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要自信
过去三十多年,对中国的预测,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过去,我们回头一看,乐观的几乎都是对的,悲观的几乎都错了。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采访我,我对他们的主持人说过去这么多年,你们对中国的政治预测,哪一次是对的?我说我都记不起来,我一个人的预测都比你们预测得准。有相当一部分的西方媒体人、西方学者,思想里还是一种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只要和西方做得不一样,你就不对,就要走衰,最后要崩溃。
大家知道“历史终结论”是美籍日裔学者福山先生提出的,他跟我有过一场辩论,2011年时在上海。我说以我对美国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设计是前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政治改革的迫切性绝不亚于中国,实际上我觉得比中国还要迫切。现在我们这个辩论已经将近4年过去了,我的观点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更加细化、更加深化了。但福山先生,在最新的一期《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标题就是《衰败中的美国》。我看了这篇文章,说这文章95%不用任何修改,登在《人民日报》上没有问题。
我之所以谈问题比较自信,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年轻的时候,我在中国最基层工作过,在上海当过3年工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常荣幸,我又有机会直接为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了很多次的翻译。我接触过中国的最基层,也接触过中国的最高层。
我第一次出国是泰国曼谷,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这么发达,领先上海至少20年。我第一次看到超市,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第一次看到晚上九点钟商店还开着。当然今天,去过曼谷的人都知道,它落后上海至少20年。
我走了100多个国家之后,有一个很深的感觉,中国已经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但我们相当大的一个人群,特别是知识界、媒体界,很多人不自信,总觉得还有一个非常理想的彼岸世界,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我做过一个小小的研究,就是至少70%的人,出国之后会变得更加爱国,不管他加不加入那个国家的国籍,一出国,就爱国,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
我说这是“围城现象”啊。如果你想移民美国的话,给你支个招,你可以从上海的浦东机场,到纽约的纽瓦克机场,感受一下,什么叫作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美国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怎么跟中国比?如果你有胆量的话,试一试,敢不敢在纽瓦克这个镇,住一夜,我住过,体验一下你晚上敢不敢出去。我一个朋友在纽瓦克一个医学院做过博士后,我问他你这个医学院怎么样?他说不错的。我问哪个专业是最好的?他说枪伤科,天天有火拼么,枪伤科就发达了。
对美国,你只要稍微有点对这个国家的常识,就知道这个国家由三个世界组成: 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如果你不幸地坠入美国的第三世界,对不起,我估计你的寿命和非洲人均寿命差不多,50来岁。如果你像我们很多留学生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美国所谓的第二世界,成为中产阶级,你问问这些人,过去20年,实际收入有没有增长?买了房子的话,房子有没有增值?对以后在美国的退休生活有没有信心?我不是说美国什么都不好,美国有很多地方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应该平视美国,平视西方,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这样可以防止被西方、被美国忽悠。
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还要被西方、被美国浅薄的话语忽悠的话,我们的后代将会埋怨我们:“一手好牌,当时的好牌,怎么打成了那个样子?”中国的进步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见过的。脱贫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70%,我们的成就恐怕超过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就的总和。现在我们看经济总量,最保守的估计,10年之内,根据官方汇率计算的GDP,应该会超过美国。
我经常用两个不同的指标来看世界各国,一个是家庭净资产,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家底到底有多厚。老百姓的房产、股票、债券、储蓄等加在一起,去掉所有的债务,有多少净资产?我现在看到的,美联储每年都出报告的,2010年,美国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水平是7.73万美元。美国这个国家是债务型的国家经济,老百姓个人消费也是债务型的消费,把债务都去掉以后,资产确实不是特别高,这个水平和中国今天的家庭净资产,差别已经不是很大了。
第二个重要的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中国现在是75岁,美国是78岁,就比中国多3岁。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且我们整个发达板块,北京上海都是82岁,纽约才79岁,这个79岁还是最近的,前两年还没有到这个水平。
为什么名义GDP、人均GDP美国比中国高,但实际上家庭净资产和人均预期寿命差距不是很大?一种解释,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人民得到的实惠可能会比较多。
第二种解释就是,最富的100个中国人不可能左右中共中央政治局,而最富的二三十个美国人可以左右白宫。现在美国连竞选的政治献金都不封顶了,个人捐款也不封顶了,那就不是Democracy,是Moneytalkracy,不是民主,而是“钱主”,是“钱主”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老百姓生活怎么改善?
