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中医药报》,专门对大约百位中国当代名老中医做了大型调查——*推崇的中医药学家是谁?*喜爱的中医药著作是哪部?
在《中国中医药报》所调查的这些当代名医中,“*喜欢的中医药学家”选择*多的是张仲景、张锡纯;而“*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选择*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邓铁涛、朱良春、李可、余国俊等当代中医临床家,为什么纷纷选择张锡纯为*喜欢的中医药学家?为什么会选择《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呢?
原因则始终是医学界所公认的:张锡纯对于中医的临床体验,“屡试屡效,而后笔之于书,公诸医界。迨医界亦用其书屡效,而后可传诸异祀,永为医界法程。”所以,后人评价道“历试诸方,莫不应手奏效,如鼓桴之相应。真活人之金丹,济世之慈航也。”张锡纯本人被“医界群推第1人”,其毕生医著系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第1可法之书”,“从此知《衷中参西录》实为医学家不可不备之要书也。”
尤为可贵的是:张锡纯的医学经验具有非常突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传统中医教学一般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而张锡纯本人亲授自己的学生,“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张锡纯的全部医学著作,唯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而已。本次对于张锡纯医学全书的重新整理、编辑出版,我们采用“天津中西汇通医社民国二十三年印行版本”为底本,以“奉天章福记书局民国二十年印行版本”为对校本。原书中出现部分现在不常用或禁用药物的,为保留原书原貌,特予保留,请读者应用时以新版《药典》为准。
相对于传统的点校出版,《《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第五期:张锡纯医学全书之三·中医论说集》有三大创新特点:
第1个特色:将卷帙浩繁、广博厚重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进行分门别类、按册出版,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张锡纯在世之时,就考虑到其著作卷帙浩繁,超过一百万字,于是将其分为“处方、药物、医论、医案、伤寒”五个分册,以方便读者阅读。而目前所出版的张锡纯著作,多为将全部著作汇为一册的。所以,本次整理恢复张锡纯生前对其医著的分册宗旨,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分为五册:处方篇(即《屡试屡效方》)、药物篇(即《中药亲试记》)、医论篇(即《中医论说集》)、医案篇(即《医案讲习录》)、伤寒篇(即《伤寒论讲义》)。
第2个特点:对《医学衷中参西录》原著中前后章节错乱的地方予以重新编辑。因为张锡纯在世的时候,著作都是陆续出版,所以在“医论篇”中,包含有“药物篇”“伤寒篇”内容。使得整个分类体例有所混乱。所以,我们在完全尊崇张锡纯原意的前提下,对全书各册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编辑。
第三个特点:运用现代编辑手段,让医著层次分明、眉清目秀。传统对于医学古籍的整理,往往只是进行标点和校订。一点、一校,如此而已。但我们认为:古人由于印刷、排版条件的限制,一般多不换行、不变字体,很容易造成层次不明、眉目不清的弊端。本次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点校,我们对于文中的案例全部变为楷体进行区分;到文意明显转换的时候,进行了分段或换行。在完全尊重张锡纯原意、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辑手法,让该书的层次更分明,眉目更清晰。
作者简介
张锡纯(1860年~1933年),河北盐山县人,被誉为“近代医学第1人”。
张锡纯对于中医的临床体验,“屡试屡效,而后笔之于书,公诸医界。迨医界亦用其书屡效,而后可传诸异祀,永为医界法程。”所以,后人评价道“历试诸方,莫不应手奏效,如鼓桴之相应。真活人之金丹,济世之慈航也。”张锡纯医学全书为《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被称为“第1可法之书”。
张锡纯医学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具有非常突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传统中医教学一般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而张锡纯本人亲授自己的学生,“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一卷
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
人身神明诠
元气诠
大气诠
论人身君火相火有先后天之分
脑气筋辨
三焦考
少阳为游部论
《左传》“肓之上、膏之下”解及“病在膏肓”之治法
答人问膜原
答人问泌尿道路
答方寄斋问《黄庭经》“后有幽阙、前有命门”
答刘希文问”外肾与睾丸与何脏有密切之关系
答人问胞室、子宫、气海、儿枕
答陈董尘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报驳“左肝右脾”解者书
深研肝左脾右之理
续申左肝右脾之研究
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
医学宜参看《丹经》论
论哲学与医学之关系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二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三卷
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论脑贫血治法
论脑贫血痿废治法答内政部长杨阶三先生
论心病治法
论肺病治法
治肺病便方
论肺痨喘嗽治法
读章太炎氏论肺病治法书后
总论喘证治法
论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所治之喘证
论胃病噎膈治注及反胃治法
论胃气不降治法
答刘希文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害作疼之理
论肝病治法
……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四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六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七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
前言/序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中医药报》,专门对大约百位中国当代名老中医做了大型调查——最推崇的中医药学家是谁?最喜爱的中医药著作是哪部?
在《中国中医药报》所调查的这些当代名医中,“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选择最多的是张仲景、张锡纯;而“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选择最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邓铁涛、朱良春、李可、余国俊等当代中医临床家,为什么纷纷选择张锡纯为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为什么会选择《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呢?
