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入藏:1951年隨軍進藏紀實 [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 獻給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的紀念]

徒步入藏:1951年隨軍進藏紀實 [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 獻給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的紀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平 著
圖書標籤:
  • 進藏
  • 西藏
  • 紀實文學
  • 曆史
  • 軍事
  • 解放軍
  • 徒步
  • 迴憶錄
  • 文化
  • 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77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954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 獻給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的紀念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


獻給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的紀念


一部樸素忠實的親曆紀實 一段不可不知的西藏曆史


85歲仍在筆耕不輟的著名作傢高平先生 跨越一個甲子的青春記憶


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身處綠色軍營的讀者們,


還是曆史迷、軍事迷、西藏迷、旅行愛好者們,


本書都是你人生之旅的美好伴侶!??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中國作傢協會全委會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甘肅省作傢協會名譽主席高平老先生,根據其自身參軍入藏的經曆,寫就的紀實作品,真實生動地記敘瞭和平解放西藏前後,人民解放軍某部進軍西康、西藏的情況。既反映瞭人民解放軍嚴格執行民族政策,不怕犧牲、無私奉獻,也反映瞭藏族同胞對和平解放西藏的擁護和歡迎。謳歌瞭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老西藏精神”,同時細緻展現瞭軍民魚水一傢親、漢藏手足情深的和諧樂章。


作者簡介

高平 1932年4月齣生於北平,原籍山東濟南市濟陽縣。1949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diyi野戰軍戰鬥劇社文學隊。隨即進軍西北、四川、西藏。曆任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創作室研究生,西藏軍區文工團創作組副組長,西藏軍區文化部文藝創作員,甘肅省歌劇團編劇,甘肅省文聯專業作傢,甘肅省作傢協會主席,中國作傢協會全委會委員。係中國作傢協會、中國戲劇傢協會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現為甘肅省作傢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齣版有詩集《大雪紛飛》等15種,文藝評論集《緻詩友》等2種,散文集《親曆川藏綫》等3種,以及歌劇《二次婚禮》、《嚮陽川》(閤作),電視連續劇《賀龍》(閤作)等。2010年齣版長篇評傳體小說《倉央嘉措》,獲評香港《亞洲周刊》2010年度全球華人十大小說、中國作協《作傢文摘》2010年度中國十本zui有影響的書。各類作品曾先後在西南軍區、西藏軍區,西藏、四川、甘肅、山東、寜夏等省區,第九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中國藝術節,中央文化部,中央電視颱,詩刊社,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散文學會獲奬計40餘次。曾參加或率領中國作傢代錶團訪問過匈牙利、馬其頓等國。作品被譯為英、俄、匈、羅馬尼亞、馬其頓和藏等文。


目錄

第一章?從二郎山到雀兒山



一、到西藏去 // 3

進軍西藏,毛澤東從“不能操之過急”到“宜早不宜遲”─彭德懷認為從由西北“入藏準備需要兩年”,任務改交西南局─劉、鄧一緻選定瞭十八軍─官兵思想大轉彎─昌都解放以後等待和談─派我去十八軍體驗生活─過成都


二、在新津 // 11

近兩周的緊張學習─在農傢的插麯,日記留下瞭隱患─墨綠的雅安


三、翻越二郎山 // 14

濫池子的確很“爛”─猴群搶劫運輸汽車─二郎山頂是陰陽界─一首歌引發齣來的三個誤會


四、從濾定到康定 // 18

走上大渡河鐵索橋─陳瑞盤潛水撈汽車─兩位元帥的橋頭題字─康定古稱打箭爐,流傳有諸葛亮與羌族劃界的故事─我拿上瞭頂膛子兒的卡賓槍頂著下巴睡覺─走火以後至今後怕


五、康北道上 // 24

可怕的橡皮路─我在摺多山上拉京鬍─第一次參觀藏傳佛教寺廟─徐懷中曾在這裏“播種愛情”


六、在甘孜 // 29

博巴政府遺址─吃不吃酥油是原則問題─新鮮的趣聞


七、在白利土司傢做客 // 32

“守土司民”,土司製度由來已久─年輕的白利土司─迎接貴賓的陣勢─我對風乾牛肉如對酥油,頭一迴吃就覺得味美─我看到瞭農奴製度縮影─洛登土司的刺人目光


八、格達活佛 // 36

訪問白利寺─活佛成瞭紅軍的好朋友─活佛是一位詩人─格達主動去拉薩勸和與圓寂之謎─寺裏珍藏著陳昌浩簽署的紅軍布告和《八路軍山西奮戰圖》


九、踏雪海子山 // 43

玉隆草原與夏格刀登─步行前的配備:三種食品與“五大皮”─頭一迴騎馬一天摔下來六次─藏民硬要背我們過冰河─在沒膝的積雪中行進─飛雪中聽到雷聲─海子山兵站─睡在銀圓上


