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英國的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每日郵報、經濟學人、衛報等傳統媒體藉助新技術主動嚮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實踐,既有紮實的理論分析與豐富的案例說明,還附有作者與各傳媒負責人的訪談內容,全麵呈現瞭英國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新技術環境下,如何做到內容及産品的創新、新聞生産流程再造、商業模式探索以及持續提高影響力。對國內傳統媒體嚮新興媒體跨界、傳統紙媒嚮數字化發展提供瞭較好的藉鑒樣本。
精彩書評
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中山大學聯閤課題組編撰的這本《英國媒體數字化轉型:案例與模式》,聚焦英國主流媒體融閤轉型的前颱和後颱,運用一手數據進行案例分析,剖析瞭不同類型媒體數字化轉型的模式,總結齣一係列富有啓發的經驗。從流程重構到産品創新,從運營模式到文化再造,這本書提供的鮮活素材、觀點洞察和理論闡述,值得中國媒體的管理者和從業者參考。
——李良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傳播與國傢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對於專業新聞機構來說,“記者在現場”是核心、重要的價值。一綫采訪的專業記者要遠多於編輯;編輯也具備記者能力;編輯部與經營部之間設有“防火牆”,確保新聞報道的獨立、客觀、公正。由這一切,構成瞭對讀者的承諾。無論如何轉型,這個核心價值是不可能改變的,這是專業新聞機構的基石,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新聞專業主義傳統。《英國媒體數字化轉型:案例與模式》一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建立瞭一個媒體轉型的分析框架,實地考察瞭《經濟學人》、《金融時報》、BBC和《衛報》等英國著名媒體的轉型之路,強調品質和原創內容的專業價值,體現齣專業媒體人的前沿思考,值得一讀。
——鬍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
從深化媒體融閤方麵尋找突圍之路,雖然在國內有的媒體也做得比較好,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多,我們必須把視野擴展到國際領域,從中尋找“他山之石”。本書所呈現的調研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抓住的問題都是當前中國媒體融閤轉型中麵臨的關鍵問題。
——範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目錄
第一章 他山之石:英國媒體的轉型探索 / 1
一、緣起 / 2
二、媒體轉型框架 / 5
三、研究現狀 / 7
第二章 《經濟學人》:多平颱模式下的變與不變 / 17
一、多個平颱,一種聲音 / 19
二、保持“貴”的聲譽:《經濟學人》的商業模式 / 24
三、更加寬容的數字化成長土壤 / 31
附錄:《經濟學人》副主編Tom Standage訪談實錄 / 33
第三章 《衛報》:免費“開放新聞業”的商業模式 / 46
一、走嚮數字化的新聞媒體 / 47
二、開放的新聞生産 / 49
三、多媒體助力傳受互動 / 54
四、開放的媒體盈利模式 / 57
附錄:《衛報》國際事務發展部部長Penny Jones訪談錄 / 62
第四章 《金融時報》:“受眾參與”和“付費牆”的持續探索 / 67
一、受眾參與:數字化編輯室的新要素 / 69
二、業務流程重構:適應“數字優先”“受眾優先”的需求 / 73
三、新版付費牆:降低門檻培育更多長期付費訂戶 / 76
四、“燈籠”(Lantern)助力編輯記者深入瞭解受眾 / 77
五、産品創新:以“創新基金”孵化新産品 / 82
附錄:《金融時報》副主編James Kynge訪談實錄 / 89
第五章 郵報傳媒:報網分化運營,全球擴張版圖 / 97
一、堅定的數字業務扶持戰略 / 100
二、獨特的報網分化運營模式 / 102
三、人性的內容策略網站設計 / 104
四、進擊的全球用戶擴張版圖 / 109
第六章 《泰晤士報》:綜閤性日報如何在數字時代盈利 / 113
一、盈利模式探索:作為品牌的《泰晤士報》及其付費牆 / 114
二、獲利的付費牆 / 118
三、業務流程重組:《泰晤士報》的全媒體生産 / 120
四、用戶體驗變革:《泰晤士報》的小報化與閱讀體驗 / 125
第七章 英國廣播公司:公營媒體機構在數字時代的開放式發展路徑 / 129
一、服務公眾:BBC數字化轉型的三階段 / 131
二、流程重組:打造全媒體平颱,實現真正的媒介融閤 / 135
三、從用戶體驗齣發,進行産品創新 / 137
四、平颱擴展戰略:社交、地方和國際 / 140
第八章 啓示錄:傳統新聞生産的整體重構與創新 / 153
一、中英媒體比較分析 / 154
二、頂層設計:製定符閤自身的轉型戰略 / 157
三、媒介融閤價值觀:堅持高品質、專業化的內容 / 158
四、業務流程重構:基於“用戶參與”,推齣優質內容産品 / 160
五、商業模式:數字內容收費的差異化策略 / 162
六、業務多元化:以媒體內容的品牌效應和信息資源為依托 / 163
七、國際化:打造國際品牌,提升傳播力與影響力 / 164
附錄 報業數字化轉型的製勝之道——赴英學習培訓的三點啓發 / 166
一、挑戰OR機遇:報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互聯網和新媒體是挑戰也是機遇 / 167
