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管子
老子
孔子
孙子
墨子
商鞅
庄子
周公日: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书》日: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周公之大演习礼乐,在营洛邑之后,诚然不错。但如《大传》所云,犹有未尽处。盖周公营建成周,示天下以一大新都,诸侯因来贺新都之完成,周公因而朝诸侯于明堂,并举行王会,实皆有其必要。又考建新都,行王会,朝诸侯于明堂,似皆因袭文王旧制,唯规模有不同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谓,文王都丰邑后,四方之国都来会同,为王的桢干。《逸周书·酆保》亦云:“九州岛之侯,咸格于周。”可见周公可能已亲见其父朝诸侯于酆邑初成之时。这是关于典礼方面。又乐方面,《大雅·灵台》亦谈到文王建灵台、灵囿、灵沼,有钟鼓之乐,以乐于璧靡。武王克殷后曾举行就职典礼于商京,见《逸周书·克殷》;追祀文王,荐俘乃殷王鼎,又以王礼祀三王:大王、王季、文王;以侯礼祀大伯、虞仲、邑考;又祀周庙、誓于百神及社,在在需要礼乐(《逸周书·世俘》)。《吕氏春秋》又言,武王西归,命明堂外户不闭。若此言可靠,则明堂在武王时已有了。其实这话也许可靠。因明堂夏殷时代,甚至炎帝、黄帝之时已有。《诗经·文王有声》又言,武王建立镐京,兴设学校(辟靡)。文王在丰邑有辟靡,武王时沿袭文王时之政教,亦有辟靡。文王都丰的政教规模,武王沿袭之;武王都镐的规模,周公于营成周后亦尽量沿袭之,是很有可能的。《逸周书·大聚》载周公回答武王的话,亦有闻之文考,修礼乐,教用兵的话。足见文王时代,已颇着重礼乐,颇有礼乐规模。武王时代,天下始一统,种种礼仪,已颇有可观,自然在其举行的过程中,周公的心智必当有所贡献。武王初定天下,采安抚政策,未便大会诸侯。
……
对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手头的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先秦思想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近乎教科书般的严谨态度,为我们重构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作者对于先秦思想的流变、地域性差异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对“名家”逻辑思辨的梳理,就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材料都要细致。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哲学是如何从早期的宗教观念中脱胎换骨,走向理性思辨的。不过,我的阅读兴趣最近转向了清代中后期的实学思潮,特别是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我想知道,在那个号称“反思”的时代,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宋明理学在对经典解释上的过度阐发,他们是如何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订来“纠偏”的,以及这种考据精神对后世政治参与的影响。这类关于清代学术范式的探讨,在这本专注于先秦思想源头的著作中,是不会出现的,毕竟它们的关注点和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一个重在“立言”,一个侧重“求真”。
评分读完手头的这本《中国历代思想家:先秦1》,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那个孕育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黄金时代做了极其详尽的梳理。从“仁”与“礼”的构建,到“无为而治”的哲学阐述,再到“法不阿贵”的政治实践,这本书几乎把先秦思想的每一个侧面都剖析得淋漓尽致。它详细引用了《论语》《道德经》以及早期的法家文献中的关键语句,并配以深厚的学术注解,使得即便是对古代经典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领会其精髓。正因为如此,它对我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我最近对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对于心学异化的反思,以及在西学东渐初期,早期传教士带来的知识冲击如何催生新的哲学思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深入探讨“格物致知”在晚明语境下的新解,或者关注王夫之如何融汇前人思想构建其独特的历史观和本体论。很遗憾,目前手中的这本,其时间轴恰好停在了秦朝统一之前,对这些后世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自然是无暇顾及的了。
评分这部名为《中国历代思想家:先秦1》的书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主要聚焦于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与代表人物。因此,我手中的这部书,自然是无法提供关于明清之际的学术争鸣的细致描述的。我记得这本书里详细梳理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的核心观点,对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演变和历史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甚至还探讨了墨家与阴阳家的独特贡献。它对先秦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描绘可谓是鞭辟入里,分析得相当透彻。然而,如果我想了解晚明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比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社会批判,这本书恐怕就爱莫能助了。我正在寻找关于那个时代关于国家治理、民生疾苦以及对宋明理学反思的深度论述,但翻开手边的这本,我看到的却是一片先秦的田园牧歌与诸子争鸣的景象,这虽然也是中华思想史的重要基石,但并非我当前迫切需要的内容。看来我得另寻他书,才能满足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思想脉络的好奇心了。
评分不得不承认,《中国历代思想家:先秦1》在解读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巧妙地将思想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联系起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例如,书中对于法家思想如何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而迅速崛起,分析得入木三分,逻辑清晰,令人信服。我对他们如何构建起一套适应中央集权的需求的理论体系印象深刻。但作为一名对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另一类信息:即在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的剧烈动荡中,知识精英们是如何重新评估传统,并转向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我渴望了解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打倒孔家店”时期的思想逻辑,他们如何批判旧有的伦理体系,并系统性地引介进化论、自由主义等全新的概念框架。这些关于二十世纪初思想界的大变革,显然超出了当前这本书的探讨范围,它只停留在为我们打下中华思想的“根基”这个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而凝练,非常适合对先秦哲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研究。它没有过多地进行现代化的解读或通俗化处理,而是忠实地展现了先秦思想家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思所想的复杂性。书中对于特定概念,比如“道”的本体论解释,以及“德”的政治伦理含义的区分辨析,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然而,我目前的阅读目标转向了更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领域——清代中叶的边疆治理理论和海洋意识的萌芽。我正在寻找有关清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改土归流”政策背后的思想论证,以及像林则徐、魏源这样的开明官员,他们是如何在既有的儒家框架内,吸收外来信息,并提出初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这些关于中国在面对近代世界冲击时,如何调整其传统思想工具箱的论述,是无法从一本聚焦于“诸子百家”成型期的著作中获得的,两者的侧重点和研究对象有着天壤之别。
评分原版本的卷头语和三篇序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书系的出版缘起和有关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
评分很好的一本关于先秦的传记,很不错!
评分孔子
评分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 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 (Wadsworth 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评分先秦部分的思想家都耳熟能详
评分人文阅读,阅读文字中的历史、社会和人生
评分《中国历代思想家(套装共14册)》关于中国历代思想家的选取立意及某些作者的观点,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但为便于参考研究,仍保留其原貌,在书中加编者注予以说明;个别之处,有所节略,但不改动原书之观点《中国历代思想家(套装共14册)》: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
评分这套书还是很好的,也比较浅显,值得一看。
评分这套书还是很好的,也比较浅显,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