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

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知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美学
  • 美学
  • 中国文化
  • 哲学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国学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3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77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60
字数:58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西美学的比较为背景,对中国美学的理论价值加以阐发、诠释;采用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把对中国美学理论价值的阐发、诠释(横向的、一般性的),融化在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纵向的、一般性的)的把握、描述之中。描述了在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美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

作者简介

潘知常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澳门国际休闲学院校监,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山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文理学院、贵州铜仁学院兼职教授以及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被聘为教授。
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届、第二届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等。
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在《今日头条》文化频道的全国六亿电脑用户大数据调查中名列 “全国关注度*的五位红学家”(排名第四),世纪之初提出的政治学、传播学定律——“塔西佗陷阱”,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被媒体称为:政府高参、企业顾问、媒体军师。
出版学术著作30部,编著7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导言 美学的天命
第一篇 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
第一章 终极关怀
本体论的自觉
西西佛斯:超验的追问
夸父:超越的追问
第二章 道之为道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中国美学的“道”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从“向下之道”到“向上之道”
生命的还乡
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
第三章 本体诠释
从自在到自由
“为道日损”
美根源于食
生命的谢恩
思维机制
基本范式
学科形态
第二篇 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 “物物而不物于物”
美学不再神圣
“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
从“是什么”到“怎么样”
第二章 诗性的人
“今古风流,唯有晋代”
“心远地自偏”
“一切放下”与“一切提起”
第三章 自然境界
超越的世界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阳刚之境与阴柔之境
第四章 为人生的艺术
爱艺术但不唯艺术
诗能穷人
艺术与人同在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言—象—意—道
秘响旁通
妙不可言
第三篇 中国美学的心理定位
第一章 妙悟之出场
壶中天地
“本来无一物”
跨文化的美学思考
第二章 “终极话题”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非思量
站到存在的澄明中
第三章 妙悟的内涵
物我双会
我看故我在
澄怀味象
诗穷而后工
别是一家春
第四章 美学的智慧
“平常心是道”
“古今一大关键,灼然不易”
审美活动的纯粹属性、自由属性
第四篇 中国美学的感性选择
第一章 明中叶启蒙美学的崛起
英雄失路
时代弯弓上的响箭
“一条界破青山色”
第二章 启蒙美学的狂呼猛进
深刻的片面
新的起点
“推故而别致其新”
戛然而止的最强音
第三章 美学范畴的演进
从"意境"到"趣味"
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
从“乐而玩之”到“惊而快之”
第四章 走向世界
启蒙美学的夭折
“别求新声于异邦”
百年后的猛醒
附录一 神圣之维的美学建构——关于“美的神圣性”的思考
附录二 从终极关怀看中国艺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一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揭示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深远影响。本书并非对某位具体美学家或某一本特定美学著作的简单介绍,而是力求勾勒出中国美学精神的整体轮廓,解析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和精神内核。 一、 精神之源:从自然观到艺术观的演变 本书开篇,即着力梳理中国美学精神的哲学根基,特别是其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紧密联系。我们深知,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统一体。这种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使得“道法自然”成为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钥匙。 “道法自然”的审美原则: 追溯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解析“自然”并非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而是蕴含着规律、秩序和生成力的宇宙本体。这种哲学观导向了中国艺术对“意境”的追求,而非西方艺术的“形式模仿”。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形似”,而是力图捕捉事物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律动,并通过“神似”来表达。 “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 引用宗炳《画山水序》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论述,阐释了中国绘画等艺术门类对于“气韵生动”的高度重视。“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涵盖物质、精神、能量等多重含义的概念,而“韵”则指其内在的节奏、情趣和神采。“气韵生动”意味着艺术作品不仅要具备逼真的形体,更要能传达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韵味。这种追求使得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成为承载中国文人精神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载体。 “虚实相生”的审美辩证法: 探讨中国美学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山水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符、诗歌中的言外之意,都体现了“虚”的艺术价值。“虚”并非空无,而是为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导其主动参与到艺术的创造过程中,与艺术家共同完成审美体验。这种“虚实相生”的原则,使得中国艺术具有了无穷的韵味和深刻的哲学内涵,引导着观者从有限的物质形态中体悟无限的精神世界。 二、 精神之魂:文人情怀与艺术理想的交融 中国美学精神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其与中国文人阶层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理想的深刻融合。自魏晋以来,文人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主导力量,他们将个人情怀、道德修养、人生哲学融入艺术创作,使得中国艺术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高度。 “诗言志”的文学传统: 追溯《诗经》“诗言志”的传统,解析中国古代诗歌如何成为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批判现实的重要途径。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静夜思》,再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连接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的桥梁。 “文以载道”的文化使命: 探讨“文以载道”的理念,解析中国古代文人如何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以及自身的道德情操,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传播和弘扬。