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浮生六記+閑情偶寄+小窗幽記+隨園食單(套裝共4冊 精選底本全校無刪節)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浮生六記+閑情偶寄+小窗幽記+隨園食單(套裝共4冊 精選底本全校無刪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復,李漁,陸紹珩,袁枚 著
圖書標籤:
  • 生活美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清代文學
  • 文化史
  • 飲食文化
  • 散文集
  • 傳統文化
  • 文學名著
  • 隨筆
  • 名傢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121739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3943
品牌:果麥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輕型紙
套裝數量: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浮生六記》選開明書店民國本為底本,考以《雁來紅叢報》本、霜楓社民國本、林語堂英譯本重新點校。知乎、豆瓣逾百萬粉絲,"一個"APP超人氣作者張佳瑋以白話文精心譯述,並作長文譯記為讀者導讀。更收錄"瀋復三十年遊曆圖"、"瀋復的一生"(年錶),並附"光緒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題記""光緒三年初版跋",便於讀者朋友更好讀懂中國摯美經典,從中獲益。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多次在節目中提起這本書,並嚮觀眾推薦:"我們要學會用美的眼光,去發現周遭的一切。"

  《閑情偶寄》首次采用李漁成書時間的底本勘校,即《續修四庫全書》中收錄的《閑情偶寄》清康熙刻本(現珍藏於吉林大學圖書館)影印本,同時參校中國颱北廣文書局影印的清康熙十年翼聖堂刻本,又考以德國國傢圖書館藏清雍正八年芥子園《笠翁一傢言全集》本,盡力修正瞭目前市麵上流行各版本中多處存疑,努力還讀者一本美好而純粹的《閑情偶寄》。《閑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戲劇傢、文學傢李漁的代錶作,既收錄其一生戲麯理論的精華,又集中體現他在居室、器玩、種植、飲饌、頤養等方麵的生活感悟。全書機趣新穎,言詞淺明雋永,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美學之典範。

  《小窗幽記》,一名《醉古堂劍掃》,成書於四百年前。四百年時光綿延而逝,其書作者陸氏紹珩也寂寂無名隱落於人間。今次,這本被昏逐俗世遺忘的小書,總算以一種該有的美好的模樣重現人間。美哉其文!全書分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捲,正閤人生十二味。而單單是每捲的捲首語,便足以美到讓人落淚。劍掃不平。快讀一過,凜然有劍意升騰而起,頓覺百年幻泡、浮雜人世、胸中塊壘窮愁,一時隨劍掃去,猶看劍而星動龍飛,直呼酣暢。陳本敬贊其文字是"泄天地之秘笈,擷經史之菁華,語帶煙霞,韻諧金石"。後世人也將《小窗幽記》與《菜根譚》《圍爐夜話》並稱處世三大奇書。而王傢衛導演,亦奉之為枕邊書。此番全新版本《小窗幽記》,以日本嘉永六年星文堂《醉古堂劍掃》為底本。疑難處輔校以國傢圖書館所藏天啓年間《醉古堂劍掃》七捲殘本、乾隆三十五年《小窗幽記》十二捲刊本。而在內文編排上,按句讀、節奏和喘息處,進行斷行,像詩歌一樣自成篇章,竭力還原自然吟誦狀態。

  《隨園食單》將飲食變為大雅學問。在蔬飯之間,寫生活態度,文字清爽可愛。本版《隨園食單》,特邀青年設計師徐婧儒全新設計繪製,配以57幅全彩插圖,以現代手法,完美詮釋袁枚四十年美食實踐。袁枚,清代文人中活得zui灑脫,吃得zui講究。被描述為"通天老狐,醉輒露尾"。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包括《浮生六記》《閑情偶寄》《小窗幽記》《隨園食單》:
  《浮生六記》:清代文人瀋復寫作的自傳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本次齣版選開明書店民國本為底本,考以《雁來紅叢報》本、霜楓社民國本、林語堂英譯本重新點校;並請張佳瑋精心譯述,作長文譯記為讀者導讀;收錄"瀋復的一生"(年錶)"瀋復三十年遊曆圖",附"光緒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題記""光緒三年初版跋",便於讀者朋友更好讀懂中國摯美經典,從中獲益。
  瀋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傢,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婚後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願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蕓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後,瀋復離傢漫遊,著《浮生六記》六捲。成書後並未刊行齣版,而在民間多有傳抄,引以為珍。道光年間,由江南士人楊引傳於街市書攤購得,轉妹婿王韜於申報館付梓齣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其中《中山記曆》《養生記道》兩記,楊引傳購得版本已佚。民國時期有稱找到足本,並付梓齣版,收錄佚失兩記,然實為時人拼湊杜撰。後常有傳言佚記真本現身,或有相關、或片段,但至今仍無被證實可靠完整的,故本版隻收底本所錄《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記。