十、雀兒山頂露營 // 50

在竹慶又見綠柳─攀登雀兒山感同雄鷹翱翔─午夜在山峰放哨─我和雀兒山結瞭緣─跟馬的姑娘與小夥的一夜情─陳野民和趙騫:兩位已逝的戰友


十一、德格的兩個女人 // 57

著名的城和著名的印經院─女土司是原紅帽國的公主─降央白姆喜愛文藝─麯梅巴珍:從支差的農奴到運輸模範─影視中留有她年輕的形象


第二章 從金沙江到怒江



十二、橫衝金沙江 // 67

第一次坐牛皮船─驚心動魄的橫渡─馬是通人性的─藏軍:當代最原始的軍隊─追述解放崗托的戰鬥


十三、迷路在風雪深山 // 76

雪窩中找不到下山的路─求救的槍聲─藏民指引與藉宿藏傢─風雪夜房東自己睡露天─可愛可敬的纔紮─《生達社會調查》─我十九歲的生日在馬背上度過─戀傢的馬


十四、在昌都 // 83

兼有虎氣、鷹勢、蝶形之地─紮麯和昂麯二河在昌都匯閤為瀾滄江─昌都戰役敲開瞭和談之門─陰法唐政委的節日宴會─巧遇兩個人:葛洛,侯寶林


十五、先遣部隊遭遇糧荒 // 89

飛機飛入“空中禁區”急救糧荒─喇嘛圍著降落傘念經─一袋糌粑─“杜鵑喚來瞭春天的甘露”─拉薩當局的阻撓與“餓睏政策”─西藏貴族的來源及其政治特權─李覺將軍


十六、我們的苦樂觀 // 98

“進軍西藏的艱苦程度,不亞於紅軍長徵。”─與我在晉、陝、川的徒步行軍對比─為什麼用金磚交黨費─久不花錢會喪失錢的觀念─母親以為我已經死在瞭西藏─半年沒寫傢信的自責


十七、瓦閤山掉隊 // 105

連綿110裏的神山─軍用水壺凍成瞭手榴彈─人與馬的類彆消失瞭─我被稱為“慈善老人”─戰士在山頂修築瞭颱站─“大山退後吧,大鷹的翅膀展不開”


十八、嘉裕橋下是怒江 // 110

西藏行路之難─最不缺的是水,最缺的是橋─唐東傑布的故事和嘉裕橋的傳說─關於怒江,我寫瞭兩部作品─我穿過瞭彩虹


第三章 從先遣團到先遣連



十九、到達洛隆宗 // 117

陡峭的貢拉下比上難─看不見的風麻木瞭臉頰─《洛隆宗社會調查》─用冰河水麻醉,用指甲“切除”雞眼


二十、先遣團政委楊軍談進軍 // 124

可親可敬的楊軍政委─“一年能吃掉一條毛毯”─“我們這幾韆人餓死也值得”─鄧柯戰鬥,擊斃第三代本─迂迴昌都─奔襲洛隆宗,活捉第七代本──幾篇珍貴的戰士日記


二十一、在最前綫的先遣連 // 133

到達瞭進藏先遣連的駐地─拉孜:山腳下的小村─與駐守邊壩的藏軍對峙著,但相安無事─連長黃宗銀真是個人物─三十九族─整整吃瞭一個月沒有酥油的糌粑


二十二、我的《建站日記》 // 140

自己動手蓋房的軍隊─值得贊美的精神麵貌─遺忘會導緻弱智─宣布西藏和平解放,我宣讀“十七條協議”


二十三、兩個不同來曆的副班長 // 152

自動參軍的和解放過來的,進軍西藏都立瞭功─他們一點也不會“推銷自己”─雪山上急行軍36小時─炊事員要把一口大鍋從長江以北背到喜馬拉雅


二十四、戰士真實思想的另一麵 // 158

他們是可愛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楷模─“上級騙人”─“十七怕”─矛盾是不能掩蓋的


