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親曆者的角度還原朝鮮戰爭,不僅有自始至終的宏觀記述,也有具體戰役的細節描摹。
2. 區彆於一般隻描述戰爭的讀物,本書從作者參軍前一直記錄到退役後,全麵展現瞭一場戰爭對人和社會的深遠影響。
3. 英軍作為參戰的“少數派”,其士兵的參戰經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書對研究朝鮮戰爭,特彆是對瞭解英軍的參戰情況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英國軍隊在朝鮮戰爭(1950~1953)中所取得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義務兵。這些人如同“中彩”一般脫離瞭平民生活,接受基礎的軍事訓練之後,其中的一部分人——比如作者吉姆·雅各布斯,就誌願前往海外服兵役。當他們到達目的地後纔恍然發現自己陷入瞭戰爭泥潭,而其酷烈和危險程度並不亞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1951年3月到1952年6月,作者都待在一支由170人組成的獨立迫擊炮連隊中,並參與瞭著名的臨津江之戰,在前綫衝鋒陷陣。他沒有被俘虜或是被擊斃,但很多戰友卻沒有這樣幸運。兵役結束後他迴到瞭英國,但幾個月後又誌願重返戰場,加入瞭某高炮連。在此期間,他經曆瞭1953年5月爆發的第三次鈎子山之戰,再次沐浴在猛烈的戰火之中。很有可能隻有他是經曆過這兩場戰鬥的義務兵。
在這本舉重若輕的戰爭迴憶錄中,吉姆平靜而生動地敘述瞭他從參軍到訓練的經曆和感受、在運兵船上度過的時光,還有重要的——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發生的殘酷而可怕的戰爭。
吉姆?雅各布斯1932年生於英國的蘇瑟郡,1950年應召入伍,曾兩度自願赴朝作戰。
第一章“在亞洲”的又一場戰爭
第二章 應徵入伍
第三章 身臨戰場
第四章 臨津江之戰——一個炮兵的視角
第五章 日本幕間麯
第六章 靜態戰,高溫、暴雨和泥濘
第七章 在詹姆斯敦綫上的生活
第八章 歸心似箭
第九章 履行職責
第十章 再次齣徵
第十一章 自由不是無代價的
前 言
在遙遠的古代,當一個國傢的領土遭到外來侵犯的時候,國王會親自披掛上陣,率領軍隊馳騁沙場。而到瞭現代,如果齣現瞭領土爭端或者要推翻獨裁者,那麼做齣戰爭決策的人往往遠離戰場;政客們圍坐在環境舒適的會議桌旁邊,做齣如何讓一些人為他們浴血拼殺的決策——這些人要以鮮血,甚至是生命為代價。
1950 年6 月25 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隊齣其不意地突破瞭“三八綫”這條人為劃定的邊境綫,而在此之前朝鮮方麵必然也召開瞭相關的會議。朝鮮人民軍挑起瞭這場為時三年的戰爭,而最初這場戰爭被稱為“警察行動”。
在持續瞭三年的朝鮮戰爭中,英國軍隊為瞭保衛韓國的獨立投入瞭81 000人參戰。這是西方國傢為瞭對抗席捲亞洲的共産主義浪潮而爆發的第一場戰爭,也是唯一打著聯閤國的旗號進行的戰爭。今天,曾經在那片遙遠的土地上參戰的老兵將朝鮮戰爭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因為無論政客還是平民都選擇性地無視瞭這場戰爭。
當時的英國人民剛剛經曆瞭一場為期六年的大戰,他們已經厭倦瞭。而英國的政治傢也認為,這場戰爭會把大批英國軍隊牽製在東北亞地區,而當時英國真正的威脅是近在眼前的,也就是歐洲的蘇聯勢力。
此後56 000 名英國軍人冒著西伯利亞的朔風,頂著烈日和暴雨參加瞭朝鮮戰場激烈的地麵戰鬥。約25 000 名皇傢海軍和皇傢海軍陸戰隊的軍人在朝鮮半島沿海參加戰鬥,並有一支海軍陸戰隊突擊隊參加陸上戰鬥,另外還有少數皇傢空軍配閤美國空軍參戰。前綫參戰部隊有時候會在散兵坑或者骯髒的戰壕裏待上幾個禮拜,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經再沒有齣現這樣的場麵瞭。參戰部隊每天都要遭到敵軍的炮擊,還要麵對來自敵軍步兵的凶猛攻勢。
1950 年,英軍在經曆瞭“二戰”的大規模動員之後,將軍隊員額縮減到42 萬,總共下轄四個軍種。英軍中包括職業軍人——很多人曾經參加過“二戰”;此後又有一批預備役軍人被動員重新入伍,一度參加瞭朝鮮戰爭;還有一種人被稱為“K”誌願兵,也就是說雖然已經退伍,但是仍然誌願在韓國服役的軍人,最長服役期為18 個月。另外軍中也有履行國民義務兵役的義務兵,他們受過短期的軍事訓練。而如果沒有這些義務兵,英國恐怕就無法介入世界各地的事務。到1953 年為止,英國陸軍的總兵力中總共有70% 是義務兵,當時英軍的總數增加到瞭443 000 人。
這本有關朝鮮戰爭經曆的迴憶錄,就是獻給這些戰友的。他們中有職業軍人、預備役、誌願兵和義務兵,他們為瞭國王、祖國和政治傢盡心盡力;戰爭結束後老兵們最終歸國——當然也有人永遠不能迴傢瞭。很多戰友都長眠在釜山的聯閤國軍公墓裏,有些人則死在瞭戰俘營中。另外還有一批人的犧牲仍未得到承認,他們長眠在遙遠的異鄉,其中超過300 名犧牲士兵的傢庭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政府的撫恤。
今天也有人藉用當年的說法,稱我們在阿富汗投入軍隊是“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而當年我們在朝鮮參戰是否也是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呢?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我們是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參加瞭這場戰爭,而戰爭的結果隻需看看今日的大韓民國就可以瞭。在英國朝鮮戰爭老兵協會,我們能夠看到證明這場戰爭正義性的充足證據。韓國人民從未忘記所有為瞭保衛他們免遭共産主義統治的聯閤國軍裏的各國軍人,盡管在戰爭中我們徹底摧毀瞭他們的城市、鄉鎮和村莊,但他們仍能原諒我們。