  《閑情偶寄》:自古至今,人人都嚮往閑情野趣的雅緻生活:觀雪、賞花、品茗……卻鮮有人真正理解"生活美學"的要義。生活之美的真諦在用心體會、細緻觀察,在思考創新,在對品質的不妥協,而非僅僅流於感官享受。
  《閑情偶寄》正是這樣一部關乎生活藝術的奇書,能想凡人所不屑之生活小事,發凡人欲說而說不齣的議論。從詞麯創作、戲劇演習、聲容裝扮到器物古玩、建築、種植、飲食與養生等文藝生活的方方麵麵,字字句句皆是李漁畢生心血的總結。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金華人。明末清初著名戲劇傢、文學傢,被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代錶作品包括:戲麯《笠翁十種麯》,小說《肉蒲團》《連城璧》《十二樓》《閤錦迴文傳》,文集《笠翁一傢言》等。

  《小窗幽記》:明代天啓年間,江南纔子陸紹珩流落北京。
  他目睹世態俗情,胸中塊壘頓生。
  何以遣窮愁?唯有讀書。
  於是在讀書之餘,陸紹珩從五十餘部經史子集中,擷取精妙辭句,分成十二捲,集結成書,用以自娛。
  細讀之,唇齒輾轉間,有醉意,有古意,有劍意,有俠氣。

  《隨園食單》:將飲食上升為大雅學問,寫吃貨嚴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膩如一。曾在某觀察傢用餐,諸菜尚可,飯粥卻粗糲,我勉強咽下,迴去就生瞭一場大病!
  一盤菜,若用肉,不要超齣8兩,若用雞、魚,不過6兩。有人會問:不夠吃怎麼辦?答案是:吃完再炒。
  鯽魚,要選扁身且帶白色者,肉質鮮嫩鬆和,熟後一提,骨肉自然分離。圓身黑背的鯽魚,肉質僵硬多刺,簡直是鯽魚中的"地痞魚"。
  豬有43種做法,而甲魚隻有6種;雞分5個部分可吃,而鹿好的地方,隻在尾上一道漿。做一餐飯有14個注意事項,而且不能涮火鍋……
  《隨園食單》,乾隆纔子、詩壇盟主袁枚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産物。蔬飯之間,是閑情,是雅趣。


作者簡介

  
  瀋復
  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傢,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婚後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願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蕓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後,瀋復離傢漫遊,著《浮生六記》六捲,記錄過往生活中點滴趣味及漫遊經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深為後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李漁
  字笠鴻,號笠翁,浙江金華人。
  明末清初著名戲劇傢、文學傢。自組傢庭戲班至各地演齣,積纍瞭豐富的戲麯創作與演齣經驗,提齣瞭較完善的戲劇理論體係,被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
  曾在南京設芥子園書鋪,齣版《芥子園畫譜》。
  一生著述豐富,流傳於世的作品包括:戲麯《笠翁十種麯》,小說《肉蒲團》《連城璧》《十二樓》《閤錦迴文傳》,文集《笠翁一傢言》等。

  陸紹珩
  字湘客,明代蘇州鬆陵人,唐代隱逸詩人陸龜濛後裔。
  曾發願:
  一願識盡世間好人;
  二願讀盡世間好書;
  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
  生卒年不詳,天啓年間(1621-1627)曾流寓北京,纂輯《醉古堂劍掃》(又名《小窗幽記》)傳世。清代書商將《醉古堂劍掃》附於明人陳繼儒名下,更名《小窗幽記》另行刊印齣版,流傳頗廣。是以後世多分不清二者關係,特此正名。

  袁枚
  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
  字子纔,號簡齋。
  乾隆四年中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曆任潥水、沐陽、江寜等縣縣令。然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不惑之後,毅然辭官,於南京小倉山購隋氏廢園,改名"隨園",吟詠其中,放情聲色。一生好遊山玩水,貪口腹之欲。
  在文學創作上,主張直報"個人性情",反對復古模擬風氣。為乾嘉時期"性靈派"代錶人物。
  同時期文學傢洪亮吉評價其:通天老狐,醉輒露尾。


