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套装1-36册)

道藏(套装1-3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道教
  • 道藏
  • 古籍
  • 经典
  • 宗教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5695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47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8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19
套装数量: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藏(套装1-36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宝藏。共收入图书1476种,5485卷,即收刻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名著、注释和道教教义、仪范、符的全部文献,还网罗了儒家以外的许多古典要籍,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和可靠版本。满足了道教、宗教研究所需,涉及了社会生活各方面。

内页插图

目录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炒经六一卷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一卷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五卷
无上内秘真藏经一〇卷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
上清大洞真经六卷
大洞玉经二卷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六卷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一〇高上玉皇本行经髓一卷
高上玉皇心印经一卷
高上玉皇胎息经一卷
无上九宵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一卷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一卷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一卷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一卷
太上昇玄消*護命妙经一卷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一卷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一卷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三卷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一卷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一卷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一卷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卷一卷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一卷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群应验经一卷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一卷
元始八威龙文经一卷
黄帝阴符经一卷
混元阴符经一卷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一卷
……

前言/序言

  明正统《道藏》收道书一千四百二十六种,合五千三百零五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门。万历《续道藏》补收道书五十种,合一百八十卷,不再标明门类。正、万两部《道藏》共收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04日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它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同时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库。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由于它崇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所以它托根于东周春秋时代的道家。道家又称说黄帝,到秦汉之间,还形成一个“黄老学派”,把自己的学说、观点追溯到传说祖国文化开始的代表者黄帝身上。实际上,道教的内容杂驳,它糅合了我国古代的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老庄道家学说、黄老“无焉而治”的政治思想以及从先秦阴阳五行思想发展来的谶纬之学等。而它形成之时,又和当时农民起义活动结合起来,因此也吸收了当时农民羣众的某些社会理想和政治要求,如“万年太平”思想等。由于道教本身的复杂性,带来了《道藏》内容的繁花纷呈。
  《道藏》中收录了号称焉黄帝撰着的许多哲理、兵、医书籍,收录了道家诸子的名着和各种注本,收录了道教教义、科仪、符藤、仙传、山志等大量文献,甚至“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元至元《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中语)。《道藏》的出格收录羣书,曾遭到儒、释两方面的非议和讥讽Y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道藏目录详注》的提要中就大加攻击。但是不少有识的学者们对于《道藏》中所收各种教外古籍,历来十分重视,利用它作为校勘、辑佚古籍和研究古代学术的资源。清代著名学者、昊派汉学家开山祖惠栋(二八九七-一七五八)曾对著名史学家钱大昕(一七二八-一八〇四)说:“《道藏》多儒书古本。”钱氏识其言,晚岁在南京借阅朝天宫本《道藏》,到苏州时又借阅玄妙观本《道藏》,发现了一部西北地理和中亚地理的重要着作《长春真人西游记》(“羣”字号)。毕沅(一七三〇-一七九七)于清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校《墨子》,取对《道藏》本,见宋朝讳名缺字《藏》本空格,知其出于宋本。次年(一七八四),庄逵吉校《淮南子》,感到高诱注文多焉后人删改,求教于学者钱坫(一七四四-一八〇六),钱坫告诉他说:“《道藏》中亦非全本,然较之流俗所行者多十之五六。”庄逵吉乃就南山说经台读《道藏》。孙星衍(一七五三-一八一八)于嘉庆年问刻《平津馆丛书》,从《道藏》中辑录古逸书《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和《广黄帝本行经》入刻。严可均(一七六二-一八四三)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漠三国六朝文》曾相当广泛地使用《道藏》以辑校逸文、遣书。
  近代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很注意利用《道藏》,如刘师培(一八八四-一九一九)在清宣统二年(一九一〇)读《道藏》于北京白云观,着《读(道藏)记》;顾颉刚(一八九三-一九八〇)和曲继臬同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读《道藏》于青岛崂山太清官,曲氏着《道藏考略》一书;陈国符在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一一)读《道藏》于昆明龙泉镇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沉潜多年,就道教的成立及派别、斋醮仪范、外丹黄白术、内丹气法做了很多的科学研究,写成《道藏源流考》。这些都说明《道藏》不仅仅是黄冠所捧诵、道流所循习的经典。
《道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道教的教理、教义、修炼方术、神仙谱系、历史沿革、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这部巨著不仅是研究道教的宝贵史料,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道藏》(套装1-36册)的出现,为我们系统地了解和学习道教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平台。这套书的编纂凝聚了历代道教徒和学者们的心血,汇集了无数珍贵的经典文献,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宗教典籍中也属罕见。 道教思想的源头与演进 要理解《道藏》的价值,首先需要对其思想源头有所了解。道教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之中,尤其受到《道德经》和《庄子》的影响。老子所提出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道”的特质是“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庄子则进一步将“道”的观念引申至人生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倡导“逍遥游”,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宗教体系。在汉代,张道陵创立天师道,标志着道教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开始出现。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对道教的哲学思辨产生了重要影响。唐宋时期,道教发展至鼎盛,出现净明道、灵宝道、上清道等众多道派,各具特色,但又共享道教的核心理念。这些丰富的思想流派和教义阐释,都在《道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道藏》的结构与核心内容 《道藏》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个朝代,不断增补修订的结果。目前通行的《道藏》,通常是指明代编纂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正统道藏》是明朝皇帝下令编纂的,规模最为宏大,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再细分为十二类。每部书都有其特定的侧重点和代表性的经典。 洞真部:主要收录上清派的经典,强调内丹修炼、神仙抱一、胎息绵密等方术,以及各种与神仙相通的仪式和符箓。代表性的经典有《上清灵宝本象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经》等。这些经典常常描绘仙境,讲述神仙的升腾之道,以及凡人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洞玄部:主要收录灵宝派的经典,强调科仪斋戒、度人拔罪,以及对宇宙生成、三界神灵的论述。代表性的经典有《灵宝度人经》、《洞玄灵宝真一经》等。灵宝派的经典更加注重仪式性和教化作用,旨在通过斋醮活动帮助众生消除业障,获得解脱。 洞神部:主要收录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外的经典,以及一些民间流传的道教著作。