但是我们国内一些人还是不自信,西方还是天天在骂我们,骂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什么?“我们是民主国家,你是专制国家。”民主与专制,这是西方一个主要话语。
2013年3月,我们一个小组去柏林开会,BBC正好在播一个电视节目叫《自由2014》。一个退役的宇航员拿着一张他在冷战时期拍的照片,跟大家说:“这是冷战时期我从外太空拍的柏林的夜景。东柏林,是黯淡无光的,西柏林则非常明亮。这说明了什么?”他说,“一边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国家,另一边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但我们这些从上海到柏林的同事,一到柏林就觉得: 这个机场怎么这么小啊?确实,中国已经找不到这么简陋的机场了;柏林街道上的商店空空荡荡,没有人气;柏林的夜景比上海差太多了,一个天一个地。如果一定要套用这个宇航员的话语,那么也可以说,今天中国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德国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国家。
实际上,我想关键不在于一个国家——德国或中国——是“民主还是专制”,而是“民主与专制”这个话语,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已经远远不能解释我们这个非常复杂而又非常精彩的世界了。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新的话语来代替这个范式的话,我想就是“良政还是劣政”,就是国家治理的好坏,良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西方制度下有一些国家治理得还可以,有些则治理得非常糟糕。“良政”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我把中国也放在这一类,虽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但是经得起国际比较。关键是“劣政”也可以是西方的模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可以举出100个例子,从阿富汗、伊拉克、海地、利比里亚到所谓的发达国家,已经破产的希腊,我到希腊的时候就说了,我们可以从上海派个团队来帮你治理,因为治理水准太低了;冰岛也破产了,没有治理好。
今年6月,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模式的研讨会,我介绍我理解的中国模式,他们的一些学者还是质疑,质疑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我说我们可以竞争。我的模式不管怎么样,它逐步演进、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改革,自我调整。我说你们一定要了解一个基本的事实,今天的中国,每3年创造一个英国,所以我说我们一点都不害怕竞争,一点都不害怕模式竞争,一点都不害怕制度竞争,特别不害怕政治制度竞争。
最后就是我的结论,很简单,七个字: 中国人,你要自信。让我们把不自信的帽子送给我们的对手,谢谢大家!
当我看到《中国人,你要自信》这个书名的时候,一股强烈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全球化深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这种交流的背后,往往是对自身身份的一种审视和考量。我常常在想,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世界,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不显得固步自封?自信,在我看来,是这种平衡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自信”的全新视角,不是那种简单的口号式鼓励,而是能够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自信的来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和践行它。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结合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或者一些社会学的观察,来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个问题?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真实的故事,一些普通中国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找到并展现出自身自信的历程。这些故事,往往比任何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激发我们的力量。
评分《中国人,你要自信》这个书名,简单却充满了力量,仿佛一声有力的呼唤,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这本身就应该是我们自信的源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偶尔会感受到一些不确定性,一些对自身价值的模糊。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种心理上的渴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中国式自信”的独特性,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是内敛的、含蓄的,还是奔放的、张扬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去探索中国文化中那些能够滋养自信的养分,去发掘那些被遗忘或被低估的智慧。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我们能够将这种“自信”的概念,真正地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展现出那种平和而坚定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在翻阅之前,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自信”的讨论,但很多时候都感觉流于表面,或者过于理想化,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相去甚远。然而,《中国人,你要自信》这个书名,它所蕴含的份量,似乎预示着它将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信”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有时会显得尤为重要,又为何有时会成为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或许是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经历过一些起伏,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心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心理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呼吁“要自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些杰出的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展现自信,他们的经历是否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或者,它是否会探讨一些我们文化中特有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信的观念?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共鸣,找到一些能够点燃内心火焰的火种,让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拥抱自己的身份,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让我第一眼就产生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常常在各种信息洪流中迷失了自我,特别是在与外界交流时,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自我怀疑。这本书的名字《中国人,你要自信》,直击了这个问题,它就像一位长辈,又像一位良师益友,轻声却有力地在你耳边诉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引导我们找回那种属于我们民族的、深植于心的自信。是会从历史的角度解读,还是会从现实的挑战出发?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比如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互动,甚至是在面对一些质疑时的内心挣扎。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们克服内心的障碍,从而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这一切?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传递一个理念,更是一种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人,你要自信》,直击人心,让我眼前一亮。在我的认知里,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需要在经历中不断学习和塑造的能力。特别是在与国际社会日益紧密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有时会缺乏那种发自内心的、坚定的自信?是历史原因?文化积淀?还是社会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度分析,去探究这些可能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话题,因为我认为真正的自信,并非是对外界盲目模仿,也不是对自身全然否定,而是在清晰认知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开放包容地学习和借鉴。我非常渴望从书中获得一些具体的指导,例如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如何保持理性与尊重,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评分开卷有益,一直关注张教授的文章,期待更大的理论突破!
评分挺好的,总体感觉挺不错的
评分听智者说话,比万千专家靠谱,简单明了,一看便知
评分看过张维为教授的演讲视频,所以买了这本书。中国人,你要自信。。。
评分好,物美价廉,你我值得拥有。嘻嘻哈哈。
评分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挺好
评分好书!
评分要自信,我们真的干得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