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證史,左圖右史,該書將精彩逼真的三山五園圖像與圓明園等曆史名園的史料知識等相結閤,將立體呈現優秀的中華文明,兼具欣賞性和知識性。
三山五園—圓明園、清漪園(萬壽山)、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暢春園—清代北京西郊皇傢園林的統稱,是從康熙朝至乾隆朝陸續修建起來的,匯集瞭中國眾多傳統文化瑰寶,從山形、水係及宮殿、廟宇建築,到珍藏其中的繪畫、佛像、雕塑等奇珍異寶,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鴉片戰爭期間,在西方列強的野蠻行徑下,三山五園遭到毀滅性破壞,加之時間的洗禮,三山五園早已難尋昔日繁華。如今三山五園尤其圓明園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山五園的影像留存將幫助我們依稀尋迴其當年景象,斷壁殘垣的警示愈加堅定瞭我們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決心。
該書為目前少有的匯聚瞭三山五園各時段老照片及部分對應樣式雷圖的三山五園照片及圖片閤集。全書以三山五園研究者劉陽發現收集的400餘張三山五園的老照片為基礎,結閤三山五園的具體景點、建築和拍攝者等信息,展示兼收並蓄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變遷和遭受的磨難。
劉陽,1981年2月齣生於北京,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多年來一直從事北京及北京西郊皇傢園林老照片研究,著有《昔日的夏宮—圓明園》《誰收藏瞭圓明園》《五朝皇帝與圓明園》《圓明園的故事》《老北京的門墩》等暢銷書籍。
翁藝,1966年齣生,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曆史係和西南政法大學法學係,CCTV-4《國寶檔案》欄目策劃負責人,第七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薪火相傳”十大傑齣人物(2015)。
目 錄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圓明園毀 006
第一章 圓明三園 014
第一節 圓明園 018
夾鏡鳴琴 020
廓然大公 024
捨衛城 030
文源閣 035
知過堂 038
斷橋殘雪 042
鴻慈永祜 044
魁星樓 048
紫碧山房 051
兩峰插雲 054
方壺勝境 058
第二節 西洋樓 062
諧奇趣 065
蓄水樓、黃花陣、養雀籠 088
方外觀 102
海晏堂 110
大水法、遠瀛觀、觀水法 128
綫法山、方河、綫法畫 152
第三節 長春園、綺春園 160
長春園 160
長春園宮門 162
海嶽開襟 164
長春園法慧寺多寶琉璃塔 170
澤蘭堂 174
綺春園 176
綺春園大門 178
涵鞦館仙人承露颱 180
正覺寺 182
第二章 清漪園(頤和園 萬壽山) 192
第一節 清漪園 196
萬壽山、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 198
曇花閣、文昌閣、花承閣、寶雲閣 208
眾香界智慧海、後山四大部洲 214
石舫、荇橋、銅牛、宿雲簷 218
十七孔橋、綉漪橋 224
治鏡閣 228
南湖島、“涵虛”“罨秀”牌樓、東宮門銅獅 232
第二節 頤和園 236
北宮門、西宮門、東宮門、“涵虛”“罨秀”牌樓 238
仁壽門、仁壽殿 246
昆明湖、萬壽山、佛香閣 250
樂壽堂、水木自親碼頭 256
石舫、荇橋 258
銅牛、十七孔橋、玉帶橋 262
後湖、蘇州街 266
諧趣園、樂農軒 268
大船塢、“永和號”小輪船 270
眾香界智慧海、寶雲閣、承花閣、後大廟 272
昆侖石碑 276
寫鞦軒、蕓亭 278
雲輝玉宇牌樓、排雲門 280
第三章 靜明園(玉泉山) 282
第一節 南山景區 288
雲外鍾聲、玉峰塔影 290
華藏禪寺塔 298
玉泉趵突、龍王廟 306
竹壚山房、真武祠 310
垂虹橋 314
第二節 東山景區 316
峽雪琴音 317
妙高寺 320
石雕像 322
第三節 西山景區 324
東嶽廟 326
聖緣寺 332
第四章 靜宜園(香山) 338
第一節 靜宜園 342
大宮門、勤政殿 348
昭 廟 353
見心齋、香山慈幼院 362
第二節 碧雲寺 364
石牌樓、八角亭 366
磚牌樓、金剛寶座塔 370
第三節 旭華之閣及寶諦寺 376
旭華之閣 376
寶諦寺 380
第五章 暢春園 384
附 錄
拍攝過西郊皇傢園林的早期著名攝影師 394
參考文獻 407
後 記 409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並沒有使英國的侵略企圖得到滿足。1856年10月,英國製造“亞羅號事件”,藉口進攻廣州,發動瞭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也以“馬神甫事件”為由,派軍與英軍組成聯軍,共同侵略我國。1857年12月,廣州淪陷,英法聯軍沿海北上。1858年5月,攻陷天津。6月,強迫清政府簽訂瞭《天津條約》。在《天津條約》簽訂後,本來戰爭可以結束,但侵略者仍欲壑難填,認為“條約中有關商務的條款不能令人滿意”,於是蓄意製造新的事端,挑起戰爭,以獲取更多的利權。1859年6月,英法聯軍發動瞭對大沽口的進攻,但由於此前清軍加固瞭炮颱,修整瞭海防,導緻英法聯軍慘敗。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政府叫囂著要對中國進行報復。1860年春,戰火再起。7月,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口。這次英法軍隊繞開瞭大沽口炮颱,從北塘登陸,從大沽口炮颱的背麵進攻炮颱。8月21日,大沽炮颱失陷。25日,清政府派桂良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議和,英法提齣天津通商、索賠軍費、進京換約、公使常駐,以及派哈裏·斯密·巴夏禮爵士(SirHarrySmithParkes)先期進京查看房屋等無理要求。
對此,鹹豐帝一一駁斥。在遭到拒絕後,英法聯軍以桂良無全權大臣便宜行事敕書諭旨為由,執意赴通州,並要求清政府另換全權大臣赴通州談判。聯軍隨即大舉北上,京師震動。鹹豐帝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到通州議和,聯軍派巴夏禮議和。除公使麵見皇帝外,清政府同意接受其他種種苛刻要求。不料節外生枝,英方代錶巴夏禮提齣換約時,“要見大皇帝親遞國書,立而不跪”,載垣認為“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並且,巴夏禮蠻橫地要求載垣告知僧格林沁將張傢灣大兵全部撤齣,態度桀驁,並再次重申親遞國書的要求,聲稱:“不遞國書,即是中國不願和好。”然後掉頭不顧,驟馬而去。載垣於是告知僧格林沁,派兵將以巴夏禮為首的英法議和人員擒獲,押送京城,談判徹底破裂。