原因则始终是医学界所公认的:张锡纯对于中医的临床体验,“屡试屡效,而后笔之于书,公诸医界。迨医界亦用其书屡效,而后可传诸异祀,永为医界法程。”所以,后人评价道“历试诸方,莫不应手奏效,如鼓桴之相应。真活人之金丹,济世之慈航也。”张锡纯本人被“医界群推第一人”,其毕生医著系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第一可法之书”,“从此知《衷中参西录》实为医学家不可不备之要书也。”
尤为可贵的是:张锡纯的医学经验具有非常突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传统中医教学一般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而张锡纯本人亲授自己的学生,“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张锡纯的全部医学著作,唯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而已。本次对于张锡纯医学全书的重新整理、编辑出版,我们采用“天津中西汇通医社民国二十三年印行版本”为底本,以“奉天章福记书局民国二十年印行版本”为对校本。原书中出现部分现在不常用或禁用药物的,为保留原书原貌,特予保留,请读者应用时以最新版《药典》为准。
相对于传统的点校出版,本书有三大创新特点:
第一个特色:将卷帙浩繁、广博厚重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进行分门别类、按册出版,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张锡纯在世之时,就考虑到其著作卷帙浩繁,超过一百万字,于是将其分为“处方、药物、医论、医案、伤寒”五个分册,以方便读者阅读。而目前所出版的张锡纯著作,多为将全部著作汇为一册的。所以,本次整理恢复张锡纯生前对其医著的分册宗旨,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分为五册:处方篇(即《屡试屡效方》)、药物篇(即《中药亲试记》)、医论篇(即《中医论说集》)、医案篇(即《医案讲习录》)、伤寒篇(即《伤寒论讲义》)。
第二个特点:对《医学衷中参西录》原著中前后章节错乱的地方予以重新编辑。因为张锡纯在世的时候,著作都是陆续出版,所以在“医论篇”中,包含有“药物篇”“伤寒篇”内容。使得整个分类体例有所混乱。所以,我们在完全尊崇张锡纯原意的前提下,对全书各册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编辑。
第三个特点:运用现代编辑手段,让医著层次分明、眉清目秀。传统对于医学古籍的整理,往往只是进行标点和校订。一点、一校,如此而已。但我们认为:古人由于印刷、排版条件的限制,一般多不换行、不变字体,很容易造成层次不明、眉目不清的弊端。本次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点校,我们对于文中的案例全部变为楷体进行区分;到文意明显转换的时候,进行了分段或换行。在完全尊重张锡纯原意、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辑手法,让该书的层次更分明,眉目更清晰。
本书十年前出版第一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欢迎。应读者要求,今推出修订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第五期:张锡纯医学全书之三·中医论说集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全书系列中的第三卷,专注于其在中医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全书精选张锡纯一生在中医领域的重要著述,深入剖析其对中医理论的独到见解与创新贡献。内容涵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多个中医核心范畴,展现了张锡纯集古今医学之大成,融汇中西之长,而独创“衷中参西”思想的学术脉络。 核心内容概述: 论病因病机: 张锡纯在此卷中,对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化。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精华,更结合其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刻体察,对外感与内伤的辨证论治提出了更为精细的划分与阐释。特别是在论述“外感”、“内伤”时,其强调内外因相互影响、互为表里,而非孤立存在,体现了其更为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他对“邪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六淫,而是将其拓展至更广泛的致病因素,例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在人体内部引发病理变化。 辨证论治的创新: 本卷集中体现了张锡纯在辨证论治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摒弃了陈旧的、僵化的论治模式,强调“执简驭繁”、“以意立法”的治疗原则。在具体方药运用上,他善于根据病证的细微变化,灵活调整组方,精于药物的配伍与升降浮沉的运用,以达到最佳疗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经典方剂的化裁与创新,常常能在保留古方精髓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药物或调整比例,使其更符合当代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体质。他对“一证一方”的警惕,以及对“活法”的推崇,都彰显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的学术自觉。 中西医学的融汇: “衷中参西”是张锡纯学术思想的核心。本书多处论述了他的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中医理论上的。他并非简单地将西医知识嫁接到中医理论框架中,而是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借鉴西医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认识,来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中医的某些理论。例如,在论述脏腑功能时,他可能会结合西医对相应器官结构的认识,来解释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种融汇,使得他的中医论述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也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精研: 张锡纯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十八反、十九畏等传统药物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他特别注重药物的临床应用,强调“药之用,在于适症”,而非机械套用。书中对许多常用药物的炮制、功效、主治、禁忌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并对其在复方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在方剂学方面,他不仅对经典方剂的化裁运用驾轻就举,更善于根据复杂的临床病情,自创有效方剂,并在书中加以阐释其组方思路与配伍道理。 临证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本卷的论述,无不源于张锡纯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他将自己处理疑难杂症、危重症的宝贵经验,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化过程,都融汇在理论的阐释之中。书中常常穿插其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病例,通过分析病案来印证其理论的正确性与实用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得本书既有严谨的学术高度,又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学术价值与意义: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第五期:张锡纯医学全书之三·中医论说集,是张锡纯医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和研究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珍贵资料,更是理解近代中医理论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窗口。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中医界同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张锡纯的学术遗产,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当代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而言,本书亦是深入了解中医精髓、提升临床思维的绝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