二十五、住進郎多莊園 // 162

創作反映進藏業績的歌劇─住在郎多土司的傢中─楊政委率隊給我們送柴─我高燒得神誌不清─郎多土司讓我騎他的馬─土司夫人也想吃奎寜


二十六、賀龍司令員對我們的創作不滿 // 167

給全團連以上乾部朗讀劇本─告彆先遣團,不領呢子軍裝─迴到重慶,《荒山變樂園》就“荒”瞭─賀龍的批評隻有一句話─蘇策的感慨




第四章?從拉孜到拉薩



二十七、重返西藏 // 173

25個人調入十八軍─修築川藏公路─三年中的個人大事記


二十八、我們的“五號兒” // 176

難忘陳明義司令員─統領著十八軍三分之二的部隊修成瞭康藏公路─罵自己的戰士是“土匪”─“高平啊,吃瞭虧啦!”


二十九、穰明德政委 // 180

請工人喝酒─堅持科學施工─公路不能像“狗啃的”─他說“我是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卻寫齣瞭一本專著


三十、進入拉薩 // 188

舊日的拉薩,到處是對比強烈的畫麵─我被藏軍推倒在八廓街上


三十一、我的西藏情結 // 191

不枯竭的靈感,無休止的激情─我又曾三次迴到西藏─假如能迴到青壯年時期,我還要去享受西藏


精彩書摘

一、到西藏去

進軍西藏,毛澤東從“不能操之過急”到“宜早不宜遲”─彭德懷認為從由西北“入藏準備需要兩年”,任務改交西南局─劉、鄧一緻選定瞭十八軍─官兵思想大轉彎─昌都解放以後等待和談─派我去十八軍體驗生活─過成都

早在全國大陸還未完全解放、新中國還未成立以前,中共中央就已經認真考慮解放西藏的問題瞭。人所共知,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中國的解放絕對不能不包括西藏。但當時並沒有急於采取行動。1949年2月4日,毛澤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接見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時,曾談到對解放西藏的想法,認為西藏的問題雖然也不難解決,但不能操之過急,不能過於魯莽。因為一來交通睏難,大軍行動不便,二來民族與宗教情況復雜,要解決需要時間。

但是形勢很快發生瞭嚴重變化,西藏統治集團在外國侵略勢力的鼓動與協助下,加緊搞起瞭一係列妄圖“獨立”的活動。1949年7月8日,西藏發生瞭“第二次驅漢事件”,西藏地方政府繼撤走西藏駐南京辦事處之後,要求國民政府濛藏委員會駐藏全體人員和所有漢人離開拉薩,一周以後,由藏軍“護送”到瞭印度,轉迴內地。西藏當局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斷絕與祖國的關係,阻撓解放軍進藏,進而謀求西藏的獨立。

中共中央不能不立即把西藏的解放提上議事日程。1949年8月6日,毛澤東在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司令員兼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的電報中指示,在解放蘭州的同時“十分注意保護並尊重班禪及甘青境內的西藏人,以為解決西藏問題的準備”。10月底前,彭德懷指揮作戰的大西北已經全部解放,解放西南的戰役還在激烈地進行,所以毛澤東在11月23日的電報中告知彭德懷,應由西北局擔負進軍西藏的任務。

彭德懷接到毛澤東的電報以後,立即派野戰軍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範明對由青海、新疆入藏的路綫進行調查。12月30日,彭德懷根據範明的調查結果,上報毛澤東:由於要解決物資供應和道路交通的睏難,“完成入藏準備需要兩年”。此時的毛澤東正在蘇聯訪問,收到彭德懷的電報以後,於1950年1月2日從莫斯科發電報給中共中央並轉鄧小平、劉伯承和賀龍。當時,西南行政區包括雲(雲南)、貴(貴州)、川(四川)、康(西康)、藏(西藏)五個省區。在黨的組織上是中共中央西南局,鄧小平任第一書記,劉伯承任第二書記,賀龍任第三書記;在行政上,劉伯承是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在軍事上,賀龍是西南軍區司令員,鄧小平是政治委員。毛澤東在電報中說“由青海及新疆嚮西藏進軍,既有很大睏難,則嚮西藏進軍及經營西藏的任務應確定由西南局擔負”,“由西康入藏”。並且發齣瞭“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的指示。劉、鄧、賀立即接受瞭這一任務。

其實,自古以來,內地與西藏的往來交通就有西北和西南兩條路徑。唐代的文成公主就是從青海入藏的;五世及十三世達賴喇嘛都是從青海去北京的;乾隆年間福康安率領大軍進藏反擊廓爾喀的入侵,也是從青海進去的。現在流亡國外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被確認為靈童後,也是馬步芳派遣馬元海師長率領一個營的兵力由青海護送到拉薩的。清代曆任駐藏大臣和中華民國政府的代錶則慣於從四川入藏,清朝末年趙爾豐搞“改土歸流”和鍾穎率川軍進駐拉薩,都是從西南進去的。

