种植、颐养……后世做会馆的,创造享受清闲氛围的,都该向你学学。"
  --冯唐《三十六大》

  "泄天地之秘笈,撷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谐金石……所谓端庄杂流漓,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
  --陈本敬

  "此书在日本很是流行,与《菜根谭》同为人所爱诵。"
  --周作人


精彩书摘

  
  《饮馔部·笋》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而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饮馔部·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晰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目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已。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者,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声容部·态度》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如云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则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吾于"态"之一字,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使以我作天地鬼神,形体吾能赋之,知识我能予之,至于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之态度,我实不能变之化之,使其自无而有,复自有而无也。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一倍当两倍也。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皆"态"之一字之为祟也。是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同一颦也,出于西施则可爱,出于东施则可憎者,天生、强造之别也。相面、相肌、相眉、相眼之法,皆可言传,独相态一事,则予心能知之,口实不能言之。口之所能言者,物也,非尤物也。噫,能使人知,而能使人欲言不得,其为物也何如!其为事也何如!岂非天地之间一大怪物,而从古及今,一件解说不来之事乎?
  ……

  《种植部·玉兰》
  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事也。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树好花,止须一宿微雨,尽皆变色,又觉腐烂可憎,较之无花,更为乏趣。群花开谢以时,谢者既谢,开者犹开,此则一败俱败,半瓣不留。语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为玉兰主人者,常有延伫经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讵非香国中绝大恨事?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不赏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煞风景者至矣。噫,天何仇于玉兰,而往往三岁之中,定有一二岁与之为难哉!

  《颐养部·行乐第一》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噫,死是何物,而可知凶不讳,日令不能无死者惊见于目而怛闻于耳乎!是千古不仁,未有甚于造物者矣。虽然,殆有说焉。不仁者,仁之至也。知我不能无死,而日以死亡相告,是恐我也。恐我者,欲使及时为乐,当视此辈为前车也。康对山构一园亭,其地在北邙山[1]麓,所见无非丘陇。客讯之曰:"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对山曰:"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达哉斯言!予尝以铭座右。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之,即祖是意。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
  养生家授受之方,外借药石,内凭导引,其借口颐生而流为放辟邪侈者则曰"比家"。三者无论邪正,皆术士之言也。予系儒生,并非术士。术士所言者术,儒家所凭者理。《鲁论·乡党》一篇,半属养生之法。予虽不敏,窃附于圣人之徒,不敢为诞妄不经之言以误世。有怪此卷以"颐养"命名,而觅一丹方不得者,予以空疏谢之。又有怪予著《饮馔》一篇,而未及烹饪之法,不知酱用几何,醋用几何,醝椒香辣用几何者。予曰:果若是,是一庖人而已矣,乌足重哉!人曰:若是,则《食物志》《尊生笺》《卫生录》等书,何以备载此等?予曰:是诚庖人之书也。士各明志,人有弗为。



