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阳,翁艺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园林史
  • 西方视角
  • 文化交流
  • 三山五园
  • 乾隆
  • 历史
  • 建筑
  • 景观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6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9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16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影像证史,左图右史,该书将精彩逼真的三山五园图像与圆明园等历史名园的史料知识等相结合,将立体呈现优秀的中华文明,兼具欣赏性和知识性。

内容简介

  三山五园—圆明园、清漪园(万寿山)、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畅春园—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统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汇集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瑰宝,从山形、水系及宫殿、庙宇建筑,到珍藏其中的绘画、佛像、雕塑等奇珍异宝,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鸦片战争期间,在西方列强的野蛮行径下,三山五园遭到毁灭性破坏,加之时间的洗礼,三山五园早已难寻昔日繁华。如今三山五园尤其圆明园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山五园的影像留存将帮助我们依稀寻回其当年景象,断壁残垣的警示愈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
  该书为目前少有的汇聚了三山五园各时段老照片及部分对应样式雷图的三山五园照片及图片合集。全书以三山五园研究者刘阳发现收集的400余张三山五园的老照片为基础,结合三山五园的具体景点、建筑和拍摄者等信息,展示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变迁和遭受的磨难。

作者简介

  刘阳,1981年2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北京及北京西郊皇家园林老照片研究,著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谁收藏了圆明园》《五朝皇帝与圆明园》《圆明园的故事》《老北京的门墩》等畅销书籍。

  翁艺,1966年出生,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和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系,CCTV-4《国宝档案》栏目策划负责人,第七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薪火相传”十大杰出人物(2015)。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毁 006