“载道”意味着文学艺术承担着教化社会、传承文明的使命,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审美体验,更在于其对人生智慧和道德价值的启迪。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道德情趣: 引用《论语》中孔子对诗歌的评价,阐释中国美学精神中蕴含的“中和”之美和道德情趣。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应走向极端的情感宣泄,而是要在情感的表达上保持适度,在形式的追求上达到和谐统一。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体现了中国美学精神对个体情感的理性约束,以及对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 “疏淡”、“简约”的审美偏好: 分析中国文人对于“疏淡”、“简约”审美风格的偏爱。无论是山水画中的寥寥数笔,还是诗歌中的含蓄委婉,都体现了对“少即是多”的理解。这种风格并非缺乏表现力,而是通过克制和留白,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思考,达到一种更为深沉、隽永的审美效果。 三、 精神之辨: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融合 本书并非割裂地探讨中国美学,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和对话,从而更清晰地展现其独特性和价值。 “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差异: 对比中国美学“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美学“分析性”的认知模式。中国美学倾向于从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西方美学则更侧重于对事物的分解、分析和归类。这种差异体现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如中国山水画对自然整体景观的描绘,与西方写实绘画对局部细节的精准刻画。 “意境”与“形式”的侧重: 探讨中国美学对“意境”的突出重视,与西方美学对“形式”的关注。中国艺术强调“意在笔先”、“神似”,追求情感与画面的契合,而西方艺术则在形式美、构图、色彩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书将阐释为何中国美学能够以“虚”达“实”,以“意”传“神”,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情”与“理”的融合: 审视中国美学如何将情感与理性巧妙地融合。虽然中国美学强调抒发情感,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无节制的,而是常常与理性的思考、哲学的智慧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感染力又不失深刻内涵的艺术境界。 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本书也将探讨中国美学精神如何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包括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以及对个体精神修养的指导意义。 四、 结语: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一书,旨在通过对中国美学精神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这种美学精神,并非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古董,而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精神基因,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创造艺术的强大动力。本书所呈现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自然、人生、社会进行深刻体悟的结晶,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持续启迪着未来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发展。 本书的修订,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更加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和观点的清晰性,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完整、更为深刻的中国美学精神的解读。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美学精神的进一步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最终达到“观物之色,以为己色;观物之声,以为己声”的艺术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那些深奥的美学概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大师。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毕竟“美学精神”听起来就挺高深的,生怕自己理解起来会很吃力。然而,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他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理论,比如讲到“气韵生动”,他会联系到一幅山水画的意境,或者是一段古琴的演奏,让人瞬间就能抓住核心。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对美学研究不深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不像是在啃一本教材,更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亲切又引人入胜。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审美观念的重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之前,我对很多中国古典艺术抱有一种敬畏但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古人的东西,与现代生活有些脱节。但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古今对话的桥梁。作者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他更是在论证这些美学原则如何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和创作。例如,关于“中和之美”的探讨,放在今天这个充满冲突和极化现象的社会背景下,简直是醍醐灌顶的真知灼见。它教会了我如何在快节奏中寻找内心的平衡点,如何在多元的审美取向中坚守自己独特的精神坐标。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精神重建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意境”这一核心范畴的挖掘深度。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停留在皮相描摹的艺术鉴赏书籍,作者真正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没有满足于罗列各种艺术流派的特征,而是着力去探寻这种精神内核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哲学的方方面面的。比如,书中对比了西方对“完美”的追求和东方对“不完美中的和谐”的欣赏,这个角度非常独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园林、书法乃至日常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视觉上的愉悦,而是触及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引文部分做得极其扎实严谨,这对于学术性的著作来说,是信誉的保证。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看到精确到朝代和篇目的引用,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进一步深挖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太友好了。它不是一本自说自话的“独白”,而是一篇建立在坚实学理基础上的论述。即便是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比喻,背后都有深厚的文献支撑。这种对学术良知的坚守,使得全书的论点都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它既能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也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推敲,做到了雅俗共赏,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显得既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那种沙沙的触感,让人感觉非常舒适,丝毫没有廉价感。而且,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拿到书的第一刻起,就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收藏。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仪式感,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用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