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是中国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全书共分为“闺塾”、“游学”、“沈氏”、“坎坷”、“闲情”、“杭州记”六卷,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沈复一家在乱世中坎坷的生活历程,以及他在平凡日子里对人情世故、自然风光、艺术情趣的独特感悟。 第一卷“闺塾”: 细述了沈复的童年与少年时光,特别是他与妻子陈芸初相识、相恋的经过。作者以温情脉脉的笔墨,描绘了陈芸温柔敦厚、聪慧灵秀的形象,以及两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情感。这段纯真岁月的描写,为全书奠定了温润的基调。 第二卷“游学”: 讲述了沈复青年时期在外游历的经历。他曾随父经商,足迹遍布各地,饱览山川风光,也见识了世态炎凉。在游历中,他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卷内容展现了他对外界的好奇与探索,以及在行走中对自我与世界的审视。 第三卷“沈氏”: 聚焦于沈复的家庭生活。他详细记录了与陈芸成婚后的点点滴滴,包括两人的琴瑟和鸣、恩爱缠绵,以及家中长辈的教诲、亲友的往来。这部分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一个传统家庭的温馨与融洽。 第四卷“坎坷”: 则是全书中最显沉重的一卷。它描绘了沈复一家在动荡年代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家道中落,亲人离散,生活困顿,这些经历让沈复尝尽了人生的苦涩。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五卷“闲情”: 笔锋一转,回到沈复对生活闲趣的描绘。尽管生活充满波折,沈复却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雅致生活。他喜爱花鸟,擅长绘画,精通园艺,热衷于品茗赏月。这卷内容充满了艺术情趣和生活智慧,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超然的生活态度。 第六卷“杭州记”: 记录了沈复在杭州的生活。他在此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起伏,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杭州的湖光山色,城市的风土人情,都被他细致地描绘出来。这一卷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浮生六记》以其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以及对平凡生活中美好细节的捕捉,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曲对生命、爱情、友情、亲情以及生活美学的赞歌。沈复笔下的陈芸,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 闲情偶寄 作者:李渔 内容简介: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创作的一部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居室”、“食用”、“装束”、“器玩”、“饮啜”、“种植”六卷,从衣食住行、文娱消遣等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阐述了作者对于生活美学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李渔以其博学广闻、精巧心思,将日常琐事提升至艺术的境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卷“居室”: 论述了居住环境的布置与营造。李渔认为,居室的美学在于“宜”,即适合居住者的性情、年龄、身份和生活习惯。他从房屋的朝向、采光、通风,到家具的摆设、陈列,再到室内绿植的点缀,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且富有创意的建议。他强调,居住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更是营造一种心境,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他提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原则,鼓励人们根据自身条件,发挥创意,打造舒适而富有情趣的居住空间。 第二卷“食用”: 深入探讨了饮食的艺术。李渔认为,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味蕾的享受,一种文化体验。他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特点、烹饪方法以及调味的技巧,并特别强调了“调和”的重要性。他提倡“尝尽万味,仍归平淡”,反对过度追求名贵食材或繁复烹调,而是注重食材的原味与季节性,以及不同味道的和谐搭配。他对食物的色、香、味、形都有着极为精到的描述,甚至对菜肴的命名也颇费心思。 第三卷“装束”: 关注服饰的审美与搭配。李渔认为,服饰不仅是蔽体御寒的工具,更是个人品味和身份的象征。他强调服饰的选择应与穿着者的气质、体态以及场合相协调。他提出“着衣之要,在于得体”,反对盲目追求时髦或华而不实的装束。他从布料的选择、款式的设计,到颜色的搭配,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还关注女性服饰的细节,例如发髻、妆容以及配饰的运用,都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第四卷“器玩”: 讨论了器物与陈设的美学。李渔认为,日常所用的器皿、家具以及摆设的陈设,都能反映出主人的品味与情趣。他鼓励人们选择造型典雅、材质优良的器物,并将它们巧妙地摆放在居室之中,营造出古朴、雅致的艺术氛围。他尤其推崇具有实用价值又兼具观赏性的器物,认为它们能为生活增添情趣,提升生活的品质。他对文房四宝、茶具、香炉等也进行了细致的品鉴。 第五卷“饮啜”: 聚焦于酒与茶的品鉴与饮用之道。李渔对饮品有着深刻的研究,他不仅介绍了各种酒的特点,还提出了饮酒的场合、伴侣以及配肴的讲究。对于茶,他更是详细论述了茶叶的种类、冲泡方法以及品茶的乐趣。他认为,饮啜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精神的寄托。他将品茶饮酒提升到一种“闲情”的层面,强调其中的仪式感和精神享受。 第六卷“种植”: 探讨了园艺与植物的美学。李渔热爱花草,他将种植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对话的途径。他详细介绍了各种花卉的种植、养护方法,并提出了将植物融入居室环境的建议。他强调“移步换景”的园林艺术,以及植物在四季变化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美态。他认为,通过种植,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闲情偶寄》不仅是一部生活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品味生活的哲学著作。李渔以其细腻的观察、风趣的语言、精妙的构思,将寻常日子过成了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外,另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小窗幽记 作者:[明] 陆绍珩 内容简介: 《小窗幽记》是中国明代文学家陆绍珩所著的一部充满哲思与雅趣的随笔集。全书共四卷,分为“居山”、“养静”、“谈风”、“采真”四部分。作者以其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以及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超脱的生活画卷。 第一卷“居山”: 描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笔下的“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更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地,一种远离尘嚣的理想境界。他描述了山中的清幽景色,如潺潺流水、翠竹掩映、鸟语花香,以及在山中进行的各种怡情养性的活动,如读书、写字、品茶、赏景。这一卷展现了作者对宁静、孤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第二卷“养静”: 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陆绍珩认为,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或声名显赫。他提出了许多“养静”的方法,如屏除杂念、克制欲望、顺应自然、静观其变。