……
《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終於截稿瞭!此書收錄的照片是我曆時十餘年時間,從世界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及私人照片收藏傢手上徵集到的照片中遴選齣來的精品。“三山五園”是對北京西郊一帶皇傢行宮苑囿的總稱,這三山分彆是萬壽山、香山、玉泉山;五園則是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
目前已知西方第一位用相機拍攝三山五園的攝影師是意大利人比托,其於1860年拍攝瞭清漪園。而第一位拍攝圓明園的是德國人奧爾末,其在1873年拍攝瞭圓明園西洋樓遺址。從此陸陸續續有幾十位西方攝影師用他們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三山五園近一百年的曆史變遷。
這一百年正好是中國最苦難黑暗的一百年。三山五園雖貴為皇傢園林,但隨著大清王朝國力的衰退和外國侵略者的入侵踐踏,已經搖搖欲墜,清政府早已無力來經營和管理這片區域,雖然在慈禧時代曾經挪用海軍軍費重修瞭清漪園部分景點並改名“頤和園”,但此時的頤和園已經無法和盛世時的規模相提並論,何況重修的也隻是三山五園中的一座園林,包括圓明園、暢春園、靜宜園等園林都處於疏於管理的狀態下,偷盜、砍伐、占用現象嚴重。
截至新中國成立前,暢春園幾乎已經無存,而圓明園除瞭西洋樓還有些殘垣斷壁外,也幾乎成瞭一片平地。幸好有這些攝影師有意、無意地用相機記錄瞭那段時間的變遷,為我們今天研究這個區域的建築和園林曆史變遷提供瞭最直接的依據。
讀完《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經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流於錶麵地講述園林的興衰,而是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通過那些來自異域的“西洋鏡”,摺射齣中國近代史的某些側麵。這些“西洋鏡”,可能是早期照相機拍攝的底片,也可能是由畫傢根據速寫創作的版畫,甚至是早期電影的片段。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個充滿時代感的視覺文本。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解讀瞭這些影像背後的信息,例如,外國傳教士鏡頭下的圓明園,是如何被描繪成東方神秘主義的象徵;而那些西方商人和外交官,又如何用他們的視角來記錄紫禁城外的皇傢園林,試圖理解這個古老帝國的權力和財富。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誤讀”和“建構”的分析所吸引。這些“西洋鏡”在傳播到西方世界時,往往經過瞭加工和想象,它們既有對現實的記錄,也有對自身文化認同的投射。有時,這些影像甚至成為瞭西方人認識中國的“標準模闆”,塑造瞭他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刻闆印象。這本書就像一個偵探故事,作者帶領我們一層層剝開這些影像的僞裝,去探尋真實的曆史信息,同時也反思瞭文化交流中的權力關係和視角差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山五園”,很大程度上也是經過曆史的選擇和重塑的,而這些“西洋鏡”提供瞭一個觀察這個過程的獨特窗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三山五園”在那個動蕩變革時代的真實麵貌,而且是以一種極其特彆的視角——“西洋鏡”。我一直以為,對於“三山五園”的瞭解,無非就是教科書上的那些文字描述,或者是現在遊客看到的修復後的樣子。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卻通過大量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的影像記錄,呈現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圖景。 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精緻的版畫、生動的繪畫,它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凝固的曆史瞬間。通過這些“西洋鏡”,我看到瞭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或許隻剩下斷壁殘垣的建築,它們在當時是如何壯觀和宏偉。我看到瞭外國人是如何帶著好奇、驚嘆,甚至是審視的眼光,來記錄這些異域的皇傢園林。作者的解讀非常到位,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影像背後的文化語境、社會背景,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傳播和解讀的。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東方主義”的討論,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在文化交流中,觀看者的視角是如何影響被觀看者的形象構建的。
評分讀完《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我的腦海裏充滿瞭各種奇妙的畫麵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對“三山五園”有著模糊的印象,知道它們是中國的皇傢園林,是曆史的見證。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彆緻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維度。它聚焦於“西洋鏡”——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通過攝影、繪畫等方式留下的關於“三山五園”的影像記錄。 這些“西洋鏡”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泛黃的老照片、精緻的版畫,它們不僅僅是二維的圖像,更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寶貴財富。我看到瞭許多如今已消失的建築和景緻,它們在“西洋鏡”裏依然鮮活,仿佛昨天纔剛剛齣現過。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的解讀。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圖片內容,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影像背後的曆史語境、文化背景,以及外國人是如何帶著他們自己的視角和文化觀念來審視和描繪“三山五園”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曆史的認知,往往受到觀察者視角的影響,而這些“西洋鏡”,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這種影響的絕佳機會。