這兩條路我都走過多次。從西北進藏地勢比較平坦,但平均海拔較高,一路高寒,人煙稀少;從西南進藏道路比較艱險,但在重重的橫斷山脈之間,有些地方海拔較低,常有農傢。從當時的情況看,西北在物資支持方麵顯然不及西南。總之,兩條路綫,各有利弊,各有難易。


毛澤東原來是準備派三個軍去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務的。後來得知西藏地方政府隻擁有12個代本[?參見王尭、陳慶英主編:《西藏曆史文化詞典》,西藏人民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61頁。

代本:舊又譯作“戴綳”或“代奔”。清代西藏地方政府軍職名,四品官階,相當於團長。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廷齣兵西藏勘平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之後,始仿八旗軍隊的建製,設立正規藏軍,額定兵弁3000名,編為四個瑪噶(即軍營),前後藏各駐兵1000名,江孜、定日各分駐500名。設代本6名,每一代本率兵500名,管理兵丁,統轄指揮作戰、駐防及訓練事宜,沿為定製。齣缺例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在貴族齣身的官員中揀選擔任。其薪俸標準為:由地方政府賜給一個莊園,稱為“代谿”,即代本的薪俸莊園,莊園內土地、農奴、房屋歸在職代本占有,另有年薪藏銀900兩,後增到9000兩(20兩相當一個大洋)。民國2年(1913)以後藏軍擴大,代本及其以下各軍官數目也隨之增加。

代本:指西藏地方武裝建製。]的兵力,每個代本雖然相當於團的編製,但最多者不過500人,有戰鬥力的總共隻有6000兵馬。所以改變為“一個充足的軍……即已夠用”。並許諾“入藏軍隊可定為三年一換,以勵士氣”。

解放西藏是大陸全部解放的最後一戰,而且地理環境、民族習俗、宗教信仰都與內地有很大不同,必然有許多特殊的睏難。任務光榮、艱巨,又非同小可。

究竟派遣哪個軍進藏,是要慎重考慮的。

劉、鄧、賀及張際春副政委、李達參謀長等首長進行瞭反復的研究。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從各個兵團抽調三個師齣來,組成一支新的軍,但這需要時間,且不利於統一指揮;一個是按原建製派遣一個軍。劉伯承和鄧小平不約而同地想到的是十八軍,最後決定由十八軍擔負進藏任務。


十八軍原是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後來歸屬於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這個軍的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副軍長昌炳桂、參謀長陳明義以及五十二師的政委劉振國、五十三師的師長金紹山等都是參加過長徵的乾部,在開闢豫皖蘇解放區和淮海戰役中屢立戰功,軍政素質較高,作風英勇頑強。劉、鄧、賀即於1950年1月7日聯名簽署,直接給十八軍發去電報,要軍、師以上主要領導立刻到重慶領受新的任務,部隊改地集結待命。

在此之前,以1949年12月31日成都入城式的舉行為標誌,四川已全部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將全省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個行署,並且任命瞭主要領導職位。鬍耀邦任川北行署主任,李井泉任川西行署主任,閻紅彥任川東行署主任,川南行署的主任正是十八軍的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被任命為自貢市的市委書記。

此時,十八軍軍部已經為轉去地方工作的領導們開過瞭踐行會,吃過瞭告彆飯,他們正在踏上履行新任的路途。所有乾部戰士徵戰瞭多年,一直把個人問題甚至生死置之度外,現在終於有機會考慮一下自己的事情瞭─有的應當找對象結婚瞭,有的要迴傢照顧父母瞭,有的要去從事新的職業瞭。

十八軍接到劉、鄧、賀的電報以後,感到非常意外,這支部隊雖然長期屬於劉鄧大軍,但劉鄧從未越級給他們電報,都是要經過兵團下達的,此次的做法使他們預感到定有大事發生。

十八軍的指戰員聽到上級緊急電召軍領導去重慶開會的消息以後,在下麵紛紛猜測會有什麼新的任務─有的猜測可能去雲南剿滅國民黨的殘餘部隊,有的猜測可能去西康接換起義部隊的駐防,還有的猜測要去駐守成都,甚至有的猜測可能去做首都北京的警備師,就是沒有人想到會進軍西藏。大概都以為進藏的事應當由在西北的第一野戰軍去完成吧。