第一章 圆明三园 014

第一节 圆明园 018

夹镜鸣琴 020

廓然大公 024

舍卫城 030

文源阁 035

知过堂 038

断桥残雪 042

鸿慈永祜 044

魁星楼 048

紫碧山房 051

两峰插云 054

方壶胜境 058

第二节 西洋楼 062

谐奇趣 065

蓄水楼、黄花阵、养雀笼 088

方外观 102

海晏堂 110

大水法、远瀛观、观水法 128

线法山、方河、线法画 152

第三节 长春园、绮春园 160

长春园 160

长春园宫门 162

海岳开襟 164

长春园法慧寺多宝琉璃塔 170

泽兰堂 174

绮春园 176

绮春园大门 178

涵秋馆仙人承露台 180

正觉寺 182

第二章 清漪园(颐和园 万寿山) 192

第一节 清漪园 196

万寿山、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 198

昙花阁、文昌阁、花承阁、宝云阁 208

众香界智慧海、后山四大部洲 214

石舫、荇桥、铜牛、宿云檐 218

十七孔桥、绣漪桥 224

治镜阁 228

南湖岛、“涵虚”“罨秀”牌楼、东宫门铜狮 232

第二节 颐和园 236

北宫门、西宫门、东宫门、“涵虚”“罨秀”牌楼 238

仁寿门、仁寿殿 246

昆明湖、万寿山、佛香阁 250

乐寿堂、水木自亲码头 256

石舫、荇桥 258

铜牛、十七孔桥、玉带桥 262

后湖、苏州街 266

谐趣园、乐农轩 268

大船坞、“永和号”小轮船 270

众香界智慧海、宝云阁、承花阁、后大庙 272

昆仑石碑 276

写秋轩、芸亭 278

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 280

第三章 静明园(玉泉山) 282

第一节 南山景区 288

云外钟声、玉峰塔影 290

华藏禅寺塔 298

玉泉趵突、龙王庙 306

竹垆山房、真武祠 310

垂虹桥 314

第二节 东山景区 316

峡雪琴音 317

妙高寺 320

石雕像 322

第三节 西山景区 324

东岳庙 326

圣缘寺 332

第四章 静宜园(香山) 338

第一节 静宜园 342

大宫门、勤政殿 348

昭 庙 353

见心斋、香山慈幼院 362

第二节 碧云寺 364

石牌楼、八角亭 366

砖牌楼、金刚宝座塔 370

第三节 旭华之阁及宝谛寺 376

旭华之阁 376

宝谛寺 380

第五章 畅春园 384

附 录

拍摄过西郊皇家园林的早期著名摄影师 394

参考文献 407

后 记 409


精彩书摘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英国的侵略企图得到满足。1856年10月,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借口进攻广州,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由,派军与英军组成联军,共同侵略我国。1857年12月,广州沦陷,英法联军沿海北上。1858年5月,攻陷天津。6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在《天津条约》签订后,本来战争可以结束,但侵略者仍欲壑难填,认为“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蓄意制造新的事端,挑起战争,以获取更多的利权。1859年6月,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大沽口的进攻,但由于此前清军加固了炮台,修整了海防,导致英法联军惨败。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叫嚣着要对中国进行报复。1860年春,战火再起。7月,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这次英法军队绕开了大沽口炮台,从北塘登陆,从大沽口炮台的背面进攻炮台。8月21日,大沽炮台失陷。25日,清政府派桂良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英法提出天津通商、索赔军费、进京换约、公使常驻,以及派哈里·斯密·巴夏礼爵士(SirHarrySmithParkes)先期进京查看房屋等无理要求。
  对此,咸丰帝一一驳斥。在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军以桂良无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敕书谕旨为由,执意赴通州,并要求清政府另换全权大臣赴通州谈判。联军随即大举北上,京师震动。咸丰帝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到通州议和,联军派巴夏礼议和。除公使面见皇帝外,清政府同意接受其他种种苛刻要求。不料节外生枝,英方代表巴夏礼提出换约时,“要见大皇帝亲递国书,立而不跪”,载垣认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并且,巴夏礼蛮横地要求载垣告知僧格林沁将张家湾大兵全部撤出,态度桀骜,并再次重申亲递国书的要求,声称:“不递国书,即是中国不愿和好。”然后掉头不顾,骤马而去。载垣于是告知僧格林沁,派兵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议和人员擒获,押送京城,谈判彻底破裂。
  ……

