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

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薇,吴滔,谢湜 著
图书标签:
  • 南岭
  • 历史地理
  • 地方志
  • 地理学
  • 历史学
  • 粤湘桂
  • 山地研究
  • 地形地貌
  • 文化地理
  • 第二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6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45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南岭历史地理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于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政治地理、先秦秦汉史等。

吴滔,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农业史等领域的研究。

谢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人类学学刊》主编,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明清史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陆梁名义新释——附说《禹贡》梁州与“治梁及岐”之梁……辛德勇 1

由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景公疟》补释陆梁地问题……辛德勇 43

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左 鹏 47

军民之间——湖南永明县“四大民瑶”的生存策略与历史……吴 滔 73

“以屯易民”:明清南岭山地军屯的演变与社会……谢 湜 126

乾隆时期矿政中的寻租角逐:以湘东南为例……贺 喜 179

清代民国玉米在广东山区的种植传播……郭声波 201

《家先单》与过山瑶的家屋社会——基于粤北乳源瑶山的考察……何海师 211

明代浙江西北山区防矿军兵的建置及其演变……唐立宗 230

山原互动:明代秦岭北麓经济发展与市场体系的形成……张 萍 252

精彩书摘

  《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
  正是基于这一状况,当时人才会用“陆海”来比拟关中和川西平原地带的富饶。所以,并不能简单地将表示山地的“梁”与象征海外珍宝贸易的“海”相互并比,从而类推出“陆梁”的用法。东方朔在讲述关中为“陆海”之地时,还具体列举了当地的主要物产,其中首先就谈到“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印(引者注:即仰)足也”,《汉书·地理志》更清楚记述说,关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若谓“陆梁”的语义等同于“陆海”,东方朔何不径行名之曰“陆梁”,以便更切合于本事?
  由此可见,顾氏此说存在很多不易索解的问题,还需要慎重考虑。后来至1962年夏天,黄永年在写给顾颉刚的信中,对此提出新的解释,以为“南越之地,北有五岭,乃秦进军南越所必经,越人且凭此山险以抗秦,窃谓‘陆粱’之名殆由五岭而来,所谓‘陆梁地’即‘大陆上的山岭地区’之谓”。
  ……
岭南古道:赣南闽西的生态变迁与人文脉络(第一辑) 作者: 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著 出版社: 岭南文化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5月 全书字数: 约 550,000 字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是“岭南古道”系列研究的开篇之作,聚焦于中国南方丘陵地带——以赣南(江西南部)和闽西(福建西部)为核心区域的特定地理单元。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将这两地视为孤立行政区的视角,首次系统性地将目光投向它们在地质构造、水文循环、古代交通网络以及特定族群迁徙等维度上的内在联系与共同的地理环境塑造。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二十二章,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重建一个多层次、动态演变的赣南闽西历史地理图景。 第一部分:地质基底与水文地理的耦合(约 12 万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赣南闽西地区在构造地质学上的统一性,分析了自古生代以来地貌的长期演化过程,特别是对河流系统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章:武夷山脉的隆升与差异剥蚀: 详细考证了武夷山脉群作为区域分水岭的形成机制,并对比了赣江水系与闽江水系在源头地貌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古地貌重建模型,展示了晚第四纪以来河流下切与侧向侵蚀的速率变化。 第二章:赣南古植被的重建与气候波动: 借助孢粉分析和古土壤学证据,重建了唐宋以来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干湿季变化中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小气候带(如丹霞地貌区与盆地边缘)植被的异质性。 第三章:水系变迁与早期聚落的选址逻辑: 研究了历史上河流改道(如赣江支流的局部废弃)对早期村落和耕地空间的影响。通过GIS技术分析了聚落与海拔、坡度、水源稳定性的关联度,论证了“依山傍水、避险为先”的选址原则在不同地质单元间的具体体现。 第二部分:古代交通网络与地理阻隔(约 10 万字)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连接赣南和闽西的古代道路系统,揭示了地理阻隔如何影响区域间的交流与文化扩散。 第四章:古“汀赣古道”的实地考察与复原: 详细测绘了连接汀州(今长汀)和赣州府的几条主要山隘路线,区分了官方驿道、商贸通道和军事要道。对比了不同时代的修筑标准和使用频率。 第五章:茶马互市与山货贸易的地理轴线: 分析了赣南闽西盛产的松香、纸张、烟叶等特产的集散路径,重点研究了河流运输(如浮梁至闽江下游)在贸易中的决定性作用,并识别出沿途的贸易节点城镇。 第六章:隘口防御体系与地理控制点: 考察了历史上双方军事力量在边界地带设立的隘口(如隘口、寨堡)的选址策略,这些防御点往往也是重要的地理分水岭和交通咽喉。 第三部分:区域聚落的形成与地方空间结构(约 13 万字) 本部分关注了特定建筑形态和聚落形态如何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第七章:客家围屋的地理适应性研究: 从防御、采光、集约利用有限平地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客家围屋(如方形、圆形、半月形)在不同山谷形态中的空间布局原理。对比分析了赣南围屋和闽西土楼在建筑材料和防御理念上的细微差异。 第八章:耕地极限与梯田的几何学: 研究了区域内大规模梯田的修建技术和经济效益。通过对不同坡度梯田的田亩测算,探讨了农业人口压力下耕地空间的扩张极限,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地矛盾。 第九章:圩镇的兴衰与地理区位变迁: 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区域性圩镇(如宁都、上杭等地),分析了其从古代水运码头向近代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转变过程,并考察了这种转变对周边乡村经济的影响。 第四部分:族群迁徙、信仰与地理认同(约 10 万字) 本部分侧重于社会地理学视角,探讨了特定族群(主要是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如何与地理环境互动,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第十章:“走出去”与“留下来”:迁徙流向的地理分析: 结合族谱资料和历史文献,描绘了宋元以来客家群体向赣南闽西山区的内部扩散和向外播迁的路线图,分析了地理阻隔对不同支系融合或隔离的影响。 第十一章:山神崇拜与地域环境的互动: 考察了当地特有的山神、水神信仰体系,分析了特定山脉、河流(如具有特殊地貌特征的独立山峰)在当地信仰地图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地理特征如何被神化和符号化。 第十二章:宗族聚落的空间组织与边界划分: 研究了宗族如何利用自然地理要素(如山脊、溪流)来划分其世居地的非正式边界,以及这种空间组织如何维持了内部的社会稳定和资源共享。 第五部分:近代转型与地理环境的新挑战(约 10 万字) 本部分关注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新式交通工具和国家管理体系的介入,赣南闽西地区的地理面貌所发生的变化。 第十三章:铁路修筑对传统交通格局的冲击: 重点分析了赣南和闽西地区早期铁路干线的选线原则(如浙赣铁路部分路段的走向),以及这些新轴线如何重塑了传统商贸的地理流向。 第十四章:森林资源的开发与水土流失的早期治理: 考察了近代以来大规模的木材采伐活动对山地植被的破坏程度,并分析了清末地方政府试图推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地理实践中的局限性。 第十五章:区域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展望: 总结了本书采用的遥感考古、历史地图叠合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复杂山地地理环境中的有效性,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 编者按: 本书是地理历史研究领域一次重要的尝试,它首次将赣南与闽西置于同一宏大的地理单元下进行整体考察。研究团队历时七载,结合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清代地方志的精确数据以及最新的地球科学分析成果,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具严谨科学支撑的南方山地历史地理景观。本书内容专注于该特定区域的地貌演变、交通网络、聚落形态和族群地理,与当前学界对粤东或湘南等邻近区域的研究形成了有效的互补与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青灰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南岭地区特有的那种湿润而深邃的地理底蕴。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失墨色吸收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排版上留出的充足的页边距,这对于一个做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随手写下批注、画线标记重点,让阅读的过程真正变成了一种与文本的互动。不过,从初步翻阅的印象来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似乎更为侧重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河流流域的深度挖掘,对于想要快速建立南岭全貌宏观认识的入门级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梳理脉络。希望第二辑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有更清晰的导读部分,帮助我们这些非该领域核心专家更好地进入状态。总体而言,从物理接触的第一感受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制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学术力作,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品质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的来说保持了一种冷静、克制的学术腔调,这对于专业研究是必要的。然而,在个别章节中,我捕捉到了一些极富文学色彩的笔触,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人迹罕至的山区通道时,那种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感跃然纸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的偶尔交汇,是本书一大亮点。但反观其论述的深度,有几篇关于古代民族志的分析,感觉处理得有些过于谨慎,仿佛作者在触摸一个敏感的领域时显得束手束脚,未能充分展开其应有的批判性讨论。我期待未来的研究能更加大胆地去解构一些既定的历史叙事,毕竟地理是承载历史冲突与融合的“活化石”。这本书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就其本身而言,在某些前沿议题的探讨上,还保留了一定的“安全距离”。