張國華一行奉命趕到瞭重慶,劉伯承在交給他們去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務時一連用瞭三個“非常”,說“這次是交給你們一個非常重要、非常艱巨、非常光榮的任務”。為瞭保證這個“非常任務”的完成,隨後就電告第五兵團,十八軍脫離五兵團建製,直屬野戰軍司令部指揮。

十八軍在領受任務之後,首先麵臨的是全軍思想的大轉彎。大傢已經開始在天府之國“安傢”瞭,忽然要改變原來設想的一切,打消個人的一切念頭,告彆山清水秀的川南,進入雪山重重的邊疆。為瞭祖國的統一大業,他們要放棄的東西很多很多,要麵對的艱難很大很大。但是對於這支具有革命光榮傳統的部隊來說,服從命令、顧全大局、迎難而上、英勇獻身,都是不難做到的。何況毛主席還許諾“三年一換”,為瞭解放西藏,寜願將個人問題的解決再推遲三年。許多轉業乾部又從地方迴到瞭部隊,許多青年學生前來報名參軍,迅速掀起瞭準備進藏的熱潮。

1950年3月27日,軍部在樂山五通橋舉行瞭進軍西藏的誓師大會。誓詞說:“我們是人民戰士,是堅強的國防哨兵,光榮地受領瞭解放西藏、建設西藏、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驅齣國境、保衛祖國邊防、保衛世界持久和平的偉大任務,我們有決心、有勇氣、有把握為保證其圓滿實現而戰鬥!”這篇具有特殊曆史價值的誓詞,還在第二條中特彆說到:“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認真執行少數民族政策,真正做到紀律嚴明、鞦毫無犯。與藏族同胞親密團結起來,共同建設西藏。”

3月29日,進藏先遣部隊自樂山齣發,由五十二師率先進藏,一五四團擔任先遣。

部隊從搶渡金沙江開始進行瞭20多次小的戰鬥,於1950年10月6日打響瞭昌都戰役。北綫右路部隊韆裏大迂迴,配閤主攻部隊,殲滅瞭藏軍主力。24日,昌都戰役勝利結束,打開瞭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門。

先遣部隊將殘餘藏軍追擊到洛隆宗、碩闆多以西以後便停瞭下來,先遣連駐紮在瓦閤大雪山以西的拉孜原地待命。等待西藏代錶團與中央代錶團的和談結果。


我是1949年8月在北平參軍的,先是在第一野戰軍政治部戰鬥劇社文學隊,進入山西、陝西以後,跟隨賀龍率領的十八兵團由寶雞進軍四川,解放瞭成都。1950年下半年劇社到重慶,與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閤並,成為西南軍區政治部戰鬥文工團,我是創作室的研究生。創作室不但有我們戰鬥劇社文學隊的原班人馬,又增加瞭由二野過來的搞文學創作的徐懷中、王雲、顧工等人,還將搞音樂創作的羅宗賢、蔣學譜、王韆、黃慶和等也編瞭進來。主任由我們原文學隊的隊長嚴寄洲(他後來成瞭著名的電影導演)擔任,陣容可以說相當強大。

1951年3月,文工團接到上級命令,由創作室的副主任陳野民帶領趙騫(他們二位是從二野過來的)和我,去十八軍進藏部隊中體驗生活,任務是創作反映進軍西藏這一偉大事件的劇本。(後來知道,這是賀龍司令員的指示。)齣發以前,西南軍區政治部文化部特意為我們召開瞭座談會,會上,陳斐琴部長、蔡國銘副部長和我團的董小吾副團長、魏風副政委都講瞭話,諸如解放西藏的意義,執行政策的問題,反映進藏部隊的業績等都談到瞭。

我們是部隊的文學創作人員,更懂得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當然要下部隊去獲取創作的素材和靈感,為此,勇於到最基層和最邊遠、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去。我們認為,能夠領受到這樣重要的任務,能夠有機會去那個令人嚮往的神秘的地區,而且是在建立英雄業績的曆史時刻,是十分可貴的機會,簡直可以說是百載難逢,頗感幸運。

這在現在的某些人看來,大概是可怕的。我們也許會被稱為“傻帽兒”。因為那時進藏,條件比現在遠差著十萬八韆裏,既無飛機,也無汽車,雪山無路,大河無橋,全靠兩條腿步行。加之氣候酷寒,空氣稀薄,缺糧少柴,人跡罕有。其艱難的程度,如陳明義司令員後來所說:“不亞於紅軍長徵。”他們會提齣一大堆睏難和不能前去的理由,諸如什麼父母病老啦、孩子還小啦、身體不好啦、對象難找啦、為啥非叫我去啦……,但我們那時沒有半點畏懼、沒有絲毫猶豫、沒有任何牽掛、沒有任何意見,有的隻是自豪感與新鮮感。

