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

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仁寿 著
图书标签:
  • 中药
  • 药典
  • 国家药典
  • 实用手册
  • 中医药
  • 临床用药
  • 2015版
  • 药物学
  • 中药学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3772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71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860
字数:7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1963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为“一部”和“二部”,一部主要是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制剂,一直沿续至今,形成了现在的每五年出版一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新版本是2015年版。共收载药物609味(含附药),除了介绍全国各地普遍常用中药的生药学知识(主要是品种来源和药材的质量与标准),以及简要的药性、功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医学内容,本手册又开列了常用异名、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应用、使用注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报道等内容,供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药院校的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等参阅。

内容简介

  

  我国历代皆有本草专著问世,它们记载了丰富的中药学各科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这些本草文献有个人撰写,也有政府组织编撰。

  《新修本草》是一部由政府组织人员编撰的本草著作,被称作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据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书在药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药典是对药物知识的一种规范,具有法定效应,因此在出版当时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对后世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对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我国就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1953年和1957年先后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增补本,但没有收载中药材和中成药。1963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为“一部”和“二部”,一部主要是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制剂,一直沿续至今,形成了现在的每五年出版一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新版本是201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部分主要介绍全国各地普遍常用中药的生药学知识(主要是品种来源和药材的质量与标准),以及简要的药性、功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医学内容,书中内容具有法定效应。但由于其中的有关临床医学方面的内容介绍较为简要,因此中医临床工作以及医学专业的师生和科研工作对药典的了解甚少,日常工作参考也不多。有鉴于此,我们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骋编辑曾共同策划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500多种药材与饮片,详细介绍其常用异名、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报道等内容的《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以供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药院校的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等参阅。此后据2005年版修订过一次,为《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二版。今又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编撰第三版,共收载药物609味(含附药),本版体例与前版相同,但药材种类及内容与前版有增减和更新。


  

作者简介

  陈仁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江苏省检察院特约检察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李时珍研究分会常委、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会医史学专业委员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家流派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医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献与流派传承。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及主持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主编著作如《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毒性本草类纂》、《江苏中医历史文化与流派传承》、《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临床实用中药学》、《临床实用中成药学》等50多部,参编《中华本草》等著作30多部。主编的《中药大辞典》(第二版)2010年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图书奖一等奖,参编的《中华本草》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等奖,参加的教学项目“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医文化特质的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3年)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正编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三、泻下药

攻下药

峻下逐水药

四、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利水通淋药

利湿退黄药

七、 温里药

八、 理气药

九、消食药

十、驱虫药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

十二、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活血调经药

活血疗伤药

破血消癥药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清化热痰药

止咳平喘药

十四、安神药

十五、平肝息风药

十六、开窍药

十七、补虚药

十八、收涩药

十九、 解毒杀虫止痒药

二十、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编

一、 中文药名笔画索引774

二、 中文药名拼音索引794

三、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814

精彩书摘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Mahuang

  《神农本草经》EphedraeHerba

  【概述】本品又名龙沙龙沙、卑盐卑盐、卑相卑相。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夏、秋季节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去根部或泥土,洗净,放通风处晾干,干后切段。

  【药性】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常与桂枝相配,方如麻黄汤;如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多配附子、细辛同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外感寒湿,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烦疼,常加用白术,方如麻黄加术汤。

  2.用于咳嗽气喘。如风寒外束,肺气壅遏而致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常与杏仁同用,方如三拗汤;若外有风寒,内有寒饮,症见咳痰清稀,发热无汗,多配细辛、干姜等同用,方如小青龙汤;若邪热郁肺,咳喘痰黄,身热口渴,常配石膏、杏仁等,方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一身悉肿,小便不利。若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多配甘草同用,方如甘草麻黄汤;若水肿偏热者,多与石膏、生姜同用,方如越婢汤;若水肿属寒证,则配附子等同用,方如麻黄附子汤;若黄疸兼有表证,也可用麻黄配连翘、赤小豆同用,方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用于阴疽、流注等属于阳虚寒凝之证,多配熟地、肉桂、鹿角胶等同用,方如阳和汤。

  此外,麻黄还可用于风疹、疥疮等皮肤病,前者多与浮萍、蝉蜕、防风等同用;后者与斑蝥、大枫子等外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解表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蜜炙后用。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盗汗、虚喘、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者禁服。不宜过量使用。



