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南岭历史地理丛书》之一。
于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政治地理、先秦秦汉史等。
吴滔,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农业史等领域的研究。
谢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人类学学刊》主编,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明清史等领域的研究。
陆梁名义新释——附说《禹贡》梁州与“治梁及岐”之梁……辛德勇 1
由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景公疟》补释陆梁地问题……辛德勇 43
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左 鹏 47
军民之间——湖南永明县“四大民瑶”的生存策略与历史……吴 滔 73
“以屯易民”:明清南岭山地军屯的演变与社会……谢 湜 126
乾隆时期矿政中的寻租角逐:以湘东南为例……贺 喜 179
清代民国玉米在广东山区的种植传播……郭声波 201
《家先单》与过山瑶的家屋社会——基于粤北乳源瑶山的考察……何海师 211
明代浙江西北山区防矿军兵的建置及其演变……唐立宗 230
山原互动:明代秦岭北麓经济发展与市场体系的形成……张 萍 252
这本《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青灰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南岭地区特有的那种湿润而深邃的地理底蕴。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失墨色吸收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排版上留出的充足的页边距,这对于一个做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随手写下批注、画线标记重点,让阅读的过程真正变成了一种与文本的互动。不过,从初步翻阅的印象来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似乎更为侧重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河流流域的深度挖掘,对于想要快速建立南岭全貌宏观认识的入门级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梳理脉络。希望第二辑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有更清晰的导读部分,帮助我们这些非该领域核心专家更好地进入状态。总体而言,从物理接触的第一感受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制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学术力作,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品质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的来说保持了一种冷静、克制的学术腔调,这对于专业研究是必要的。然而,在个别章节中,我捕捉到了一些极富文学色彩的笔触,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人迹罕至的山区通道时,那种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感跃然纸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的偶尔交汇,是本书一大亮点。但反观其论述的深度,有几篇关于古代民族志的分析,感觉处理得有些过于谨慎,仿佛作者在触摸一个敏感的领域时显得束手束脚,未能充分展开其应有的批判性讨论。我期待未来的研究能更加大胆地去解构一些既定的历史叙事,毕竟地理是承载历史冲突与融合的“活化石”。这本书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就其本身而言,在某些前沿议题的探讨上,还保留了一定的“安全距离”。
评分读完这本学术专著的几篇核心论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研究者们在资料搜集上的“野心”与“韧劲”。他们似乎真的跑遍了南岭的山山水水,将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进行了精妙的咬合。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古代盐道变迁的文章,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古籍中记载的路线,更是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地理环境描述,巧妙地推演出了气候变化对交通网络的重塑作用。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枯燥的地理考证增添了几分鲜活的历史张力。然而,也正是这种极度细致的考证,偶尔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一丝门槛。某些地方引用的专业术语,虽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能配上更详细的解释或在脚注中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对于扩大此项研究的受众面会非常有帮助。尽管如此,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南方复杂山地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地理基石。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来看,这本“第二辑”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比前一辑更为精细的“时间切片”。我注意到几篇论文集中讨论了明清时期,南岭地区在国家治理结构重塑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变化,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关于山区与平原地区在赋税负担、劳动力流动上的差异分析,其数据翔实程度令人赞叹。这种自下而上、从具体聚落单元出发的研究方法,成功地避免了宏大叙事下对地方特殊性的忽略。但说句实话,这种高度聚焦的写作风格,有时候会让我感到有些“迷路”。比如,当我读到一篇关于某条支流的河道变迁时,由于缺乏一张清晰、标注完善的对比地图册,我必须频繁地在文字描述和脑海中的想象之间进行切换,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能附带一套精美的图集,将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考古发掘。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就能轻松进入的“快餐”读物,你需要准备好思维的“工具箱”,随时准备好与作者一起面对那些模糊不清、难以断代的历史碎片。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时期族群迁徙与河流三角洲地貌演变关系的论述,那种将人类活动视为地质力量的一部分的视角,极为震撼。作者们似乎对“永恒”与“变迁”这对哲学母题有着深刻的体悟,并将其物化在对南岭复杂水系与山脉走向的解读之中。然而,我也略感遗憾的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考古发现或地质年代测定结果,全书的呈现方式偏向于直接引用结论,缺乏对方法论的更深入探讨。对于一个追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的缺失稍显不足,让人不禁好奇他们是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锁定这一结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