精彩書評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隻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顔色;隻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彆的罷。
  --俞平伯

  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非常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瞭瀋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林語堂

  《閑情偶寄》有與自然與人事的巧妙觀察,有平明而又新穎的錶現。
  --周作人

  "作為一個藝術傢,你自編自導自演瞭許多迎閤爾時世俗的戲劇……作為一個對於品質有真正理解和毫不妥協的人,你寫瞭一部《閑情偶寄》,編瞭一部《芥子園畫譜》,如今,還有人看。你在《閑情偶寄》中談居室、器玩、飲撰、種植、頤養……後世做會館的,創造享受清閑氛圍的,都該嚮你學學。"
  --馮唐《三十六大》

  "泄天地之秘笈,擷經史之菁華,語帶煙霞,韻諧金石……所謂端莊雜流灕,爾雅兼溫文,有美斯臻,無奇不備。"
  --陳本敬

  "此書在日本很是流行,與《菜根譚》同為人所愛誦。"
  --周作人


精彩書摘

  
  《飲饌部·筍》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隻在一字之鮮。《記》曰:"甘受和,白受采。"鮮即甘之所從齣也。此種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嚮賣菜傭求活者,不得與焉。然他種蔬食,不論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鏇摘鏇烹,亦能時有其樂。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産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閤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購於市者且然,況山中之鏇掘者乎?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茹齋者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而但覺其鮮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盡當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製葷筍之大凡也。
  筍之為物,不止孤行並用各見其美,凡食物中無論葷素,皆當用作調和。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但不當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載諸食物,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擅其長者,莫過於此。東坡雲:"寜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不知能醫俗者,亦能醫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飲饌部·麵》
  南人飯米,北人飯麵,常也。《本草》雲:"米能養脾,麥能補心。"各有所裨於人者也。然使竟日窮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膠柱口腹,而不肯兼愛心脾乎?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剛直似之,食之強橫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麵,是酌南北之中,而善處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麵之法,小異於北,而且大異於南。北人食麵多作餅,予喜條分而縷晰之,南人之所謂"切麵"是也。南人食切麵,其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於麵湯之中,湯有味而麵無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麵而在湯,與未嘗食麵等也。予則不然,以調和諸物,盡歸於麵,麵具五味而湯獨清,如此方是食麵,非飲湯也。
  所製麵目有二種,一曰"五香麵",一曰"八珍麵"。五香膳己,八珍餉客,略分豐儉於其間。五香者何?醬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筍或煮蕈煮蝦之鮮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麵中,後以醬醋及鮮汁三物和為一處,即充拌麵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極勻,擀宜極薄,切宜極細,然後以滾水下之,則精粹之物盡在麵中,盡勾咀嚼,不似尋常吃麵者,麵則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湯也。八珍者何?雞、魚、蝦三物之肉,曬使極乾,與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極細之末,和入麵中,與鮮汁共為八種。醬醋亦用,而不列數內者,以傢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雞魚之肉,務取極精,稍帶肥膩者弗用,以麵性見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絲故也。但觀製餅餌者,欲其鬆而不實,即拌以油,則麵之為性可知已。鮮汁不用煮肉之湯,而用筍、蕈、蝦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雞、魚、蝦三者之中,惟蝦最便,屑米為麵,勢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備不時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嘗不可六也。拌麵之汁,加雞蛋青一二盞更宜,此物不列於前而附於後者,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襲耳。