我們一行三人於3月16日從西南軍區政治部戰鬥文工團的所在地重慶浮圖關齣發,坐的是軍用卡車,第一天跑到永川,第二天住到內江,第三天纔到達成都。當時還沒有成渝鐵路,重慶與成都之間的公路等級也較低,汽車一般都要跑三天。

僅在一年零三個多月以前,我參加瞭解放成都的入城式,並且在成都軍管會工作瞭一段時間。我對成都的芙蓉翠竹、夜雨柔聲、茶酒小吃、川劇清音,懷有非常美好的印象。我非常喜歡成都,她富有天府之國的俊美、巴山蜀水的靈秀、抒情婉轉的語言、溫柔潑辣的性格。她還有很好的人緣中的文緣,司馬相如、卓文君、諸葛亮、杜甫、元稹、薛濤、韋莊、陸遊、楊慎等以及當代的郭沫若、巴金、艾蕪、沙汀、李劼人等以及我的許多文朋詩友都在此印著深深的足跡。

在以後的數十年中,記不清我一共齣進過、住宿過成都多少次,大約有20次左右瞭吧。正如每一種花都有它特殊的香味,每一座城市也有它特殊的氣味。我對成都的氣味是太熟悉瞭,我曾想:如果把我的眼睛濛起來,用降落傘把我空投到成都,問我是在什麼地方,我也會做齣絕無差錯的迴答。

但是這次因為有趕赴西藏的軍令在身,我們要盡快趕到十八軍最前方的部隊去,不能在成都流連,隻在成都住瞭一宿,第二天就去瞭新津。

  

這一年的這個月,我還不滿19周歲。


前言/序言

題?記


我這一生,值得記憶的東西太多,值得寫下來的也不少,進軍西藏是其中之一。

西藏對於我的生活道路、對於我的文學事業,影響十分深刻。我同西藏可謂緣分不淺。

我把我的將近八年的青春年華全部獻給瞭西藏,直到1958年被迫離開。

之後,由於我同西藏的緣分未盡,又於1975年、1981年、1985年三次迴到西藏,又去瞭拉薩、林芝、那麯、浪嘎子、江孜、日喀則、薩迦、貢噶、澤當、瓊結等地,纍計又在那裏生活瞭五個多月。

我第一次進藏,是在1951年的春天。轉眼之間,過去瞭一個多甲子。

那時去西藏,是要全靠步行的。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匹瞭。

六韆裏有冰雪也有烈日、有懸崖也有野花的往返路程,是在豪邁與死神之間由我的雙腳和馬蹄交替著丈量過來的。

當我決定來寫那次步行入藏的經曆時,心中充滿瞭榮譽感、滄桑感和對於戰友與藏民的懷念,同時也又引起瞭我的一些難以言說的迴憶,好在可以不必在本書中涉及。雖然我的全部日記已經毀於“文革”浩劫,慶幸的是我的作為創作素材的進藏筆記,得以保留瞭下來,不然會造成寫作中的很大睏難。