《中华本草》:中华民族宝库中的医药瑰宝 《中华本草》是中国传统医药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汇集了历代本草文献的精华,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药物知识以及临床应用。它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健康的独特理解。 一、 宏大体量,包罗万象 《中华本草》的规模极其宏大,涵盖了古代和近现代收录的中药材种类,数量之巨,前所未有。它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和总结了中国历代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证治准绳》等,并吸收了现代药学研究成果。书中收录的药物种类涉及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类药物占据了绝大部分,涵盖了从根、茎、叶、花、果到种子、菌类等各种形态的药用植物。每种药物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制方法、以及古代名医的经验方等。 二、 科学严谨,内容详实 《中华本草》在内容编纂上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每一种收录的药物,都力求做到信息准确、描述清晰。 形态特征: 详细描述了药物的植物学、动物学或矿物学特征,包括外观、颜色、气味、质地等,便于识别和辨别真伪。 药材来源: 明确了药材的来源,包括正品、道地药材以及易混淆的伪品,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依据。 性味归经: 阐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归经(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经络),这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适用范围。 功效与主治: 详细列举了药物的主要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祛风湿等,并针对具体病症进行了论述,指明了药物的临床应用方向。 用法用量与炮制: 提供了药物的常用剂量和多种用法,如煎服、丸散膏冲等,并系统介绍了炮制方法,强调了炮制对药物疗效的重要性,如炒、炙、煨、醋制等。 附方与验方: 收集了大量历代名医的经验方、验方以及古代经典方剂,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参考,展现了中医药的实用价值。 毒性与不良反应: 对部分有毒性的药物,详细说明了其毒性反应、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确保用药安全。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 《中华本草》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学术思想的著作。它将中医药的理论原则,如阴阳五行、脏腑辨证等,贯穿于药物的阐释中,使读者能够理解药物的内在联系和配伍规律。 理论传承: 《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医药的认识体系,使后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 临床指导:书中丰富的临床应用记载,以及对各种病症的治疗方药的介绍,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工具。 科研基础: 《中华本草》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药材信息和理论依据,是开展中药新药研发、药理研究、质量控制等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 四、 编纂者与时代精神 《中华本草》的编纂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心血。他们秉持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历经多年艰苦努力,才得以完成这部鸿篇巨制。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医药界团结协作、传承创新的时代精神。 五、 结语 《中华本草》以其宏大的体量、严谨的内容、深刻的学术内涵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医药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无论是中医药的从业者、研究者,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这本《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我不得不感慨它的严谨和全面。作为一个常年在药材市场奔波的从业者,我深知辨别药材真伪、了解炮制工艺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往往依赖于口头传授和经验积累,但这些方式难免存在局限性,容易出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威、可靠的参考标准。它对每一味药材的性状描述,无论是颜色、气味、质地,都写得非常具体,甚至连一些细微的鉴别特征也一一列举,这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快速准确地识别药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它对炮制方法的详细讲解,从选择炮制辅料到具体的工艺步骤,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保证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一本“验药指南”,让我能够更有底气地工作,也让我们的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它不仅是对我们这些一线从业者的帮助,更是对整个中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一大贡献,让我看到了科技与传统中药结合的美好前景。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真是惊喜连连。封面设计得很稳重,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学术著作,拿在手里也很有分量。我是一名中药爱好者,平时喜欢自己捣鼓一些药方,或者在日常保健中用些中药材。之前也看过不少类似的书,但总觉得要么太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过于简略,实用性不强。但《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首先在编排上就非常直观,打开目录,就能快速找到我想要了解的药材。而且,它不仅仅是罗列药材名称和功效,更重要的是,它对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用法用量,甚至是一些临床应用案例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最让我欣赏的是,它还配有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非常清晰,能够帮助我准确辨认药材的真实形态,避免在采购时出现混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我身边耐心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它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从零散变得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药材的运用能力和信心。

评分

坦白讲,刚开始拿到《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时,我只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我是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教材比较多,对各种中药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实用”二字。许多教材上对于药材的描述,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但这本书却从临床角度出发,详细列举了各种药材的临床应用,并附带了一些医案,这对于我们理解药材的实际功效,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像某些参考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让原本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药对和复方应用的章节,这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组合使用药物。这本书为我学习中医提供了更直观、更具操作性的参考,让我对中药的学习不再感到茫然,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动力。

评分

阅读《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是一次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我一直认为,掌握一门知识,尤其是像中药这样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学科,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从国家药典的标准出发,对每一味中药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而且这种介绍并非简单堆砌概念,而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讲解了单味药的功效,还深入阐述了复方配伍的原则和应用,以及一些经典名方的解析,这让我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中药的奥秘。书中提供的图谱更是精美且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让我对各种药材的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中药知识储备,也让我对中药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不得不说,《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是一本非常值得珍藏的参考书。我是一名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的学者,多年来接触过不少与中药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更加权威的参考依据。它在对历代药典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最新的科研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使得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药材微观形态的描述,以及对化学成分的分析,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药材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书中对临床应用的详细阐述,以及对一些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案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又像一位慈祥的导师,用科学的语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引领我一步步深入探索中药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启迪之书。

评分

物美价廉欢迎大家使用购买

评分

搞活动囤了不少书,只能等有时间再慢慢看了。

评分

收到了,交生产技术部了,

评分

收到了,交生产技术部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栌好,

评分

评分

收到了,交生产技术部了,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