他主张“不求有功于世,但求无愧于心”,将内心的修炼置于首位。这一卷流露出作者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以及对“心静则万物莫不静”的感悟。 第三卷“谈风”: 包含了作者对人事、友情、品格等方面的思考与评论。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世态人情,并以一种平和、超然的态度进行评述。他欣赏高尚的品德,如淡泊名利、真诚待人、知恩图报。他也对虚伪、势利、庸俗的人情世故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一卷展现了作者的社会观察力,以及他对于君子之风的推崇。 第四卷“采真”: 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他从自然景物、艺术作品、乃至人生的点滴细节中,发掘出内在的真情与至美。他强调“返璞归真”,鼓励人们回归本真,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他认为,真正的“真”存在于自然之中,存在于纯粹的情感之中,存在于高雅的艺术之中。这一卷充满了作者对生命本真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精神的赞美。 《小窗幽记》以其清逸的文风、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陆绍珩用他“小窗”里的“幽事”,为读者打开了一个精神的乐园,引导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觅一份内心的宁静与诗意。这本书适合那些在忙碌生活中渴望片刻安宁,寻求精神寄托的读者。 ---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内容简介: 《随园食单》是中国清代美食家、文学家袁枚所著的一部集美食理论、烹饪技法、饮食文化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须知”、“菜单”、“便方”三个部分,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真切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对各地美食的品鉴、对烹饪的独到见解,以及对饮食习俗的考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美食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须知”: 袁枚在这部分阐述了他的烹饪理念和饮食原则。他强调“意在饮食,不在滋补”,认为饮食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口腹之欲,追求美味,而非一味追求养生进补。他提倡“食不可失其本真”,反对过分依赖调味料,而是要突出食材本身的原味。他还提出了“随宜而制,不拘一格”的烹饪思想,鼓励根据食材的特点和季节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他对食材的选择、刀工的讲究、火候的掌控都有着精辟的论述。 第二部分“菜单”: 这是《随园食单》的核心部分,记录了作者对二百余种菜肴的品鉴与评价。袁枚以其敏锐的味蕾和丰富的经验,对每道菜肴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包括食材、烹饪方法、口味特点,以及作者的个人感受。他的评价标准非常独特,注重“味”的层次感和“形”的雅致。他常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菜肴的美味,例如“入口即化”、“齿颊留香”等。这部分内容既是美食的宝典,也是一部了解清代饮食文化的窗口。他尤其推崇那些制作精良、口味清淡的菜肴,并对一些当时流行的、过于追求奢华的菜肴提出了批评。 第三部分“便方”: 这一部分收录了一些简便易行的烹饪方法和饮食小贴士。袁枚认为,美食并非只能由专业厨师制作,普通家庭也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做出美味佳肴。他介绍了一些家常菜的制作技巧,以及一些实用的饮食禁忌和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他亲民和务实的一面,让读者感受到美食的乐趣并非遥不可及。 《随园食单》不仅是一本讲究“吃”的书,更是一部蕴含着生活智慧和艺术情趣的著作。袁枚用他独到的眼光,将饮食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他不仅关注菜肴本身的味道,更关注饮食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以及饮食与人情、时节、地域之间的紧密联系。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读来令人食欲大增,心生向往。这本书不仅能满足读者的口腹之欲,更能启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它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经典美食读物,至今仍对中国的美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套书的名字吸引,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它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此。这套《中国人生活美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有滋有味”的百科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随园食单》的部分,袁枚先生对食物的讲究,那种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吃这件事的哲学思考,都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仅是记录菜谱,更是通过食物来品味人生,通过味蕾来感受四季的变化和人情的冷暖。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吃饭这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也可以被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态度。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一些小建议去调整自己的饮食,虽然不能完全复刻古人的滋味,但那种用心去感受食物的过程,就已经足够让人愉悦。而《小窗幽记》的章节,则像是夜深人静时,独自品一杯清茶,与古人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它里面讲到的许多人生哲理,虽然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沉的智慧,比如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更像是心灵的慰藉,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安宁的角落。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人生活美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套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带我走进了中国人骨子里那份独特的诗意生活。从《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能看到沈三白与妻子芸在简朴的居室里,一起蒔花弄草,一起感受月缺月圆的画面。他笔下的生活,虽然物质不算丰裕,但精神世界却异常富足,那种对身边人事物的细腻体察,对生活点滴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美,一种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智慧。接着,《闲情偶寄》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玩物尚志”。李渔先生在花鸟、戏剧、园林等方面展现出的风雅与情趣,让人惊叹于古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他那种“以玩为学,以乐为事”的态度,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种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读他的文字,仿佛也染上了几分洒脱与雅趣,让生活变得更加鲜活有趣。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生活态度的引领,让我重新思考“生活”二字的真正含义。