評分這本書像是一本充滿驚喜的“尋寶圖”,它帶我深入“三山五園”的過去,但不是通過我們熟悉的路徑,而是通過那些“西洋鏡”,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留下的影像記錄。這就像是用一種全新的、充滿異域風情的眼睛,重新打量這片熟悉的土地。我一直以為,對“三山五園”的瞭解,是關於帝王的宏偉敘事,或者園林的精巧設計。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卻讓我看到瞭更多的可能性。 書中的那些老照片、繪畫、版畫,本身就極具時代感和故事性。它們不僅僅是影像,更是曆史的見證。我看到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消失的建築,它們在“西洋鏡”裏依然展現著昔日的輝煌。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對這些影像的解讀。他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畫麵內容,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影像背後的文化意義、社會背景,以及外國人是如何帶著他們自己的視角和文化認知,來理解和描繪“三山五園”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誤讀”和“建構”的分析,它讓我看到瞭,在文化交流中,影像往往是如何被加工、想象,並最終影響人們認知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認識“三山五園”的新視角!我一直以為“三山五園”就是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玉泉山、萬壽山這些地方的集閤,是帝王將相的私傢園林。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卻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沒有直接帶我們去遊覽這片皇傢園林,而是從一個極其獨特的角度切入,那就是“西洋鏡”。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帶著一絲神秘和古老的氣息。當我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圖,它們並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照片,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旅行者、傳教士、藝術傢們用畫筆和鏡頭記錄下的“三山五園”。這些影像帶著濃厚的時代烙印,展現瞭與我們今天所見截然不同的景象。 透過這些“西洋鏡”,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鮮活、更加多元的曆史現場。不僅僅是宮殿樓閣的宏偉,更看到瞭園林中生活的細節,看到瞭當時人們的衣著、服飾,看到瞭他們的活動,甚至是他們的神情。作者的解讀非常到位,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這些圖片,而是深入挖掘圖片背後的曆史信息、社會背景,以及這些外國觀察者們帶著怎樣的文化濾鏡來審視中國。我驚奇地發現,許多我們今天視為“斷壁殘垣”的遺跡,在那些“西洋鏡”裏,還保留著昔日的輝煌,甚至還有一些我們從未瞭解過的建築和景緻。這種“穿越”的體驗,讓我對“三山五園”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切感和好奇心。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三山五園”是離我遙遠的皇傢禁地,是曆史課本裏那些枯燥的文字和古老的傳說。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用一種極其生動、鮮活的方式,把那個時代的“三山五園”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書裏大量的、我從未見過的老照片、版畫和繪畫,它們不僅僅是靜止的畫麵,更是凝固瞭曆史的瞬間。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風聲,看到那些早已消失的景緻,甚至感受到那些外國觀察者們的好奇、驚嘆,甚至是一些不理解。 作者的解讀非常深入,他不僅僅是介紹圖片的內容,更是挖掘圖片背後的故事。他會告訴你,這張照片是誰在什麼背景下拍攝的,拍攝這張照片的目的是什麼,這張照片在當時西方世界引起瞭怎樣的反響。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奇觀”和“異域”的討論。對於當時的西方人來說,“三山五園”無疑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奇觀”,是他們想象中東方神秘主義的具象化。而這些“西洋鏡”,正是將這種想象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媒介。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一個博學的導遊一起,穿越迴19世紀末20世紀初,親身探訪那個充滿魅力的“三山五園”,而且這個導遊還會不斷地給你講齣那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故事,讓你對曆史産生全新的理解。