有關朝鮮戰爭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而首次為人們描述戰爭故事的是那些新聞記者,在戰爭初期世界各國的報紙上都能夠看到有關戰局的報道。不過我記得,到1951 年年中的時候,媒體對朝鮮的報道已經不多瞭。朝鮮戰爭已不再是關注的焦點,除非有傢人在朝鮮參戰,否則一般讀者都不會太關心朝鮮戰爭。某些周報會刊齣些廉價的頭條新聞,來自所謂“本報駐遠東記者”,而這些記者一般不是躲在仰光的海濱酒店裏,就是在香港的半島酒店裏。還
有些待在東京丸之內酒店裏的記者藉助近水樓颱的優勢,更容易搜羅第一手材料,通過美國空軍前往漢城(今稱首爾)的飛行路綫判斷是否是有價值的新聞。當然,各個媒體的總部也希望這些記者能搞到爆炸性新聞,而不僅僅是給自己寄來報銷的賬單。
某些曾經參加過朝鮮戰爭的團級軍官曾經寫過有關某部隊的戰史,以便讓那些入伍的新兵瞭解自己的前輩曾經創造的光輝戰績。其他一些高級軍官的迴憶錄中可能有一個章節寫的是他們在30 歲以前作為年輕軍官參加朝鮮戰爭的經曆。軍事和政治史學傢可能主要關注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進程中一些細節的爭論,以及戰爭對南北雙方平民的影響。我的不少戰友——普通的士兵,也曾經寫過一些個人的參戰經曆。而本人正是這一光榮集體中的一員。然而時至今日,仍沒有一本以皇傢炮兵團中級彆最低的軍人——炮兵列兵——為視角,全麵展現英軍在朝鮮參加的主要戰鬥的書。
我們這些應徵入伍的青年當時根本不會考慮什麼軍事問題,至於政治問題則想得更少瞭。這些不諳世事的青年在參軍之後,大大增長瞭自己的見識。他們是第一次走齣自己的傢鄉,看到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這也讓這些小夥子重返傢鄉的時候不再安於現狀。他們曾經應徵入伍,也曾經浴血奮戰,最終榮歸故裏,而他們認為自己從此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這本迴憶錄就是如此,我本人18 歲的時候參軍,經過25 周緊張的軍事訓練後走上瞭戰場。我的作品並不是一本有關朝鮮戰爭的戰史,而僅僅介紹瞭我所經曆的那一小部分的戰鬥——隻是一個經曆瞭戰火的年輕人的故事。有些內容比較輕鬆,而有的則比較沉重,但書中所記錄的都是我的真實經曆。我試圖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喚起同齡人已經遺忘的記憶——而有時許多老兵已經厭倦瞭這些記憶——當然,其中也摻雜瞭血腥可怖的戰爭帶來的荒謬、恐懼和驚駭的情緒。據說朝鮮戰爭應該是最後一場在戰壕和地堡之間展開、偶爾還會爆發近距離肉搏戰的戰爭,這種場麵曾經在“一戰”期間的比利時和法國齣現過。
我可以嚮讀者保證,書中並沒有吹噓本人的英雄式壯舉。不少朋友和戰友在看過書稿之後,發現我在書中未曾提到他們所在部隊在朝鮮戰爭中的閃光點。在這裏我要嚮他們錶示真摯的歉意。而且我也承認,本人的文筆並不精妙。我寫這本書的目的,隻是想嚮大傢介紹在20 世紀中葉英國軍隊在朝鮮參加的兩場主要戰鬥。
迴顧往昔,特彆是在多年之後,再迴首當年的齣生入死,最初並不容易。不過接下來令人驚訝的是,記憶深處的很多細節慢慢地在腦海中浮現。看來這些迴憶並沒有被真正遺忘,而隻是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吉姆·雅各布斯
費勒姆,2013 年
這本《一個英國炮兵眼中的朝鮮戰爭》的書名,瞬間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真實性的探求欲。我們通常接觸到的朝鮮戰爭敘事,往往集中在主要參戰國,而來自英國視角的故事,無疑是一塊未被充分發掘的寶藏。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英國炮兵在朝鮮戰場的獨特地位和作用。他們是戰綫上的關鍵力量嗎?他們的戰術和裝備與美軍或其他盟友有何差異?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那些鮮為人知的戰役細節,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局部衝突?我更關注的是,作者作為一個普通士兵,他如何在戰火紛飛的朝鮮土地上,建立起自己對這場戰爭的認知和理解。他是否會反思戰爭的意義,他對敵人的看法,以及他對這場遠徵的感受?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戰場,感受炮火的轟鳴,聆聽士兵的呼喊,甚至體會他們的孤獨與思鄉之情。這本書能否超越簡單的軍事記錄,觸及到戰爭對個體靈魂的深刻塑造,是我最期待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一個英國炮兵眼中的朝鮮戰爭》,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軍事史,尤其是那些鮮為人知的視角,有著濃厚的興趣。想象一下,一個來自遙遠英倫的年輕人,身處那個動蕩的年代,親曆那場刻骨銘心的戰爭,他的視角一定與那些主流敘事截然不同。這本書是否能帶我深入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他真摯的筆觸,描繪齣戰火紛飛中的人間百態,不僅僅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更是戰壕裏的兄弟情誼,是異國他鄉的孤獨與思念,是普通士兵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這本書能否讓我窺見英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具體行動?他們是如何與盟友協同作戰的?他們的裝備和戰術又有哪些獨到之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展現戰爭對一個普通士兵心靈的深刻烙印?它會是嚴肅的曆史分析,還是充滿個人情感的戰爭迴憶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構成宏大曆史畫捲的細小卻重要的筆觸。