  《聲容部·態度》
  古雲:"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維何?媚態是已。世人不知,以為美色。烏知顔色雖美,是一物也,烏足移人?加之以態,則物而尤矣。如雲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則今時絹做之美女,畫上之嬌娥,其顔色較之生人,豈止十倍,何以不見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鬱病耶?是知"媚態"二字,必不可少。媚態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是無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無形似有形,是以名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說之事也。凡女子,一見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已,遂至捨命以圖,與生為難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說之事也。吾於"態"之一字,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體物之工。使以我作天地鬼神,形體吾能賦之,知識我能予之,至於是物而非物,無形似有形之態度,我實不能變之化之,使其自無而有,復自有而無也。態之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艷者愈艷,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無情之事變為有情,使人暗受籠絡而不覺者。女子一有媚態,三四分姿色,便可抵過六七分。試以六七分姿色而無媚態之婦人,與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態之婦人同立一處,則人止愛三四分而不愛六七分,是態度之於顔色,猶不止於一倍當兩倍也。試以二三分姿色而無媚態之婦人,與全無姿色而止有媚態之婦人同立一處,或與人各交數言,則人止為媚態所惑,而不為美色所惑。是態度之於顔色,猶不止於以少敵多,且能以無而敵有也。今之女子,每有狀貌姿容一無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捨命相從者,皆"態"之一字之為祟也。是知選貌選姿,總不如選態一著之為要。態自天生,非可強造。強造之態,不能飾美,止能愈增其陋。同一顰也,齣於西施則可愛,齣於東施則可憎者,天生、強造之彆也。相麵、相肌、相眉、相眼之法,皆可言傳,獨相態一事,則予心能知之,口實不能言之。口之所能言者,物也,非尤物也。噫,能使人知,而能使人欲言不得,其為物也何如!其為事也何如!豈非天地之間一大怪物,而從古及今,一件解說不來之事乎?
  ……

  《種植部·玉蘭》
  世無玉樹,請以此花當之。花之白者盡多,皆有葉色相亂,此則不葉而花,與梅同緻。韆乾萬蕊,盡放一時,殊盛事也。但絕盛之事,有時變為恨事。眾花之開,無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樹好花,止須一宿微雨,盡皆變色,又覺腐爛可憎,較之無花,更為乏趣。群花開謝以時,謝者既謝,開者猶開,此則一敗俱敗,半瓣不留。語雲:"弄花一年,看花十日。"為玉蘭主人者,常有延佇經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詎非香國中絕大恨事?故值此花一開,便宜急急玩賞,玩得一日是一日,賞得一時是一時。若初開不玩而俟全開,全開不賞而俟盛開,則恐好事未行,而煞風景者至矣。噫,天何仇於玉蘭,而往往三歲之中,定有一二歲與之為難哉!

  《頤養部·行樂第一》
  傷哉!造物生人一場,為時不滿百歲。彼夭摺之輩無論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萬六韆日盡是追歡取樂時,亦非無限光陰,終有報罷之日。況此百年以內,有無數憂愁睏苦、疾病顛連、名繮利鎖、驚風駭浪,阻人燕遊,使徒有百歲之虛名,並無一歲二歲享生人應有之福之實際乎!又況此百年以內,日日死亡相告,謂先我而生者死矣,後我而生者亦死矣,與我同庚比算、互稱弟兄者又死矣。噫,死是何物,而可知凶不諱,日令不能無死者驚見於目而怛聞於耳乎!是韆古不仁,未有甚於造物者矣。雖然,殆有說焉。不仁者,仁之至也。知我不能無死,而日以死亡相告,是恐我也。恐我者,欲使及時為樂,當視此輩為前車也。康對山構一園亭,其地在北邙山[1]麓,所見無非丘隴。客訊之曰:"日對此景,令人何以為樂?"對山曰:"日對此景,乃令人不敢不樂。"達哉斯言!予嘗以銘座右。茲論養生之法,而以行樂先之;勸人行樂,而以死亡怵之,即祖是意。欲體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跡。
  養生傢授受之方,外藉藥石,內憑導引,其藉口頤生而流為放闢邪侈者則曰"比傢"。三者無論邪正,皆術士之言也。予係儒生,並非術士。術士所言者術,儒傢所憑者理。《魯論·鄉黨》一篇,半屬養生之法。予雖不敏,竊附於聖人之徒,不敢為誕妄不經之言以誤世。有怪此捲以"頤養"命名,而覓一丹方不得者,予以空疏謝之。又有怪予著《飲饌》一篇,而未及烹飪之法,不知醬用幾何,醋用幾何,醝椒香辣用幾何者。予曰:果若是,是一庖人而已矣,烏足重哉!人曰:若是,則《食物誌》《尊生箋》《衛生錄》等書,何以備載此等?予曰:是誠庖人之書也。士各明誌,人有弗為。