评分

读完这本学术专著的几篇核心论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研究者们在资料搜集上的“野心”与“韧劲”。他们似乎真的跑遍了南岭的山山水水,将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进行了精妙的咬合。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古代盐道变迁的文章,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古籍中记载的路线,更是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地理环境描述,巧妙地推演出了气候变化对交通网络的重塑作用。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枯燥的地理考证增添了几分鲜活的历史张力。然而,也正是这种极度细致的考证,偶尔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一丝门槛。某些地方引用的专业术语,虽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能配上更详细的解释或在脚注中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对于扩大此项研究的受众面会非常有帮助。尽管如此,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南方复杂山地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地理基石。

评分

从整体结构上来看,这本“第二辑”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比前一辑更为精细的“时间切片”。我注意到几篇论文集中讨论了明清时期,南岭地区在国家治理结构重塑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变化,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关于山区与平原地区在赋税负担、劳动力流动上的差异分析,其数据翔实程度令人赞叹。这种自下而上、从具体聚落单元出发的研究方法,成功地避免了宏大叙事下对地方特殊性的忽略。但说句实话,这种高度聚焦的写作风格,有时候会让我感到有些“迷路”。比如,当我读到一篇关于某条支流的河道变迁时,由于缺乏一张清晰、标注完善的对比地图册,我必须频繁地在文字描述和脑海中的想象之间进行切换,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能附带一套精美的图集,将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考古发掘。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就能轻松进入的“快餐”读物,你需要准备好思维的“工具箱”,随时准备好与作者一起面对那些模糊不清、难以断代的历史碎片。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时期族群迁徙与河流三角洲地貌演变关系的论述,那种将人类活动视为地质力量的一部分的视角,极为震撼。作者们似乎对“永恒”与“变迁”这对哲学母题有着深刻的体悟,并将其物化在对南岭复杂水系与山脉走向的解读之中。然而,我也略感遗憾的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考古发现或地质年代测定结果,全书的呈现方式偏向于直接引用结论,缺乏对方法论的更深入探讨。对于一个追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的缺失稍显不足,让人不禁好奇他们是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锁定这一结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