難忘的東西總還沉澱於記憶的深處,需要時便可打撈。



《血脈的徵途:高原的記憶與傳承》 這是一部關於祖國西南邊陲,那片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一代代建設者、守護者用血與汗、智慧與奉獻書寫壯麗史詩的史詩性文獻。它並非簡單羅列數字與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高原堅守、在風雪中前行的個體生命故事,用真摯的情感,勾勒齣這片土地與人民之間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感,以及在新時代背景下,這份精神如何被傳承與發揚。 本書的視角是多維度的,它從曆史的縱深處溯源,迴望那些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瞭祖國統一、民族解放而踏上高原的先輩們的足跡。他們帶著年輕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穿越崇山峻嶺,剋服難以想象的自然障礙,用頑強的生命力,為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帶來瞭新的氣息。這些早期建設者,他們的故事是艱辛的,是充滿犧牲的,但更是充滿希望的。他們是拓荒者,是奠基者,他們的汗水滋潤瞭這片土地,他們的奉獻雕刻瞭曆史的印記。本書會細緻地描繪那個年代的場景:簡陋的裝備,崎嶇的山路,稀薄的空氣,但同時也會展現齣人們身上那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書中將引用大量的史料、老照片、以及幸存者的口述迴憶,力求還原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然而,曆史的傳承並非隻停留在過去。本書更側重於展現新時代高原建設者們所繼承和發揚的精神風貌。隨著時代的進步,高原的建設條件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那份初心、那份使命、那份堅守,卻從未改變。本書將聚焦於當代在高原上工作的各行各業的人們:駐守邊疆的戰士、投身教育的教師、鑽研科研的科學傢、服務人民的醫護人員、建設傢園的工程師等等。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都懷揣著同樣的夢想,那就是為這片土地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書中會有關於邊防戰士的篇章,他們常年纍月地在邊境綫上巡邏,用忠誠和勇氣守護著國傢的安寜。他們的生活是寂寞的,是艱苦的,但他們眼神中閃爍的光芒,是對祖國最深沉的愛。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在嚴寒的鼕季,在風雪中堅守崗位;如何在海拔極高的地區,剋服高原反應,完成巡邏任務;如何與當地的牧民建立深厚的友誼,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這些故事,雖然平凡,卻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教育領域,本書將展現那些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高原的孩子們身上的教師。他們可能遠離繁華都市,在簡陋的教學點,用微薄的工資,點燃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為高原的未來培養人纔。我們會聽到他們為山區孩子補習功課的耐心,為學生爭取更好的學習機會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們看著學生們走齣大山,改變命運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欣慰。他們的奉獻,是無聲的,卻是偉大的。 對於投身高原科研的科學傢們,本書將展現他們是如何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在稀薄的空氣中,進行著一項項艱巨的科學研究。他們可能是在高原上研究地質構造,為國傢的礦産資源勘探提供支持;他們可能是在高原上研究生物多樣性,為保護這片獨特的生態環境貢獻力量;他們也可能是在高原上進行著航空航天相關的研究,探索著人類的極限。他們的工作是枯燥的,是充滿挑戰的,但他們眼中閃耀的,是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是對國傢科技進步的貢獻。 書中也會有關於醫療援助的故事。高原地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很多來自內地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誌願來到高原,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他們可能要麵對復雜的疾病,簡陋的醫療設備,但他們用精湛的醫術和仁愛的醫德,挽救瞭無數生命,贏得瞭當地人民的尊敬。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在高海拔地區進行手術,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盡力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以及他們如何用溫暖的笑容,撫慰病人的心靈。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高原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如何保護和傳承高原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書將關注那些緻力於文化傳承的藝術傢、學者和普通民眾。他們可能在努力學習古老的歌謠,保護瀕危的傳統手工藝,或者將高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通過現代傳媒的方式,嚮世界展示。他們的努力,是為瞭讓高原的文化之根,能夠在新時代依然繁茂生長。 本書的敘事風格是多元的,既有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有細膩的個體描繪。它會穿插引用的曆史文獻、官方檔案,同時也會運用文學性的筆觸,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描繪高原的自然風光,營造齣一種深沉而感人的氛圍。書中會齣現許多感人的細節:戰士們在寒夜裏為戰友捂熱手套的動作,老師們在高原上用粉筆寫下的期望,科學傢們在星空下默默演算的身影,醫護人員們不顧疲憊為病人縫閤傷口的專注。這些細節,匯聚成一股股暖流,溫暖著讀者的心房。 本書並非僅僅歌頌奉獻,它也關注高原人民的生活變遷。隨著國傢政策的支持和經濟的發展,高原地區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人民的精神麵貌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本書將通過一些典型的人物故事,展現這種時代的進步,展現高原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血脈的徵途:高原的記憶與傳承》是一部多層次、多角度的史詩般的作品。它以深邃的曆史眼光,審視著高原的過去,以飽滿的時代熱情,描繪著高原的現在,以充滿希望的筆觸,展望著高原的未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紀念,一份對所有為高原付齣過青春、汗水、乃至生命的人們的緻敬。它提醒我們,在這片遼闊而壯美的土地上,有著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個體,他們的故事,匯聚成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血脈,也為新時代的中國,注入瞭源源不斷的磅礴力量。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將不僅能深刻理解高原的過去,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深情,以及在新時代背景下,那份感召著無數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昌盛而奮鬥的偉大精神。它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精神的升華,讓讀者在感動之餘,更加珍視和平,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捲入瞭一種強烈的時代氛圍之中。書名雖然點明瞭“1951年隨軍進藏”這個曆史節點,但內容卻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在中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以及在這場宏大敘事背後,無數個體所經曆的真實生活。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隨軍”這個詞的解讀。這不僅僅意味著軍事行動,更包含瞭物資運輸、後勤保障、甚至是文化交流等多方麵的意義。我想象著,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部隊是如何一步步剋服萬難,將必要的裝備和補給運送到高原之上。那些默默付齣的普通士兵,他們的生活細節,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戰友情誼,我都渴望能在書中找到答案。作者通過“紀實”的手法,想必是力求客觀真實地展現曆史的原貌,而不是進行過多的主觀渲染。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那個時期特有的語言風格,以及不同地域的官兵們在交流中可能齣現的有趣碰撞。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洗禮,讓我有機會去理解和緬懷那些為國傢和平與發展做齣巨大貢獻的無名英雄。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為國傢發展奠基的人物和事件充滿敬意,而《徒步入藏:1951年隨軍進藏紀實》正是這樣一部能夠觸及我心靈的作品。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徒步”二字,象徵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而“隨軍進藏”則點明瞭其重要的曆史背景。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那個年代軍人的生活狀態的?是穿著怎樣的軍裝,吃著怎樣的夥食,住著怎樣的帳篷?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如何保持堅韌的?“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這句話錶明瞭這本書的莊重性和曆史價值,但我更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讓我感受到那種年代特有的樸素和真誠。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對一些關鍵人物的深入描寫,例如,那些指揮官們是如何運籌帷幄,那些普通士兵又是如何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作用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我期待它能夠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奉獻”與“擔當”的真正含義。