浮生六記 作者:瀋復 內容簡介: 《浮生六記》是中國清代文人瀋復所著的一部自傳體散文集。全書共分為“閨塾”、“遊學”、“瀋氏”、“坎坷”、“閑情”、“杭州記”六捲,以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描繪瞭瀋復一傢在亂世中坎坷的生活曆程,以及他在平凡日子裏對人情世故、自然風光、藝術情趣的獨特感悟。 第一捲“閨塾”: 細述瞭瀋復的童年與少年時光,特彆是他與妻子陳蕓初相識、相戀的經過。作者以溫情脈脈的筆墨,描繪瞭陳蕓溫柔敦厚、聰慧靈秀的形象,以及兩人之間純潔美好的情感。這段純真歲月的描寫,為全書奠定瞭溫潤的基調。 第二捲“遊學”: 講述瞭瀋復青年時期在外遊曆的經曆。他曾隨父經商,足跡遍布各地,飽覽山川風光,也見識瞭世態炎涼。在遊曆中,他不僅增長瞭見識,也對人生有瞭更深的體悟。這捲內容展現瞭他對外界的好奇與探索,以及在行走中對自我與世界的審視。 第三捲“瀋氏”: 聚焦於瀋復的傢庭生活。他詳細記錄瞭與陳蕓成婚後的點點滴滴,包括兩人的琴瑟和鳴、恩愛纏綿,以及傢中長輩的教誨、親友的往來。這部分內容充滿瞭生活氣息,展現瞭一個傳統傢庭的溫馨與融洽。 第四捲“坎坷”: 則是全書中最顯沉重的一捲。它描繪瞭瀋復一傢在動蕩年代所遭遇的種種不幸。傢道中落,親人離散,生活睏頓,這些經曆讓瀋復嘗盡瞭人生的苦澀。然而,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五捲“閑情”: 筆鋒一轉,迴到瀋復對生活閑趣的描繪。盡管生活充滿波摺,瀋復卻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齣屬於自己的雅緻生活。他喜愛花鳥,擅長繪畫,精通園藝,熱衷於品茗賞月。這捲內容充滿瞭藝術情趣和生活智慧,展現瞭作者在逆境中保持樂觀與超然的生活態度。 第六捲“杭州記”: 記錄瞭瀋復在杭州的生活。他在此經曆瞭人生的又一次起伏,也結識瞭許多誌同道閤的朋友。杭州的湖光山色,城市的風土人情,都被他細緻地描繪齣來。這一捲既是對過去的迴顧,也充滿瞭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浮生六記》以其樸實自然的語言,真摯動人的情感,以及對平凡生活中美好細節的捕捉,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瑰寶。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是一麯對生命、愛情、友情、親情以及生活美學的贊歌。瀋復筆下的陳蕓,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一個經典的女性形象。 --- 閑情偶寄 作者:李漁 內容簡介: 《閑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文學傢、戲麯傢李漁創作的一部生活藝術的百科全書。全書分為“居室”、“食用”、“裝束”、“器玩”、“飲啜”、“種植”六捲,從衣食住行、文娛消遣等方方麵麵,細緻入微地闡述瞭作者對於生活美學的獨到見解和實踐經驗。李漁以其博學廣聞、精巧心思,將日常瑣事提升至藝術的境界,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捲“居室”: 論述瞭居住環境的布置與營造。李漁認為,居室的美學在於“宜”,即適閤居住者的性情、年齡、身份和生活習慣。他從房屋的朝嚮、采光、通風,到傢具的擺設、陳列,再到室內綠植的點綴,都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且富有創意的建議。他強調,居住不僅僅是為瞭遮風避雨,更是營造一種心境,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他提齣“巧於因藉,精在體宜”的原則,鼓勵人們根據自身條件,發揮創意,打造舒適而富有情趣的居住空間。 第二捲“食用”: 深入探討瞭飲食的藝術。李漁認為,食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種味蕾的享受,一種文化體驗。他詳細介紹瞭各種食材的特點、烹飪方法以及調味的技巧,並特彆強調瞭“調和”的重要性。他提倡“嘗盡萬味,仍歸平淡”,反對過度追求名貴食材或繁復烹調,而是注重食材的原味與季節性,以及不同味道的和諧搭配。他對食物的色、香、味、形都有著極為精到的描述,甚至對菜肴的命名也頗費心思。 第三捲“裝束”: 關注服飾的審美與搭配。李漁認為,服飾不僅是蔽體禦寒的工具,更是個人品味和身份的象徵。他強調服飾的選擇應與穿著者的氣質、體態以及場閤相協調。他提齣“著衣之要,在於得體”,反對盲目追求時髦或華而不實的裝束。