这些经典内容驳杂,包含了许多关于符箓、丹药、咒语、鬼神等方面的知识。代表性的经典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平经》等。《太平经》更是汉代道教的代表作,提出了“太平”的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除了以上三部,道藏中还包含了很多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 史料文献:记载了道教的创建、发展、高道传记、宫观兴衰等历史事件,为研究道教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炼丹与养生:详细阐述了内丹、外丹的修炼方法,包括服气、导引、辟谷、针灸、草药等养生术,以及炼制丹药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对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仙谱系与传说:介绍了道教神仙的种类、职能、来历,以及众多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展现了道教丰富的想象力和神话体系。 符箓与咒语:收录了各种符箓的图案、含义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咒语的念诵方式,这些被认为是沟通神灵、驱邪避秽、祈福禳灾的重要工具。 哲学与伦理:深入探讨了“道”的本质、宇宙的生成、人生的意义等哲学命题,并阐述了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如慈爱、俭约、不争、知足等。 《道藏》的意义与价值 《道藏》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对道教研究的基石:《道藏》是研究道教教义、历史、人物、仪式、方术的不可或缺的文献,是道教学者必须研读的核心文本。通过对《道藏》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了解道教信仰体系的完整性、复杂性和发展演变。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与儒家、佛教并列为三大思想体系,对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教的养生术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道教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也独具特色。《道藏》集中体现了这些文化元素,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世界文明的借鉴:道教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在当今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社会冲突等问题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道教的养生智慧,也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文献价值:除了宗教和哲学意义,《道藏》中还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古代社会风俗、科技发展、天文历法、医药知识等,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等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道藏》(套装1-36册)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整理和呈现,更是让这部蕴藏着千年智慧的瑰宝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它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大门,一个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精神内核的窗口。通过阅读和研习《道藏》,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悟中国古人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的人生。这套书的出现,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是让我非常满意的。要知道,面对如此浩瀚的古籍,如果纸张和排版稍有不慎,阅读体验就会大打折扣。这套书的纸张厚实,墨色清晰,即便是一些篇幅较长、文言味极浓的段落,也能保持较好的可读性。我个人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注释上的处理——他们似乎采取了一种“点到为止”的策略,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感,又在关键处提供了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辅助解释,避免了过度“今译”导致的失真。这使得我在研读《抱朴子内篇》或某些内丹经典时,不会因为生僻词汇而频繁中断查阅,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流畅度。对于那些有一定古文基础,希望“原汁原味”品味古籍的同好们来说,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它让“啃”古籍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第五段: 这套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其作为宗教典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博物学”和“生命哲学”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的草药知识、天文历法、养生导引术,甚至是对“性情”的精微观察,都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极致追求。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调整了一些生活习惯,比如更注重呼吸的深度,更留意节气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这些实践性的内容,与那些高深的“玄学”理论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它让你既能仰望星空,思考“道”的宏大;又能脚踏实地,关注身体内部的细微变化。这套书不是用来快速读完的,而是应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滋养,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沉静下来的精神角落。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简直是本打开道家思想宝库的钥匙,内容之博大精深,让人初读时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古人对宇宙、人生、修炼的深刻洞察。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心灵鸡汤”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深入到“道”的本源。尤其是一些关于炼丹、符箓的论述,虽然现代人可能觉得玄奥,但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它们代表了古代人探索自然奥秘的一种独特方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化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三清”、“四御”的寓意,以及对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阐释。对于真正想系统了解道家体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符号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宗教文献,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史诗,记录了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读完后,感觉对很多中国传统艺术、文学中的意象来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山水画中的仙山楼阁,诗词中的“逍遥”境界,都有了更扎实的文化根基支撑。

评分

第三段: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下午,翻开第一册的,当时心里想的无非是了解一下道教的“入门”知识。结果,我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它的深度。这本书的结构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线或主题划分,而是更像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不同篇章之间相互印证,又各自独立成系统。比如,读到讲求出世的篇章后,再回过头来看讲治国平天下的部分,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对照感:原来,古代的“出世”与“入世”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同一套哲学体系中的两个面向。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对比不同道派(比如早期的太平道与后来的金元四大家)在核心教义上的异同。这种跨文本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主动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绝不是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的读物。

评分

第四段: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而开始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劝退点”在于其版本校勘的复杂性。毕竟,这是汇集了历代道家经典的大成之作,涉及到许多不同时代的抄本和流传版本。尽管出版社已经尽力做了整理,但某些段落的义理仍然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这对于追求确定性的读者可能会造成困扰。我甚至需要辅助阅读一些现代学者对特定篇章的解读文章,才能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气韵”。不过,反过来看,这种模糊性也恰恰是这些古籍的魅力所在——它留给后世读者阐释和体悟的空间。它不是一本“标准答案”手册,而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不同时代、不同心境下的光影。总而言之,它需要你带着批判性思维和开放的心态去接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