前言/序言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终于截稿了!此书收录的照片是我历时十余年时间,从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及私人照片收藏家手上征集到的照片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这三山分别是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则是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目前已知西方第一位用相机拍摄三山五园的摄影师是意大利人比托,其于1860年拍摄了清漪园。而第一位拍摄圆明园的是德国人奥尔末,其在1873年拍摄了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从此陆陆续续有几十位西方摄影师用他们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三山五园近一百年的历史变迁。
  这一百年正好是中国最苦难黑暗的一百年。三山五园虽贵为皇家园林,但随着大清王朝国力的衰退和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践踏,已经摇摇欲坠,清政府早已无力来经营和管理这片区域,虽然在慈禧时代曾经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了清漪园部分景点并改名“颐和园”,但此时的颐和园已经无法和盛世时的规模相提并论,何况重修的也只是三山五园中的一座园林,包括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等园林都处于疏于管理的状态下,偷盗、砍伐、占用现象严重。
  截至新中国成立前,畅春园几乎已经无存,而圆明园除了西洋楼还有些残垣断壁外,也几乎成了一片平地。幸好有这些摄影师有意、无意地用相机记录了那段时间的变迁,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个区域的建筑和园林历史变迁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 引言:历史的回声与想象的疆域 当我们谈论“三山五园”,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片承载着皇家威仪、园林艺术极致,同时又饱含着近代中国历史沉痛印记的土地。然而,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之下,是否还隐藏着被我们忽略的视角?《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正是试图通过一种别样的“镜头”,去重新审视这座集大成般的皇家园林。这里的“西洋镜”,并非仅指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奇巧玩意儿,更象征着一种外来的观察方式,一种审视的目光,以及由此激发的文化碰撞与相互影响。本书并非对三山五园历史的线性叙述,也非对园林景致的简单描摹,而是围绕“西洋镜”这一概念,展开一系列关于知识、权力、图像、审美以及现代性在中国境内的早期渗透和演变的多维度探索。 第一章:彼岸的馈赠与宫廷的目光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17世纪末至18世纪,那个中西交流迎来第一个高潮的时期。西方传教士,带着他们的科学仪器、绘画技艺和宗教信仰,步入了紫禁城和随后的皇家园林。他们并非单纯的传播者,而是同时成为了宫廷眼中的“新奇事物”的引进者,以及中国宫廷艺术家和工匠的“导师”。 这一章,我们将详细考察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洋景”。这包括但不限于: 天文仪器与科技知识的传播:如铜制的赤道仪、地平仪等,它们不仅是科学工具,更是彰显皇家权威和理性精神的象征。传教士们如何绘制星图,如何教授天文知识,这些活动是如何被皇家所接纳和利用的? 绘画技法与透视原理的引入:郎世宁及其追随者带来的“西法画”,如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油画的色彩、光影处理,以及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家吸收并融入到宫廷绘画中的?这是否预示着一种新的视觉语言的诞生? 建筑设计与园林理念的初步碰撞:虽然“三山五园”的主体风格依旧是中国传统,但在一些细节处理,如假山、喷泉、钟表以及一些小型建筑的设计上,是否能看到早期西方园林元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实现的?是直接借鉴,还是经过了中式改造? “西洋钟”与时间的观念:精密的西洋钟表,不仅仅是报时工具,更是西方精工制造的代表。它们在宫廷中的摆放、使用,以及所象征的精确、规律的西方时间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时辰观念,存在着怎样的张力? 我们将通过对当时留下的文献、绘画作品、器物考古以及宫廷档案的细致解读,来呈现这一时期西方元素如何被“引进”和“消化”,以及它们如何在清朝宫廷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一种文化视野的拓展,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的尝试。 第二章:理性之光与造园的蓝图 18世纪的“三山五园”,尤其是圆明园,已成为集大成的皇家园林。而在其宏伟的蓝图背后,我们能窥见“理性”二字所扮演的角色,而这种理性,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启蒙时代欧洲思潮的影响。 本章将深入探讨: 欧洲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间奏”:虽然“三山五园”的整体风格是中华园林的巅峰,但其中一些区域,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则是直接模仿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风格的杰作。我们将详细分析西洋楼的建筑设计、装饰风格,以及其建造的动因。它们为何会出现在中国皇家园林之中?是皇帝的个人喜好,还是象征着一种对西方文明的某种程度的认可与臣服? “理性”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西方古典园林强调对称、轴线和几何的理性秩序。虽然“三山五园”以自然山水为骨,但其整体布局,特别是部分宫殿区的规划,是否也融入了某种程度的“西式”逻辑?比如,大体规制、建筑群落的划分,是否能找到与西方宫廷园林某些原则的共通之处? 水法与机械的智慧:圆明园西洋楼的喷水装置,是当时东西方技术结合的典范。这些精密的机械装置,如何被设计、建造和运行?它们在当时的意义是什么?是纯粹的娱乐,还是象征着一种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力量,这是否也与启蒙时期西方对自然的“理性”态度相呼应? 地图学与测量技术的贡献:传教士在绘制皇家园林的总平面图,以及进行各项测量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精确的地图和测量技术,是理性规划的基础。这些西方测量技术是如何被运用于园林建设的?它对园林景观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将从建筑史、景观史、科技史等多个角度,剖析“三山五园”在“理性”的指导下,特别是西洋因素的融入,如何使其在传统中国园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维度和复杂度。 第三章:图像的叙事与观看的变迁 图像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过去的窗口。《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第三章,将聚焦于图像——尤其是那些由西方视角所产生的图像,以及它们如何记录、塑造和传播了“三山五园”的形象。 