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有悠久的养鸭历史,经广大鸭业相关企业、相关教学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加之消费市场需求的推动和政府的重视,养鸭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水禽生产大国。近些年来,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广大养鸭生产者不断调整养鸭模式和规模,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造成新的鸭病不断涌现,这对我国鸭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鸭病学》的编著者来自大专院校和研究所,长期从事兽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水禽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集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编著了《鸭病学》一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鸭生产过程中主要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内容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较全面地阐述了常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和病理变化特征,并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同时《鸭病学》较详细地介绍了实验室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特别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鸭病诊断中的应用,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果体现。
《鸭病学》内容既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和实用性,对我国教学、科研、检验检疫及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鸭病诊断与防治基础
第1章 我国家养鸭的主要品种及饲养模式
Chapter 1 Domestic Duck Breeds and Raising Systems in China
第2章 鸭病诊断与防治基础
Chapter 2 Principles ofDuck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第二部分 病毒病
第3章 鸭瘟
Chapter 3 Duck Plague
第4章 鸭出血症
Chapter 4 Duck Hemorrhagic Disease
第5章 鸭细小病毒病
Chapter 5 Parvovirus Infection in Ducks
第6章 鸭圆环病毒病
Chapter 6 Duck Circovirus Infection
第7章 鸭腺病毒病
Chapter 7 DuckAdenovirus Infection
第8章 鸭乙型病毒性肝炎
Chapter 8 Duck Hepatitis B
第9章 鸭流感
Chapter9 Ducklnfluenza
第10章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
Chapter 10Duck Viral Hepatitis A
第11章 鸭星状病毒病
Chapter 11DuckAstrovirus Infection
第12章 鸭坦布苏病毒病
Chapter 12 Duck Tembusu Virus Infection
第13章 西尼罗病毒病
Chapter 13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
第14章 鸭呼肠孤病毒病
Chapter 14 Duck Reovirus Infection
第15章 鸭副黏病毒病
Chapter 15 Duck Paramyxovirus Infection
第16章 鸭偏肺病毒病
Chapter 16 Duck Metapneumoviruslnfection
第三部分 细菌病
第17章 鸭传染性浆膜炎
Chapter 17 Ducklnfectious Serositis
第18章 鸭巴氏杆菌病
Chapter 18 Duck Pasteurellosis
第19章 鸭大肠杆菌病
Chapter 19 Duck Colibacillosis
第20章 鸭沙门氏菌病
Chapter 20 Duck Salmonellosis
第21章 鸭链球菌病
Chapter 21 Duck Streptococcicosis
第22章 鸭葡萄球菌病
Chapter 22 Duck Staphylococcosis
第23章 鸭红斑丹毒丝菌病
Chapter 23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Infection in Ducks
第24章 鸭衣原体病
Chapter 24 Duck Chlamydiosis
第25章 鸭支原体病
Chapter 25 Duck Mycoplasmosis
第四部分 真菌病
第26章 鸭曲霉菌病
Chapter26 DuckAspergillosis
第27章 鸭白色念珠菌病
Chapter 27 Duck Candidiasis
第五部分 寄生虫病
第28章 鸭球虫病
Chapter 28 Duck Coccidiosis
第29章 鸭棘口吸虫病
Chapter 29 Duck Echinostomiasis
第30章 鸭杯叶吸虫病
Chapter 30 Duck Clonorchiasis
第六部分 营养代谢病及中毒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养鸭生产大国,年饲养量多达50亿只,占全球鸭总量的75%以上,养鸭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养鸭业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发展低碳、循环、无公害和现代智能化养殖,在饲料生产、养殖模式、疫病防控、养殖副产物高效利用、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监控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饲养鸭的品种多而杂、种鸭蛋良莠不齐、商品鸭饲养密度大、贸易活动频繁,加上不同禽类的混养、自然因素变化等诸多原因,导致危害我国养鸭业的疫病多而复杂,老的鸭病持续发生,新的鸭病不断出现,甚至跨种间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鸭业的发展。愈来愈复杂的鸭病不仅给我国鸭业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带来困惑,也给广大的从事疫病诊断和防治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针对严重危害水禽业的疾病,我们的前辈已做了大量深入而细致的工作,在小鹅瘟、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和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疫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水禽疫病的控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先后编著了一系列有关鸭病诊断和防控的著作,其中由郭玉璞教授与蒋金书教授共同编著且由原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的《鸭病》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危害养鸭业疾病及其诊断与防治的专著,对推广鸭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提高我国鸭病研究和防控水平、促进我国养鸭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鸭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新的鸭病不断被发现,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鸭病的研究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快速推动了鸭病诊断和防治技术向前发展并极大地丰富了鸭病学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汇聚20多年来的鸭病教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成果,并集成国内外他人最新相关研究成果,编著了《鸭病学》-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鸭病诊断和防治的基础,以及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的发生、诊断和防治。我们深信,该书的出版对全面了解危害我国当前养鸭业的主要和新发疫病,提高从业人员的鸭病诊断和防控水平,以及减少鸭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本书内容的设计、编著等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郭玉璞教授、甘孟侯教授和《中国兽医杂志》编辑部的甘立京老师给予了大量指导;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陈国宏教授、卢立志研究员、李昂教授和北京综合试验站的胡胜强研究员,以及福建省龙海顺兴金定鸭有限公司林顺东总经理、福建省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庄晓东总经理提供了部分品种鸭的照片;在鸭病防治用药的使用方面,江西大赣农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占文良总经理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鸭病学》—— 一部致力于保障鸭群健康的权威指南 在蓬勃发展的畜牧业中,家禽养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鸭子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养殖潜力,更是成为了许多养殖户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鸭群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养殖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鸭病学》应运而生,它如同一座知识的灯塔,为广大养鸭从业者、兽医工作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指导,旨在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预防、诊断和治疗鸭群疾病,从而提升养殖效益,保障食品安全。 《鸭病学》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疾病手册,它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著作,汇聚了国内外在鸭病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丰富经验。