他從布料的選擇、款式的設計,到顔色的搭配,都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他還關注女性服飾的細節,例如發髻、妝容以及配飾的運用,都力求達到和諧統一的審美效果。 第四捲“器玩”: 討論瞭器物與陳設的美學。李漁認為,日常所用的器皿、傢具以及擺設的陳設,都能反映齣主人的品味與情趣。他鼓勵人們選擇造型典雅、材質優良的器物,並將它們巧妙地擺放在居室之中,營造齣古樸、雅緻的藝術氛圍。他尤其推崇具有實用價值又兼具觀賞性的器物,認為它們能為生活增添情趣,提升生活的品質。他對文房四寶、茶具、香爐等也進行瞭細緻的品鑒。 第五捲“飲啜”: 聚焦於酒與茶的品鑒與飲用之道。李漁對飲品有著深刻的研究,他不僅介紹瞭各種酒的特點,還提齣瞭飲酒的場閤、伴侶以及配肴的講究。對於茶,他更是詳細論述瞭茶葉的種類、衝泡方法以及品茶的樂趣。他認為,飲啜不僅僅是解渴,更是一種社交方式,一種精神的寄托。他將品茶飲酒提升到一種“閑情”的層麵,強調其中的儀式感和精神享受。 第六捲“種植”: 探討瞭園藝與植物的美學。李漁熱愛花草,他將種植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一種與自然對話的途徑。他詳細介紹瞭各種花卉的種植、養護方法,並提齣瞭將植物融入居室環境的建議。他強調“移步換景”的園林藝術,以及植物在四季變化中所展現齣的不同美態。他認為,通過種植,人們可以親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動,從而獲得心靈的寜靜與愉悅。 《閑情偶寄》不僅是一部生活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品味生活的哲學著作。李漁以其細膩的觀察、風趣的語言、精妙的構思,將尋常日子過成瞭詩,展現瞭中國古代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外,另一種“樂在其中”的生活態度。他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以及將生活升華為藝術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 小窗幽記 作者:[明] 陸紹珩 內容簡介: 《小窗幽記》是中國明代文學傢陸紹珩所著的一部充滿哲思與雅趣的隨筆集。全書共四捲,分為“居山”、“養靜”、“談風”、“采真”四部分。作者以其超然物外的人生觀,以及對自然、藝術、人生的深刻體悟,通過簡練而富有詩意的語言,為讀者描繪瞭一幅恬淡、寜靜、超脫的生活畫捲。 第一捲“居山”: 描寫瞭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他筆下的“山”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山,更是一種精神的棲息地,一種遠離塵囂的理想境界。他描述瞭山中的清幽景色,如潺潺流水、翠竹掩映、鳥語花香,以及在山中進行的各種怡情養性的活動,如讀書、寫字、品茶、賞景。這一捲展現瞭作者對寜靜、孤獨、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的嚮往,以及他對世俗名利的淡泊。 第二捲“養靜”: 強調瞭內心寜靜的重要性。陸紹珩認為,真正的快樂源於內心的平靜與安寜,而非外在的物質享受或聲名顯赫。他提齣瞭許多“養靜”的方法,如屏除雜念、剋製欲望、順應自然、靜觀其變。他主張“不求有功於世,但求無愧於心”,將內心的修煉置於首位。這一捲流露齣作者對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以及對“心靜則萬物莫不靜”的感悟。 第三捲“談風”: 包含瞭作者對人事、友情、品格等方麵的思考與評論。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觀察世態人情,並以一種平和、超然的態度進行評述。他欣賞高尚的品德,如淡泊名利、真誠待人、知恩圖報。他也對虛僞、勢利、庸俗的人情世故進行瞭委婉的批評。這一捲展現瞭作者的社會觀察力,以及他對於君子之風的推崇。 第四捲“采真”: 錶達瞭作者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視。他從自然景物、藝術作品、乃至人生的點滴細節中,發掘齣內在的真情與至美。他強調“返璞歸真”,鼓勵人們迴歸本真,發現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他認為,真正的“真”存在於自然之中,存在於純粹的情感之中,存在於高雅的藝術之中。這一捲充滿瞭作者對生命本真的熱愛,以及對藝術精神的贊美。 《小窗幽記》以其清逸的文風、深刻的哲理、豐富的意象,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引人深思。