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研究

五运六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威,白卫国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五运六气
  • 经络
  • 阴阳五行
  • 养生
  • 传统医学
  • 中医理论
  • 气血
  • 季节养生
  • 中医养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3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81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字数: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等为纲目,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广泛领域的科学知识而形成的理论学说,用以认识和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绪规律及其联系。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褒贬不一,或尊为医门之圣律,或斥为伪经、私货,堪称具争议的中医学术领域。
  五运六气阐发天地阴阳造化之理,所涉研究热点众多,其中五运六气的学术价值、科学原理、临证应用法则是三大关键,也是《五运六气研究》讨论的重点。综合历代阐述与个人体悟,中医之五运六气是探讨人与自然内在规律的科学,以时间端绪为纲,为医之大道、医之门径,对领悟中医精髓、提高临证技能有巨大推动作用。
  《五运六气研究》致力以医学与科学为标准,从数千年来中医先贤们的阐述与经验中,寻根溯源,贯通其理,兼收并蓄各大家之真知卓见,梳理、解惑、存疑,期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健康服务有所启迪。

作者简介

  白卫国,199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医方法学、中医标准化研究工作。
  
  杨威,副研究员。199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本科毕业,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工作,现任藏象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五运六气相关课题,承担国家97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专项课题中的五运六气专题研究。发表五运六气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古代中医时病医案》。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医门之大道
第一章 中医五运六气述源
第一节 《素问》七篇“运气大论”
一、医经并论补亡之说
附:九篇运气大论之说
二、经文、经旨的分歧
第二节 五运六气阐造化之玄机
一、造化本于五运六气
二、五运六气堪称医学历法
第三节 病气绪归五运六气之化
一、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
二、五运六气多有验证但不可夸大或因循
第四节 五运六气为医之门径
一、五运六气为医者必修
二、五运六气有助临证提高
第五节 五运六气探讨人与自然的内在规律
一、以五运六气研讨气象与病候关系
二、五运六气阐述自然科学规律
第二章 非医学文献中的五运六气
第一节 五运周环
一、史推五运之说的利害影响
二、五运周环,四时代序
第二节 六气渗和
一、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二、内感于七情、外感于六气则疾疢生
三、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年
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五、餐天地、四时之六气以呼吸
六、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
第三节 医论五运六气以治病
一、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经言五运六气详矣
二、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化而裁之以疗疾
第四节 非医学文献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中医五运六气发展简史
第一节 五运六气的源起与开倡(远古至隋唐)
一、早期文献记载及其医学影响
二、唐代王冰的划时代贡献
三、伪托启玄子的相关著作
第二节 五运六气的盛行与创新(宋金元)
一、宋代官方的学术肯定与推广
附:《褚氏遗书》的质疑与肯定
二、金元各家的临证体验与创新
第三节 五运六气的论争与传薪(明清)
一、对五运六气理论的肯定与阐发
二、对温病学、疫病学的临证贡献
三、对五运六气理论的质疑分析
附:伤寒钤法与图括定局
四、五运六气理论的传薪与介绍
第四节 五运六气的中落与复兴(近现代)
一、近代五运六气实践
……