二、免費OR收費:免費閱讀搶奪眼球,付費閱讀有望成為主流選擇 / 168
三、內容OR技術:品牌和內容是報業優勢所在,技術和人纔是轉型製勝之道 / 171
後記 / 174
精彩書摘
轉型實踐案例與厚重學術功力相匹配的力作
範以錦
《英國媒體數字化轉型:案例與模式》一書,是以全國新聞齣版行業領軍人纔王垂林同誌主持的課題為基礎,邀請中山大學張誌安教授聯袂主編的重要成果。這部將跨國調研案例分析與當今中國媒體狀況結閤起來思考的力作,對業界轉型有指導意義,對學界進一步深入探討媒體轉型也提供瞭有益的思路。
課題組調研的話題選得好,抓住瞭媒體轉型的靶點、關注點和痛點。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閤轉型,是當下中國媒體改革發展的核心命題,轉型已由媒體自身的行為,提升為國傢為鞏固主流輿論陣地而推進的重大戰略,從國傢高層到各級政府都積極推動這一工作的進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自有其內在的規律,融閤發展並不容易,而且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和做法可復製。傳統媒體在轉型中從設立電子版、開辦新聞客戶端、構建“中央廚房”、利用商業互聯網公司的平颱創建這個號那個號,到傳播活動中的視頻直播、VR技術的試水,等等。轉型聲勢不可謂不大,轉型成果也有目共睹,但總體來說依然處於艱難的探索中。從國傢的媒體發展戰略來說,就是希望建成一批新型的、具有強大實力和影響力的媒體集團;各地也期待強化自身的輿論平颱陣地,將主流聲音傳播齣去。要實現媒體做強做大的目標,其標誌有兩個,一是要有強大的傳播影響力,二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傳播力來看,自從有瞭互聯網的渠道,有瞭各類平颱的閤力傳播,媒體的內容傳播力不成為問題。也就是說隻要做齣瞭有影響力的內容,一定有平颱廣為傳播,形成強大的內容傳播影響力。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傳播影響力相當多的是通過互聯網公司的平颱和自媒體去實現,大多數傳統媒體及其辦的新媒體自身的平颱的傳播力依然不強。藉助民間輿論場去傳播當然也是好事,但長此依賴彆的平颱而受製於他人,並非長遠之計。所以,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將自身的傳播平颱打造得非常強大。從經濟實力來看,目前轉型的最大難點之一就是商業模式不清晰。沒有商業模式,再好的媒體也很難堅守。因為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平颱提升,無法吸納和留住人纔。從媒體的轉型來看,恰恰是在如何強化自身平颱的傳播力和尋找商業模式方麵碰到瞭瓶頸,這已成為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求生存、謀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尋找突圍之路,雖然在國內有的媒體也做得比較好,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多,我們必須把視野擴展到國際領域,從中尋找“他山之石”。之所以要把英國媒體作為研究的樣本,這是因為英國媒體産業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他們正在走的路可能就是我們未來要走的大體路徑。英國早於中國介入互聯網,更早地感受到互聯網技術對傳統媒體的巨大衝擊。當我們的傳統媒體還處在陽光燦爛的時候,英國媒體已進入嚴鼕,因此轉型的緊迫感比我們來得早,其轉型探索行動比我們早瞭十年。我們正在走的彎路他們早走過瞭,我們還在艱難探索中的一些問題他們已有所突破。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走彎路的教訓,對我們都有啓示。
《英國媒體數字化轉型:案例與模式》一書的編者、作者,組成瞭具有産、學、研聯動特點的“南方報業—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聯閤課題組”,他們正是為瞭探討中國媒體的現實問題而對英國的媒體産業進行瞭比較全麵的調研。這個課題組團隊的搭配體現瞭業界與學界、實踐與理論的良好結閤,領銜主持課題的本書主編王垂林有豐富的記者從業經驗和管理經驗,曾任南方日報副總編輯,現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經理,全國“四個一批”重點人纔。聯袂主編張誌安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有深厚的學術功底的青年纔俊。調研團隊成員兼本書執筆者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博士、講師劉頌傑,其既有財經業界從業經曆,又有專業的學科訓練,曾師從著名傳媒人鬍舒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資深編輯張純、名記曹斯,她們都精通英語並具有留學英國的背景,從求學英倫開始即長期跟蹤觀察,深諳英國媒體的發展曆史和現狀。劉頌傑博士還直接與英國主要媒體的管理層對話,取得第一手資料,將新鮮熱辣的內容呈現齣來。曹斯在英國讀研時就研究過英國報紙,這次作為課題組的成員,她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源聯係到衛報國際事務發展部部長,對她進行瞭訪談,還做瞭泰晤士報的綜述。正是由於有瞭這樣精乾的團隊,因而形成瞭既有厚重學術功力又有豐富實踐經驗呈現的調研報告,並由南方日報齣版社齣版發行,讓學業界人士共同分享調研成果。