陸紹珩用他“小窗”裏的“幽事”,為讀者打開瞭一個精神的樂園,引導人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覓一份內心的寜靜與詩意。這本書適閤那些在忙碌生活中渴望片刻安寜,尋求精神寄托的讀者。 --- 隨園食單 作者:袁枚 內容簡介: 《隨園食單》是中國清代美食傢、文學傢袁枚所著的一部集美食理論、烹飪技法、飲食文化於一體的經典著作。全書分為“須知”、“菜單”、“便方”三個部分,以其幽默風趣的語言、真切生動的筆觸,記錄瞭作者對各地美食的品鑒、對烹飪的獨到見解,以及對飲食習俗的考究,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美食文化遺産。 第一部分“須知”: 袁枚在這部分闡述瞭他的烹飪理念和飲食原則。他強調“意在飲食,不在滋補”,認為飲食的首要目的是滿足口腹之欲,追求美味,而非一味追求養生進補。他提倡“食不可失其本真”,反對過分依賴調味料,而是要突齣食材本身的原味。他還提齣瞭“隨宜而製,不拘一格”的烹飪思想,鼓勵根據食材的特點和季節的變化,靈活運用不同的烹飪方法。他對食材的選擇、刀工的講究、火候的掌控都有著精闢的論述。 第二部分“菜單”: 這是《隨園食單》的核心部分,記錄瞭作者對二百餘種菜肴的品鑒與評價。袁枚以其敏銳的味蕾和豐富的經驗,對每道菜肴都進行瞭細緻的描寫,包括食材、烹飪方法、口味特點,以及作者的個人感受。他的評價標準非常獨特,注重“味”的層次感和“形”的雅緻。他常常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形容菜肴的美味,例如“入口即化”、“齒頰留香”等。這部分內容既是美食的寶典,也是一部瞭解清代飲食文化的窗口。他尤其推崇那些製作精良、口味清淡的菜肴,並對一些當時流行的、過於追求奢華的菜肴提齣瞭批評。 第三部分“便方”: 這一部分收錄瞭一些簡便易行的烹飪方法和飲食小貼士。袁枚認為,美食並非隻能由專業廚師製作,普通傢庭也能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做齣美味佳肴。他介紹瞭一些傢常菜的製作技巧,以及一些實用的飲食禁忌和注意事項。這部分內容體現瞭他親民和務實的一麵,讓讀者感受到美食的樂趣並非遙不可及。 《隨園食單》不僅是一本講究“吃”的書,更是一部蘊含著生活智慧和藝術情趣的著作。袁枚用他獨到的眼光,將飲食提升到瞭文化的高度。他不僅關注菜肴本身的味道,更關注飲食所帶來的精神享受,以及飲食與人情、時節、地域之間的緊密聯係。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讀來令人食欲大增,心生嚮往。這本書不僅能滿足讀者的口腹之欲,更能啓發讀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追求。它是一部穿越時空的經典美食讀物,至今仍對中國的美食文化産生著深遠的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是被這套書的名字吸引,但真正翻開後,纔發現它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此。這套《中國人生活美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有滋有味”的百科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隨園食單》的部分,袁枚先生對食物的講究,那種對食材的尊重、對烹飪技藝的精益求精,以及對吃這件事的哲學思考,都讓我大開眼界。他不僅僅是記錄菜譜,更是通過食物來品味人生,通過味蕾來感受四季的變化和人情的冷暖。讀他的文字,你會發現,吃飯這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也可以被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生活態度。我嘗試著按照書裏的一些小建議去調整自己的飲食,雖然不能完全復刻古人的滋味,但那種用心去感受食物的過程,就已經足夠讓人愉悅。而《小窗幽記》的章節,則像是夜深人靜時,獨自品一杯清茶,與古人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它裏麵講到的許多人生哲理,雖然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深沉的智慧,比如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在紛繁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平靜。這本書更像是心靈的慰藉,讓人在浮躁的世界裏找到一處安寜的角落。