中篇 原理与格局
下篇 临证应用法则

前言/序言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等为纲目,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广泛领域的科学知识而形成的理论学说,用以认识和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绪规律及其联系。“五运六气”主要包括配以天干的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配以地支的六气(风、热、火、湿、燥、寒,及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运气加临及胜复、郁发等。
  在中医领域中,“五运六气”集中论述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又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之中,历代医家多有阐述和发挥,成为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思维的具体体现。五运六气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理论及临床与时俱进的动力之一。
  概括而言,中医对“五运六气”的理论认识强调:五运所加,六气所临,迁移有位,应期变化;顺天察运,因变以求气;五气更立,各有所失,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知常而达变;顺天之变,病之可期;亢则害,承乃制;胜者复之,郁极乃发。换言之即:自然、生命、疾病在时间轴向上具有可被认知的规律性,此规律呈现波动变化和自稳调节,违背规律易发生灾害或疾病,顺应规律可促进健康或防治疾病。
  古代习称“五运六气”、“运气”或“气运”,运、气为五运、六气的简称,“气运”多见于明清以后,可能与其时较为重视六气规律的学术风尚相关。现代命之为五运六气学说(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理论(运气理论)、中医运气学等,前者主要见于20世纪50或80年代,后两者主要见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查《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学说是“在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无论运气学说或运气理论之名,都认可“五运六气”是具有学术系统性的中医理论。而运气学则将五运六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说或学科来看待。本书倾向以“五运六气理论”称之。
  1987年我在北京中医学院《内经》课程中,初次完成五运六气理论学习,懵懂中只晓得五运六气很玄妙,干支换算很繁琐,子午流注针法很神奇,还体会不出其更多的临床应用方法。在随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按照中医前辈每年演算五运六气格局的指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技巧,探讨着中医时间规律认识与天人相应观念的临证体现,期盼步入五运六气所示中医神圣殿堂的愿望一直萦绕心间。2004年,有幸步入五运六气理论研究队伍,开始系统的五运六气研究工作,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理论梳理、临床验证及名家指点之后,倍加感慨五运六气于中医的重要之余,在临床工作当中真切体会到五运六气所示规律与临证观察的契合,其对中医诊疗确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更深地理解了对五运六气褒贬两极矛盾的原因,深切体会到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责难。
  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隋唐中医理论创新研究”课题(06-07JP50),中国中医科学院“金元时期运气理论发展研究”课题(222006014),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2005CB2350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005-013)课题中,分别承担五运六气专题研究。与研究团队一起,致力于系统的五运六气文献整理、理论提炼及临床应用研究,颇有心得与收获。同时,要特别感谢潘桂娟研究员,在课题立项、实施中给予的多方面支持和指导。
《五运六气研究》 本书并非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也不是一本旨在普及的普及性著作。它并非浅尝辄止地介绍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概念,更非试图以简化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塞给读者。相反,本书是一部严肃而深入的学术探讨,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旨在对五运六气学说的核心理论、精妙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剖析与再认识。 书中,作者不回避其固有的复杂性与深奥性,而是直面其逻辑的严谨与推演的精微。读者将不会在这里找到“五运六气是什么”这类直接的定义式解答,也无从获得“记住这些即可运用”的捷径。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理论体系内部的深层挖掘,对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解读的细致梳理,以及作者基于深厚传统医学功底所进行的独到见解的阐释。 在内容构成上,本书从五运六气的生成基础出发,细致解读其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内在联系。它并非简单罗列天干地支、五行生克,而是力图展现这些基本要素如何通过特定的组合与运动,构建起预测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庞大体系。作者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司天”、“在泉”等概念背后的深刻含义,理解其如何反映一年中不同时段的气候特征与潜在的致病因素。 本书对“五行”与“六气”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它并非将五行、六气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强调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与转化,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气候,在微观层面上映射人体脏腑功能。作者将深入分析不同运年、不同气年所展现出的独特气候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历代医家在五运六气研究上的贡献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张仲景、巢元方到后世医家,不同的学者在理解与应用五运六气学说上,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本书并非简单地列举这些成就,而是对其学术观点进行辨析,对其研究方法进行评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自己的理解与发展。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五运六气学说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传承、被修正、被丰富发展的活态理论。 在实际应用层面,本书也并非提供现成的处方或针灸穴位。作者的视角更加宏观,他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五运六气理论的深刻理解,来把握疾病发生的“天时”因素,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书中可能探讨的是如何根据岁运气象的特点,预测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可能出现的疾病类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在预防和治疗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在某一特定的运年,可能会有哪些脏腑的功能容易失调,哪些病邪容易侵袭,从而提示医者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学术,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并愿意投入精力去理解那些可能略显晦涩的理论。本书的内容深度,决定了它更适合那些希望在五运六气学说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希望将这一学说融入自身学术体系的专业人士。它提供的是一种深入的洞察,一种精微的把握,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 总而言之,《五运六气研究》是一部为追求学术深度、注重理论精髓、勇于探索中医经典复杂体系的读者而作的作品。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深入的探索。它所呈现的,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医学智慧的深刻挖掘,是对生命运动规律与自然变化规律之间神秘联系的哲学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五运六气研究》这个书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东方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宏大而精密的宇宙模型深感兴趣,而五运六气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五运六气的理论体系,从其基本概念、原理到具体的应用。不知道书中会如何解释“五运”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在天象中的运行规律吗?而“六气”又是指什么?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因素吗?我更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的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生理变化,甚至疾病的发生发展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图表或模型,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能够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五运六气的博大精深。

评分

《五运六气研究》这个书名,唤醒了我对中医古籍中那些充满哲学思辨的章节的记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方药,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哲学体系和宏观的宇宙观。这本书,我猜测,可能是一次对这种古老智慧的深度挖掘。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天体运行、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关联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具体的“司天”“在泉”等概念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我期待看到书中能有详细的论述,或许还会引用一些经典的医书,来佐证其观点。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书籍情有独钟,所以,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或者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五运六气的知识来调整作息、饮食,那将是再好不过了。

评分

听到《五运六气研究》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古代医者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智慧。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这本书,我预感,将会是一次对这种整体观的深入探索。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五运六气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之间的关系?是否会解释在不同的“运”“气”条件下,人体的哪些脏腑或经络更容易出现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疾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更能给予我们一些实践上的指导。比如,在特定的“运”“气”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饮食、起居,甚至情绪,以达到顺应天时、维护健康的目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五运六气这个充满智慧的领域。

评分

这本《五运六气研究》的书名,乍一看就透着一股深邃与神秘。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尤其是那些与天道、地理、节气紧密相连的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五运六气”这四个字,就足以引发我无穷的遐想。我猜想,这本书应该是在探讨一种古老而精妙的宇宙观,一种将人体与自然界宏观规律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不知道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侧重于五行生克的理论基础,还是会详细阐述六气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个人非常期待能看到书中对这些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清晰解读,希望能从中领略到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智慧应用于养生和治疗之道。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者图表来说明复杂的概念,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有所领悟。毕竟,五运六气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评分

拿到《五运六气研究》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气候和疾病的画面。虽然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但一直觉得它隐藏着解决许多现代医学难题的线索。我最想知道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五运六气与具体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某个特定的“运”或者“气”组合,会更容易导致哪些类型的疾病?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预防疾病的方法,或者在疾病发生时,如何根据当前的“运”“气”来调整治疗方案?我非常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既严谨又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避免过于晦涩的术语,或者至少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注释。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部古代的“天气预报”和“健康指南”的结合体,帮助我们提前洞察健康的风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