这一章将着重研究: 传教士画家的笔触:以郎世宁、蒋友仁、钱纳利等为代表的西方画家,他们为清朝宫廷绘制了大量描绘园林场景、皇家活动以及西洋楼建筑的画作。这些画作,如《圆明园四十景图》,究竟是以何种视角和手法来展现园林的?它们是客观的记录,还是带有某种程度的“西方化”的解读? “西洋镜”的具象化:早期西方旅行者或传教士带来的“西洋镜”,例如幻灯片(magic lantern)等,是否在宫廷内部或对外展览中,作为一种展示西方文化和科技的手段?这些“西洋镜”的出现,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对“异域”的想象? 铜版画与远播的声名:18世纪中期,由传教士设计的、描绘圆明园西洋楼的系列铜版画,被制作并带往欧洲。这些铜版画在西方世界引发了怎样的轰动?它们是如何构建了西方人对东方皇家园林的认知?这些图像,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三山五园”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 “观看”的权力:这些图像,无论是宫廷内的还是对外传播的,都伴随着一种权力关系。谁在观看?谁被观看?图像是如何服务于统治者的权威,或是被用来构建特定的国际认知?西方图像中的“东方奇观”,是否也包含着一种不自觉的文化优越感? 我们将通过对大量现存画作、铜版画、文字记录的分析,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在东西方之间传递信息,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解读,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今天理解“三山五园”的重要凭证,同时,也揭示了图像背后复杂的权力运作和文化交流的痕迹。 第四章:失落的华彩与记忆的重塑 19世纪中叶,尤其是1860年的那场浩劫,给“三山五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章,我们将探讨在战火与废墟之中,“西洋镜”的视角如何再次介入,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们对这段悲惨历史的记忆和理解。 本章将着重分析: 外国侵略者的“记录”:1860年英法联军的劫掠和焚毁,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图像记录。这些来自侵略者视角的记录,是如何描绘“三山五园”的最后的辉煌与毁灭的?它们是否带有某种程度的“猎奇”或“征服”的色彩? “遗迹”的再现与“盗掘”的影像:在战后,一些西方人对残存的遗迹进行拍摄、描绘,甚至对散落的文物进行“发掘”和“收藏”。这些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的“记录”,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这片土地的“二次伤害”? “西洋镜”下的“东方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东方主义”的视角开始在西方学术界和公众中流行。一些对“三山五园”的描绘和研究,是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东方主义”的影响,将中国园林视为一种神秘、异域、甚至停滞的文化符号? 记忆的断裂与重构: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三山五园”的悲惨遭遇,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象征。西方视角下的记录,如何与中国自身的历史记忆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三山五园”的“失落”与“幸存”,背后又有哪些复杂的文化与政治意涵? 我们将通过对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文献、照片、回忆录以及相关研究的梳理,来呈现“西洋镜”在“三山五园”历史叙事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痛的一次介入。同时,我们也反思,在历史的灰烬中,如何才能超越单一的视角,重塑一段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记忆。 结论:超越“西洋镜”,看见更广阔的风景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并非意图将“西洋镜”作为一种批判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历史的“折射镜”。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得以看见“三山五园”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的生成与演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归到对“三山五园”本身的深度理解。我们主张,在历史的进程中,任何文化景观的形成,都必然是多元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在吸收和融合外来元素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在审视历史时,过度依赖单一视角,特别是带有殖民或猎奇色彩的视角,可能导致对历史真相的扭曲和误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鼓励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三山五园”——这座承载着辉煌与伤痛的皇家园林。我们希望通过对“西洋镜”的细致考察,不仅能揭示历史的细节,更能引发对文化交流、权力关系、图像叙事以及历史记忆等议题的深刻反思。最终,我们期待读者能够超越任何单一的“镜子”,看见“三山五园”那片更广阔、更复杂、也更具活力的历史风景。 这本书,是对“三山五园”的一次“另眼相看”,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在历史的回声中,对我们自身文化认知的一次审视。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故事的“西洋镜”之中,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聆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去感受那段在东西方交汇中,激荡着复杂情感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历史观看方式的彻底颠覆。我一直以为,了解“三山五园”,就是要去实地考察,或者阅读官方的历史记载。但这本书却将我的目光引向了那些来自异域的“西洋镜”,那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旅行者、传教士、艺术家们留下的影像。这就像是在听一群“局外人”讲述他们眼中的“三山五园”。 书中所呈现的影像,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更是一种时代的印记,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消失的建筑,那些曾经的繁华景象,它们在“西洋镜”中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影像背后的深层含义。他分析了外国人是如何带着他们的文化滤镜来审视中国皇家园林,他们是如何将“三山五园”视为一种“东方奇观”,并如何将其传播到西方世界,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历史的书写和呈现,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充满了视角、立场和解读。