評分

拿到這套《中國人生活美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這套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引路人,帶我走進瞭中國人骨子裏那份獨特的詩意生活。從《浮生六記》的字裏行間,我仿佛能看到瀋三白與妻子蕓在簡樸的居室裏,一起蒔花弄草,一起感受月缺月圓的畫麵。他筆下的生活,雖然物質不算豐裕,但精神世界卻異常富足,那種對身邊人事物的細膩體察,對生活點滴的熱愛,讓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安貧樂道”的美,一種在平凡中發現不凡的智慧。接著,《閑情偶寄》展現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學——“玩物尚誌”。李漁先生在花鳥、戲劇、園林等方麵展現齣的風雅與情趣,讓人驚嘆於古人對生活的熱情和創造力。他那種“以玩為學,以樂為事”的態度,不僅是對生活的熱愛,更是一種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探索。讀他的文字,仿佛也染上瞭幾分灑脫與雅趣,讓生活變得更加鮮活有趣。這套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生活態度的引領,讓我重新思考“生活”二字的真正含義。

評分

這套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一直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總有一種朦朧的嚮往,總覺得它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卻又說不清道不明。拿到這套《中國人生活美學》後,那種感覺一下子就清晰瞭。打開《浮生六記》,瀋三白筆下的生活,雖然帶著些許清貧,卻處處流露齣對妻子蕓的深情和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他描繪的四季景色,無論是春日的菜蔬,還是夏夜的月色,都充滿瞭詩情畫意。那種“粗茶淡飯亦有味,尋常巷陌亦有情”的生活態度,讓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感到一絲難得的寜靜。再看《閑情偶寄》,李漁先生的文字,則展現瞭一種更為灑脫、甚至帶點“玩物”的雅趣。他對花草、對養鳥、對戲劇的種種觀察和感悟,無不充滿瞭智慧和匠心。他那種“樂在其中,自得其樂”的精氣神,讓人忍不住去效仿,去發現自己生活中的“閑情”。讀他的文字,仿佛能聞到那淡淡的花香,聽到那婉轉的鳥鳴,感受到那份不染塵埃的閑適。這套書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生活的啓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聯係。

評分

這套《中國人生活美學》簡直就是一場精神盛宴。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人太缺乏對生活細節的關注瞭,很多時候隻是匆匆忙忙地活著,卻忘瞭去品味生活本身。而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在《隨園食單》裏,袁枚先生對於美食的描述,簡直是讓人垂涎三尺,但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食物的細緻描寫,展現瞭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他講究食材的時令,講究烹飪的火候,講究用餐的意境,這一切都體現瞭一種對生活極緻的尊重。他讓我意識到,吃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而《小窗幽記》則像是心靈的“SPA”,它裏麵的很多話都直擊人心,比如“靜以緻遠,淡泊明誌”,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教導我如何平衡內心的欲望,如何在喧囂的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和寜靜。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纔能活得更有深度,更有意義。

評分

剛拿到這套《中國人生活美學》的時候,心裏還有些忐忑,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或者說教。但讀進去之後,完全被打動瞭。這套書就像是一扇扇窗,讓我窺見瞭中國人骨子裏那種溫潤如玉、含蓄內斂的生活美學。瀋三白在《浮生六記》裏對妻子蕓的愛,不是轟轟烈烈,而是融化在每一個日常細節裏,比如一起種花,一起讀書,一起感受四季的變遷。這種平淡卻又真摯的情感,在如今這個速食愛情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就藏在最樸素的生活之中。而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將生活玩齣瞭花樣,他對待花鳥蟲魚,對待戲劇錶演,都充滿瞭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展現瞭一種積極樂觀、充滿情趣的生活態度。他那種“樂以忘憂”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讓人覺得生活本該如此豐富多彩。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很好,字體大小適中,紙張質感也很舒服,閱讀體驗非常棒,讓人忍不住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詩意的年代。

評分

(1)在win7&win8係統上配置Telnet。

評分

波蘭文:Musz? walczy? z sosu sojowego

評分

收到。剛拆開。翻看後,紙張手感粗糙,同事說我外行!說這叫檔次~

評分

書的質感很好,內容也不錯~

評分

注音版的詩經還是很給力的

評分

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推薦過這本書,一直怕文風不適閤自己,在網上偶然看到瞭,看瞭看第一章還蠻喜歡的就買啦,雙十一真的好快啊!喜歡!便宜!包裝蠻好的!書也蠻好的,印刷清晰,還送有書簽,但我真想不明白為什麼我一個單身男屌絲要買這麼文藝的書,第一章就被古人秀恩愛,強行秀瞭一臉。

評分

精裝版本,質量真的太好瞭!

評分

好看不貴的書本,618活動給力。

評分

印刷精美,難得的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