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作者独辟蹊径,以文化发展为脉络,为山立传,本书堪称中国版的《尼罗河传》。
2.此书创作长达十一年,作者通过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据,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细细讲述有关灵岩山几千年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与图片保留了灵岩山的韵与美,赞美了灵岩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寻,更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往事,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
3.本书吸引人之处在于那些文化名人与灵岩山的故事,隋朝高僧释道仙、印度僧人阿耆多、唐代高僧道因法师、近代高僧传西法师、昌圆法师、隆莲法师、晓云法师;基督教神学家贾玉铭;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代宗师袁焕仙;书院山长李源澄;著名学者钱穆、冯友兰、朱自清、蒙文通、郭本道、林思进、潘重规、萧天石、唐君毅、牟宗三、刘盛亚、罗念生、王恩洋、傅平骧、王家佑、张圣奘……他们,都和灵岩山有一段不解之缘。
4.本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作序推荐,另有流沙河、龚鹏程、阿来、黄亚洲、舒婷、谭继和等名家推荐。
5.本书装帧精美,画家陈滞冬为本书专门绘制封面图,展现了灵岩山的素雅空灵、烟云清旷,画家张娴婷专门为本书绘制四幅插画展现灵岩山的四季之美,这些画作与灵岩山积淀的历史与文化相得益彰。
6.书中配有大量关于灵岩山的景物、人物的珍贵图片资料,如1909年德国人拍摄的灵岩寺、1946年灵岩书院师生合影等,更让读者得以窥探历史上的灵岩山之旧貌。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灵岩山的地理自然之美,第二部分细述在不同历史阶段灵岩山的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涉及到名人轶事,第三部分重点详述国学大师南怀瑾与一代宗师袁焕仙的旷世佛缘,第四部分描写历史学家李源澄在灵岩山创办灵岩书院,广邀名师进山授课,即使困难重重,毅然坚守办学的山中岁月。
目录
蜀山:山水总相忆,草木最关情
不羡青城
逍遥人间境
灵岩古刹
喜雨坊轶事
深山观世
故人:东流秦时水,斯人寻不遇
一到灵岩便有情
不尽秦时水
半山道观半山寺
不悟真谛不出山
青山独归田
刻石书经图永传
寻找彭门山寺
藏经翻与谁
踏遍青山问灵岩
古寺悬案
拈与胡僧阿耆多
青山师徒谊
一朵莲花一片云
妙僧传西
清风徐来读指月
非参禅处即参禅
隐然有洞天
梵唱福音共鸟鸣
梦回灵岩
我为青山添春色
诗情寄山深
佛心: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
未进山门先一笑
柴门诗意
仗剑入蜀为觅“仙”
禅心引
岩前语纷纷
那年禅七
一棒敲醒“三大元”
友朋问道记
袁氏幽默
英雄寂寞难
辞灵岩
书魂:杳杳书声远,渺渺背影长
孤寂的足迹
满山红叶读书声
先前风气
山中不知秋
名门唐家
了望大师身影
昔日学子今何在
秋月何时了
后记 十年翻读灵岩山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清风徐来读指月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灵岩山的树木依旧葱绿如故。此时,它们并不知道,一个叫钱穆的大学者,正从位于成都华西坝的华西大学南端洋楼的沙发上慵懒地坐起,收拾着行囊,为来灵岩山做准备。
在此之前,钱穆(1895~1990)早已名动天下。先生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学时与张寿昆、刘半农和瞿秋白同学,18岁出任乡村小学教师,钱穆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以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误言,震惊北京学术界。先后任燕京大学讲师,北京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大学等校教授,当时已完成的著述如《国学概论》《惠施、公孙龙》《老子辨》《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皆是轰动一时之巨著。