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一批在兽医学、动物营养学、养殖工程学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鸭病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鸭的生理结构、免疫机制入手,深入剖析了各种常见鸭病的发病原因、流行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诊断和防治策略。 内容涵盖广泛,深入浅出: 《鸭病学》的体例设计周全,内容覆盖了鸭子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健康挑战。 基础理论篇: 书的开篇,作者们系统地梳理了鸭的解剖生理学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关键生理功能。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深入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前提。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鸭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不同年龄段鸭子的免疫特点,以及影响免疫力的各种因素。此外,还对鸭的营养需求、饲养管理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强调了科学饲养在预防疾病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的营养供给和优良的饲养环境,能够有效增强鸭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传染病篇: 传染病是威胁鸭群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鸭病学》对鸭的各种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传染病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细菌性疾病: 例如,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特征、传播途径,还提供了典型的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方法。在治疗方面,书中列举了多种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剂量、疗程,并强调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重要性。同时,还就耐药性的产生和防控提出了建议。 病毒性疾病: 如鸭瘟、鸭副粘液瘤病、鸭流感、鸭病毒性肠炎、鸭细小病毒病等。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特征、致病机制,以及病毒在鸭体内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对于疫苗的研发、生产、使用,以及免疫接种程序的制定,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为有效控制病毒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案。 真菌性疾病: 如曲霉菌病等。书中着重介绍了真菌的生长条件、感染途径,以及对鸭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损害。防治策略上,强调了改善饲养环境、使用抗真菌药物的重要性。 寄生虫病: 包括内寄生虫(如球虫、蛔虫、绦虫等)和外寄生虫(如螨虫、虱子等)。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致病机理,以及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驱虫方案。同时,也强调了综合防治措施,如环境消毒、定期驱虫、加强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寄生虫的危害。 非传染性疾病篇: 除了传染病,《鸭病学》也对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营养代谢性疾病: 例如,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蛋白质能量失调等。书中通过详细的营养学分析,阐述了不同营养素在鸭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以及缺乏或过量可能导致的疾病。对于如何根据鸭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中毒性疾病: 包括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霉菌毒素中毒等。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中毒物质的来源、毒性作用,以及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在预防方面,强调了严格管理饲料原料、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肠炎、积食、腹泻等。书中深入分析了影响鸭消化功能的各种因素,包括饲料质量、饮水卫生、应激反应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治和调理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 除了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书中也探讨了由环境因素(如氨气、粉尘)引起的呼吸道不适和炎症。 诊断技术篇: 《鸭病学》不仅关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强调了准确、及时的诊断。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诊断技术,包括: 临床检查: 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鸭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情况、粪便性状、呼吸音等,初步判断鸭群的健康状况。 实验室诊断: 涵盖了病原分离鉴定(细菌、病毒、真菌)、血清学诊断(ELISA、HI等)、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PCR等)等。书中提供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读,帮助兽医和技术人员准确锁定病因。 影像学诊断: 对X光、B超等在鸭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防治策略篇: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鸭病学》将很大篇幅用于探讨科学的疾病防治策略。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详细阐述了场区选址、消毒隔离、人员车辆管理、病死禽处理等方面的要求,为构建有效的生物安全屏障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 疫苗免疫: 提供了科学的免疫接种程序,包括疫苗的选择、接种时间、途径、剂量等,并强调了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 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 详细介绍了各种兽药的药理作用、抗菌谱、用法用量、禁忌症,并强调了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如何规范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中兽医与替代疗法: 部分章节也探讨了中兽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鸭病方面的应用,以及一些具有潜力的替代疗法。 养殖管理篇: 疾病的发生与养殖管理息息相关。《鸭病学》将养殖管理视为疾病预防的重要环节,详细论述了: 环境控制: 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氨气、粉尘等环境因素对鸭群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环境来降低疾病风险。 饲养管理: 强调了饲料配制、投喂、饮水卫生、密度控制、应激管理等方面的要点,为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体系提供了具体建议。 疫病监测与预警: 介绍了如何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特点鲜明,价值突出: 《鸭病学》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其多方面的特点: 内容全面且权威: 涵盖了鸭病学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资料翔实,论述深入,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 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养殖实践,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书中配有大量的病变照片、诊断图像、示意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疾病的特征,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语言严谨,条理清晰: 采用专业、规范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知识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学习和参考。 紧跟前沿,更新及时: 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近年来鸭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养殖业面临的新挑战,确保了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鸭病学》的问世,对于提升我国鸭病防治水平,保障鸭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兽医事业的进步,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经验丰富的养殖场主,还是初涉此道的养殖新手,亦或是专业的兽医工作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宝贵的知识和实用的帮助。它将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参考书,助力每一位关注鸭群健康的从业者,克服挑战,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养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