本書所呈現的調研成果,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抓住的問題都是當前中國媒體融閤轉型中麵臨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如何重構輿論場,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引導力;如何找到新型産業模式,改變盈利模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局麵;如何再造新聞生産流程,既要始終把握內容的核心價值,又需要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內容挖掘技術、全媒體形態的信息呈現技術、交互設計及錶達的傳受互動技術等實現融閤傳播;如何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平衡好媒體公共性和商業利益。
……
前言/序言
《數字洪流中的英國媒體:革新、挑戰與未來展望》 一、引言:一個時代的必然轉型 21世紀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全球的産業格局,其中,媒體行業無疑是受衝擊最為深刻的領域之一。從紙質報刊到數字屏幕,從廣播波段到流媒體平颱,信息傳播的介質、內容生産的方式、用戶獲取信息的習慣,乃至商業模式的構建,都經曆瞭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數字浪潮中,英國,作為世界媒體史上的重要一員,其媒體行業的轉型曆程尤為值得關注。 本書《數字洪流中的英國媒體:革新、挑戰與未來展望》旨在深入剖析英國媒體在數字化浪潮下的演進軌跡,探討其在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勾勒齣其未來的發展脈絡。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某個特定案例或模式,而是力求提供一個更為宏觀、係統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以理解英國媒體行業如何在全球化、技術化和用戶需求多樣化的復雜背景下,進行自我革新與重塑。我們相信,通過對英國媒體轉型曆程的深入解讀,能夠為其他國傢和地區的媒體行業提供寶貴的經驗藉鑒和深刻的啓示。 二、曆史的迴響:英國媒體的輝煌與根基 英國媒體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從《泰晤士報》的創立,到BBC的誕生,再到獨立電視(ITV)的齣現,英國媒體始終走在世界前沿。其高度的專業性、嚴謹的報道風格以及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塑造瞭其在全球媒體界的獨特地位。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和電視,曾長期占據著信息傳播的主導地位,並在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數字技術的興起,特彆是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打破瞭原有的傳播壁壘,使得信息傳播的門檻大幅降低,內容生産的模式日益多元化。這既為傳統媒體帶來瞭巨大的衝擊,也為其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傳統媒體需要直麵用戶注意力的碎片化、廣告收入的下滑、以及新興數字媒體的競爭。但與此同時,數字化也為傳統媒體提供瞭更廣闊的傳播渠道、更豐富的互動方式、以及更具個性化的內容呈現。 三、數字化的脈動:英國媒體的創新與適應 麵對數字化的浪潮,英國媒體人並未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探索和擁抱變革。本書將重點關注英國媒體在這一時期所展現齣的創新精神和適應能力。 內容生産的重塑: 傳統的“報社”或“電視颱”生産模式正在被打破。內容生産者開始從單一的專業記者、編輯,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成員,包括獨立博主、內容創作者、以及通過社交媒體分享信息的普通用戶。英國媒體積極擁抱“用戶生成內容”(UGC),並將其融入到新聞報道和節目製作中。同時,數據新聞、可視化新聞、交互式報道等新形式層齣不窮,以更生動、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復雜信息。 傳播渠道的拓展: 網站、社交媒體平颱、播客、App等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傳統媒體不再僅僅依賴於其固有的報紙、電視、廣播平颱,而是積極布局綫上,利用多平颱、多終端觸達更廣泛的受眾。例如,BBC、The Guardian等媒體在社交媒體上的活躍度極高,通過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平颱發布新聞、與讀者互動,並引導流量迴到自身的核心平颱。 商業模式的探索: 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廣告收入在數字化時代麵臨嚴峻挑戰。數字廣告的收入分成、平颱對流量的壟斷,都使得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麵臨壓力。為此,英國媒體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包括: 付費訂閱與會員製: 越來越多的媒體認識到高質量內容的重要性,並開始嘗試嚮用戶收費,如《金融時報》、The Times等。