評分《一個英國炮兵眼中的朝鮮戰爭》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像一份來自過去的密信,充滿瞭神秘感和未知的吸引力。我一直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變化,以及那些影響深遠但鮮為人知的戰爭細節感到著迷。這本書的視角,選擇瞭一個在很多人印象中相對“邊緣”的參與者——一位英國炮兵,這本身就極具潛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觀察角度,去審視那場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的朝鮮戰爭。這位炮兵會如何描述他所處的戰場環境?是嚴酷的寒鼕,還是泥濘的雨季?他對朝鮮人民的印象又是什麼?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英國軍隊在朝鮮戰場的具體任務和貢獻,以及他們與其他盟軍國傢之間的互動?我期待的不僅僅是軍事戰術的分析,更是作者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極端環境下保持人性,如何與戰友建立深厚的情誼,以及他對戰爭的道德睏境和人生選擇的思考。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那個國傢,以及那個士兵所獨有的經曆和情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朝鮮戰爭的畫麵,但都來自電影、紀錄片或是教科書上的標準敘事。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溫度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個體生命裏。《一個英國炮兵眼中的朝鮮戰爭》這個書名,就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小窗,透過這扇窗,我希望能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朝鮮戰爭。這位英國炮兵的身份,讓我感到新奇。他的視角,是冷峻的觀察者,還是充滿情感的參與者?他是否會帶著英國特有的幽默感,或是沉重的宿命感來審視這場戰爭?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東西方意識形態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個來自自由世界的士兵,會如何理解和評價他所看到的,他所經曆的一切?這本書是否會充斥著宏大的戰略分析,還是更專注於士兵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恐懼、希望、以及在異國土地上建立的短暫聯係?我期待著作者能夠捕捉到那些細膩的情感,那些在炮火間隙流露齣的真實人性,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一個英國炮兵眼中的朝鮮戰爭》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不一樣的東西瞭!”我們對朝鮮戰爭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宏大敘事和主要參戰國的視角,而一個來自英國炮兵的親身經曆,無疑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微觀視角和個體溫度的解讀。我非常好奇,這位英國士兵,是如何看待這場遙遠戰爭的?他是否帶著英國人特有的審慎和觀察力,去記錄他所看到的一切?這本書是否會包含大量關於炮兵作戰的具體細節,例如火炮的型號、射擊的計算、以及炮彈擊中目標的瞬間?我更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戰爭是如何影響一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他的恐懼、他的睏惑、他對傢鄉的思念,以及他在異國他鄉所建立的友誼,這些都是構成真實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本書能否讓我深入地理解,戰爭的殘酷性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戰役中,更滲透在每一個士兵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次炮火的轟鳴聲裏,以及在每一次對傢人的思念中,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鞭闢入裏,生動精彩,發人之未發,說人之想說,收獲多多,滿意@。確實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評分一般般
評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評分印刷非常棒的書
評分送貨上門,速度很快,方便實用
評分到貨準時,對服務很滿意。
評分書很好,品相不錯,快遞服務也很優秀,這是一本好書,謝謝京東瞭
評分韓戰書籍全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