評分我之所以對《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這本書如此著迷,是因為它提供瞭一個我從未設想過的理解“三山五園”的角度。我一直以為,瞭解一個地方的曆史,無非就是翻閱史書,或者欣賞一些曆史照片。但這本書另闢蹊徑,它聚焦於“西洋鏡”——也就是當時外國人通過各種媒介,如攝影、繪畫、版畫等,記錄和傳播的關於“三山五園”的影像。這讓我感到耳目一新。 書中所呈現的那些老照片和繪畫,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們帶著曆史的斑駁感,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光影和色彩。通過這些“西洋鏡”,我看到瞭許多如今已經消失的景緻,也看到瞭那些熟悉的建築在不同時期的樣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外國人是如何“觀看”和“理解”中國皇傢園林的。他們帶著自己文化的視角,將“三山五園”置於一個“東方奇觀”的框架中進行解讀,這種解讀既有真實的記錄,也充滿瞭想象和誤讀。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他者”的視角來審視曆史,去反思我們自身對“三山五園”的認知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評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盛宴,同時又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思考。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介紹皇傢園林的普通讀物,無非就是講述頤和園、圓明園的曆史故事和建築特色。然而,它卻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觀看領域——“西洋鏡”。 書中所呈現的那些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繪製的影像,本身就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它們不僅僅是圖片,更是凝固瞭曆史的瞬間,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期“三山五園”的真實麵貌。我看到瞭那些如今已不復存在的建築,那些在曆史變遷中消逝的景緻,它們在“西洋鏡”裏重現瞭往日的輝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僅僅羅列這些影像,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文化意義和曆史價值。他分析瞭外國人是如何帶著他們的文化視角來審視中國皇傢園林,他們是如何將“三山五園”視為一種“東方奇觀”,並通過這些“西洋鏡”將其傳播到西方世界,從而塑造瞭西方人對中國的刻闆印象。
評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曆史觀看方式的徹底顛覆。我一直以為,瞭解“三山五園”,就是要去實地考察,或者閱讀官方的曆史記載。但這本書卻將我的目光引嚮瞭那些來自異域的“西洋鏡”,那些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旅行者、傳教士、藝術傢們留下的影像。這就像是在聽一群“局外人”講述他們眼中的“三山五園”。 書中所呈現的影像,本身就極具衝擊力。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照片,更是一種時代的印記,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我看到瞭那些在曆史變遷中消失的建築,那些曾經的繁華景象,它們在“西洋鏡”中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這些影像背後的深層含義。他分析瞭外國人是如何帶著他們的文化濾鏡來審視中國皇傢園林,他們是如何將“三山五園”視為一種“東方奇觀”,並如何將其傳播到西方世界,影響瞭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曆史的書寫和呈現,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充滿瞭視角、立場和解讀。
評分《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這本書,它帶來的震撼是多層次的,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關於曆史園林的認知。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介紹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傢園林的圖冊,或者是一本講述皇傢生活的故事集。然而,它卻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復雜和有趣的場域——“西洋鏡”這個概念。這不僅僅是一種觀看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作者通過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繪製的關於“三山五園”的影像資料進行梳理和解讀,勾勒齣瞭一個與我們固有印象截然不同的景象。 我看到瞭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已成廢墟的建築,在“西洋鏡”裏依舊展現著它們往日的風采。我看到瞭外國人視角下的中國園林,他們帶著怎樣的驚嘆、好奇,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見,來記錄這些宏偉的建築和精緻的園藝。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呈現往往是多維度的,一個地方、一個事物,在不同的目光下,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作者的分析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羅列圖片,更是在考證圖片的真實性、傳播路徑,以及它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讀這本書,我仿佛成瞭一個曆史的“考古學傢”,通過這些“西洋鏡”的碎片,拼湊齣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的“三山五園”的過去。
評分東西不錯,價格閤適。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都七點多瞭還在派送 辛苦瞭太
評分瞭解
評分東西不錯,快遞給力,滿意~
評分數的質量很好!印刷精美!內容很好!
評分數的質量很好!印刷精美!內容很好!
評分很大的一本書,不過邊角磕瞭,不能忍!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