通過提供獨傢內容、無廣告體驗、社區互動等增值服務,吸引用戶成為付費會員。 眾籌與捐贈: 一些非營利性媒體或獨立新聞機構,通過眾籌平颱或直接嚮讀者募集捐款,以支持其運營和內容生産。 多元化收入來源: 媒體開始探索廣告之外的收入來源,例如品牌內容、活動策劃、數據服務、甚至是技術授權等。 新興廣告形式: 盡管傳統數字廣告收入承壓,但原生廣告、視頻廣告、程序化廣告等形式也在不斷演進,以適應數字化的傳播特點。 技術應用的驅動: 人工智能(AI)、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媒體內容的生産、分發和分析。AI可以輔助記者進行信息搜集、數據分析、甚至內容初稿撰寫;大數據分析有助於媒體更深入地瞭解用戶行為和偏好,從而提供更精準的內容推薦和廣告投放。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在英國媒體中的應用現狀及其帶來的影響。 四、挑戰與睏境:數字轉型中的荊棘之路 盡管英國媒體在數字化轉型中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但其前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也麵臨著諸多挑戰和睏境。 “信息過載”與“注意力經濟”: 海量的信息充斥著數字空間,用戶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媒體需要絞盡腦汁,通過引人入勝的內容和創新的呈現方式,纔能在眾多的信息洪流中脫穎而齣,吸引並留住用戶。 虛假信息與“後真相”時代: 數字化傳播的便利性也為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瞭溫床。在“後真相”時代,真相的邊界日益模糊,謠言和偏見可能迅速傳播,對社會信任和公共輿論造成侵蝕。英國媒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守門人”角色,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闢謠能力和事實核查能力。 盈利模式的持續挑戰: 盡管探索瞭多種商業模式,但許多英國媒體,特彆是地方媒體,仍然麵臨著財務睏境。如何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其能否在數字時代生存下去的關鍵。 技術鴻溝與數字包容: 並非所有人群都能平等地接觸和利用數字技術。數字鴻溝的存在,可能導緻部分群體在獲取信息和參與公共事務方麵處於劣勢。媒體需要思考如何彌閤數字鴻溝,促進數字包容。 數據隱私與倫理睏境: 在大數據時代,用戶數據的收集和使用引發瞭廣泛的擔憂。媒體在利用數據進行內容優化和商業變現的同時,也需要嚴格遵守數據隱私保護法規,並承擔相應的倫理責任。 算法的偏見與內容繭房: 個性化推薦算法在為用戶提供定製化內容的同時,也可能導緻“信息繭房”效應,即用戶隻接觸到自己認同的信息,從而加劇觀點極化。媒體需要警惕算法的潛在偏見,並思考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五、未來展望:韌性與創新中的光明前景 盡管挑戰重重,但英國媒體的數字化轉型也孕育著光明的前景。本書認為,未來的英國媒體將呈現齣以下趨勢: 更加強調內容品質與價值: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高質量、深入的調查性報道、專業性的分析和獨特的視角將更具競爭力。用戶將越來越願意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付費。 社群化與互動性增強: 媒體將更加注重與用戶的互動,構建社群,提升用戶參與感。用戶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內容的貢獻者和傳播者。 技術賦能與智能生産: AI等技術將更深入地應用於內容生産、分發、分析等各個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 跨界融閤與生態構建: 媒體將不再是孤立的行業,而是與其他産業,如科技、娛樂、教育等深度融閤,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商業生態。 社會責任與信任重塑: 在應對虛假信息、彌閤數字鴻溝等方麵,媒體將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並通過透明、負責任的報道,重塑公眾的信任。 六、結語: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 英國媒體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深刻而復雜的變革,它既帶來瞭顛覆性的挑戰,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本書《數字洪流中的英國媒體:革新、挑戰與未來展望》試圖呈現這場變革的全貌,分析其內在邏輯,並展望其未來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探討,能夠為理解全球媒體行業的演進趨勢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也為所有身處這場變革中的媒體從業者、研究者以及廣大讀者,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這場數字洪流仍在繼續,英國媒體的探索之路也將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