评分

读完《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流于表面地讲述园林的兴衰,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通过那些来自异域的“西洋镜”,折射出中国近代史的某些侧面。这些“西洋镜”,可能是早期照相机拍摄的底片,也可能是由画家根据速写创作的版画,甚至是早期电影的片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时代感的视觉文本。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解读了这些影像背后的信息,例如,外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圆明园,是如何被描绘成东方神秘主义的象征;而那些西方商人和外交官,又如何用他们的视角来记录紫禁城外的皇家园林,试图理解这个古老帝国的权力和财富。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误读”和“建构”的分析所吸引。这些“西洋镜”在传播到西方世界时,往往经过了加工和想象,它们既有对现实的记录,也有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投射。有时,这些影像甚至成为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的“标准模板”,塑造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就像一个侦探故事,作者带领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影像的伪装,去探寻真实的历史信息,同时也反思了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和视角差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山五园”,很大程度上也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和重塑的,而这些“西洋镜”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个过程的独特窗口。

评分

我之所以对《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这本书如此着迷,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理解“三山五园”的角度。我一直以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无非就是翻阅史书,或者欣赏一些历史照片。但这本书另辟蹊径,它聚焦于“西洋镜”——也就是当时外国人通过各种媒介,如摄影、绘画、版画等,记录和传播的关于“三山五园”的影像。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 书中所呈现的那些老照片和绘画,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们带着历史的斑驳感,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和色彩。通过这些“西洋镜”,我看到了许多如今已经消失的景致,也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建筑在不同时期的样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外国人是如何“观看”和“理解”中国皇家园林的。他们带着自己文化的视角,将“三山五园”置于一个“东方奇观”的框架中进行解读,这种解读既有真实的记录,也充满了想象和误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他者”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去反思我们自身对“三山五园”的认知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评分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同时又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思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介绍皇家园林的普通读物,无非就是讲述颐和园、圆明园的历史故事和建筑特色。然而,它却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看领域——“西洋镜”。 书中所呈现的那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绘制的影像,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它们不仅仅是图片,更是凝固了历史的瞬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期“三山五园”的真实面貌。我看到了那些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建筑,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消逝的景致,它们在“西洋镜”里重现了往日的辉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这些影像,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他分析了外国人是如何带着他们的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皇家园林,他们是如何将“三山五园”视为一种“东方奇观”,并通过这些“西洋镜”将其传播到西方世界,从而塑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三山五园”在那个动荡变革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特别的视角——“西洋镜”。我一直以为,对于“三山五园”的了解,无非就是教科书上的那些文字描述,或者是现在游客看到的修复后的样子。但《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却通过大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的影像记录,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 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精致的版画、生动的绘画,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凝固的历史瞬间。通过这些“西洋镜”,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或许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建筑,它们在当时是如何壮观和宏伟。我看到了外国人是如何带着好奇、惊叹,甚至是审视的眼光,来记录这些异域的皇家园林。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影像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背景,以及它们是如何被传播和解读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东方主义”的讨论,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在文化交流中,观看者的视角是如何影响被观看者的形象构建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三山五园”是离我遥远的皇家禁地,是历史课本里那些枯燥的文字和古老的传说。但《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用一种极其生动、鲜活的方式,把那个时代的“三山五园”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书里大量的、我从未见过的老照片、版画和绘画,它们不仅仅是静止的画面,更是凝固了历史的瞬间。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风声,看到那些早已消失的景致,甚至感受到那些外国观察者们的好奇、惊叹,甚至是一些不理解。 作者的解读非常深入,他不仅仅是介绍图片的内容,更是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他会告诉你,这张照片是谁在什么背景下拍摄的,拍摄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什么,这张照片在当时西方世界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奇观”和“异域”的讨论。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三山五园”无疑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奇观”,是他们想象中东方神秘主义的具象化。而这些“西洋镜”,正是将这种想象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媒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个博学的导游一起,穿越回19世纪末20世纪初,亲身探访那个充满魅力的“三山五园”,而且这个导游还会不断地给你讲出那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故事,让你对历史产生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本充满惊喜的“寻宝图”,它带我深入“三山五园”的过去,但不是通过我们熟悉的路径,而是通过那些“西洋镜”,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留下的影像记录。这就像是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眼睛,重新打量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一直以为,对“三山五园”的了解,是关于帝王的宏伟叙事,或者园林的精巧设计。但《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却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书中的那些老照片、绘画、版画,本身就极具时代感和故事性。它们不仅仅是影像,更是历史的见证。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消失的建筑,它们在“西洋镜”里依然展现着昔日的辉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这些影像的解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画面内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影像背后的文化意义、社会背景,以及外国人是如何带着他们自己的视角和文化认知,来理解和描绘“三山五园”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误读”和“建构”的分析,它让我看到了,在文化交流中,影像往往是如何被加工、想象,并最终影响人们认知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三山五园”的新视角!我一直以为“三山五园”就是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这些地方的集合,是帝王将相的私家园林。但《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却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直接带我们去游览这片皇家园林,而是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切入,那就是“西洋镜”。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带着一丝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当我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它们并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照片,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旅行者、传教士、艺术家们用画笔和镜头记录下的“三山五园”。这些影像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展现了与我们今天所见截然不同的景象。 透过这些“西洋镜”,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多元的历史现场。不仅仅是宫殿楼阁的宏伟,更看到了园林中生活的细节,看到了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看到了他们的活动,甚至是他们的神情。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这些图片,而是深入挖掘图片背后的历史信息、社会背景,以及这些外国观察者们带着怎样的文化滤镜来审视中国。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我们今天视为“断壁残垣”的遗迹,在那些“西洋镜”里,还保留着昔日的辉煌,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从未了解过的建筑和景致。这种“穿越”的体验,让我对“三山五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评分