評分

這本《徒步入藏:1951年隨軍進藏紀實》的封麵上,“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和“獻給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的紀念”這些字樣,瞬間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中國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默默無聞卻又英勇無畏的開拓者們。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徒步入藏”,這四個字就足以讓人想象齣那條充滿艱辛、卻又承載著重大使命的道路。我能感受到,作者選擇用“紀實”的方式來呈現這段曆史,意味著它並非是虛構的小說,而是基於真實的事件和人物。這種真實性,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往往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當年進藏部隊所麵對的自然環境的惡劣,例如高原反應、稀薄的氧氣、極端的溫差,以及那些難以想象的地形挑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在這段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中,官兵們是如何剋服睏難,保持高昂的士氣,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信仰和信念是如何支撐著他們完成這一偉大壯舉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一代人精神風貌的緻敬,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份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情懷。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徒步入藏:1951年隨軍進藏紀實》就充滿瞭故事性。我總覺得,一部好的紀實作品,不應該隻是信息的堆砌,更應該有靈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時代,去感受那些鮮活的生命。我一直在想,當年的士兵們,他們是懷揣著怎樣的心情踏上那片神秘而艱苦的土地?是使命感,是憧憬,還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書中是否展現瞭他們個人的內心掙紮與成長?“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圖書精品”,這句宣傳語無疑提高瞭這本書的價值定位,但我更看重的是它背後所承載的真實情感和曆史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於當時社會背景的側寫,例如,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進藏的戰略意義又是什麼?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這項舉措的深層含義。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曆史的親密接觸,我希望能夠從中獲得更深刻的啓示和感動。

評分

說實話,在讀《徒步入藏:1951年隨軍進藏紀實》之前,我對1951年進藏的具體情況瞭解得並不多,腦海中更多的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宏大的曆史敘事。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將我帶入瞭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之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例如,書中是否描繪瞭官兵們在高原缺氧環境下,如何適應和生存的細節?他們的飲食是怎樣的?夜間露營是如何進行的?是否提到瞭當時使用的簡陋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方式?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恰恰是構成曆史真實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還在思考,書中是否觸及瞭當時進藏部隊與當地藏族同胞之間的互動?是單純的軍事行動,還是包含瞭交流、理解和融閤的過程?“獻給全體進藏官兵和老一輩進藏工作者的紀念”,這句副標題也讓我深思,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情感的寄托。我期待書中能夠傳遞齣一種穿越時空的溫度,讓後人能夠感受到前輩們的艱辛與付齣,以及他們身上所閃耀的人性光輝。

評分

好看

評分

集中買瞭一批書,都還沒有看,內容如何待以後追評吧。此評論及配圖暫無任何參考價值。

評分

好看

評分

評分

集中買瞭一批書,都還沒有看,內容如何待以後追評吧。此評論及配圖暫無任何參考價值。

評分

評分

評分

集中買瞭一批書,都還沒有看,內容如何待以後追評吧。此評論及配圖暫無任何參考價值。

評分

好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