民国三十三年(1943年)秋,迁居成都的齐鲁国学研究所停办,华西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邀钱穆转去华西大学任教。当时钱先生只提了一个条件,倘若华西大学原为外籍教师准备之南端洋楼有空,他愿去住,以开中西教授平等待遇之先例。此议获准,钱先生甚为高兴,邀师友共住。
是年冬天,钱先生因素有胃病,加之在重庆复兴关屡进盛馔,开始亦不觉得不适,等到返回成都,胃病大发。医生说无大碍,唯需久养,如是卧床凡数月。等到胃病稍痊,已春尽夏来,但还是不能下楼,于是钱先生便在楼廊置一沙发,日间卧其上,聊事阅读。向楼下索取《朱子语类》有关讨论宋代政治者各卷,逐条翻阅。倦则闭目小休,如是有日,精神渐佳,遂依次读至最后,再向前翻读。《朱子语类》全书140卷,在楼廊上全部读完,是为钱先生通览《朱子语类》全部之第一次。等到读完《朱子语类》,先生的病体也好得差不多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暑假,得朋友推荐,钱先生轻装简从,移居都江堰灵岩寺。先生为山中有如此清新之空气,凉爽之环境、优美之风光而大喜,日日登高望远,不亦乐乎。
游览之余,先生又向寺中住持传西法师借来《指月录》全部,认真阅读。据先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言:“此数月内,由于一气连读了《朱子语类》及《指月录》两书,对唐代禅宗终于转归宋明理学一演变,获有稍深之认识。”此后,每遇假期,先生皆会上灵岩山消夏、读书,或自带,或借阅。他自己亦说:“遇假期,则赴灌县灵岩山寺,或至青城山道院,每去必盈月乃返。青城山道院中有一道士,屡与余谈静坐,颇爱其有见解有心得。”
而且,钱先生在灵岩山读书,还有另外之巧遇,不经意间居然找到了传说已久的老人村。史料曾载,都江堰有老人村,村中人皆近百岁,宋诗人苏东坡等曾在多处山岭间,攀援寻觅,无果。不期被钱先生无意间找到,实是意外之喜。
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有一学生,家住位于都江堰西约十公里的青城山中的老人村。该学生一天恰巧来灵岩寺中游玩时,遇到了先生,并力邀先生前往游览。先生闻老人村之名已久,欣然偕往。至老人村,见村沿一溪,溪之上源盛产枸杞,果子成熟后多落于水中。据说,村人因为喝了溪水,故均得长寿。村中有人家数百户,其中高寿超过百岁者,常常有数十人。此村为自成都通西康雅安之要道。有一小集市,常常有人私携枪械路过,暂宿一两晚上,遂赴西康贩卖,获大量鸦片返回,复过此市,获得不法巨利,人群往返如织。
当地村人除种田外,亦因此而生活优裕。老人村中山水风景极幽,村民因此亦不喜欢外出做活,风俗淳朴。比如先生的那位学生远赴西南联大读书,乃是村中向外求学之第一人。先生在老人村时,借宿村边一小学内。暑假无人,独自居住。师生二人尽日畅游,大为欣悦。过了四五日,游览略尽,先生准备返回灵岩寺,学生说不行,因为按照当地村俗,一家设席款待,同席者必挨次设席。先生初来此地,即由学生一亲戚家设宴招待,因不知道先生将要离去,因此在各家轮番招宴中,不断有新的村民加入,迄今尚未逐一轮到。若提前离去,则违背了村中风俗,学生将负不敬之罪,并恳请先生再留玩一段时间,并嘱咐招宴者不再添请新人,等同席者逐一轮到做一次主人,乃可离去。
于是钱先生又留数日。临去的那天清晨,先生在学生家早餐。学生父亲说道:“先生一来,便由某戚家设宴,吾儿未将村俗相告,遂致多留了先生几天,独我家未曾正式设宴,不胜歉疚之至。今此晨餐乃特为先生饯行。”当日早餐采摘田中新鲜玉米做成窝窝头,全摘新生未成熟之颗粒。故此窝窝头特别鲜嫩可口。先生于是回忆起自己在北平时,颇爱此品,但从未吃过如此美味者,钱先生感叹道:这一餐可算是主人家的大花费,唯有感其情厚,无他可言。
先生回到灵岩寺后,再去询问他人,连问数人,大家都不知道老人村之名,更何况其位置,而真正到过老人村的人,除了先生以外几无他人。钱先生感慨:“余之游老人村,实如武陵渔人之游桃花源,虽千载相隔,而情景无异也。”
钱先生后来南下云南。再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55年应美国耶鲁大学东方学系之邀,在该校讲学半年,并获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1967年秋与夫人定居于台北。影响之大,与胡适先生有“北胡南钱”之称。此番老人村之游览,实为钱先生一生之难以抹去的美好记忆。
……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