《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这本书,它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关于历史园林的认知。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介绍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图册,或者是一本讲述皇家生活的故事集。然而,它却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有趣的场域——“西洋镜”这个概念。这不仅仅是一种观看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作者通过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绘制的关于“三山五园”的影像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勾勒出了一个与我们固有印象截然不同的景象。 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已成废墟的建筑,在“西洋镜”里依旧展现着它们往日的风采。我看到了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园林,他们带着怎样的惊叹、好奇,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来记录这些宏伟的建筑和精致的园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呈现往往是多维度的,一个地方、一个事物,在不同的目光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图片,更是在考证图片的真实性、传播路径,以及它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读这本书,我仿佛成了一个历史的“考古学家”,通过这些“西洋镜”的碎片,拼凑出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三山五园”的过去。

评分

读完《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画面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对“三山五园”有着模糊的印象,知道它们是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历史的见证。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别致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它聚焦于“西洋镜”——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通过摄影、绘画等方式留下的关于“三山五园”的影像记录。 这些“西洋镜”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泛黄的老照片、精致的版画,它们不仅仅是二维的图像,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我看到了许多如今已消失的建筑和景致,它们在“西洋镜”里依然鲜活,仿佛昨天才刚刚出现过。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的解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图片内容,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影像背后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以及外国人是如何带着他们自己的视角和文化观念来审视和描绘“三山五园”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受到观察者视角的影响,而这些“西洋镜”,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种影响的绝佳机会。

评分

刘老师的书就是这么好看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内容丰富,精彩!

评分

长见识的好书

评分

了解

评分

了解

评分

长见识的好书

评分

应该是刘阳以前两本书的合集,纸质更好,开本更大,但是还是改不了在中缝放图片的坏习惯

评分

图片好清,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