评分

刚拿到这套《中国人生活美学》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者说教。但读进去之后,完全被打动了。这套书就像是一扇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温润如玉、含蓄内敛的生活美学。沈三白在《浮生六记》里对妻子芸的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融化在每一个日常细节里,比如一起种花,一起读书,一起感受四季的变迁。这种平淡却又真挚的情感,在如今这个速食爱情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就藏在最朴素的生活之中。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将生活玩出了花样,他对待花鸟虫鱼,对待戏剧表演,都充满了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展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充满情趣的生活态度。他那种“乐以忘忧”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让人觉得生活本该如此丰富多彩。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字体大小适中,纸张质感也很舒服,阅读体验非常棒,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总有一种朦胧的向往,总觉得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拿到这套《中国人生活美学》后,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清晰了。打开《浮生六记》,沈三白笔下的生活,虽然带着些许清贫,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芸的深情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他描绘的四季景色,无论是春日的菜蔬,还是夏夜的月色,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那种“粗茶淡饭亦有味,寻常巷陌亦有情”的生活态度,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感到一丝难得的宁静。再看《闲情偶寄》,李渔先生的文字,则展现了一种更为洒脱、甚至带点“玩物”的雅趣。他对花草、对养鸟、对戏剧的种种观察和感悟,无不充满了智慧和匠心。他那种“乐在其中,自得其乐”的精气神,让人忍不住去效仿,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读他的文字,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花香,听到那婉转的鸟鸣,感受到那份不染尘埃的闲适。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生活的启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评分

这套《中国人生活美学》简直就是一场精神盛宴。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太缺乏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了,很多时候只是匆匆忙忙地活着,却忘了去品味生活本身。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在《随园食单》里,袁枚先生对于美食的描述,简直是让人垂涎三尺,但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食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他讲究食材的时令,讲究烹饪的火候,讲究用餐的意境,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对生活极致的尊重。他让我意识到,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小窗幽记》则像是心灵的“SPA”,它里面的很多话都直击人心,比如“静以致远,淡泊明志”,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如何平衡内心的欲望,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更有深度,更有意义。

评分

买书一直都买京东自营的,都是正版不用担心盗版,送货速度也很快,经常有活动价格很优惠

评分

久闻大名!此版本前半是今人译本,后半是原作。文中充满闲情逸致,都是生活气息。

评分

618买的,真的很实惠,虽然还没有拆,但看起来质量不错。

评分

精装版本,质量真的太好了!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要收,感觉写评语要花掉我大量的

评分

“二手东”:很多书没有塑封,灰尘多,偶尔还有黑手印,都不知道转了几手了;“小气东”:美术类的书规格一般比普通书大一点,箱子明明装不下了打包的还是死压进去,有些精装书书脊褶皱,送过来时箱子往往有一边被挤破了,当然更惨的是就一简陋塑料袋装着。总之,谢谢京东治好我的洁癖和轻微强迫症,因为这里图书活动用券后常常三折左右,比dangdang、zhuoyue四五折划算,虽然活动一开始收藏夹很多好书瞬间没货等活动结束又有货,虽然活动价格飙升活动后又降下来——“套路东”。反正套路习惯就好,将近三折还好。

评分

京东品质值得信赖,书很不错,买了许多够看一阵子了!

评分

德文:Ich muss die Sojasaucekämpfen

评分

前面白话文,后面原文,喜欢张佳玮的文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